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韵成文 细描生采

2022-05-30杨帆

杨帆

编者按:2022年,我们全新推出“本刊策划”栏目,旨在推介作文教学的先进经验、成功案例及优秀成果。有基地,有名师,有主题,有解读,有方法,有指导,有佳作,有点评。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让作文教学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写作是一种分享,将我们的经历与感悟以文字的形式传播。瞬间的感动、有趣的发现,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都可以诉诸文字。但每每运笔于纸间,我们也许会感到所写的词句缺乏温度,与内心的情感不在同一深度。那么如何让文章的词句脉脉含情、动人心魄呢?同学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锤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立足教材,化用诗词

教材是我们学习的根本,也是同学们获取写作经验的直接来源。如果忽视了对教材的挖掘,则是舍本逐末了。我们的教材中选录了许多诗词,诗词当中有很多描写风景的佳句。这些经典的文字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桎梏,代代流传,我们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尝试适当地减字或加字,来丰富、美化我们的语言表达。如七年级上册选录的古诗《次北固山下》,我们尝试减去每句诗文的一个字,于是有了这样的作品:“客路山外,行舟水前。潮平岸阔,风正帆悬。海日残夜,江春旧年。乡书何达?归雁洛边。”读起来朗朗上口,别具韵味。我们还可以在原诗句中加上一个字:“客路青山之外,行舟绿水之前。潮平两岸正阔,风正一帆当悬。海日方生残夜,江春始入旧年。乡书何处能达?归雁洛阳之边。”节奏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损伤诗文原有的意蕴。我们再将“加”“减”结合,这首诗还可以变成骈文的形式:“客路山外,行舟绿水之前。潮平岸阔,风正一帆当悬。海日残夜,江春始入旧年。乡书何达?归雁洛阳之边。”我们还可以有更为大胆的尝试:“客过青山外路,行舟绿水前处。岸阔潮方平,风正悬帆可渡。乡书,乡书,海日江春入目。”当我们对这些方法驾轻就熟,还可以将“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化为“沾衣杏花雨,吹面杨柳风”来描绘我们所见的春景;亦可化用李白《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破浪乘长风,沧海云帆济”来表现自己的壮志豪情。

这些经典诗词中的每个字都是智慧与美的结晶,所以它们不应仅仅是我们背诵默写的重点,更应成为美化我们语言表达的元素。当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句焕发新的生命之时,这些文字带给读者的体验也是新鲜美好的。我们来欣赏几段精彩的文章片段:

他出门登舟之时一定想到“野渡无人舟自横”,想到“轻解罗裙,独上兰舟”。那是一种多么悠闲的生活,多么美的诗句,是一个多么宁静的港湾。

(节选自梁衡《觅渡,觅渡,渡何处?》)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节选自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节选自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上述片段中都有古诗文的引用和化用。这些引用和化用,或创设出一种情境,或恰切地抒发了情感,让语言流淌出悠悠的古韵。希望同学们能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经典诗文,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写出精彩的文章。

二、综合运用,细化描写

描写的表达方式可以将我们的经历和感受生动形象地呈现给读者,让读者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描写有很多种方法,将它们充分结合起来,既能增添语言表达的魅力,又有利于展现和突出主题。在日常写作当中,一些同学往往不注意综合运用描写的方法,只概括性地陈述,让文章情节显得苍白、单薄,缺少感染力。我们来看下面这段文字:

周末放学归来,我发现家里没有母亲的身影。日落母亲方归,向来讲究衣着的她穿的却是一套运动服,右手拎着塑料袋。一进家门,母亲直接进了我的房间,我跟随而至。只见母亲在地上铺了两层报纸,小心地取下窗台上的绿萝,倒出盆中的旧土,将新土填满。

这段文字虽然运用了描写,但未能抓住细节去表现母亲的“暖心”。此段文字中,除动作、外貌描写外,我们还可以加入神态、心理描写来丰富情节,突出主题。我们还可以细化这段文字,比如人物外貌的细节、手中物品的细节、动作的细节、环境的细节等。抓住写作对象,围绕着题目中的关键词,有针对性地进行描写,可以让文章内容更加精彩。我们来看修改后的文段:

日落母亲方归,向来讲究衣着的她穿的却是我的一套舊运动服,头发简单地用一根皮筋扎着,全然没了往日的精致优雅。她脸颊微红,像是晚霞的余韵。最醒目的是她右手拎着的塑料袋,不必称重,那下坠的弧度与袋子变形的身姿便告诉我,它的分量不轻。我暗自惊讶,究竟是什么魔力给予娇弱的母亲这样大的气力?

母亲进门后直接进了我的房间,我跟随而至。只见她在地上铺了两层报纸,小心地取下窗台上的绿萝,用花铲轻轻敲击花盆,“咚咚”声在我的耳畔与心头回响。她倒出盆中的旧土,又用铲子一下下仔细地将新土填满。我心中的杂念亦被清空,又被母亲那浓浓的关爱填得丰盈。原来那鲜艳的、顽强的绿色背后,一直是母亲默默的、细心的照料,那精彩的繁茂背后,竟是母亲辛勤的经营。温暖,由心而生。

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为读者呈现出生动、具体的画面,是一篇表达出色的记叙文必备的要素。在进行描写时,我们可以采用拆解法,先将写作内容拆分成更细致、具体的对象。比如在描写母亲回家时,可以将对母亲的描写分解为面容、身体、手中的物品几部分;再对这些写作对象进行细节化处理,利用修辞来展现每一个写作对象的特征;最后将分解的内容重新梳理、整合,便会呈现出生动的情境。请看下面这个片段:

一支素色的百合,在桌旁安静地绽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年轻的厨师着一身裁剪得体的素色厨衣,戴着特制的高帽,看起来身姿飒爽修长。泛着红棕色的烤鸭,如同琥珀般折射着晶亮的油光,在每一位用餐者的眼中闪亮。紧绷的油皮,饱满的肉质,究竟是怎样的烹烤,火候如何把握,才让简单寻常的食材发生如此蜕变。厨师用修长的手指轻轻提起一把精巧的厨刀,轻削细挑,平片回剜,干净利落。轻巧娴熟间,烤鸭便骨肉分离了,所谓庖丁解牛亦当如此。我心中满是赞与叹。

轻薄酥脆的鸭皮,蘸着晶莹的砂糖,入口即化,唯留香醇在舌尖回味;鲜嫩多汁的鸭肉,配合细切如丝的葱白、清脆可口的黄瓜条,在特制甜酱的淋漓中,被一张薄可透光的荷叶饼包裹入口,香甜而不油腻,甘醇而回味无穷。配合一碗清亮的鸭架汤,满身的风尘苦旅,都化为舌尖上的幸福与唇齿间的感动。

(节选自学生习作《舌尖上的幸福》)

这个片段描写的对象为厨师与烤鸭,作者在确定了描写对象后,再将描写进行细化:对厨师的描写细化为他的服饰、手指和动作,从视觉角度,写出他服饰的特点——“素色”,穿戴的特征——“特制的高帽”,手的特点——“修长的手指”及连续的动作描写,突出他动作的娴熟。同时也从色、质、味等角度对烤鸭进行具体描写,再用“我”的心理活动将这些内容组合起来,一篇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文章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先贤早已对写作规律有了总结。写作固然是不易的,若同学们能有意识地积累,积极思考与探索,必然能够文思泉涌、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