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文本处理策略刍议

2022-05-30田卫华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课外读物活化语文教学

内容摘要:据本人调查,表现为浅表、形象、生动、轻松、娱乐特质的流行文化更多地受到青少年的青睐,而主题严肃、审美高雅、表意含蓄的教材课文则受到大部分学生的疏远。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课文不能满足高中学生的阅读心理需求,大众文化对阅读的冲击,以及教师教学方式方法欠妥。欲改变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必须在语文文本处理上寻求出路。主要策略有:语文文本与大众文化的对接, 通过“活化”文本使课文教学化, 各级教育主体给与学生更多选择空间。

关键词:语文文本 “活化”文本 语文教学 课外读物

近日笔者对部分高一高二学生进行了调查,在“你喜欢语文课文吗?”的问卷调查中,有48%的学生表示不喜欢或不太喜欢。在“课外读物与语文课文,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的问卷中,有92%的学生偏向于喜欢课外读物。下面是摘录的几段学生问卷答案:

课外读物内容丰富,比如《格言》《智慧背囊》《读者》包含作者、他们丰富的生活阅历,他们的生活与现实相接,给人以现身说教。期刊内容不断地更新,让人永远也不会感到厌倦。读课外读物时可以自由地选择想看的内容,也可以自由选择阅读方式,可精读也可略读,而且无需考试;而课文则缺乏时代气息,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都受到限制,有考试的压力。——高一学生

课外读物体裁内容更广,它让我放松心情,课文则总是让我觉得与考试有关;课外读物易理解而课文太深奥;课外读物语言文字生动形象而课文许多文章让我感到有些乏味;课外读物似乎总是新的,有现代感,而课文没有现代感,都是过去的;课外读物可以帮我积累写作素材,而课文都是作家的思维、语言、生活,感到对写作帮助不大;阅读课外文章就像跟良师益友交谈,而读课文总让我感到面对的是一位老者;课外读物百读不厌。而课文给人一种审美疲劳感;课外读物有图有画,板块多样有趣味,而课文表现形式单调。——高二学生

《格言》故事新颖,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通俗易懂,有时尚感,插图风格多变。它是知识的海洋,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笑话都能触动你的心弦,伤心时给你带来慰藉,迷茫时给你指明方向,他就像一位老者为你的人生指路。——高一学生

《时文选粹》,它让我明白,阅读是一种享受,享受阳光,享受清新的空气,享受历练深邃。它让我感到,阅读是一种情怀,一种关照,一种自然,让我渴望倾听,亲近生命,走入心灵。他让我体验到,阅读是一种幸福,自然中的小草大树,人类中的快意与波澜,都会闪烁爱的火花,都会流露出爱的宽慰,苦的涩味。其中有庄子的超脱,陶潜的隐逸,岳飞的壮怀,路遥的奋力,他们都会给你一颗澄澈的心,平静的心,充沛的心,向上的心。——高二学生

《现代交际》,内容丰富多彩,增添了知识面,其中的幽默笑话,让人在轻松中得到启迪。每一个插图,每一个故事,让人在形象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高二学生

从以上文字我们可以发现,表现为浅表、形象、生动、轻松、娱乐特质的流行文化更多地受到青少年的青睐,而主题严肃、审美高雅、表意含蓄、更多他律的教材课文则受到大部分学生的疏远。这是为什么?

首先,部分课文不能满足高中学生的阅读心理需求。

心理专家们研究发现,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的旺盛期,他们在情感上表现出敏感、起伏、蓬勃、偏激、情绪化、感性多于理性的特征;在人生观上,强调自主自立;在历史观上,厚今博古;在审美观上,反经典反传统,不崇尚优美崇高,不追求生活的真实性、表现的典型性,而追求表现的虚幻、时髦、个人性、浅表性。当代青少年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特征,反映在阅读上,则表现为喜表义直白的、直观的、抚慰性的、能产生共鸣的文本,在阅读时重感官感动,情感宣泄。

而课文是根据课程标准的选文标准或选文原则所选取的文本,大多是反映主流文化的经典文章。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科书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整体提高的同时,要体现国家、社会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灌注符合国家观念和时代要求的价值观、人生观及社会责任感。因此作为课程标准物化形态的教材课文在主题、题材、语言、结构上相应地就表现出严肃性、思想性、艺术经典化、政治性、同一化特征。课程标准这一基本精神和课文特点决定了中学生阅读肩负有发展自己,传承文明,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于是这就使得具有娱乐人生态度的青少年产生不堪承担之重的阅读畏难心理。

当然,我们认为,语文教材选文表现出的精英文化价值观取向,追求主题的严肃和趣味的高雅,这是不以学生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教材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培养祖国下一代”的神圣使命。但这并不意味着教材就非要板起面孔说话,应该说教材在“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其次,大众文化对阅读的冲击。

大众文化是指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按商品规律运作,以大众为消费对象和主体,旨在满足普通民众的日常感性娱乐需求的文化形态,包括通俗文学、时尚杂志、流行音乐、影视、广告、网络信息、流行语等。在当代它表现出市场化、世俗化、平面化、形象化、追求休闲享乐、回避嚴肃崇高等特征。它的出现和崛起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业已成为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文化语境。在此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阅读观上,主要表现为回避严肃与经典,重通俗性和功利性;在阅读态度上,助长了学生的文学阅读惰性;在阅读方式上,学生更喜好通过电子媒体(电脑、影视、广告等)来阅读,比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学生更乐意看电视剧,而非小说;在审美上,有世俗化、低俗化、趋同化、感性化和钝化倾向。笔者曾对本校学生课外阅读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读者》、《青年文摘》、《动漫时代》、琼瑶小说、金庸作品等读物经常看或主动选择的人数占比均在80%以上,而《三国演义》、《水浒》、余秋雨作品、川端康成等当代“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品主动阅读或读过的人数占比很低。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当代中学生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偏向于轻松、休闲、愉悦的流行文学,如言情类、武侠类、奇幻类以及畅销类作品和书籍,而传统、高雅、严肃、文学性和思想性高的经典作品则遭到疏远。重通俗轻经典的阅读取向反映在阅读教学上就是严肃、含蓄、高雅的教材课文遭到拒斥。

第三,教师教学方式方法欠妥

王荣生教授认为,“无论多么教学化的教材,教材内容都不可能代替教学内容,也不会自动地转化为教学内容”,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必须通过对文本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将文本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实现教材内容的教学化。然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少老师只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简单化处理或呈现,没有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加工改造,致使潜藏于静态文本之下的语文知识、人物情感、深邃思想、审美元素逃逸,从而使原本意蕴丰富的内容变得单薄浅白,使原本形象生动的语言变得平淡甚至枯燥乏味,如此久而久之,学生便会远离文本,远离课堂。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认为,欲改变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必须在语文文本处理上寻求出路。

对策一:对接——语文文本与大众文化的对接

在传统的语文教育观念中,“媚俗”的大众文化是不容登语文教材大雅之堂的。诚然,语文文本的价值和意义更多的是精神的塑造和文化的传承,从这一点讲,以经典作为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应该是没有疑议的。但问题是,我们如此用心良苦地期待以经典来浸润学生的心灵,对学生进行文化品性和精神人格的塑造,而学生们却并不为情所动,为理所化。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和思索。我们都知道,学生并非独自生活在远离现实喧嚣的平静世界里,而是身处大众文化日渐强势的语境之下。因此,试图仅以经典来营造一个精神上的世外桃源的预设未免过于理想化,试图完全隔绝语文文本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将二者对立起来,同样也是不现实的。我们认为正确的做法是将二者对接,让大众文化走进教材和课堂教学。

其一,流行文化元素适度介入语文教材。正如前文所述,由于教材的育人功能和青少年肩负的特殊使命决定了教材的选文必然体现主流文化的精髓,这一点是不容质疑的,我们国家是如此,欧美国家也如此,过去如此,新时代更是如此,这是学生必须面临的不可选择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材在选文上就无可作为了。我们认为,在教材的编制尤其是选文上应更多地体现“人文性”,即既要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又要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要达成这一目标,就要求教材在选文时适当选入为学生所喜爱的流行文化元素,尤其是在今天流行文化风行的时代。其实在国内已有几家教材选入了流行歌曲和武侠小说(例如大陆歌手崔健的《一无所有》直接入选严凌君编写的读本《青春读书课》,2004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二)的“诗歌”单元也选入了《弯弯的月亮》《那就是我》《长江之歌》《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等歌曲歌词),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其二,流行文化作为课文解读的背景介入阅读教学。学生的人生阅历和学习体验既是一种必要的教学资源,也是教师教学的起点和切入点。在阅读教学时,我们应该从学生的阅读体验和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充分利用大众文化的亲和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其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背景,消除语文文本与学生的隔膜,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譬如,教学《孔雀东南飞》,在分析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揭示诗歌反封建礼教这一主题时,如果仅是就课文谈课文,恐怕很难使学生产生兴趣并深入理解,因为“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之类的“过去时”概念之于当代中学生是那么的遥远和陌生。此时我们就可以用学生普遍较为熟悉的琼瑶小说中的爱情故事作为理解背景和理解素材,让学生讨论琼瑶小说中与该课题爱情有关的比较元素,如主题,人物形象等,通过比较了解不同时代的爱情观和爱情方式,尤其是让学生深刻理解古代男女爱情婚姻悲剧及其根源。

对策二:活化——通过“活化”文本使课文教学化

所谓“活化”文本就是将文本的内容、观点、情感、表现形式等通过改变它原有的呈现方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再现出来。“活化”文本不仅能丰富文本,实现文本的再创造,更重要的是通过文本的丰富和再创造,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解读课文,感受阅读的快乐。

“活化”文本的途径主要有:

一是文本的“生活化”。文章是生活的反映,它既来源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的契合点,对教材进行再处理,使静态、单调、枯燥、呈现方式单一的课文内容变得丰富生动,富有现实性和生活性,从而让文本内容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实现主动体验和建构的阅读目标。比如,可以把游戏、演讲、表演、绘画、辩论、当导游、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学生熟悉的活动方式引入课堂,将课文内容还原成“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生活化的环境中通过活动体验解读文本,体验情感,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可以通过现代教学媒体使文章内容“写真化”,也可将文本内容带入真实的现实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悟文本,验证文本。

二是文本的“陌生化”。所谓文本的“陌生化”,就是指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改变文本内容及其呈现方式,使文本变得奇异和陌生,以激活学生潜在知觉,引发强烈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熟悉的事物易使人兴趣淡化,也易使人的思维成为定势,而陌生的事物则常常带来强烈的好奇和探求欲望。教学实践表明,再精彩的内容再熟悉的教学方法,一旦“熟悉化”便会产生审美疲劳甚至钝化心理。文本的“陌生化”,我们可以通过颠覆文本内容,填补、创设文本空白,重构文章结构、体裁、人称等方法来实现。

三是与文本作者“对话”。我们知道,凡作品的问世,均是经作者心灵加工和情感酝酿而成的,文章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文学作品其实就是与作者进行沟通与交流。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少老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文本仅被视为被记忆、被理解、被表述的对象,而不是一个积极的对话者,因此在这种阅读教学方式中,文本是僵硬的,阅读是乏味的。而对话式阅读则不同,文本不只是被记忆、被表述的对象,更是一个积极的对话者,学生面对文本,也不再是简单的解释和记忆,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因此这种阅读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情感体验的形成和意义的建构。

对策三:选择——各级教育主体给与学生更多选择空间

课标指出:“教科书编写建议”要求“教材应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也要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余地,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但事实却是,我们的阅读教学从学习内容的选择至学习评价,学生毫无自主可言。其原因是什么?高考使然。在现行高考制度下,地方、学校、教师和学生选择的空间是十分有限的,不管是哪一级教育主体,都不会也不敢拿学生的前途(上大学)去冒险。比如选修课阅读,据我了解,很大一部分学校,对那些高考不考或与高考关系不大的选修模块,少有问津。面对这一尴尬局面,我们何去何从?我们认为,首先高考必须改革。毋庸置疑,在目前情况下高考具有不可替代性,這一点我们无法也不能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高考各学科的内容和形式,比如适当增加选考内容以供学生选做;其次,地方教育部门(包括学校)应营造良性竞争氛围,现在很多地方为了提高本地区升学率依然盛行校际联考甚至全市统考,势必导致同一地区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很显然这是有悖于课改精神的。

此外,从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学生厌学情绪很大一部分还来自考试压力。很多学生都认为学习似乎总是与考试相关,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试想,如果带着这种心态去学唐诗宋词,再美的意境再动人的情感也味同嚼蜡,何来美感可言?而且我们还发现不少教师在进行诗词教学时,仿真高考模式,把诗词鉴赏课变成诗词训练课,堂堂如此,篇篇如此,能不让学生头大吗?因此我们认为,去除功利化,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又一要着。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欧培民主编.《大众文化传播与青少年成长》.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曹明海,史岩.《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经典阅读考察》.中学语文·教师版,2006.4.

[5]田卫华.《文本“活化”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之友,2003.10.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课外读物活化语文教学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教育部:禁止强制学生购买课外读物
确保学生课外阅读有质有量
生姜对亚硝胺合成及体内代谢活化的抑制作用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思考
本期话题:自习课上可不可以看课外读物
有机酸对五种人工合成磷酸盐活化作用及活化途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