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核心素养下如何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堂

2022-05-30季颖

新课程·上旬 2022年33期
关键词:教学方式法治道德

季颖

近年来,我国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广泛推广下,道德与法治课程从小学阶段开始就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如何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到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活动中,助力课堂秩序的规范性,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提升,是当前我国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点方向。在具体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对教学内容的输出,巧妙结合教学主题,向学生传递正能量的知识内容,最大化实现核心素养的教育意义。与此同时,在讲解重点的过程中,教师要多从实际案例出发,通过举例来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认识,并且有意识地将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核心素养下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

不同于其他理论性的学科,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存在的意义更多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这种将道德、法治两个概念合并到一门课程的教学方式,说明了国家对这方面的教育工作非常重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能够让学生对法律法规的认知更进一步,如何规范学生在社会上的道德行为,成为一名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都是开展这门课程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基于此,核心素养下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通过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利于更好地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以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这些事我来做”为例,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向学生进行提问:在日常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自己力所能及能够做好的呢?当得到学生的回应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小组探讨、畅所欲言,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他们明白自己其实已经长大了,有很多事情自己可以做得很好,由此不仅能够让他们学会如何正确解决问题和难点,也可以培养他们在家庭、在学校、在班级里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外向开朗的性格。

(二)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个时期还比较好动,性格比较外向,对外界也充满了好奇。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引路人,一言一行都能够直接影响到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行为举止,基于核心素养下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在进行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过程中,真实体会到何为道德素养,何为法治法规,让学生在小学时期形成正确的“三观”。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现状

随着核心素养教育方式的普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开展也从传统的“灌溉式”教学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有很多教师、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不属于主要学科,对该科目的重视程度偏低。教师的不在乎使道德与法治课程经常会被其他学科“占课”。或者教师课堂上通篇采用理论知识讲述,没有结合到实际的现实生活中,无法正确引导学生培养核心素养。另外,由于教师对该学科的不重视,也让学生产生了同样的心理,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课后没有认真思考,对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内容“左耳进、右耳出”,面对教师的提问也是被动思考,被动接受理论知识,长此以往就会对课程学习产生厌倦心理,无法有效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具体来看,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存在以下教学现状。

(一)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敷衍,综合素养能力有待提高

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来说,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大于实际操作的意义,部分教师对该课程的教学抱有“应付”的教学心理,过分重视对课程理论知识的巩固,强制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死记硬背,没有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法去带领学生认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虽说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在进行考试的时候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只是将理论知识背得滚瓜烂熟,却对如何有效提升综合素养能力知之甚少,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优秀人才。

(二)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过分关心,忽略了学生的成长发展

在很多家长的眼中,好学生的定义就是学习成绩优异,这种观念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难轻易去除。殊不知,家长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忽略了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才是学生成长的重中之重,这种心态和思想也会间接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不重视,加上教师对该课程的敷衍了事,也会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不重视。

三、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本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充实教师的知识储备,构建和谐课堂氛围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上,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的共同体。因此,教师在授课之前,首先应该加强自己在该课程的知识储备量,提高专业知识水平,重视学科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聯性,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正确讲授知识,有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其次,教师也要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努力为学生构建平等和谐、互助友爱的心理适应环境,积极与学生形成情感对话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最后,教师也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只有抓住学生在学习上的难点、痛点,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对于班级里有些学生已经出现的心理、情绪波动,教师应第一时间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恢复到健康的心态,正常地进行学习、生活。对于个别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应积极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其改变消极的态度,鼓励其积极面对生活,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重视课程教材内容,精准把握教学融合点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教材内容的教授与科普。不同于其他学科科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授课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第一位,也要因材施教,关注如何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体可从以下三个角度切入。

1.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认真钻研并解读与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资料,并且能够确保对教材熟能生巧,掌握教材中所提及的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典型案例,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

2.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明确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寻找到最适合教学的切入点。以部编版一年级“拉拉手,交朋友”为例,一般情况下,教师会把教学目标设定为“同学相处”的角度,但是若要从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出发,就要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向“如何学会欣赏朋友的优点,并与之共同成长,感受朋友的温暖”方向靠拢。教师可以借助生动的教学案例,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价值认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和他人,感受到友谊的珍贵。在实际的课堂中,也要多鼓励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勇敢表达自己的价值倾向,并且针对每个学生的倾诉给予正确的引导。

3.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教师也要多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多去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才是课堂上的主体,重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创设体验式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兴趣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的教学方式都是“填鸭式”“灌溉式”,这种说教形式的方法在经过长时间的授课之后,很容易会让学生在日复一日的枯燥学习中失去学习热情和兴趣,消磨掉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采取一些趣味的教学手段,如创设体验式的教学情境,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是十分有必要的。

1.采取“讲故事”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感知

道德与法治课程不同于其他的知识类学科,一般授课的内容都偏向于生活道理、人生哲学。教师可以采取“讲故事”的方式,引进童话、寓言、历史故事等,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悟人生道理,提高对生活的认知。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家人的爱”时,教师可以摒弃传统的说教环节,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父母之爱、兄弟之爱相关的寓言故事,如《卧冰求鲤》《缇萦救父》《孔融让梨》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同理心,并且在播放结束之后,引导学生去进行思考,说一说自己平时与家人之间的情感故事,鼓励学生大胆向同学介绍父母、家人,让学生在回忆、倾诉、分享的环节中,真实地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和手足之情的弥足珍贵,让学生真正学会感恩、尊老爱幼、爱亲敬长……

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自己平时对家长的态度和情感;在“介绍父母”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回忆现实生活,用自己的话谈谈对父母的认识。“我的妈妈是超人,总是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爸爸虽然工作很忙,但是一有时间就给我讲好听的故事”……孩子们的言语中自然地流露出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在浓浓的故事情感氛围中,“爱亲敬长”的种子已经悄悄萌发。

2.设立游戏环节,引导学生体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阶段的学生,性格都比较好动外向,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多利用学生的这种性格,让学生积极参与,利用有限的资源鼓励学生“动”起来,在实践操作中去体验游戏的乐趣,从而更深层次地感受到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以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内容“装扮我们的教室”为例,教师可利用合作游戏“同舟共济”,去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到装扮教室的实践活动中,共同配合完成,实现从0到1,让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通过设定游戏的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3.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灵活选择教学方式

小学生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身心各个方面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虽然在积极性、自觉性和自律性等方面还不够完善,但仍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去有效增强自己的道德、法治等各方面的素养。一方面,在对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低年龄段的学生偏小,缺乏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手段应该多从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对他们循循善诱传授生活常识的同时,予以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以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挑战第一次”为例,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走出课堂,和同学或者是家长一起去完成自己的“第一次”,如“第一次划船”“第一次游泳”“第一次当家”等,让学生在“第一次××”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年龄段的学生则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开展一些小型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情景体验中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等;高年龄段的学生生活经验已经逐渐丰富了,对外界的认知态度和水平也相对比较成熟,因为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引导为主、管控为辅,只有给予这个年龄段学生足够的自由,他们才能够在自我实践的过程中调节自身感知,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品行。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从自身的教学素养和专业能力出发,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效帮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也要巧妙运用正确、合理、科学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够真正为国家、社会创造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沈芳.浅谈如何让核心素养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主旋律[J].当代家庭教育,2020(15):79.

[2]李梅.淺析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J].传奇故事(百家讲堂),2021(7):1.

[3]帅丹.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2):112.

猜你喜欢

教学方式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