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生烟雨,半世落花

2022-05-30何凤梅

海外文摘·学术 2022年7期
关键词:柱式织体李清照

《尚书·虞书》中有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可谓“诗为乐心,声为乐体。”盛行于宋代的词是中国的一种文学体裁,而宋词这种文学体裁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新体诗歌之一,提到宋词就不得不提到被誉为宋词婉约词宗的李清照,在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坛中,女词人寥寥无几,而像李清照这样的女词人更是少之又少!这个素有“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她的名字曾被选作为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命名,被选取命名的名人世界上仅有15个,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到“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从“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到“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她的一生既有欢愉,惆怅,亦有悲凉。也正因为世间有了李易安,她的人,她的词,绚烂了中国诗词的整个花季,也便有了文学与音乐的最高结合,形成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

李清照(1084—1155),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祖籍山东济南,号易安居士。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她的父亲李格非为元祐后四学士之一。少女时期的李清照是不谙世事的,些许的任性,些许的洒脱,然而这也是她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随着李格非入京为官,元丰元年(1098)李清照离开故土赶赴京城,在这里李清照也遇到了她毕生所爱的丈夫赵明诚,在婚后的二十多年里有相知相伴的甜蜜,有牵肠挂肚的离别,亦有风雨飘零的无奈。建炎三年八月十八日,这个一生挚爱她的男子永远的离开了,红尘巷陌,烟雨湖山,从此再与他无关!不得不说晚年膝下无子女的李清照是悲凉的,那年又是秋天,所有的寻寻觅觅都变成了凄凄惨惨。

1 豆蔻梢头春意浓——《如梦令》

《如梦令》一共有两首,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可谓是李清照少女时期的处女之作。这一时期的北宋社会相对来说还较为稳定,家庭也算富足,加上父母对她也不像其他的大家闺秀一样约束,所以也使得李清照有了更多的机会走进大自然,融入山水之间。这首三十三字的小令,描绘了李清照当日溪亭日暮尽兴游玩的美好场景,也是她所作词中流传最久的一首。她以最寻常的词汇勾勒出了那幅少女醉酒后误入荷花深处的唯美画卷,丝毫没有寻常女子的扭捏矫情。

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青主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题材而创作的《大江东去》。王超所作的这首古诗词艺术歌曲《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有两个版本:分别为F调和G调,我们今天选取目前大多数歌者演唱的G调版本一同来走进少女时代的李清照。这首作品采用的是典型的中国调式:E羽雅乐七声,加入了变徵和变宫两个偏音,使全曲音乐更加活泼流动,体现了李清照少女时期在溪亭游玩得欢快之情。歌曲开始有五小节的引子,引子采用的伴奏织体较为简单,并用了琶音和装饰音进行修饰,最后结束在一个二分音符上,将听众带入到了作品之中。在第一句歌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中所使用的钢琴伴奏仍然不复杂,多为柱式和弦与和弦分解,该部分之所以没有用过于复杂的伴奏织体主要是为了突出人声,表现作者沉醉于回忆那日溪亭日暮的场景和酒醉微醺的状态,同时这种柱式和弦的伴奏织体也让听众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接下来“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这一句由一个琶音带入,让我们如同置身于乘着归舟的湖面上,密集的旋律节奏又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天气将晚急于归去而又因醉酒迷失了方向的场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最后一句用的是分解和弦和柱式和弦,持续高涨又密集的旋律为我们展现了当时因迷失归路争先恐后的场面,最后旋律给出的一个和弦琶音又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在第一段歌词结束以后给了四个小节的间奏,开始歌曲的第二部分,歌词和旋律大体相似。这一部分的伴奏织体大多使用的是分解和弦,在歌曲的速度和情绪上都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歌曲的最后一部分重复词中的下阙,而伴奏则是用了连续的十六分,在两个“争渡”中加入了柱式和弦,将歌曲推向了最高潮。结束句“惊起一滩鸥鹭”旋律中连续给了两个柱式和弦的琶音,而伴奏中则是连续的休止,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与向往。

2 一种相思两处愁——《月满西楼》

这首词为李清照婚后所作。一个是才子,一个是佳人,加上两心相知,便是说不完的你侬我侬。然而事实飘摇不定,这样简单的幸福并没有维持多久,随着家中接二连三的变故,此时李清照和赵明诚不得不屏居青州,虽然日子散淡倒也安逸。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赵明诚的父亲沉冤昭雪,不久之后趙明诚被任命莱州太守。相守的日子都看似寻常,离别后才知道思念成霜。年少时的她曾手撑船桨泛舟湖上乃至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这个秋日她独自泛舟,除了无尽的惆怅,更有着绵绵无尽的相思!

《月满西楼》出自《一剪梅·红藕相残玉簟秋》,是由著名作曲家苏越所作,该作品为七声雅乐羽调式,作曲家巧妙地使用了羽调式音乐中凄切、哀怨、苍凉的特点,和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极为贴切。歌曲开始给的是一个13小节的引子,这么长的引子在歌曲中并不是特别常见,作曲家之所以这样安排就是给我们交代了整首歌曲的感情基调,引子又可以分成四个部分,把词作者的四种心境描绘的淋漓尽致!前三个小节是第一部分,描写的是“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从第4小节到第9小节为第二部分描写的是“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随着中间一个小节的过渡,11、12小节描写了“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最后13小节随着主旋律的一个和弦琶音和伴奏的和弦旋律下行把我们带入了另外一种心境—“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歌曲第一句使用的伴奏织体较为简单,旋律以两个八分、前十六后八和一个二分音符为动机,速度较慢,旋律平缓,表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第二句伴奏织体使用的是十六分音符,这是作者的心情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从开始的平静、忧伤到微微泛起波澜,托自己的思念于大雁,希望能带回远方爱人的消息。紧接着旋律中的一小节和弦上行把歌曲推进到了最高潮,伴奏中的六连音持续交替演奏,把词人对爱人的思念如花落无奈飘零,水无奈自顾流淌的心境表现无疑,“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使用同样的伴奏织体再一次演奏,在情感上进一步加深,表明了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有办法消除的。歌曲结尾的三个小节重复“却上心头”这句歌词,连续给了三个和弦琶音如同水波荡漾,诉说此种相思之情绵绵不绝,接着又是三个旋律的下行直到最后结束到ppp,把词人的思念带到了远方。

3 为伊消得人憔悴——《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尽管离别的日子过得很漫长,但时间还是一刻不停止的往前走着。还是这个秋天,这是一个对所有中国人来说都尤为重要而又特殊的日子——佳节又重阳。这一天,是全家团圆、兄弟姐妹重聚登高插遍茱萸的日子,但对于李清照来说,因为赵明诚远行在外,这又是一个思夫的伤感日子。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这首古诗词艺术歌曲是由青年作曲家解本康所创作的,歌曲为E羽雅乐七声调式,分别加入了变宫和变徵两个偏音。开始是4个小节的引子,第一句所使用的伴奏织体较为简单,第1个小节旋律和伴奏都给了一个全音符和弦的琶音,这和歌词十分的映衬,仿佛让看到了薄雾弥漫、云层游动,接下来主要用的是二分、四分音符,节奏不快,这一句主要是描述当时的环境为接下来作者的心境起到了衬托的作用,此后给了两个小节的间奏。第二句的前两个小节旋律中使用了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节奏较为密集、旋律流动性很强,展现了重阳佳节到来的一种美好状态,但是伴奏中给的低音又烘托出了一种低沉的氛围,后面的4个小节旋律中使用的主要是音程与和弦,加重了语气,钢琴织体中的低音依然伴随,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一句旋律中用的是连续的十六分节奏,紧凑流动,看似在表现一种极为美好的心境,但是伴奏中每一小节都有低音的出现,这种低音的巧妙运用恰恰和旋律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更加说明词人当时的无奈。最后一句歌词“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句仍然沿用上句的伴奏织体和旋律的节奏型在情绪情感上起到了一个加强和推动的作用,此处的歌词也加以升华点明主题。歌曲的最后一部分重复下阙歌词,唯有最后一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旋律连续给了几个柱式的和弦把这种孤独、寂寞、思念的情绪推到最深处,第二次重复这一句,给了一个和弦的琶音,仿佛是让这种思绪随着西风回旋摇摆,最后一小节给了一个全音符的颤音,向我们倾述这种愁绪和思念怎么也消散不去,就托西风向远方的爱人带去思念。

从“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种对远方爱人的思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是日益剧增。身为女子的李清照也只能把这种相思遥记,两个身处异地的人,两颗彼此思念的心,究竟何时才能执手窗前,举杯畅谈。

4 可怜春似人将老——《蝶恋花》

在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相思之苦,宣和三年(1121)秋,李清照与莱州和赵明诚相聚,一切仿佛又都回到了从前的日子。在他们还在体会着简单幸福的时候,外面的世界已是烽火连城,此时的大宋王朝已风雨飘摇,只剩下半壁江山,故国破碎,山河不在。几经辗转李清照和赵明诚来到江宁,南渡以后的这个夜晚她仰望夜空又惆怅起来,这愁绪挥之不去……

这首《蝶恋花·上巳召亲族》由孙静雯作曲,本首歌曲为E商清乐七声调式其中加入了清角和變宫两个偏音,曲式结构为单三部结构,歌曲大气缥缈,整体速度不快,采用的是行板的速度。开始是4小节的引子,紧接着就是歌曲的第一个大部分从第5小节到12小节,这个部分的伴奏织体使用的分别是音程和柱式和弦,并且旋律中也给出了一样的节奏型,除了第8小节和12小节以外其余都是音程加重复冠音组成的四个八分音符,它就像是钟表里的表针一样,时间一分一秒地向前走着,然而在这样的漫漫长夜里李清照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也许只有在梦中才能再回到长安,再看看这风雨飘摇的半壁江山,那还有半点欢意可言,钢琴给出的柱式织体更起到了一种加强语气的作用,表达出了词人对汴京被占的哀思和沉痛。第二个大的部分是从13小节到34小节,作曲家在这一部分中铺开了一个大的线条,旋律舒展宽广流动,节奏也很密集,“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这一句旋律和伴奏织体中使用的是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用这种流动的旋律来描绘和表现春天自然的美好,下一句“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报。”这一句旋律中给的是柱式和弦,伴奏仍然是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没变,旋律中连续的七和弦使音乐更为沉稳饱满,这也和流动密集的伴奏形成了一种对比,表现词人对这春日的美景无心观赏,国家的衰败自己的处境就如同是这酸梅酿成的酒一样,“恰称人怀抱”这一句伴奏给了四个八分音符,速度稍微慢了下来,感叹这些和心酸的怀抱是相称的。最后一个部分从35小节到歌曲结束,这部分如第一部分的再现,但是又不完全一样,35—40小节旋律用的是和歌曲开始第一部分一样音程加重复冠音组成的四个八分音符,不一样的是伴奏织体用的是一个四分根音加由这个根因构成的一个二分和四分音程,旋律和伴奏相互呼应,仿佛词人进入到了缥缈的回忆之中,最后一句“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伴奏织体用的是四个八分音符,回忆过后再看看现在的自己已不再年轻,而这春天也像人一样即将衰老,花老、人老,一派萧条,而这摇摇欲坠的国家又将会怎样?最后旋律结束在音程的自由延长音上,词人好像是看到了不久以后的大宋王朝的命运。

5 梧桐半死清霜后——《声声慢》

此时还在慨叹故国不在自己身影飘零的李清照可能怎么也没想到来日其实并不方长,建炎三年在赵明诚赴建康上任的途中身患疟疾,病入膏肓,八月十八日,这个一生都在挚爱着她的男子永远的离开了她,这场离别让李清照几近绝望,剩下的光阴她该将如何度过?

《声声慢》是由被誉为“多产”的作曲家徐沛东所作的,歌曲是一个二段体的结构,采用的是中国七声调式中的E羽清乐,开始是6小节的引子,第一句从7—14小节,钢琴伴奏主要是以柱式和半分解织体为主,并且这部分伴奏织体和旋律几乎不同时进行,这样主要是为了突出旋律中词人当时凄惨愁苦的心情,小节中的旋律都是上行的走向,表明她一直在追踪找寻曾经的幸福美好,可再也找不到……第二句是从15小节到22小节,这部分主要是以八分伴奏织体为主,用以词人陈述此时的三杯两盏淡酒已无法阻挡秋风的阵阵寒意,看到大雁南飞不由得伤心落泪,但一切都已经是物是人非。从23到30小节,这句的伴奏织体中开始用连续的十六分把情绪推向高潮,其实从上一句的22小节处两个连续十六分八度音程的持续级进就已经起到了一个铺垫的作用,这句伴奏织体中除了连续密集的十六分以外还有八度音程的跟进,更加强了语气,使音乐整体更为坚定饱满,虽是满地的菊花盛开,但哪里会有心思去摘,25小节处重复了“堪摘”更强调词人的悲凉憔悴,独自倚窗等着天黑,但等待的时间却是如此的漫长,连续十六分旋律的流动就像是词人的内心对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产生的阵阵波澜。31—34小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句伴奏织体用的是八分音符,而旋律用的却是连续的十六分,看似在描绘黄昏时分细雨拍打梧桐树叶的凄凉场景,实则是在说此时此景的哀愁凄苦的情绪在词人心中徘徊久久挥洒不去。35小节歌词用一个字“嗯”字来代替正是对上段情绪的延展,旋律中是八度的持续上行把歌曲推向了又一个高潮,伴奏中是八度的持续下行,此时词人的心情已经悲伤到极至。36—41小节“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句伴奏织体用的是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来表现词人难以挥去的凄苦愁绪,旋律使用的是柱式和弦对这种情绪加以强化。42—60小节重复副歌部分,60—65小节是歌曲的结尾,伴奏织体用的是和副歌相同的织体,结束在和弦的自由演长音上,词人内心的哀愁凄苦是没办法消散的,但又仿佛在它的尽头看到了终点……

绍兴二十五年(1155)的初秋,李清照再次来到西湖边上,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那日“溪亭日暮,误入藕花深处”的场景,回想起自己的一生即便是与丈夫总是聚少离多,总也有“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期盼;即便是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思念,总也有爱人在远方的挂牵;即便是有“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忧国忧民的无奈,总也能梦回长安故道,到如今无论如何再“寻寻觅觅”总归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个秋天,西风萧瑟,黄叶满地,她蓦然转身,去得了无痕迹。

6 结语

正是因为有了古代文学与现代音乐的融合,也便有了中国古典艺术歌曲。通过作曲家王超的《如梦令》,带我们解读李清照少年时期的欢愉;从苏越的《月满西楼》中可以感受到浓厚的离愁别绪;在解本康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里体会对爱人无边的思念;孙静雯创作的《蝶恋花·上巳召亲族》让我们看到了中年时期李清照的家国情怀;徐沛东的《声声慢》让我们惋惜老年时期李清照的孤苦无依。从五位作曲家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一路走来,走进一代女词宗——李清照。

作者简介:何凤梅(1991—),女,山东菏泽人,博士,助教,就读于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

猜你喜欢

柱式织体李清照
浅谈莫尔吉胡《弦乐四重奏第1号》第二乐章的织体运用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均压环对覆冰状况下交流超高压柱式绝缘子闪络电压的影响
作曲技术理论中多声部音乐织体的探讨
喝醉的李清照
柱式传感器与桥式传感器在汽车衡中的应用性能分析
乐队艺术:语言规律与教学探索(二)——多声部织体中复调元素的认识与处理
李清照改嫁辨证
浅谈钢琴即兴伴奏中织体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