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教学中采用自制玩教具的价值

2022-05-30蔡巧霞

求知导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价值

摘 要:自制玩教具是幼儿园的幼儿开展活动的重要教学资源,对保证幼儿的游戏质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制玩教具在幼儿园教学中的作用,文章对自制玩教具的含义、要求、选材、方法、价值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帮助更多教师了解自制玩教具是如何促进幼儿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的,以及其对幼儿游戏质量有着怎样的影响,让幼儿教师更加科学地应用自制玩教具展开教学。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自制玩教具;价值

作者简介:蔡巧霞(1992—),女,甘肃省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幼儿的基本活动是游戏,要想实现幼儿园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就要做到将游戏“还”给幼儿。幼儿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利用自制玩教具的方式,将“玩具”与“教具”进行整合,提升幼儿玩具质量的同时让其成为教师重要的教学依托,也让幼儿参与到玩教具的制作和运用当中,在制作玩教具中学习,提高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际效率。

一、自制玩教具的含义及要求

自制玩教具主要是指教师根据实际教育教学需求,因地制宜地利用生活中无污染、可利用的材料,与幼儿一起进行二次加工创造物品。自制玩教具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是简易性。由于自制玩教具需要教师与幼儿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而成,无论是材料还是技术都无法达到商品玩具的水准,且制作的主要目的是满足教育服务需求。因此,教师在设计玩教具时要遵循简易性原则,保证制作材料的选材广泛、制作过程的简易有效。

二是教育性。玩教具的定义要求其具备一定的教育性,无论是幼儿动手参与制作还是教师利用其开展教学都需要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体现教育意义。

三是科学性。玩教具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是教具,另一方面是玩具,这也就要求教师在选择玩教具的材料时要注意幼儿的兴趣需求,选择一些具有鲜明色彩、造型独特、形象丰富的材料,满足幼儿的好奇心理,在注重教育性的同时关注趣味性,使玩教具的制作和应用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二、自制玩教具的选材

自制玩教具的选材主要可分为五大类:自然类,主要是生活中常见的沙土、水、树枝、落叶等;塑料类,主要是吸管、塑料杯等;纸质类,主要是各种纸盒、报纸、挂历等;金属类,主要是一些生活中废旧的易拉罐、奶粉桶等;布、线类,主要是一些旧衣服、旧床单等。教师和幼儿可以将在日常生活中搜集到的材料按照类别进行整理,以便在自制玩教具时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材料,提升材料与教育内容的适配度。

三、幼儿园应用玩教具的价值

(一)保证幼儿游戏质量

游戏是幼儿园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托,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则是保证游戏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游戏材料无论是对幼儿教师的教学活动,还是对幼儿的游戏参与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在我国的幼儿园中,除了一些城市的幼儿园能够满足幼儿对玩教具的需求,大多数幼儿园受到资金等因素的限制,存在玩教具数量不足、种类匮乏的问题,而依托生活资源自制玩教具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与幼儿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进行二次利用,改造为符合幼儿教育要求的教具和符合幼儿发展水平的玩具,这在丰富幼儿园游戏材料的同时也促进了游戏活动的顺利开展,动手创作的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幼儿游戏的质量。

(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形象化的玩教具,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幼儿的天性决定其会对色彩鲜艳、造型多样的物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幼儿的年龄特点又使得其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教师在组织幼儿自制玩教具时可以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兴趣特点的内容,吸引其参与到玩教具的制作中,再利用直观化、形象化的玩教具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如在开展“全家一起看电视”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利用木棍、纸盒、彩笔、胶水等材料制作简易的电视机,幼儿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呈现自己喜欢的动画人物。形象化的玩教具能够有效调动幼儿的动手热情。

2.探究式思考,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

幼儿制作玩教具的过程是其结合生活实际在头脑中进行二次创造,并付诸行动的实践过程。在此过程中,幼儿需要先回忆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实物,从中总结出实物的主要特点,并依据自己的想象对其进行改造,最后在头脑中完全呈现玩教具的形象,这一过程需要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和想象创造思维的参与。教师合理引导幼儿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进行玩教具的制作,能够让幼儿在制作中实现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幼儿在制作一些附带科学现象的教具时,通过对操作情况的观察,能够进一步发现问题,并主动进行探究,这对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1]。

如在进行“小火箭”的制作时,教师可以提前為幼儿准备好橡皮筋、卷纸筒、一次性筷子等材料,再为幼儿讲解“小火箭”的制作步骤,让幼儿仔细观察、总结制作步骤要点并进行模仿制作,在此过程中,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会得到有效发展。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小火箭”,并进行发射实验,让幼儿观察“小火箭”发射后的高度。此时,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究产生发射高度时高时低这一现象的原因,使其发现橡皮筋的张力与“小火箭”发射高度之间的关系,让幼儿通过自主实验探究得出“小火箭”飞得更高的条件,并将这个过程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样幼儿的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会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利用自制玩教具进行教学活动对幼儿的思维品质提升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

3.全方位锻炼,增强幼儿身体协调性

自制玩教具主要依靠幼儿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这一过程需要幼儿动手操作。无论是模仿教师进行实验教具制作,还是自己进行具有创新性质的多样化玩具制作,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都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绘制、组装,这需要幼儿一边在头脑中想象玩教具的制作步骤图,一边动手操作,讲究手和脑的协调配合。自制玩教具不仅能够让幼儿的手部肌肉群获得力量、灵活性上的锻炼,还增强了幼儿身体的协调性[2]。

如在美术活动“滚球画”中,活动的材料较为简单,主要是一个弹珠、若干张纸、不同颜色的颜料、水,幼儿需要提前在头脑中勾画出自己想要的作品图,并推演弹珠运动的轨迹,在预想好轨迹路线后,幼儿将弹珠沾上颜料,放在白纸上,通过手部动作控制弹珠的运动轨迹,使弹珠在白纸上留下色彩痕迹,最终形成作品图。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幼儿需要使手部动作和脑部想象密切配合,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最终呈现的作品是其预想的内容。在不断的操作练习中,幼儿增强了身体各部位配合实践的默契。

4.激励性评价,增强幼儿活动信心

玩教具的制作过程是有形的,幼儿能够清晰地感知到自己的每一个行动对成品产生的影响,这能够让幼儿在整个过程中获得极强的参与感。此外,幼儿能够在活动结束之后清晰地观察到自己动手制作的最终成果,而一个完整成型的作品能够让幼儿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幼儿教師在活动中运用激励性的评价,以及适当运用语言和身体动作进行鼓励等方式,能够让幼儿获得信心,增强其参与玩教具制作活动的积极性,帮助幼儿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3]。

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幼儿教师可以运用大量的玩教具来帮助幼儿进入情境。如在以“小餐馆”为主题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先与幼儿一起思考“小餐馆”可能出现的人物及其形象特点、“小餐馆”的具体环境、活动需要使用的道具等,最终确定需要教师和幼儿一起制作的玩教具 。基于此,教师再进行任务分工,如部分幼儿利用彩泥制作食物、部分幼儿利用纸盒等材料制作菜单、部分幼儿利用布料制作服务员和厨师服装等,教师在幼儿制作道具的过程中要及时给出指导意见,对其进行积极评价,让幼儿获得肯定和心理上的满足。如此,幼儿在看到自己的作品后,能够获得愉悦感、成就感,在利用自己亲手制作的玩教具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时,会更加投入、更有信心,且会更加珍惜道具。

5.分小组合作,强化幼儿合作意识

玩教具的制作不是幼儿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幼儿教师需要对幼儿进行小组划分,使其借助小组合作的力量来完成创作。小组合作需要幼儿在制作的过程中自主进行角色的分工配合,积极沟通,互相磨合,最终完成作品。幼儿在表达自身想法的过程中能够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在互相交流、互相倾听的过程中也学会了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共同制订制作计划、规划制作步骤,形成合作意识。

如在“树叶大变身”活动中,教师可让幼儿每四人为一组,每人创作一幅图画,并要求四个人的图画能组合成一个小故事。这个活动需要小组中的四名成员在创作前交流想法,如各自想要如何利用树叶、故事主要想表达什么内容等。四名幼儿需要先确定图画的表现风格和故事主题,然后依据讨论得出的结果进行构思,并将自己想象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概括,然后再进一步沟通,对故事的顺序和内容进行调整,使整个故事更加具有条理性。最后,幼儿要按照最终确定的内容和顺序,利用教师提供的树叶、胶水、纸张等材料进行创作,并组合在一起后上台讲述本小组的故事。这样幼儿在互相交流、确定主题的过程中学会了倾听和表达,也在倾听他人建议的过程中学会了虚心接受,在互相包容、互相帮助中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幼儿的自我意识,强化了幼儿的合作意识。

6.多样活动,深化幼儿材料认识

幼儿受到自身年龄和认知的限制,对事物的认识主要停留在表面,对材料的分类也只有简单的印象,但是通过与教师一起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物品进行实际动手操作,幼儿会对材料的材质、用途等有更深入的了解。自制玩教具有助于丰富幼儿的知识储备,使幼儿能够在玩教具的制作过程中依据材料的特性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对其进行创造性、多元化应用。

以绳子类材料为例,绳子类的材料包括麻绳、彩带等,教师在带领学生利用绳子类材料开展活动时,可以与幼儿一起进行毛线画的拼贴,即利用不同颜色的毛线创作一幅画;可以进行缠瓶活动,即利用毛线、麻绳等在不同形状的瓶子上进行缠绕,制作一个装饰品;还可以利用绳子开展翻手花等活动。多样化的活动能让幼儿认识到同样的绳子在不同的活动中具有不一样的作用,对绳子材料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也使幼儿积累相应的实践经验,方便幼儿在后续的活动中更好地利用绳子进行创作。

7.分主题投放,丰富区角活动材料

幼儿园自制的玩教具除了直接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还可以投放到活动区中,特别是投放到益智区中。这一部分玩教具主要是由幼儿教师根据不同阶段的活动主题进行制作并定期更换,用于配合主题教学活动的开展。幼儿通过对主题活动的系统性学习,会有更深入的认知和了解,在使用教师投放在活动区中的材料时也会更加得心应手;幼儿在自由区角活动时对玩教具的探究能够让他们对主题活动更加感兴趣,从而促进教师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

如在开展以“童话”为主题的活动时,教师可以提前在益智活动区中投放自制的卡通图案拼图。为满足不同能力的幼儿的需求,教师可以将卡通图案分别制作成四块拼图、六块拼图、八块拼图等,让幼儿依据对自身能力的判断自主选择玩教具。教师利用拼图锻炼幼儿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后续美术活动的开展。

(三)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自制玩教具的教学对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储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教师要想引导幼儿成功完成玩教具的制作,就要对即将开展的活动有充分的认识,知道每一个教学环节需要的教具,这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总结分析能力。带领幼儿制作玩教具的前提是教师要了解制作的每一个步骤,这需要教师提前进行探索、练习,同时具备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记忆能力,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对于一些需要幼儿模仿制作的实验教具,教师要尽量用幼儿能够听得懂的语言进行简练表述,这需要幼儿教师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对幼儿的思维发展和语言发展情况有一定的认知。总之,将自制玩教具引入幼儿教学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还能够推动幼儿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中开展自制玩教具活动是在成品教具不足的情况下保证幼儿游戏质量的重要方法,也是适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教育提出的要求的重要手段。幼儿在制作过程中的实际参与是发展其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创新思维与交流合作意识的重要途径,对其全面发展起促进作用。因此,幼儿园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自制玩教具活动的开展,挖掘其教育潜力,从而提高幼儿游戏活动质量。

[参考文献]

王紫廷.幼儿园自制玩教具的开发与应用[J].好家长,2019(3):50.

田丹丹.幼儿园自制玩教具的设计制作与评价[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14):31-33.

杨丽.学前教育自制玩教具开发与应用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9):33-34.

猜你喜欢

幼儿园教学价值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一粒米的价值
基于对话的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教师提问研究
民歌童谣渗透幼儿园教学活动研究
幼儿园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措施
“给”的价值
弹和唱对幼儿园教学的重要性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