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肠道间质瘤CT诊断及与病理肿瘤恶性潜能相关性分析*

2022-06-09陈长波兰小惠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影像学胃肠道恶性

陈长波 马 俊 兰小惠

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 凉山彝族自治州 615000)

胃肠道间质瘤(GISTa)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既往对其起源、分化、命名、分类等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1]。近年来,随着细胞免疫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对这一类肿瘤研究的深入,发现GISTs在组织学上是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偶或多形性细胞,排列成束状或弥漫状图像[2-3]。故将GISTs定义为具有潜在恶性的间叶源性肿瘤,而术前准确判断GISTs的良恶性是临床手术治疗方案选择与制定的关键,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4]。CT检查是临床术前鉴别诊断良恶性GISTs的常用影像学方法。但目前有关其CT诊断与病理肿瘤恶性潜能相关性的报道较少见[5]。因此本研究选取了53例GIST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就胃肠道间质瘤CT诊断及与病理肿瘤恶性潜能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旨在提高GISTs的诊断水平。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7年6月至2020年2月收治且经免疫组织化学或手术病理证实的53例GIST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4例,女性19例,年龄28~70岁,平均年龄(45.29±7.16)岁。恶性潜能程度:极低11例,低度恶性15例,中度恶性14例,高度恶性13例。

纳入标准:年龄18~70岁;临床资料完整;无CT检查禁忌证;所有患者自愿加入本研究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碍、心力衰竭等严重内科疾病者;CT图像质量不佳,影响诊断;过敏体质者;不配合检查,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检查仪器:美国CE64层螺旋CT机。检查前禁食6h,适当充盈肠道,先行CT平扫,确定灌注扫描的靶平面。平扫后进行双期增强扫描。扫描参数:电压120kV,管电流200mAs,扫描层厚5mm,层距5mm,重建层厚0.625mm,螺距1.0。增强扫描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以3.5mL/s 流率注射碘海醇80mL。

1.3 观察指标CT扫描图像由2名副主任医师或以上职称的放射科诊断组医师在不知病理结果的情况下采用双盲法进行阅片,详细观察分析肿瘤位置、大小、密度、强化方式、有无坏死及淋巴结转移等影像学特征,获取统一意见,意见出现分歧时,通过协商得出最后结论。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描述,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GISTa的CT征象肿瘤位置:胃28例(52.83%),小肠10例(18.87%),肠系膜或腹膜后各4例(7.55%),结肠6例(11.32%),食管1例(1.89%)。CT平扫可见与胃肠道关系密切的软组织密度肿块(见图1~图2)。密度均匀或不均匀,38例可见低密度坏死区,密度不均匀,4例可见气液平面,2例可见点状钙化。增强扫描可见肿瘤血供丰富,静脉期强化高于动脉期(见图3~图4)。内部囊变坏死区无明显强化,呈低密度。本组病例无淋巴结转移,仅4例可见肝转移灶。

图1~图2 CT平扫示胃体大弯侧见一稍低密度肿块,长径3.7cm×3.8cm。

图3~图4 CT增强扫描示动脉期、静脉期呈不均匀强化。

2.2 GISTa临床及CT特征与病理恶性潜能分级相关性极低与低度恶性潜能GISTa病灶直径多≤5cm,边缘形态多不规则,瘤周脂肪间隙多清晰,溃疡与坏死较少见,多呈腔内生长。增强扫描强化方式以均匀为主,瘤周及瘤内血管较多见。GISTa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瘤周脂肪间隙、增强扫描强化方式及瘤周及瘤内有无血管具有一定相关性(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形态、有无溃疡及坏死及肿瘤生长方式无明显相关性(P>0.05),详情见表1。

表1 GISTa临床及CT特征与病理恶性潜能分级相关性[n (%)]

3 讨 论

GISTs为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卡哈尔(Cajal)细胞的肿瘤,为胃肠道的非上皮性、非肌源性、非神经源性及非淋巴性肿瘤,由梭形及上皮样细胞组成,具有多向分化潜能[6-7]。好发于中老年,平均年龄为50~60岁。最常见的症状是腹胀和黑便。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常因肿瘤出现坏死、溃破、出血或因为肿块压迫产生疼痛、消化道梗阻时才发现[8]。发生于消化道外的间质瘤因起病隐匿,临床症状出现晚而一般呈现瘤体较大。可发生在从食管至直肠的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其中以胃部最常见,本研究53例患者,52.83%发生在胃部,其次为小肠,占18.87%,发生在食管的间质瘤较为少见,肿瘤的发病位置与李明柳等[9]研究报道一致。根据肿瘤与胃肠道壁的关系分为腔内型、腔外型及胃肠道外型,多以腔外生长为主[10]。

影像学检查是临床诊断GISTs常用的辅助方法,其中CT因扫描时间快、具有高空间和密度分辨率及拥有多平面重建技术等优势在临床上应用广泛[11]。GISTs经CT扫描,平扫可见软组织密度肿块,其密度因肿瘤内囊变、坏死、出血表现为不均匀,本研究中有38例患者可见低密度坏死区,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显示动脉期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不等,静脉期强化高于动脉期。GISTs钙化相对少见,一般呈散在斑点状,本研究53例患者仅2例可见点状钙化。CT检查的三维重建技术可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病变生长方式、周围结构受侵情况[12]。GISTs最常见的转移方式为血性转移,转移常见部位为肝脏和腹膜,本研究53例患者均未见淋巴结转移,其中4例发生肝脏转移,无腹膜转移者。

目前患者和临床医生重点关注的问题为肿瘤的良恶性,但由于GISTs生物学特征较为复杂,肿瘤细胞呈多向分化,因此,认为GISTs具有潜在恶性行为,其生物学行为可分为四类,分别为极低、低度、中度、重度恶性潜能,故术前准确评估其恶性程度及生物学行为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13-14]。

蔡伶伶等[15]研究结果显示,肿瘤大小、囊壁、坏死及增强扫描特点等无法判断GISTs良恶性,本研究结果显示GISTa恶性程度与患者年龄、肿瘤形态、有无溃疡及坏死及肿瘤生长方式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大小、瘤周脂肪间隙、增强扫描强化方式及瘤周及瘤内有无血管具有一定相关性(P<0.05),提示当肿瘤内部血管丰富、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瘤周脂肪间隙模糊等可提示为GISTa为高度危险性病变。

综上所述,CT检查可清晰显示GISTs的影像学特征,综合患者临床资料可对GISTa恶性分级进行准确评判,为临床治疗与评估患者预后提供指导意见。

猜你喜欢

影像学胃肠道恶性
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预防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效果评价
酶可提高家禽的胃肠道完整性和生产性能
观察肺结核合并肺癌的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胃肠道肿瘤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探讨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价值
卵巢甲状腺肿影像学分析1例
2015有梅生,不!不仅是梅生 之友与梅生共同开启“世遗影像学”大门
神回复
因为恶性通涨而消失的货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