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困境及路径研究

2022-05-30王振东

关键词:话语体系思政课高校

王振东

摘  要:话语体系是思政课的重要载体,其本身关系着思政课的实效性。值得一提的是,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具有其自身特点:意识形态鲜明、政治引领性强、富有实践感。但就目前而言,这一体系本身又具有自身创新的困境,如教师队伍自身业务素质不够、网络文化信息混杂、自媒体的冲击。由此,新时代探索思政课话语体系的路径如下:其一,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业务素质;其二,加强网络思政话语建设;其三,积极构建思政课网络自媒体话语。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

一、引言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是其话语体系创新的主渠道,不断改进思政课就成为其创新的题中之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1]因此,加強新时代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与引领就显得十分必要。基于当前我国综合国力在全球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文化自信的引领教育,创新话语体系,增强话语能力需要进一步提上日程。思政课话语体系作为科学的逻辑体系,在新时代中国的建构中也必将引领整个国家的思政课的改革实践。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更是高度重视话语体系建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创新话语体系”。[2]然而,我们应该看到,作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话语系统,其建构与创新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尤其是面对当今发达的网络文化和自媒体的冲击,对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高校思政课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的主体,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忧患意识,以及敢于直面西方话语威胁的勇气,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凭借话语体系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向我国发起的各种挑战。面对某些国家的某些言论妖魔化乃至抹黑我国的国际形象的行为,思政课理应站出来批判它们,揭露它们的险恶用心和丑恶嘴脸。一百多年前它们打得过我们,蹂躏压迫我们,一百年后,它们打不过我们,就羞辱抹黑我们,仍然没有改变其霸道形象和强盗行径。创新思政课话语体系以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这也是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的最根本的要义所在。

二、新时代思政课话语体系的特征

(一)意识形态鲜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什么别的主义,而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思政课是对高校青年学生群体宣传和普及主流意识形态、政治观念和思想理念的特有教育活动,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使命感,从而动员和组织高校青年学生齐心协力去完成党在各个时期的历史任务。[3]因而,思政课话语体系必然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征就是讲集体主义、奉献社会,青年一代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有坚定的信仰、崇高的理想,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妄自菲薄。作为青年一代,我们不能忘记我们国家所经历的磨难和遭受的屈辱,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落后必然挨打,历史需要常思常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实践,我们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其前提是在本世纪中叶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都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维护党的权威、坚定信念跟党走。

思政课话语体系能够旗帜鲜明地同任何试图破坏国家安全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一话语体系必然表达了鲜明的意识形态的态度和抵制诋毁我国形象的西方言论的决心。近年来,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横行,借着人权这一借口妖魔化我国的国家形象和社会制度、甚至一度干涉中国内政。新冠疫情期间某些国家甚至“甩锅”、“抹黑”我国,但是靠这种伎俩是不得人心的,即便某些国家的这种做法在国际社会上对我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谎言终究是谎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政治制度面前,“任何先进的社会制度要彻底超越旧的社会制度,就必须全力打造自己独特的社会文化价值系统,并竭力将其普遍化、大众化、全民化、稳固化”[4]。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话语体系的稳固化,同时也印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实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也体现了我们对自己话语体系的认同和信心,进而也印证了这一话语体系具有很强的政治引领作用。

(二)政治引领性强

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不是什么别的话语,而是具有政治性的话语体系。我国学者董世军、孙玉华、周立田将话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通过对应方式表达出来的指向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话语。”[5]高校思政课最重要的就是对广大同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所有的课程当中具有很强的政治引领和示范作用,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和道路,没有哪一门课程有如此深厚的政治觉悟和政治信仰。思政课话语体系的教育目的明确,就是在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展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6]。党和国家是在马克思主义引领下创建的,马克思主义也具有根本性的指导地位,思政课话语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政治引领,尽管当今全球资本主义国家占绝大多数,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却焕发出勃勃生机,21世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也必将是引领未来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至今,没有哪个国家和民族比我们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走得更远,更没有哪个地区和人民更能激发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生机和活力。

思政课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中国的主阵地,其话语体系的根据正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其中的精髓是已经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证明了的,并且我们更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而指引着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我们不仅有理论底气,更有实践勇气。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不仅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客观的,更认为人类社会的变革是基于其自身的基本矛盾运动,有不少资本主义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乃至哲学家试图极力否定这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的人类社会的秘密,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令他们失望至极;他们力图找出资本主义自身和我国发展差距的秘密,但是却走不出对我国的偏见,即便是想方设法抨击、抹黑、否定我们的历史、道路、文化、理论、制度,然而事实胜于雄辩,我们的优势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民族的认可与肯定。我们注重从主要矛盾中分析自身面临的时代问题,并注重从每一个历史时期分析自身面临的主要矛盾,不仅全面分析并且努力解决好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而资本主义对自身存在的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极力掩盖的,他们根本没有像我们这样直面自身矛盾的胆量和气魄、更不用说大刀阔斧改革的勇气。因为我们有着先进理论的指引,我们的远大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有着比任何资本主义国家更崇高的社会理想,因而我们也更加自信。

(三)实践感突出

任何理论都应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既不是落后的话语体系、也不是超脱现实的话语体系,而是与时俱进的话语体系,其不仅涉及语言学,还涉及逻辑学,即话语体系的语言建构和逻辑建构。当代哲学正在进行着语言学转向,这就要求这一话语体系必须具有突出的时代感,这也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所以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从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7]”这一体系的创新要紧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步伐,推陈出新。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所处的时代而言,我们正处于新时代,相较于以往中国社会的历史时期,我国的综合国力大为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科技的面貌、军队的面貌、生活的面貌都焕然一新,不同于近代遭受帝国主义踩踏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弱国无外交,但今天我国的实力在世界上不容小觑,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也有越来越多国家愿意聆听中国的声音、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乃至与我国一道合作共赢,中国也拥有越来越多的国际话语权。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放眼全球,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社会经济持续走低,某些国家纷纷“退群”,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频繁制造祸端、抹黑中国,妄图继续回到殖民时代并称霸世界,“黑天鹅”“灰犀牛”事件使得世界处于各种不确定性之中。

然而,思政课话语体系正是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变革中挺立自身。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8]。正是因为实践为话语体系创新提出了新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9]。时代为思政课话语体系提出了挑战和问题,因此,我们就要直面时代、直面问题本身,这既是理论的勇气,又是实践的内在要求。紧跟时代的思政课话語体系才是对这个时代最有力量的回应,尽管某些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攻击还是一些陈词滥调、毫无根据的说辞,但是我们依然要据理力争,反击他们对我国的无端揣测,面临人类共同的发展难题,不应该以意识形态的差异而破坏良好的国际秩序。

三、新时代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的困境

(一)教师队伍自身业务素质不够

回归实践,高校是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的主渠道,而承担思政课的教师队伍是这一体系创新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0]”思政课的话语创新过程绝不是只注重教而忽视学的过程,思政课的话语也不是只从教师口中说出的话语,而是围绕学生的现实学习生活所创新的话语体系,“师生之间不断呈现出你说、我听,我说、你听的话语轮次交替。[11]”教书的最终结果是育人,而不是只教书不育人。这为思政课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自己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只有奉献社会,才能成就自身。尤其是面临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让学生明白今天的使命和担当,深知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因为年轻一代的政治水平将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二)网络文化的冲击

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迅速而自由,信息多样化给信息分辨能力相对不足的学生带来极大冲击。[12]网络文化不仅充斥着暴力色情,更让自制力不足的同学陷入低俗不堪的虚拟世界。网络文化包括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网络互动、网络语言等等,其中网络语言的影响越来越突出,甚至是整个网络文化的载体,网络语言所呈现的特点除了简洁明快以外,甚至还包含歪曲事实、名不副实的特点,很多学生为了赶时髦,跟风随流,不辨别地就加以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当然,这也就给思政课话语造成了一定的挑战,话语体系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能够行之有效地规避网络文化所带来的风险。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不能够占领网络文化的制高点,就会被鱼目混珠的网络语言侵犯领地,满满正能量的话语体系如若不能够用自身的优势去净化网络空间,网络空间留下的只能是乌烟瘴气。

(三)自媒体的兴起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移动客户端用户数量已接近9亿,而且数量仍在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每个用户都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表达自己的心情,给别人生活提供建议,甚至反映身边的所见所闻。当代大学生也不例外会参与其中或者作为一个旁观者,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播主,同时每个人可以进入别人的直播空间,乃至互动,直播秀场、直播带货、直播心灵鸡汤,加上疫情期间大部分人宅在家里,自媒体逐渐火爆起来。大多数年轻人把直播购物作为生活的主要方式,除了每天必要的学习直播课程,就是沉浸在其他直播间中。这种思维方式曲解了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的真正目的,因为话语体系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和载体,更要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人文价值需求。[13]从这一意义上,自媒体对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造成了极大的挑战。某些自媒体平台不乏低俗、恶搞的直播和视频,导致部分大学生失去了正确的价值判断,随波逐流,迷失自我,以其为马首是瞻。

四、新时代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创新路径

面对困境并非无路可寻,尽管困难重重,但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的脚步不会停止。困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本文列举的一些困境并非能够全然覆盖,然而随着话语体系创新的推进,寻求突破路径,一定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提升思政课教师业务素质

教师队伍首先需要提升的是自身话语素质,所谓话语素质是自身全面素质的话语体现,在话语中包含着教师的人格特征和高校大学生对教师队伍的身份认同,由于思政课本身的特殊性,其面向的都是在校全体大学生,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以及形势与政策,思政课教师不仅要能够精通一门课程的讲授,更要有综合把握这些课程的素质,正所谓“大思政观”,即在一门课程中能够运用自如地分析或者带入其他四门课程,虽然这五门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必修课程话语有差异,但是如果能够融会贯通这五门课程的话语,即从课程体系的建构中整合思政课话语体系,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是在讲一门课,其实是涵盖了五门课程的内容。尽管这五门公共政治理论课各有其特点,如思想道德与法治注重培育学生的道德观与法治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的培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注重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水平的提升,形势与政策注重学生们对现实问题的关切,但其又是统一的,各门课程之间有一定的交叉部分,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能够整合课程资源,进而整合思政课话语体系,不仅能够在宏观上,更能在微观上把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脉络。

(二)加强网络思政话语建设

网络文化的盛行给思政课话语体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并对网络思政提出了挑战。网络文化的特点就是即时、高效、简单,众多网友转发、评论、点赞、吐槽等等,但是另外一个特点就是碎片化的知识横行,心灵鸡汤肆意,不成逻辑、无章法。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很多不良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并没有让大学生觉得网络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了社会的冷漠,以及自身的无助。由是,就更加需要思政话语在网络中的在场,思政话语体系应成为网络话语价值导向的旗帜,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懂真理的人谈真理,让充满正能量的话语布满整个网络。如我国2019年的国庆大阅兵不仅仅是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大阅兵,更是一场爱国主义教育,网络上到处传唱《我和我的祖国》这首网络红歌。从顶层设计来看,思政课话语体系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是一个结构严谨、内容深奥、语境严肃的话语体系,这就是所谓“虚”的理论和“大”的道理,是我们思政课话语体系必须坚持的硬核,是指导一切话语体系的“元理论”。[14]思政课话语体系的网络建构应该成为网络话语的“元建构”,从国家和社会以及中华民族的立场出发,抵制不良网络话语。从而,网络思政话语体系就成为了网络世界中话语体系的重要领域,尤其是对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外媒体和言论,网络思政话语体系能够戳穿它们的虚伪面目,直面对我国的无理攻击。在此意义上,网络思政话语体系就成为一种十分必要的和有意义的教育力量。

(三)构建思政课网络自媒体话语

在移动客户端用户增长的今天,自媒体层出不穷,各种app都在以花样出新的方式博取在校大学生的眼球,在学习之余,自媒体流量占据了他们大量的娱乐时间,但其中不乏一些低俗愚昧的自媒体传播,严重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针对上述现状,高校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乃至班委、宣讲团应该善于利用自媒体工具,积极建构思政课的网络自媒体话语体系,认识到有歪曲反映现实社会价值观的不良媒介,相应地就会有正确反映社会正能量的话语体系和价值观。其实自媒体话语大多来自于生活当中,具体来讲,思政课话语体系要善于把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同个人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结合起来,把理论话语还原为生活话语,让理论在“生活世界”中存在、展现和变化,不断解决利益和价值观上产生的矛盾,获得和实现人的生活意义。[15]由是,思政课网络自媒体的话语落脚点就是广大在校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我们以这样一种形式向他们讲解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关系,必将引起绝大多数同学们的点赞和关注,使得思政课网络自媒体话语体系成为广大思政课教育工作者自觉的话语形式的工具。自媒体只是一种传播价值观的工具,思政课话语体系在自媒体中的功能就是逐渐改变同学们错误的价值观,提高鉴别力,真真切切地告诉大家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什么有利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什么会让自我走向堕落和毁灭。从这一意义上,网络上的思政课话语体系就成为网络世界中的一种标杆、灯塔和信仰,照亮网络深入的阴暗面,引领学生的思想朝着正能量的方向前进。

五、结语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构建和创新是当前十分重要的一个议题。其不仅是引领高校师生共同奋进的旗帜,更关系着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就国内外研究而言,这一研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其理论本身的逻辑构建还不是十分成熟,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但其依然具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性,如逻辑体系的完善、政治引领、整合资源、面向社会、针砭时弊,从而创新话语体系本身。

参考文献:

[1][2][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3]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

[4]何云峰.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价值系统的超越[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5(06):9-12+175.

[5]董世军,孙玉华,周立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及其困境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7(01):85-88.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1.

[8][9]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10]王永友,史君.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7(02):63-68.

[11]倪瑞华.由独话到对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重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0):47-50+60.

[12]丁姗,钟静.全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的策略调整[J].中国高等教育,2012(Z1):34-35+61.

[13]张国飞.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14]曹峰.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下的大学生政治认同[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35(03):41-47.

[15]程东旺.话语权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6(06):89-92+119.

责任编辑  宋  猛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思政课高校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