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诗歌写作真实发生

2022-05-30何苑怡

语文建设 2022年9期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诗歌创作真实情境

何苑怡

【关键词】诗歌创作,核心素养,大概念,真实情境,教学评一体化

朱光潜曾说:“有生命而无诗的人虽未到诗的末日,实在是早已到生命的末日了。”[1]诗歌是文学中的瑰宝,是人类从审美高度发现世界、超越世界的眼睛。中华民族有着古老而璀璨的诗歌文化。然而,反观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学,诗歌写作被严重忽视,学生无动力、无兴趣,教学无方法、无效果等问题长期存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重新审视诗歌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理念与方法起到指导性作用。笔者尝试在新课标视域下,对突破诗歌写作教学困境,让诗歌写作在学生生命中真实发生作出探索,为初中诗歌写作教学提供参考。

一、关注核心素养,正视诗歌写作教学的重要性

尝试诗歌创作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任务之一。该单元设有学习鉴赏诗歌、朗诵诗歌和尝试创作诗歌三个层层递进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深度把握诗歌的特点和魅力,获得美的熏陶,学会通过诗歌抒发个人独特的情感与思考。但在教学实践中,偏重教师的文本讲解,轻视学生的表达交流的现象依然存在。对于诗歌朗诵,因其活动性和实操性强,教师还会予以一定的重视。但对于诗歌创作,由于考试不作相关要求,教师往往轻视甚至无视。

王本华曾对这类单元的编写背景作过说明:“语文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忽视这一特点,语文教学会更多地陷入课文分析、知识讲解、机械训练中。”[“2]活动·探究”单元通过系列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上述三个语文学习任务中,鉴赏是朗诵和创作的基础;朗诵体现学生对诗歌理解的程度,同时促进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创作恰恰是前两个任务的落脚点和成果体现。教师应从单元整体着眼进行教学设计,认识到诗歌创作作为诗歌单元的最终学习任务,对提升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素养至关重要。

此外,在新课标中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和呈现。其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要求学生“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3],在第四学段明确提出“尝试写诗歌、小小说等”[4],并在“教学提示”中多次提及要引导学生成长为有创意的表达者。

过去的语文教学重阅读,轻写作,诗歌体裁尤其如此。新课标的要求提示语文教师不能再局限于文本的通篇细讲,以免导致教学低效甚至无效。潘新和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一书中写道:“阅读吸收的最高功用,便是作为写作基础:养育心灵,蓄积知情意素养,得以进行写作这一精神创造。”[5]一线教师更应认识到,创作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可或缺。诗歌创作,看似不能解决现实生活需要的问题,却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增强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热爱,发展语言能力;培养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思维能力,以及感受美、发现美,并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审美品位,构建精神家园,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新课标提出“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6],对诗歌写作的重视,恰是对新课标的有力回应。

二、聚焦诗歌体式,依托真实情境驱动学习

1. 提炼大概念统摄教学设计

徐鹏认为,语文学科大概念是指蕴含在语文学科事实中的核心概念,包括学科思想、学科原理和思维方法,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7]如上所述,诗歌学习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大概念可以提炼为“自主阅读、理解和创作诗歌”。教材在“怎样写诗”中提及:“诗歌是情感的抒发”“将这种情感分行写出来,就有诗的模样了;如果再适当融入联想和想象,就有诗的味道了”,还从语言、节奏等方面给予提示,对诗歌创作给出了有益指导。依据诗歌的知识结构,结合教材,可以为诗歌写作教学提炼支撑单元大概念的子概念——诗歌的表现形式、诗歌的意象、诗歌的语言。

九年级学生在接触第一单元之前,只是零散地接触过几篇诗歌,大多不具备诗歌創作经验。教师布置的续写、仿写或改写小练笔任务,并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诗歌创作,掌握诗歌创作的要义。以单元大概念统摄,围绕诗歌的表现形式、意象和语言建构诗歌写作教学的课程内容,设计循序渐进的有梯度的学习活动,能避免教学的随意性、浅显性和无效性,发展学生思维,为学生用诗歌体裁表情达意奠定基础。

2. 创设真实情境驱动学习

新课标指出:“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8]以真实情境激发学生诗歌写作的内驱力,方能使诗歌成为学生抒发真情实感的载体,使学生的创作有品质,使诗歌创作本身具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需要注意的是,诗歌写作教学创设的情境应与单元情境相一致。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包含《沁园春·雪》《周总理,你在哪里》《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看》六首诗歌。它们风格不一,表达方式也不同,但都指向同一个主题——爱:爱山河,爱土地,爱故乡,爱生命。由此,可创设如下单元情境任务:学校星星诗刊社举办以“爱在诗中流转”为主题的诗歌文化节,开展评诗、诵诗等系列活动,并面向全校学生征集以“爱”为主题的诗歌作品。这样的情境任务能够激发学生诗歌写作的兴趣和热情,实现创作的心灵真实、语言真实,真正使诗歌成为学生表达自我、连接生活的通道。

三、坚持学生为本,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理念

新课标倡导教师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以“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为指导,统整单元教学目标、情境、系列学习任务以及基于整体设计的评价工具,实现目标统摄下的教、学、评的一致性,是确保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立足大概念,依托真实情境,贯彻“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诗歌创作教学,可建构包含诗歌的形式、意象、语言三个要素,“写出诗的模样”“写出诗的味道”两个阶段的层递式课程内容。

1. 把握诗歌形式,写出诗的模样

第一阶段,让学生从以前学过的课文或名著里摘抄一段有诗意的文字,并尝试分行分节写下来,有感情地朗誦,感知诗歌的魅力,强化对诗歌形式的理解和认知,为诗歌创作作好铺垫。厘清诗歌的韵律问题,对于诗歌创作十分必要。教师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先让学生朗读《沁园春·雪》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感受诗歌形式的音韵美,体会韵脚与诗歌内容、情感的关系;再让学生朗读《我爱这土地》和《我看》,体会不押韵诗的动人之处。学生在自主比较阅读和探究中明白:诗歌可以用韵,也可以不用韵,真情才是诗歌动人的灵魂所在。评价任务是将冰心的《荷叶·母亲》改写成诗歌,这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对分行、节奏、韵律等诗歌形式的认知,还能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创作的魅力与快乐。评价标准见表1。

2. 巧用意象,锤炼诗语,写出诗的味道

本阶段是前一阶段的进阶。学习目标是发挥联想、想象,学会选用意象创作诗歌,表情达意,并通过意象的形象表达,增添诗的味道。本阶段注重情境的创设,首先让学生在柔缓抒情的音乐背景中写下自己的献诗对象,如老师、父母、兄弟姐妹乃至故乡、校园、祖国等,回忆与献诗对象之间的点滴经历,以此兴起情感的波澜。然后出示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洛夫《母亲》以及冰心《纸船》三首诗歌。它们都表达母爱的主题,但所选的意象都不一样。通过对这三首诗的朗读、理解和分析,学生明白了万物皆可寄情,写诗要重视选择合适意象表达内心情感。有了这样的认知,再回归真实情境,为心中的情意找到寄托的形象,完成诗歌创作的第一步。

学会了撷取意象,还要学习如何形象地表达这些意象。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阅读《我爱这土地》与《我看》这两首诗并思考:它们都写了土地、鸟、风、晨与昏,为什么传达的情感不一样?通过比较,学生明确意象修饰语的运用对情意表达十分重要,不同的描述给这些物象注入了不同的情感。随后,学生尝试为撷取的意象写上修饰语。

锤炼诗语还要关注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其在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提供“诗人不说_______,却说_______,这具有_______效果”的表达支架,帮助学生赏析这首诗中体现语言陌生化的词句,如“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诗人不说“你像雪化后那片鹅黄”,而是用断行的方式表达,造成朗读时的停顿,引起读者遐想回味,便有了诗意的空间。对于其他体现语言陌生化的词句,让学生自主解读,教师只作点拨:要在诗歌中实现语言陌生化,就要学会打破常规的语言表达模式,大胆发挥联想和想象,追求语言的崭新组合。

学生之间的分享、互评贯穿以上两个环节,教师则随时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语言能力方面的表现,适时引导、点拨、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分享、思考和创作的积极性。

经过以上训练和积累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诗歌,并根据评价量表(见表2)相互评价,进行二次修改,完善诗歌。诗歌写作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审美、创作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宜过多干预,应让学生自主完成一首有诗的模样又有诗的味道的原创诗。

总之,教师应该教授学生诗歌写作的密钥,给他们提供真正接触、习得这种文体的机会,让诗歌写作在他们的生命中真实发生。

猜你喜欢

教学评一体化诗歌创作真实情境
教学评一体策略在高年级英语课堂的实践
“教学评一体化”研读,孕育成长勇气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应用策略
小学英语“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戴望舒诗歌创作的独特性略析
偏爱这不息的变幻
浅论龚自珍诗歌中的爱国主义
基于TBM情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