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代宗师竺可桢

2022-05-30综合

莫愁·小作家 2022年9期
关键词:竺可桢气象研究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些都是涉笔物候的古诗。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环境条件周期变化关系的科学。研究物候学是为了认识季节变化的规律,为农业生产和气象学研究服务。观测物候学,在我国具有久远的历史,而使物候学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竺可桢功不可没。他是物候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严谨务实,事必躬行

冬去春来,燕子衔泥,布谷催耕,观察大自然的变幻莫测为少年时期的竺可桢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这些观察使他懂得了自然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他把自家房檐下燕子到来的时间、离去的时间,桃花开放的时间,都设法一一记了下来,留到第二年对证。那时的竺可桢不会想到,这种由好奇而引发的兴趣,竟会保持一生。

竺可桢在南京的东南大学执教时,就开始了对物候的观察。即便是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他都在日记中坚持做物候记录,也正是这些真实的记录为竺可桢的物候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一个周末,在化学研究所工作的儿子竺安回家看望父亲,看到竺可桢正在整理物候观测的资料,就说:“爸爸,我们研究所大楼前的杏树开花了。”竺可桢随即问道:“哪天开的?”“大概是最近两天吧。”竺安答道。竺可桢不高兴了,他放下手中的资料,抬起头来说:“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你是搞科研工作的,不应该使用‘大概‘可能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去代替实际观察。”

第二年春天,竺安到乡下工作。那里有桃树,有杏树。竺安想起了父亲的话,每天工作之余都到山上去看树木的生长状态。好多天过去了,他又一次漫步在山坡上,惊喜地看到几朵粉白的杏花张开了花瓣,在碧绿枝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娇艳。竺安把这个发现及日期写信告诉了父亲。

竺可桢满意地记下了这个日期,与他自己的观测结果一样,“清明时节,杏树开花”。

乍看起来,这种观测太平凡、太简单了,可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离不开这些看似平凡、简单、重复的工作,只有在这些日复一日积累起来的平凡资料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归纳、分类、综合、分析,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结论。

地学奠基,求真求是

1921年,竺可桢在东南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地学系,设有地理、气象、地质、矿产四个专业,竺可桢任系主任。他亲自撰写第一部地学教材——《地学通论》,组织学生创建矿物标本室,在梅庵六朝松旁建气象观测所,还发表《吾国地学家之责任》。这一时期,竺可桢为国家培养出胡焕庸、张其昀等一批著名科学家。

1928年,竺可桢应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院长之邀,在南京筹建气象研究机构,后又担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开创了我国气象预报和气象学研究事业。他在气象科学和地理教育等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成为我国地理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在他的筹划领导下,气象所制定了《全国气象观测实施规程》,统一了气象名词、术语和表格,编印了指导手册和工具书,出版了《气象月刊》《地震季报》及《中国之雨量》《中国之温度》等气象资料,为我国现代气象事业奠定了基础。气象研究所创建初期虽然专任研究员只有竺可桢一人,但在他带领下,学术空气浓重,研究工作成绩斐然。

竺可桢在担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期间,实行教授治校、民主办学和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对教授阵容、教学管理、学系设置等采取了一系列兴革措施。抗战全面爆发后,竺可桢率领师生员工携带大批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历尽艰辛,迁校办学。1938年11月19日,竺可桢在广西宜山主持召开校务会议,确定以“求是”为校训。他在演讲中说,“所谓求是,不仅限于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审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求是精神不仅是科学精神,同時又是牺牲精神、奋斗精神、革命精神。

竺可桢在浙大担任校长的时期,聚集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和学者,创造了一批出色的科研成果,培育了一大批人才,将国立浙江大学打造成为一所享誉国际的高水平大学,广受赞誉。

一代楷模,风范永存

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诞生。竺可桢被任命为副院长,成为新中国科学事业的最早领导者之一,肩负起调集科学精英,组建研究院所,制订科学发展计划的重任。从中国科学社到中央研究院,再到中国科学院,竺可桢在20世纪中国科学体制演化的历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以渊博的知识、敏锐的目光,从自然规律出发,从国情出发,提出并投入以“了解自然、开发自然”为目的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工作,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先行者。

在竺可桢的建议下,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竺可桢出任主任。七十多岁的竺可桢依旧奔波在祖国的大河流域、西部高原和北漠南疆,足迹遍布全国。这些考察成果为国家宏观规划和区域发展提供了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与此相随,他在全国布置了略具规模的研究机构和观测台站的网络,并直接促进了在冰川、冻土、沙漠、青藏高原综合研究等许多新兴研究领域的拓荒与耕耘。

1962年6月,竺可桢以72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

竺可桢是科普事业的开拓者。他十分重视科学普及,认为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是科技事业的两翼,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即投入科普写作,直到75岁高龄仍主持编写介绍世界著名科学家的传记。他一生撰写科普文章近一百六十篇,是我国科普事业的开拓者和先行者。

国人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不朽,纵观竺老之一生,“三立”皆备。他以求是精神醒世律己,以敬业精神继往开来,享中国气象学和地理学一代宗师之誉,研究水土风云,成果惠及后世,培育人才桃李满天下。

(文章综合自《教育研究》2022年06期、《科学家》2017年22期等)

编辑 闫清 1453337028@qq.com

猜你喜欢

竺可桢气象研究
竺可桢的提问
气象树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求是前行的竺可桢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