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性表达在当代玻璃艺术中的运用

2022-05-30江楠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叙事性

江楠

内容摘要:本文从叙事理论角度出发来探索叙事性对当代玻璃艺术的影响。通过对叙事性表达的概念以及具备叙事性的当代艺术设计作品分析来论述叙事性表达在不同艺术领域中的应用,以此来系统分析叙事性表达对当代玻璃艺术设计的影响。并从个人创作中分析叙事理论的实践运用,从而加深对叙事理论的理解。

关键词:叙事性 玻璃艺术 当代运用

“叙事”也就是艺术家通过作品讲述故事。认知科学家罗杰·尚克(Roger C. Shank)指出“人类生来就理解故事,而不是逻辑”。叙事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也更具有感性的力量。①我们所熟知的文字记叙,歌谣、舞蹈、宗教仪式、人们的对话、民间习俗都是构成故事的方式。“叙事”在时间上可以贯通古今,空间上则能在叙述者与观者的想象之中无限延伸。在当代玻璃艺术设计中,叙事性表达则主要是通过图像与空间造型来呈现的。

当代玻璃艺术作品中的叙事性,是对视觉效果的塑造,使作品传递出的视觉感受比语言更加概括和直观,具有完整的意义,本文通过举例分析雕塑、装置、综合材料等当代玻璃艺术作品及个人玻璃艺术实践中的叙事性表达来探索如何在当代玻璃艺术创作中利用叙事语言更好地表现主题、传达思想。

一.当代玻璃艺术中的图像叙事

当代玻璃艺术设计中,主要通过图像与空间两方面进行叙事性表达,其中单幅图像叙事主要分为时间叙事、线性叙事和多时间叙事三种模式。

图像叙事中的时间叙事主要指用单幅画面呈现事件情节过去与未来发展中间的重要桥梁,其叙事的质量高低取决于是否能从单一画面中表现出从过去到未来故事的来龙去脉,在时间长度上延展故事。截取故事高潮的瞬间作为画面内容,若情节、形式合理同样能有助于叙事效果。

Tom Prochaska的作品意象来源于他的日常写生本和日记。他将这些印象转化为作品。Bullseye的研究和教育主管Ted Sawyer说:“一块烤瓷玻璃可能要经过多次加工,以形成层次,创造纹理,但在Tom的例子中,他尝试‘把整个世界都放在那里。”在他的玻璃面板的制作中,黑色玻璃颗粒和线在透明玻璃画布上烧制过程平行进行。他的作品《Its Never Done》(永不止息)中用较为抽象的形式描绘了街上人来人往的场景,如题中描述“永不止息”这样寻常的景象势必还会延续下去,在人们不断活动的画面中截取的一瞬也证明这一瞬在过去也已经存在。Tom Prochaska作品中的时间叙事是成功的,通过单一画面的表达,使观者能轻易联想到画面所描述场景的在之前和之后时间的样貌,画面即有了影像播放般的观感。

线性叙事不同与时间叙事对于情节瞬间的截取,而是将不同场景、不同时间发生的具代表性的故事图像人为的并置于同一画面中综合呈现,这种方式具有人为干预的“复合”特征,所以也被称为“复合型叙事”。

多时间叙事是将融合各情节于一体的叙事方法,这种模式可以不遵循时间的先后顺序,相对于时间叙事和线性叙事更为随意叙事性也较不明显,但其表达的内容对象却有自己的逻辑与规律,这种规律需要观者深入思考,结合自身感受与审美重建作品中的叙事逻辑,从而感受作品内涵。以邓国骞的《複眼》为例,作品用玻璃、醋、木等材料进行酸胶片数码打印,通过不同时间线相同空間的影像重叠叙事。胡乱插入地面的冷兵器与园林山石,房屋树木并置于同一画面中,画面中的元素既没有明确的时间先后顺序,也没有强烈的叙事指向性,但观者能通过这些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的图像元素重叠所产生的不和谐感体会作品的意蕴。

此外文字、文本作为图像符号的一种也常被用于图像叙事中,这里的文字和我们熟悉的文学中的文字叙事有所区别,更多是作为一种具审美功能的装饰性元素,文字本身的含义被弱化。但在有些作品中文字的本身含义和装饰性能同时为叙事表达服务。Kate baker的《Untitled Tetraptych》(无标题的四分体),玻璃表面的密码文本部分不仅通过密集排列的文本塑造作品的阴影部分,同时“密码”带有私密、神秘等语义且作品中的密码是由图像转译而成的计算机代码,这种文本与图像兼而有之的叙事形式表达了技术和文化作为心理“环境”,渗透到个人经验,并不可避免地成为自我的一部分,由图像到文本再到图像的过程表现出作品中叙事的时间延展性。

二.当代玻璃艺术中的空间叙事

玻璃艺术作品中的空间也是其重要的叙事元素,空间叙事中的造型叙事指作品通过综合材料的结合、形态上的变化和体块空间的内外、正负、虚实来表达内容。玻璃作品中因材料的透明性而特有的正负空间,负形在泥模阶段只存在于作品单面,在作品完成后以略低的清晰度映射到另一面,给人一种超越空间限制的视觉感受。

Sibylle peretti 的《thaw》(解冻)通过相互交缠的连续玻璃珠和玻璃材料透明度的变化表现出解冻这一过程。相缠的乳白色玻璃部分与铸造热白玻璃的人物部分相较更为通透象征凌驾于肉体之上的意识形态,由透明到乳白色的渐变使人联想到精神交融、理解、共情等。白色铸造玻璃人物之间的渐变部分的表达简洁恰切,通过形态上的缠绕、连结和乳白与透明一实一虚的变化表达人物关系的由虚转实、由疏到密的变化过程。

Christina bothwel主要使用陶瓷和玻璃以及古董玩具、动物标本或小家具零件进行三维创作。她的作品往往是她自己的虚构和清醒梦的结合。就她所见,改变身体仅仅是调整外包装,她想象着我们进出精神世界在我们整个生命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改变自己,每天都在重塑自己。

艺术家在泥料中掺和秸秆、丝、麻等有机物,以乐烧或者坑烧的烧成方式来烧制陶的部分,玻璃部分采用铸造工艺完成。陶质的头部和手足与玻璃躯干形成一种奇妙的视觉体验,似乎是不同时空的物质,被组合在一起。乐烧陶“闷”的质感与玻璃部分“透”的对比使玻璃材料的部分显得更为虚幻而脱离现实。

Christina bothwell被生、死和更新的过程所吸引。隐藏在表面之下的东西让她着迷,她试图捕捉“看不见”的特质,这些特质表达了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奇妙感。Christina被玻璃材料吸引,因为它除了能做其他雕塑媒体所能做的一切还提供了一个内空间,并能透射光线。Christina的主题包括婴儿、动物和儿童,因为他们体现了脆弱性,这是其作品的基本主题。

Jocelyne Prince 的《Burn out》(燃尽)结合平板玻璃和光盒,以摄影的形式记录抹布的老化。艺术家的家人使用了十多年的抹布在玻璃上焚烧;它们的消亡过程留下了一幅幅由煤烟组成的精确而可怕的图像。这些抹布消亡过程的图像象征着一个老化或消失的家庭的索引肖像。《Burn out》(燃尽)的叙事带有隐喻表达,以在事件场景中出现的人物常用的典型物品隐喻物品背后的使用者。光盒的部分将平面化的图像拉到了空间场景内,增强了影像的叙事能力,使作品更具层次。

三.当代玻璃艺术中的工艺叙事

在笔者的玻璃热熔绘画系列作品中,笔者从叙事的角度出发,将作品的观念性表达聚焦到生活中的细节、日常的状态中。

作品《破冰》从“破冰”这一交际学术语入手,“破冰”指跨越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拘谨、疏远淡漠的藩篱,就像春日的温暖使冰川破裂融化,作品通过类似四格漫画的形式,以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叙事方式展开这一四幕剧,文学中的“象征”修辞往往是画面中叙事任务的关键。通过象征,我们可以赋予作品主体意义与情感。画面中的面具借鉴了日本能面与中国花朝节面具的形态,隐喻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防备,燕子的吻的意象象征社交中主动释放善意打破僵局的人。最后一格面具的破裂象征着隔阂化解,人们以真实面目相对的一刻。

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作品之所以在观者眼里成为故事,是因为观者自身在多样元素的组合中将更想看见的那部分补充出来,形成连贯的叙事性表达。作品本质上是与观者在联想中的再创作相结合的,所以作品叙事的指向性要控制在恰当的范围内,既不能让人不知所云,无法产生共鸣,也不能把全部的情节表达完全,让人失去参与想象的动力与空间。

作品《流转》从葛饰北斋的《北斋漫画》中的图鉴式小幅风景汲取灵感,将山川、气候的变化,自然景物中相似的形态串联起来,以此隐喻季节流转、时间流逝。正所谓“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串联起来的风景中的形态能从侧面表现出巫山沧海的宏大变迁。

作品《观》系列三幅作品的灵感源于浅睡眠、梦魇、行禅冥想状态下的对于身边事物的一些感知。画题中的“观”字,更多的是向内观,使注意力停留在自身五感之上并试图记录他们当下的感受,找到自身与世界与自然的联系。

这部分个人实践创作的工艺采用了热熔玻璃绘画,粉料绘画的技术。热熔玻璃绘画制作过程类似沙画,通过多次烧制,以及后期的磨砂处理,能得到更具细节与肌理层次的画面。热熔玻璃绘画对于温度的控制至关重要,最高温控制在700℃时,画面呈现凹凸磨砂肌理感,仅仅升高10℃,画面就光亮平整如瓷板效果了,再反复烧制的过程中,要保住肌理感需要多次实验探索。粉料绘画的细节表现力,也使叙事性与玻璃材料得到很好地结合。

玻璃作品《年轮》,将外婆一辈的老人那里收集的纽扣,呈螺旋状排布在平行排列的平板玻璃上,随着平板玻璃层数叠加,纽扣的颜色和形态逐渐模糊。透明灯工玻璃的针线部分穿过纽扣眼贯穿在整个“年轮”之中象征了老人们年复一年对家人们的爱,不同样式,不同新旧的纽扣的串联也表达了家族血缘的代代相承和它的凝聚力。通常一个当代家庭中的奶奶、外婆一辈拥有家庭成员们的纽扣的数量非常可观,这与那一代人年轻时所处的大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生活的变故使她们用“攢”的行为去对抗不安,东西坏了后第一反应也都是“修”而不是“换”。通过玻璃材料与现成品的结合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被拉近。年轮状排列的纽扣既表现空间上的纵深,也延展了作品叙事时间上的长度。

作品《源》以文明起源的其中一种说法为灵感。几乎所有的文明,所有人类的文化在早期阶段都会把人类对于不可知力量,对于自己不能理解的,无法掌控的一种存在的干预,作为人为活动的依据与动机。这些人为活动留下的痕迹与影响逐渐发展为人类文明,镜子映射出的空间是虚幻的,作品中真实存在的空间只有四分之一。现实中的空间与镜中的假空间互动,产生联结,人物头部钴蓝与透明的渐变表现其冥想的过程,虚实两空间中的人物看起来在进行某种仪式,镜子内外如同古今对比,隐喻人类从古至今从未停止对不可知力量的干涉与探索,文明也因此不断发展。观看作品时只能在唯一正对作品对角线的角度才能看到仪式的全貌,所以观者理解的过程也是对作品叙事的再建立的过程。

作品《忘》中的叙事性的表现形式是由具体轮廓到剪影轮廓到变形、坍塌轮廓的灯工建构人物。以玻璃丝代笔完成人物的平面化表达。将人物元素放在木制相框内模仿照片构图。加热变形后的人物轮廓象征记忆逐渐消失。即使照片不曾变化但脑海中对人物、事物的印象和感受会随着时间消逝逐渐模糊崩塌。不同状态的人物形象并置于不同纵深的同一画面中凸显了时间的先后顺序带来的变化,是通过人为干预使相框中的时间折叠,更符合线性叙事的特征。

参考文献

[1]李陈辰.营造“叙事奇观”——当代具象绘画叙事美学新维度[D].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2]方杰.当代热熔玻璃的绘画性表现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

[3]宋彦锟.当代女性艺术视觉表达的叙事性特征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4]张玲娣.绘画中的日常视角和微观叙事[D].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王建中.世界现代玻璃艺术[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

[6]周静.浅析当代玻璃艺术的形式和语言[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06).

[7][法]让-弗朗索凡·利奥塔[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

[8]李永旭.叙事的漏洞与弥补——再思利奥塔的叙事理论[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40(03):30-35+48.

[9]张潇.《山东画报》图像叙事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20.

[10]朱俊彪.欧洲二十世纪初童话绘本三巨头的艺术特色[D].南昌大学,2015.

[11]雷妮.叙事学语境下当代动画影片连环画的审美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9.

注 释

①宋彦锟.当代女性艺术视觉表达的叙事性特征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叙事性
叙事性景观中植物的特点及配置形式研究
把“中国故事”融入真人秀节目
“十七年诗歌”的叙事性分析及其诗学价值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高校初任英语教师身份构建的叙事性研究
对叙事本质的探索与追问——评《叙事性的理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