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CT、MRI影像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

2022-06-09崔若棣马常友杨光勇刘兆天赵建设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母细胞符合率肿块

崔若棣 马常友 杨光勇刘兆天 赵建设

济南市儿童医院医学影像科(山东 济南 250022)

视网膜母细胞瘤源于视网膜内颗粒层细胞,多数患者发病在三岁以内,是儿童眼内恶性肿瘤较为常见的一种[1]。其中多为非遗传型,占比为40%,此病无种族和性别差异,多为单侧发病。在临床上“白瞳症”是此病的典型表现,可见眼底有灰白色或黄色的半球形肿物,此外还有青光眼、眼球增大、突出等[2]。此病严重影响患者健康,肿瘤恶化程度高,以出现全身性转移,预后较差,且早期诊断困难,导致其在临床上有较高的误诊和漏诊率。有相关报道称,早期的诊断,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治疗是改善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预后的关键,也可减少患者视力的伤害[3-4]。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CT、MRI影像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收治的33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其中男19例,女性14例,年龄为10个月~6岁,平均年龄为(2.11±0.26)岁。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病理检查确诊为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所有患者都进行CT及MRI检查。临床表现:视力下降、眼球突出;眼部肿痛、有眼白光或反黄光等。12例患者为左眼,19例患者为右眼,双眼犯病为2例。临床眼底检查可见玻璃体或视网膜内有灰白色隆起肿块出现,以及新生细小血管。

纳入标准:相关资料完善;无相关检查禁忌证者;知情且同意;无其他眼部疾病。排除标准:资料缺失;有其肿瘤疾病患者;CT、MRI检查未完善;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

1.2 检查方法

1.2.1 CT检查 仪器:MSCT 西门子,扫描前需要将金属异物排除,并进行灌肠处理。扫描参数:管电压、电流分别为120kV,150mA,扫描层厚及层距均为3mm,螺距为1.0。扫描范围:外耳道上端,至眼眶下缘。在平扫完成后,利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按1.5~2mL/kg注入碘海醇,随后使用相关软件对图像进行分析。

1.2.2 MRI检查 仪器:飞利浦3.0TMRI,排除金属异物后开始扫描。头部16通道正交线圈,进行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轴位T1WI、T2WI、DWI等序列。扫描参数:TSE序列T1WI参数,射频脉冲重复时间(TR)300ms,回波时间(TE)10ms,层厚2mm。T2WI序列参数,TR/TE为3250ms/98ms,层厚2mm。DWI序列参数:扫描层数为30层,TR/TE为2000ms/100ms,层厚2mm,FOV为50cm×20cm。先进行平扫,常规扫描后进行DWI扫描,注入Gd-DTPA试剂进行增强扫描。扫描完成后进行图像后处理,最后由诊断医师进行阅片得出诊断结果。

1.3 观察指标进行图像分析,以病理或手术结果为基准,对CT、MRI检查的视网膜母细胞瘤诊断符合率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描述;计数资料通过率或构成比表示,并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CT、MRI检查对视网膜母细胞瘤诊断符合率比较以病理学检查为基准,CT检查对视网膜母细胞瘤诊断符合率为96.96%,MRI为84.84%,与病理学结果一致性较高,(P>0.05),见表1。

表1 CT、MRI检查对视网膜母细胞瘤诊断符合率比较

患者男,5岁,左眼环视网膜母细胞瘤。图1~图4 CT图像表现:左眼球内侧缘可见梭形稍高密度影。MRI图像表现:左眼等T1短T2信号,横段位(图5~图6),冠状位(图7~图8)。

2.2 图像表现

2.2.1 CT图像分析 CT图像表现:可见眼球玻璃体内后部肿块样高密度影,肿瘤内可见斑点、斑片或者团块状钙化。CT值大多在100HU以上;增强扫描后可见未钙化瘤体有不同程度强化。在本研究中,33例患者可见其眼环内均有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界清楚,肿块最大直径为20mm,28例患者肿瘤生长位置在眼环后位,且有局部眼环增生情况。30例患者有钙化出现,钙化率为90.90%。1例患左眼球内侧缘可见梭形稍高密度影(图1~图4),视网膜剥落1例,球后、眼眶无异常结果改变者11例,视神经全程增粗表现1例,有神经孔扩大征,伴鞍上池转移(图5),1例伴腮腺转移。

2.2.2 MRI图像分析 MRI图像表现:T1WI呈低或中等信号,T2WI为中等或高信号,增强后显著强化;在钙化较多肿瘤内,可见T1长、T2短信号。33例患者肿块多为T2WI低信号T1WI高信号。其中有1例患者有眼球向前突出可见其病灶对视神经、眶内进行侵犯,导致眶内异常信号出现并有视神经增粗。1例患者左侧眼球内可见梭形等T1短T2信号(图5~图8)增强扫描中,3例患者肿块增强明显,3例患者增强信号不均匀。

3 讨 论

在视网膜内颗粒层出现胚胎性恶性肿瘤常为视网膜母细胞瘤,婴幼儿为好发人群,此病会严重的影响患者的视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威胁患者生命,早期诊断和正确的治疗对挽救患者生, 改善患者预后有着较高的价值[5-6]。在临床上根据患者肿瘤的发展工程将其分为眼内期、眼外期、青光期、转移期四个时期,但此分期在对于临床治疗方案选择上无太大参考价值,还需依靠影像学检查对肿瘤进行相应的分期,在影像学上分成眼内期、眼外眶外期、眼外眶内期三期[7]。在眼内期病变只限制在眼环内,并伴有增厚现象出现;但患者处于眼外眶外期周围组织与神经会被肿瘤所侵犯,视神经会增粗,眼外眶内期也属于晚期,肿瘤出现转移,侵犯眼眶以及全身,进一步会出现浸润颅内现象[8-9]。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CT技术的进步,MSCT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且拥有扫描了快,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等优点,在对视网膜母细胞瘤诊断中,薄层扫描技术可清楚显示患者瘤内钙化情,对患者钙化情况十分敏感,这点优于MRI检查[10]。视网膜母细胞瘤在MSCT征象上表现为可见眼球玻璃体内后部肿块样高密度影,肿瘤内可见斑点、斑片或者团块状钙化[11]。CT值大多在100HU以上;增强扫描后可见未钙化瘤体有不同程度强化。而根据以往研究资料所显示,视网膜母细胞瘤出现钙化率高达90%,本文33例患者中钙化率为90.90%(29/33),与以往文献报道相符合[12]。因此,瘤内钙化也作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定性诊断依据,患者年龄越小,其诊断价值也越高。分析,钙化率高由于肿瘤生长快,供血不足细胞大量坏死,进一步导致钙化复合体出现。MSCT可检出细小钙化灶,和其高分辨率有关[13]。在临床上对于3岁以下在MSCT平扫中有钙化情况的肿块在眼环后出现,可考虑为视网膜母细胞瘤可能性。而MRI检查在钙化情况上检查无MSCT有优势,但在MRI检查中对比剂停留时间较长,敏感性相对较高,在增强扫描强化中更具有优势[14]。视网膜母细胞瘤增强情况可对患者预后评估作为参考,肿瘤强化越明显代表预后越差。在MRI中表现为:T1WI呈低或中等信号,T2WI为中等或高信号,增强后显著强化;在钙化较多肿瘤内,可见T1长、T2短信号。MRI对于大钙化灶较敏感,但细微钙化可能无法检出[15]。但在对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情况上,显示优于MSCT。在本研究中以病理学检查为基准,CT检查对视网膜母细胞瘤诊断符合率为96.96%,MRI为84.84%,与病理学结果一致性较高(P>0.05)。提示两者对于视网膜母细胞瘤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MSCT检查准确性稍高于MRI。

综上所述,CT、MRI影像检查对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肿瘤钙化是此病诊断要点,通过影像学表现可对患者预后及治疗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母细胞符合率肿块
软骨母细胞瘤样骨肉瘤穿刺标本免疫组化H3F3B、IMP3、Clusterin 联合H3F3B 基因突变检测的意义
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神经母细胞瘤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研究腹部超声在临床诊断盆腔肿块中的价值
胶质母细胞瘤中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2的表达及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这种恶性肿瘤,3岁以下是高发期
口服等渗甘露醇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临床应用研究
多层螺旋CT与MRI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经腹及经阴道超声在诊断盆腔肿块中的应用
乳腺肿块二维及彩色多普勒特征与病理学对照
完形填空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