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表现及CT影像学特点

2022-06-09吴姗姗朱丽萍杜北珏张裴仁明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影像学病灶检查

吴姗姗 朱丽萍 杜北珏张 婧 裴仁明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CT/MRI(安徽 合肥 230041)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测发现一种新型β属冠状病毒,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1],冠状病毒是一种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分为α、β、γ、δ四个群,α、β群极易感染哺乳动物,而γ、δ则主要感染禽类,均具有较强的传染性[2]。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是两种典型的搞传染性冠状病毒疾病,均在爆发后严重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甚至威胁生命安全[3-4]。COVID-19传染性较强,人群普遍易感,主要传播途径为接触、飞沫传播,且临床研究发现多数患者具有流行病学接触史,患者多表现出呼吸道症状、乏力、咳嗽、气促、发热、肌肉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出现死亡[5-7]。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3例COVID-19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并探讨其临床表现及CT影像学特点,旨在为COVID-19的临床诊疗提供有效依据,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COVID-19患者23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一般临床资料,记录其临床表现及CT影像学特点。

1.2 方法

1.2.1 检测方法 (1)标本采集:使用无菌植绒拭子收集患者发病3d内的口咽拭子、鼻咽拭子标本,采集完毕后折断顶端拭子杆,密封保存待检;收集患者深部咳嗽痰液放置在2mL蛋白酶K的无菌采样杯中;采集患者发病后的血液标本2mL~4mL,并使用内含乙二胺四乙酸抗凝剂的真空管收集保存待检;收集患者粪便标本5g,密封于含2mL生理盐水的采集管中待检。(2)核酸检测:将患者标本均进行核酸检测并复核。

1.2.2 CT检查 采用CT扫描机(型号为GE Optima540)对患者进行检查,全肺螺旋CT扫描,参数设置:管电压120kV,管电流320mA,FOV为500mm,层厚5mm,标准肺窗(窗位430HU~-530HU,窗宽1100HU~1300HU),纵隔窗(窗位35HU~40HU,窗宽300HU~350HU)后处理重建层厚1mm。且单独隔离急诊楼CT机对疑似感染及感染肺炎患者进行检查,有专人看守检查通路,切断向外界传播途径。在CT检查中要有相对独立的CT机房,并且具备良好通风条件,患者在检查时要戴好口罩,必要情况下给予防护衣穿戴,而操作技术人员要求必须穿戴隔离衣,带口罩、手套、帽子,检查中使用一次性足套及床单,并于检查完后及时更换,工作结束后消毒机房及机器,采用紫外线灯照射并通风处理。

1.2.3 图像分析 由两名资深影像诊断医师阅片,结果为异常、可疑、未见异常,对检查存在异常患者再深度检查观察其病灶密度、数目、形态、位置,根据影像学结果分为实变及磨玻璃样,实变:患者病变区域密度均匀,见不到肺纹理;磨玻璃样:患者肺组织局部透亮度降低,具有较淡的阴影,不均匀密度,可见肺纹理,仅在肺窗显示,在纵隔窗不显示。早期发病患者可见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随之发展为多发浸润影,部分融合,严重者可实变,而在重症期则发展为白肺。

2 结 果

2.1 患者一般临床资料23例患者经咽拭子检测结果为阳性确诊为COVID-19,23例患者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10~78岁,平均年龄(45.17±4.29)岁;合并慢性肾炎1例,合并糖尿病1例,合并高血压1例,其他20例患者无慢性疾病。

2.2 临床表现对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发现,COVID-19具有较强传染性,呈现明显的人群聚集性,且家庭聚集情况最为严重。COVID-19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咳嗽、咳痰、咽痛、鼻塞、乏力,严重患者则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另经实验室检查发现部分COVID-19患者表现为C反应蛋白升高、淋巴细胞降低、低白蛋白血症,乳酸脱氢酶水平明显升高。

2.3 CT影像学特点

2.3.1 病灶分布 23例患者胸部CT检查均显现异常,其中双肺可见病灶者有18例(78.26%),病灶见于右肺者1例(4.35%),病灶见于左肺者4例(17.39%),病灶分布以左肺上叶舌段、左肺尖、左肺下叶外基底段、右肺下叶背段、两肺下叶外带胸膜下较为常见

2.3.2 病灶数目 20例患者为多发病灶,2例为单发性病灶,其余患者均为3个以上病灶。

2.3.3 病灶位置 8例患者病灶区域远离肺门,在肺外周;15例患者病灶同时累及中心及肺外周。

2.3.4 病灶密度 病灶密度不均匀,主要以磨玻璃样密度(GGO)为主,其病灶边缘呈现较为模糊,可见明显肺纹理,且在GGO病变患者病灶中发现有细支气管扩张者13例,增多、增粗的血管影17例;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GGO有11例;在中心部可见淡薄GGO者3例;在GGO中可见实变者10例,且实变范围较小;出现“空气支气管”征者2例。绝大多数患者病灶仅在肺窗上显示,不显示于纵隔窗或显示范围小于肺窗。

2.3.5 病灶形态 23例患者中8例(34.78%)患者呈现类圆形或圆形病灶,12例(52.17%)患者病灶形态多以斑片状及条带状为主,且斑片影无明显分布规律,而条带状多在其胸膜下,其余3例(13.04%)为斑片状、条带状均有。

2.3.6 病变分期 依据病灶形态分为早期、进展期、重症期,分别有12例(52.17%)、10例(43.48%)、1例(4.34%),具体CT影像学结果见图1~图6。

图1 62岁男性COVID-19患者,双肺多发GGO。图2 35岁男性COVID-19患者,两肺下叶多发索条影。图3 32岁男性COVID-19患者,双肺GGO、索条影、实变影均有。图4 50岁女性,早期COVID-19患者,CT显示双肺胸膜下段散在的斑片状GGO。图5 61岁女性,进展期COVID-19患者,CT影像显示病灶累及多个肺叶,可见实变影及条带状影。图6 55岁男性,重症期COVID-19患者,CT影像学显示双肺呈现弥漫性病变。

3 讨 论

引起COVID-19的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还会在接触过程中被传染,且当前收治病例均具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武汉旅游或接触史、武汉人员接触史,还有部分患者可能因家庭聚集出现感染[9-10]。有研究提出,COVID-19具有一定的潜伏期,3~7d较为常见,14d占少数,患者常表现为乏力、发热、干咳,随着疾病的发展,逐渐出现呼吸困难、脓毒性休克、急性呼吸道窘迫综合征,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合并基础疾病者可能出现病情危重情况,甚至死亡[12-15],因此加强对发热病人的筛查、对COVID-19的诊断是临床研究重点。

当前该病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对COVID-19进行综合确诊。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3例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发现,经咽拭子检测结果为阳性确诊为COVID-19,COVID-19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咳嗽、咳痰、咽痛、鼻塞、乏力,严重患者则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另经实验室检查发现部分COVID-19患者表现为C反应蛋白升高、淋巴细胞降低、低白蛋白血症,乳酸脱氢酶水平明显升高,提示临床可根据以上症状对COVID-19患者进行初步诊断,提高临床诊断效率。本研究中COVID-19患者病灶分布以左肺上叶舌段、左肺尖、左肺下叶外基底段、右肺下叶背段、两肺下叶外带胸膜下较为常见,提示COVID-19患者在病发后可感染肺部多叶,严重影响肺部功能,加强早期诊断及治疗十分关键[16-18]。本研究中20例患者多发病灶,3例单发性病灶,且8例患者病灶区域远离肺门,在肺外周;15例患者病灶同时累及中心及肺外周,提示在临床诊断中可对中心及肺外周进行针对性检查。本研究发现COVID-19患者病灶密度不均匀,主要以磨玻璃样密度(GGO)为主,其病灶边缘呈现较为模糊,可见明显肺纹理,提示临床CT检查中,一旦发现患者肺部影像学检查呈GGO分布,可作出初步诊断为病毒性肺炎感染。23例患者病灶形态主要是类圆形或圆形、斑片状及条带状,且斑片影无明显分布规律,而条带状多在其胸膜下,主要反映COVID-19肺部损伤的病理过程及病灶占位情况,分析可能与感染方式为飞沫传染相关[19-21]。早期患者CT影像中未见明显GGO分布,而随着疾病的发展,病灶进一步增多并扩大范围,在累及多个肺叶后,则进入进展期,CT影像检查逐渐显示双肺实变,而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发展为危重症患者,CT影像学检查为“白肺”[22-23]。本研究指出,单独依据临床症状或CT检查结果对COVID-19诊断特异性不高,因此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CT影像学检查结果对患者作出诊断十分关键。

综上所述,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CT影像学检查结果对COVID-19具有一定特征性,推荐应用在临床上。

猜你喜欢

影像学病灶检查
剪切波弹性成像在乳腺不同深度病变中的可重复性评价
观察肺结核合并肺癌的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卵巢甲状腺肿影像学分析1例
为什么要做CT增强扫描
AP—4、EZH2基因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病灶中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检查版
检查版三
Playjng with ch & sh
2015有梅生,不!不仅是梅生 之友与梅生共同开启“世遗影像学”大门
做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