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教”改革视域下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2-06-02陈兆芳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改革

【摘 要】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为职业院校“三教”改革提供了方向引领和行动指南。针对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诸多困境,职业院校应以“三教”改革为抓手,在教师层面上强化主力军,提升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在教材层面上优化主战场,推动教材育人功能的实现;在教法层面上拓宽主渠道,铸就高效思政课堂。

【关键词】职业院校;“三教”改革;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36-0050-05

【作者简介】陈兆芳,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江苏苏州,215104)教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五年制高职教育、会计理论与实务。

*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课程思政融入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实践研究”(B/2020/10/078)、2021年苏州市职教学会部省共建都市圈项目重点研究课题“基于‘1+X’证书制度的‘三教’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五年制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为例”(Szzjzd202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型,“三教”改革已在职教界如火如荼地展开,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1]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任务,要求“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德技兼修人才的重要阵地,如何将课程思政与“三教”改革有机融合,促使课程思政“落地生根”,是亟须解决的重要议题。

“三教”改革作为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教师、教材、教法进行融合的全面性教育教学改革,其落脚点是为党和国家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基于“三教”改革的视角,审视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作为课程思政的践行者,教师改革是解决“由谁教”的问题,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师资保证;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工具,教材改革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内容支撑;作为实施课程思政的方式与手段,教法改革则是解决“如何教”的问题,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方法支撑。由此可见,借助“三教”改革优化课程思政已成为职业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推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向更高水平迈进。

一、“三教”改革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

(一)教师育德意识淡薄,课程思政驾驭能力不足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教师的关注点在于如何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对价值引领的重要性定位不准、认知不足,缺乏主动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部分教师虽然意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但因缺乏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系统学习和研究,将课程思政简单地理解为课程加思政内容或课程的思政化,生硬植入思政内容,缺乏对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与有效实施。同时,在课程思政师资架构上,主要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鲜有思政课教师的参与,更缺少行业企业教师的融入,未能充分体现企业导师的职业精神引领作用。

(二)教材育人功能缺乏,思政元素挖掘不够

随着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教材建设在数量上发生了飞跃性的变化,但教材同质化现象严重,融入思政元素的高质量教材偏少。一是体系架构不完整。虽然目前公共基础课教材中有部分家国情怀、人文素养、民主法治等思政元素的融入,专业课程教材也已着手开始捕捉思政素材和元素,但尚未形成系统化、可复制的教材体系,挖掘深度也不够,无法形成完备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二是教材育德目标缺乏生成性的体现。教材目标仍以知识和技能培养为主,虽然部分教材中也有育德目标的描述,但缺乏与之匹配的实践性教学设计,不利于德智技三维教学目标的协同推进和考核评价。三是内容编排缺少艺术性。教学内容大多以案例导入、情境分析呈现,缺少符合学情特点的有内涵且有吸引力的思政教育体例格式。四是教材形态仍以传统的纸质教材为主,缺少外链数字资源等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开发。[3]59

(三)教法生硬传统,课程思政成效不佳

首先,受長期以来思政教育灌输式教法的影响,加上专业教师自身思政水平不高、教学精力受限等原因,往往将思政教育与课程思政生硬结合,以空洞的理论说教为主,情景教学、互动教学、沉浸体验式教学等方法运用不广,缺乏结合学情的有针对性的教法设计,亲和力和吸引力明显不足。其次,“以生为本”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仍多流于形式,学生对思政教育的主动构建缺乏必要的行动支持,从而难以产生心理共鸣和情感互动。再次,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中也缺乏与教法的有效融合,未能彰显其在课程思政中的助推作用。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融合不够,同时,教学评价缺乏必要的衡量标准,导致课程思政徒有其表,学生参与度不高,育人效果不理想。

二、“三教”改革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优化的路径

(一)强化主力军,提升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1.建立思政培训机制

职业院校应建立起一套涵盖入职培训、在职培训在内的完整的教师思政培训机制。对新入职的青年教师进行课程思政能力的岗前培训,有助于让他们在入职之初就树立起课程育人的教育理念,明确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对于在职教师,要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常态化培训的核心内容。一是理论层面上的指导,通过邀请资深专家深度解读思政教育的文件精神,坚定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使思政意识入脑入心。二是在实践层面上,要改变以往“讲座式”为主的培训模式,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各种平台进行课程思政的专题培训。如采用经验交流会的形式,组织一线优秀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和专业特点,对课程思政元素或资源进行挖掘,研讨课程思政的重要问题与难点,开展育人典型案例分享等;还可邀请课程思政比赛的获奖教师,面对面地传授有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经验和方法,从而有效提升教师的育德实践能力。

2.打造思政“金课”

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打造思政金课。一是举办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组织开展说课比赛,可选择从说一堂课入手,再延伸到说一门课,乃至上升到说一个专业,围绕思政目标,深挖思政元素和素材,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剖析。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比赛,在比赛评价标准中围绕课程思政提出具体的要求。通过教学比赛的磨炼,教师间相互学习与借鉴,可以有效提升教师实践教学中的育德能力。二是组织教学观摩。通过线下听课或线上观摩的方式,学习在课程思政建设上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的授课方式与技巧。三是设立课程思政建设专项研究课题,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并开展团队式的研究,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3.打造协同融合的创新教学团队

充分调动校内外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主动性,组建一支德技精湛的创新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团队由名师领衔、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以及企业导师等共同组成,通过结对帮扶、集体备课、集中研讨等方式,实现头脑风暴式的思维碰撞,[4]三方师资合作式挖掘、协同式实施,实现优势互补、协同育人,形成完整的教育链,发挥思政教育“1+1+1>3”的效果。

(二)优化主战场,推动教材育人功能实现

1.找准课程思政元素提炼的着力点

深挖教材内蕴的思政价值,找到思政教育的着力点,应当遵循三个维度。首先,拓展课程思政深度。教师团队应从相关学科、专业发展的历史沿革、科技发展趋势、市场需求中寻找其中蕴含的思政素材进行梳理、剖析,将这些素材自然融入知识和技能体系中,继而进行浸润式的思想价值引导。其次,提高课程思政的高度。每门课程中体现的思政元素不能仅限于行业企业的微观视角,更应与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甚至人类命运相结合,挖掘出有一定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的素材,从而激发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再次,增添课程思政的温度。既要挖掘有意义、有情趣的人和事,又要挖掘在知识和技能体系中能触动情感、震撼心灵的素材。同时,需要根据新生代学生的内在诉求,对思政素材进行一定的加工,提炼成学生乐于接受、能引发共鸣的思政教学元素,在知识传递和技能训练中释放出直抵人心的价值引导温度。[5]

2.打造新形态一体化教材

打造纸质教材与数字化资源开发应用相结合的一体化、新形态教材。首先,教材思政内容编排多样化。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呈现思政内容,如案例式、情景式导入,以工作任务、工作场景、议题等形式呈现在主体内容部分,结尾则可以以延伸阅读、后续任务等形式呈现。[6]无论何种呈现形式,都需要从体现的思政元素、事件或案例的内容剖析等方面点拨思路,引导学生结合思政内容,撰写思政感悟,于无声中激发其情感共鸣。其次,开发相互支撑的新形态教材,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效衔接。学生通过扫描线下教材附带的二维码,即可查看相应思政案例的微课、动画、视频等,随扫随学;线上教材既包括特定教材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又包括现有的慕课、微课等资源,[7]更能带给学生思想的震撼和心灵的启迪。线上线下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资源,使教材更立体化,实现教材优质数字资源共享。

(三)拓宽主渠道,铸就高效思政课堂

1.因课施教,实现教法灵活多样化

无论是通识教育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蕴藏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和元素,[8]职业院校应针对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和其蕴藏的各类思政教育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增强教法与课程类型的适应性。[3]62具体来说,对于通识类课程,可通过沉浸式教学促发思想和情感共鸣,达到以情育人;也可选择合适的题材改编为情景剧,在情境化教学中传递价值观,以乐育人;对于有些理论性比较强的思政课程,还可以采用专题教学法,整理推出若干个专题,编成故事,将理论融入故事中,让学生从中悟道,升华思想。

对于专业类课程,应结合专业性质采用适切的方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以会计专业为例,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实景教学法等。案例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收集、整理会计工作中典型的正面案例,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充分的剖析和辩论,挖掘其中蕴含的诚实守信、依法纳税等职业道德观,通过正能量案例的激励作用,启迪学生树立诚信意识;还可以利用财务造假等反面案例的警示作用,引导学生始终坚持“不做假账”的道德底线,做到以事育人。角色扮演法:通过创设情境氛围,如将孔夫子与会计职业的渊源编成情景剧,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身临其境地感受孔子对会计工作的认真负责、严谨细致和一丝不苟,从中感悟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树立敬畏专业精神的理念。专业实践类课程可实行实景化教学,学校通过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使学生在真实、立体的场景中利用全真的业务信息完成财务工作,在真实的职场情感体验中强化职业技能,使学生感悟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一丝不苟等思政意识和职业道德,体现了以真育人。

2.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助力教法升级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翻转课堂、混合式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方式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职业院校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应坚持以生为本,构建“教师主导、学生深度参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一方面,教师应广泛应用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课程等线上教学资源,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优秀传统文化、法律规范、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思政教育元素;另一方面,教师在线下教学时应侧重关注职业规范与养成训练,可借助“蓝墨云班”“职教云”等网络平台将课前、课中、课后贯通,设计课堂互动、线上讨论等多种教学环节对教法进行升级,促进思政育德作用的发挥。

3.突出育德目标考核,优化评价机制

在课程考核评价上,德育目标的考核难以量化,是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的痛点。为此,职业院校应优化评价机制,以促进学生全面成人、成才为标准,加大德育目标考核的权重,加强对过程参与点的考核,考查学生对专业前沿技术的探讨以及对体现价值观、职业素养等内容的研讨性活动的参与度。在考试题型的设计中,可通过撰写思政感悟、心得体会等形式评价学生思想方面的成长,同时适当增加主观题的比例,促进学生思考其解决方案对自然、社会、人文等环境的影响,进而强化他们的担当意识。在考核对象上,关注对于个人与团队相结合的合作学习能力的考核,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协作能力。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职业院校育人理念的一次重大变革,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创新和实践。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以“三教”改革为抓手,有助于实现教师素质提升、教材更新、教法升级,切实发挥课程协同育人效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芳.“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J].鄂州大学学报,2021,28(3):75-76.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A/OL].(2020-06-01)[2022-02-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祝士明,王帆,梁裕.新技術革命背景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路径探究[J].职教论坛,2021,37(6).

[4]陈祥碧,章君.“三教”改革视域下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研究[J].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21,36(2):76-80.

[5]刘静.关于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4):46-51.

[6]殷哲浩.“三教”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4):76-80.

[7]郭金录.新文科背景下经管类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展望[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7):208-210.

[8]王友明,张敬玲.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逻辑建构与实践进路[J].职教通讯,2021(1):109-115.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改革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