APP下载

伙伴课程:走进师幼共同生活的美好图景

2022-06-10张德萍

早期教育·教研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师幼关系

【摘要】课程承载着儿童的发展。伙伴课程既是百家湖幼儿园(以下简称“百幼”)的课程体系总和,也是指引百幼不断建构和完善的课程理念。如何让伙伴课程更具适宜性,我们以师幼共同生活与思考为目标追求和价值引领,重视多维度伙伴关系的建立、多时空课程资源的开发、多路径学习方式的支持、多主体发展评价的拓展。实践中,我们以共同生活为基础,注重师幼关系的建立,使伙伴课程真正服务于儿童生活,实现师幼互学共生、共享幸福的高质量生活与“共纳·和而不同”的理想生态。

【关键词】伙伴课程;师幼关系;高质量生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2)05-0044-04

【作者简介】张德萍(1976-),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市百家湖幼儿园兼前河路幼儿园园长,高级教师。

《学前教育的价值:关于学前教育有效性的追踪研究》一书提出:师幼保持共同思考,儿童可以学得更好。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也发现,教师与幼儿共同生活、共同思考,幼儿的主动性更强、思维积极性更高、师幼关系也更为融洽和谐。幼儿应成为课程的主动建构者,使得我们重新思考师幼的伙伴关系,由此催生了我园的园本课程建构。2013年,在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的指导下,我园将园本课程定为“伙伴课程”;2016年,我园的“全人教育理念下伙伴课程的开发研究”课题被评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改革试验项目;2018年,“大家一起玩:幼儿园伙伴课程的深化研究”申报了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并于2021年顺利结题;2021年,“重构师幼生活:幼儿园伙伴课程的续进研究”申报了江苏省“十四五”规划课题并立项。历经10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继往修正、优化完善,努力建构展现园所文化的伙伴课程体系。

一、伙伴课程的课程框架及课程理念

伙伴课程以“大家一起玩”为基本理念,以“高质量生活”为价值导向,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教育线索,以“我与自己、我与他人、我与环境”为内容结构,通过定制主题、小组项目、共享游戏、混龄晨锻、家园共育等实施路径,实现师幼的互学共生。

(一)课程框架

伙伴课程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特点和园所文化出发,立足幼儿的实际生活与园所课程资源,以均衡、整合为路径,设置不同课程板块,力求帮助幼儿获得生活化、探索性、共享性的课程体验(如下图所示,见下页)。

(二)课程理念

伙伴课程秉承生活教育和伙伴式学习的教育理念,坚守儿童在课程的中央,其他因素皆是“伙伴”。我园的伙伴课程包含以下四种内涵:一是有意义的经验,强调与生活相结合,注重幼儿经验的建构与生长;二是有意义的学习,依生活需要,幼儿参与能够引发积极情感、促进高阶思维发展的活动;三是有意义的互动,儿童在与自然、社会、同伴、环境等互动中实现发展;四是有意义的创造,儿童参与生活中的规划、决策等,赋予儿童创造的权利。

此外,伙伴课程的主体也是多元的——坚持儿童主体,儿童是伙伴課程的原点和中心,是伙伴课程的起点与归宿;实现双重主体,重视教师在伙伴课程中的引领与育人宗旨;注重伙伴协同,强调在互动体验中形成多维度的伙伴关系,包括儿童与儿童、儿童与成人、儿童与环境、儿童与游戏、儿童与材料等,从而全方位地促进儿童“学会交往、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实现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伙伴课程的目标设置

我园的伙伴课程为培养“共纳·和而不同”的完整儿童服务,分为学会交往、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四个维度,支持幼儿在与自我、他人、环境的互动关系中,探索真实生活,学会共同生活,创造美好生活。具体而言:在学会交往方面,引导幼儿悦纳自我,关爱他人,乐群守则;在学会生活方面,注重幼儿身心健康,自理有序,敬畏生命;在学会做事方面,发展幼儿自主探究,善于思考,主动创造,多元表达;在学会合作方面,激发幼儿换位思考,勇于挑战,互助分享。

三、伙伴课程的内容选择

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伙伴课程内容由“我与自己”“我与他人”“我与环境”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我与自己”包含自我认知、自我悦纳与自我调控,“我与他人”包含幼儿与家人、同伴、教师等主体的人际关系,“我与环境”包含幼儿与自然、社会、生活圈以及节日节点事件等文化场。

在内容设计上,一是充分考虑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点,如中大班开展“我是哥哥姐姐”“我是百幼小主人”等主题活动,旨在通过角色的转变让幼儿感受成长的乐趣,萌发照顾自己、照顾他人的伙伴精神。二是强调儿童经验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如“我与环境”中的生活圈板块“探秘春天”,小班以园内感受春天的多样性为主;中班走向幼儿园附近的小龙湾湿地公园,师幼共同发现植物的变化;大班走向百家湖的地标——凤凰广场,探索区域内各类变化,形成了以“寻访百家湖”为主题的班本特色活动。三是结合幼儿的发展需求,预设与生成相结合,展开园本定制活动,如大班开展特色毕业典礼“再见,百幼一家人”,小班开展迎新年活动“红红火火中国年”,小中大班开展特色六一活动“六一游园”等。

四、伙伴课程的组织实施

伙伴课程将内容实施融入一日活动,渗透到主题项目、共享活动、生活活动、家园共育等各个环节中。每个环节既有独立的实施路径,又在环境创设、资源转化、师幼互动等方面体现融通与共生。

(一)组织方式

伙伴课程的组织方式既有传承的家园共育,也有优化的主题活动、生活活动,更有创新的项目活动和共享活动。

1.“1+N”主题项目

“1+N”主题项目基于一个主题产生多个探索分支,形成一个主题下的“N”个小组化、个别化项目或班本活动,旨在促进幼儿整体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6CB78FA8-9337-4556-8CCC-141514E06CE1

首先是定制主题活动。在主题活动开展之前,教师通过观察、问卷、谈话等方式调查儿童已有经验、兴趣点、存在的问题与发展需求,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及的教育目标与领域核心经验,依需定制主题,通过多次课程审议,共同确定目标内容与发展线索,支持儿童在与自我、同伴、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发展。如小班开展“来百幼聚会吧”“我和我的一家”“出发去百幼”等主题活动,中班开展“你好,朋友”“我的运动我做主”等主题活动,大班开展“一起寻访百家湖”“再见啦,亲爱的伙伴”等主题活动。迎新年时,全园开展“大带小”活动,如“热闹的年货大街”等,多路径拓展儿童的伙伴范围与关系通道。

其次是小组项目活动。虞永平教授指出,伙伴课程应该有更多的伙伴资源外延。我们针对园内的自然资源、园所附近三公里资源、节日资源、混龄活动资源等进行了挖掘并梳理,如一棵桂花树、树洞有多深、探秘桃胶、百家姓、白龙桥、一年四季的山茶花等,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出适合大中小班幼儿开展的资源、推进脉络和资源运用倾向等。

在小组项目活动中,幼儿自主组成“伙伴共同体”,进入生活现场,调查与收集相关资源,共同设计探究计划,合作探索并解决问题,共享活动经验。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追随幼儿的兴趣,适时提供材料,推动活动进程。以大班项目活动“凤凰台”为例,孩子们在寻访凤凰台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凤凰台有多高、台阶有多少个等。在整个项目活动中,教师始终观察儿童,与儿童对话,提供所需材料,支持儿童不断解决问题,帮助儿童实现学习的无限可能性。

2. 双维度的共享活动

首先是户外混龄晨锻。我园户外场地较小、孩子偏多,考虑到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对熟悉的教师依赖程度较高,小班采用混班晨锻的模式;中大班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中大班混龄晨锻。我们充分利用室内外公共空间,将中大班混龄晨锻依次划分成12个地块,开设钻爬、奔跑、跳跃、投掷、平衡、攀爬、综合等七个大区和多个小区,满足幼儿钻、爬、跑、跳等身体运动的需求。在户外混龄晨锻中,幼儿可以自己制订晨锻计划,自由选择玩伴,共同收拾整理,共享运动经验。

其次是混龄共享游戏。我园还利用室内外公共空间开设了自然探险区、户外运动区、文艺体验区、益智建构区、表演扮演区等五大类15个共享游戏区。共享游戏区打通了室内外空间,环境创设、活动组织与器材管理采用定点定人的责任制管理方式。在共享游戏区中,儿童可以自选活动,主动探索,积极交往;教师可以随时观察幼儿的游戏与交往情况,引导其深入探索,扩大交往范围,提升社会交往能力。

共享活动兼顾可选性与共享性,可选性体现在幼儿自主设计场地和游戏规则,自选材料与同伴,自主决定玩法与进程;共享性体现在幼儿共享游戏玩法与经验,获得自主、愉悦、想象、创造的游戏体验。

3. 多路径的生活浸润

一是遵四礼——仪式洗礼。我园的仪式活动分为成长之礼(入园、升班、毕业)、生活之礼(伙伴结对、交往)、言谈之礼(小白鲸礼仪接待)、节庆之礼(迎新年、庆国庆等传统文化)四类,以礼润德、以礼育人,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礼仪教育。

二是守六序——有序生活。有序是一种理想的生活与学习状态,幼儿不断地在复杂世界中探寻符合内心秩序的空间。守六序是指和幼儿共同约定,创设有序的作息、有序的活动、有序的环境、有序的材料、有序的阅读、有序的思考,帮助幼儿建立生活秩序感。

三是经九事——助力成长。在幼儿重要的成长节点,我们通过九大关键事件与幼儿共生共长,引发他们感悟成长,培养探索、合作、坚持、责任等良好品质。九大关键事件包括自己独立入园;独自挑战一个大困难,争取成功;在幼儿园里交10个朋友,带弟弟妹妹一起玩;为好朋友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与好朋友一起去远足;至少连续一年跟踪研究园内的一棵植物;每周阅读一本图画书,并自主选用表征方式记录阅读心得;送爸爸妈妈或老师一张自制的心意贺卡;与同伴共同计划与筹备一次盛大的活动(如游园会、毕业典礼、绘本剧等)。

4. 手拉手的家园共育

我园伙伴课程起源于家园伙伴关系,主要包括卷入式家长课堂和阶段性亲子活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资源丰富多样。卷入式家长课堂邀请家长们走进幼儿园,带来“百幼一天”家长志愿活动以及“百幼一课”家长助教活动。阶段性親子活动包括“小班新生入园亲子试学”“大班入学准备亲子共建”“新年大集市”“六一游园会”“爸爸温暖周”等节日亲子共玩活动。家长在课程活动中,努力成为伙伴课程的建构者、实施者、评价者之一,成为儿童成长路上的共育者。

(二)实施策略

1. 服务师幼互动的两维课程环境打造

首先是师幼良性互动的软环境,如创设轻松舒适的互动氛围,营造使幼儿产生安全、信任的心理环境等。其次是发挥隐形教育的硬环境,如满足儿童跨班、混龄的共享式游戏环境,满足儿童建构需求的互动式生态环境,满足儿童自由创造的自选式游戏环境,满足儿童自我服务的自主式生活环境等,共同服务于幼儿的高质量生活。

2. 支持生活教育的四类课程资源转化

对照《指南》的目标要求,我们以园所附近三公里为活动半径,挖掘园外资源、园内自然资源、节日节点资源、家长资源等,寻求优势资源的转化路径与策略。以园外三公里资源为例,我们现场踩点,搜集并审议三公里以内可供课程生发的资源,形成资源图谱,如凤凰广场、百家湖小学等。通过对幼儿经验与兴趣的调查,我们将“毛坯”资源转化为课程实施所需要的“精加工”资源,如整理出每种植物的生长习性与特点、蕴含的教育价值、对应《指南》目标和使用建议等,供开展相关课程的班级参考、借鉴。

3. 支持师幼合作学习的共学范式建构

首先是一体化的活动流程,包括幼儿共同制订计划、分工合作、共享活动经验。其次是发现式的共学路径,即当观点一致时,幼儿共同计划,分工合作,分享经验;当观点冲突时,儿童呈现自己的已有经验,分组收集证据,解释各自观点,最终实现新经验的建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分析儿童的经验差异,运用差异资源实现共学。最后是螺旋式的师幼共学,教师要树立理解儿童的课程立场,借助对话,不断修正课程认知,呈现双主体的互动共学。6CB78FA8-9337-4556-8CCC-141514E06CE1

五、伙伴课程的评价机制

(一)评价宗旨:回归一日生活的“实证—发展”评价探索

“实证”既指幼儿的动作(语言、行为、表情)、绘画、符号(文字、数字)的统称,又指教师基于幼儿的现实发展水平,依据《指南》和园本课程目标,通过实地观察、统计分析、调查研究等实证研究方法来研究幼儿园环境中的人、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关注幼儿的发展,以伙伴课程为背景,对伙伴课程实施前中后三个环节中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外显标志或信号(文字、图像、数据、案例等)进行系统、全面分析,科学判断其价值和效益。基于幼儿发展的实证研究,使得我们转变了课程理念,完善了课程内容,丰富了课程实施路径,优化了课程审议,最终实现师幼、幼幼的互学共生、共享幸福的高质量生活,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实现了教师持续发展的专业诉求。

(二)评价主体:多元主体

评价主体从教师主导转为教师、幼儿、同伴、家长等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主体,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正向评价作用。我园的伙伴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资源,拓展课程的深度与广度。如大班主题活动“幼小衔接”,家长卷入式参与课程审议,在课程开展的中期和后期结合幼儿的变化与成长感受课程的走向,并对课程实施提出适宜反馈。幼儿通过自主表征、共享游戏、伙伴谈话等方式,分享自己的活动感悟以及还需解决的问题,为课程的深入发展提供基础性的调研价值。

(三)评价方式:两维视角

1. 引入多元网状的自评与他评

自评的过程是幼儿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建构的过程,幼儿能够认识自己的不足与优势,从而不断内省,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作为最直接、最真实的伙伴评价,幼儿对此更加信服,也能与伙伴相互学习,相互监督,相互成长,形成共生、愉悦、平等的伙伴氛围。

2. 基于点、线、面的立体化课程评价

在課程叙事、课程审议、质量评估等课程评价中,我们建立了基于幼儿个案观察的发展性评估体系(点)。在课程审议中,我们观察幼儿,科学判断,实证评价,不断调整与优化课程向纵深方向推进(线)。在课程实施中,我们走进幼儿的活动现场,审议集体活动、区域游戏、一日生活、资源运用以及家园共育,探寻更适合本园儿童成长与发展的整体评估(面)。点、线、面的立体化课程评价,使教师的角色由“执行者”向“反思者”过渡,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本文系江苏省“十四五”教育规划立项课题“重构师幼生活:幼儿园伙伴课程的续进研究”(课题编号:D/2021/04/22)的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张德萍,496558094@qq.com

(助理编辑 姬小园)6CB78FA8-9337-4556-8CCC-141514E06CE1

猜你喜欢

师幼关系
探析幼儿园游戏教学活动中的师幼关系
关系本体论视角下的师幼关系审思
从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看师幼伦理关系的提升途径
尝试与幼儿建立个别化的良好师幼关系的案例记录与反思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师幼关系的重建研究
在活动中构建和谐的师幼关系
试论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师幼关系
幼儿园半日活动中师幼互动类型及成因的社会学研究
师幼关系与儿童社会适应研究概述
农村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