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范南兰:公益十年是我的高光时刻

2022-05-30梁伟

中华儿女 2022年9期
关键词:毒品志愿者公益

梁伟

做公益不难,难的是一直坚持做公益。在重庆市南岸区益友公益发展中心主任范南兰的人生信条里,只有一直坚持,人生才更有价值。

2013年,读大学的范南兰第一次以志愿者身份参与了乡村支教和农民工子女陪伴的志愿服务,那一段美好的经历在她心中埋下了公益的种子,让她的人生和“公益”两个字再未分开。大学毕业后,她走进重庆市南岸区益友公益发展中心,成为全职公益人。她设计实施的“彩虹守护计划——反毒大篷车”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微爱记忆”老年失智预防与关爱、“独居老人的暖心汤”等20多个项目,直接服务青少年及老人20万余,培育志愿服务队伍100多个。

十年来,从志愿者到管理者再到领导者,公益俨然成为信仰,深植于范南兰的内心。2022年6月,她获得“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荣誉称号。范南兰说:“十年是一个值得总结的节点,从踏上公益道路至今,每年的心态都在变化。做公益,与其说是帮助别人,不如说是滋养自己的生命!这种信仰是对于美好社会的期待,希望能够为社会带来正能量的践行。”

留守岁月孕育的坚强

1992年,范南兰出生在贵州安顺市石坝村。在她的印象中,虽然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但是童年很快乐,和妹妹以及周边同龄的小伙伴一起爬树、抓鱼……在寨子里四处嬉戏奔跑。

随着到了入学年纪,这样的好日子戛然而止,因为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年纪小小的范南兰成了“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父母在外工作的时候,她和妹妹由家里的老人照料,后来母亲回来照顾她们一些时日,最终又将她们接到了自己打工的城市。小学阶段,范南兰就读过三所学校,每到一所新学校,对于年幼的她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开始。

对于儿时的艰难,范南兰不愿意过多提起。她懂得父亲母亲的不容易,没有多少文化和技能的他们,为了带着这个家一路前行,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和汗水,而这对于尚在成长中的范南兰和妹妹来说,是最好的教科书。“父母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无论在多么糟糕的环境里,依然努力向上,不向命运低头。”范南兰说。

当然,她也有孤独和迷茫的时候,尤其是对长大后做什么,范南兰说自己从未想过,甚至这样的概念都没有过。虽然在应试作文中,写过当老师,当医生,也只是写写而已。但是她很早就知道,只有好好读书,未来才会有更好的选择。

范南兰出生的寨子地处黔东南,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当年的贫困家庭较多,能够读大学的孩子屈指可数,很多在初高中便辍学外出打工。这里面就有和她一起长大的邻家姐姐,年长几岁的她因为父亲吸毒被抓,母亲离家出走,读完小学便去云南打工了。几年后,再听闻姐姐的消息,还是从寨子里长者的口中,说姐姐十几岁就染上了毒瘾。范南兰常常听长辈说,毒品是害人的东西,特别贵,很多有钱人沾染上都家破人亡。老师说毒品是一种白色粉末,但为什么会摧毁一个人,也说不出所以然。没有见过毒品的范南兰似懂非懂,只是觉得毒品遥远而神秘,万万碰不得,而自己要做的就是努力读好书。

幸运的是,一路走来,范南兰的成绩不错,求学阶段,获得过相关的助学金、补助以及一些爱心人士的捐赠。对于这一切,她一直心存感恩,老师们总是鼓励她要笑着向未来奔跑。

“志愿服务,义无反顾”

读高中的时候,范南兰对未来的职业开始有了憧憬。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那时候想做记者,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在很多危险的地方,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的工作,就是为了让大家了解最及时、最准确的消息……”范南兰说。

2010年7月,范南兰高中毕业,没有任何犹豫,她填报了西安一所大学的新闻专业。

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舆论学等专业课的学习,让范南兰明白,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远远没有当初想的那般简单。那时候的她一边学习,一边积极参与学校的社团活动,还时刻关注校园网的消息发布。2013年,她在校园网上看到一则“志愿者启示”,还不知道志愿者究竟是什么的范南兰颇为感兴趣,于是报名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志愿服务。从此在公益的道路上,一走就走到了今天。

范南兰的第一次志愿服务很简单,就是在当时西安郊区的长里村发放宣传单做招募。那片区域很多父母都是在工厂打工的双职工,大人出去工作,孩子只能一个人留在家中。志愿者集合这部分孩子到固定场所,在父母工作期间给他们照顾和陪伴。

“在工友汇做招募的时候,我就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倘若我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父母忙碌的时候,能有人陪我做我想做的事,我感觉应该是特别幸福的”,范南兰说,“当时没有过多的想法,就是想尽可能陪陪这些可能有些孤独的孩子,哪怕给予他们一点点温暖。”

带着这样的想法,范南兰坚持了下来。每周从学校坐一个半小时的公交车来到长里村,服务到下午五点,再原路返回。她陪着孩子做游戏,给他们辅导功课,听他们说说心里话,大家在一起读书交流……从这些孩子的身上,范南兰总是能找寻到自己儿时的影子,所以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而且每一次都是特别满足,从未感到一丝辛苦。

除了陪伴孩子,工友汇的律师志愿者还会帮助农民工维权,看着公益律师坚持为村民们做普法宣传,更有人奔波数月,据理力争为受害人讨回相应赔偿,范南兰被他们的无私所感动,认为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

范南兰想在公益的路上一直走下去,所以毕业设计的时候,她的作品也是一本公益杂志,获得了导师打出的全班最高分。临近毕业,选择实习单位的时候,她义无反顾选择了工友汇。但是这份工作并沒有想象中那样简单:做志愿者时,自己不用操心太多的事情,只要把分配给自己的工作完成就可以。但是要做项目的组织者,就需要全面的工作能力,招募志愿者,定期与社会单位、志愿组织和慈善组织沟通,制定工作计划,设计申报公益项目,并严格按照项目的目标、任务和预算组织实施与管理,还要撰写每次活动的报告总结……繁复的工作让范南兰一度怀疑自己的能力,伴随而来的就是强烈的挫败感。

就是这样的挫败,让范南兰打起了退堂鼓,毕业之后,她找了份和专业相关的文案工作,薪水不低,能力提升也快,但是总感觉“提不起兴趣”。最终,工作未满百天,她就决定辞职离开,并且就此离开西安,回到重庆。

背着包,装着1000多块钱,孤身来到重庆,一切仿佛又回到了起点。她在人才市场找了个养老类别的工作,“因为招聘简历上印着主管单位是民政局,因为之前志愿者的经历,对这个单位有莫名的好感。”工作之余,范南兰又燃起了做志愿者的想法,联系上之前工友汇的负责人,将她推荐给了益友公益的创始人胡承亮,就这样,范南兰在重庆市南岸区益友公益发展中心重新开始了自己的志愿者生活。

2014年11月底,在益友公益发展中心做了三个月的志愿者,范南兰的工作能力得到了胡承亮的高度认可。胡承亮希望她加入中心做全职公益人。因为之前的经历,范南兰有些犹豫,胡承亮表示,“你所缺乏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在我们中心可以慢慢弥补和学习,这些都不是问题。”那一刻,范南兰点了点头,因为她知道做公益是自己感兴趣,也是最开心的事情。

“希望帮助越来越多的人”

成为全职公益人后,范南兰才发现,并没有“慢慢弥补和学习”的时间,所有的一切都在加速进行着。学习首先从自己的专业入手——宣传,做好宣传的前提就是对项目的深入了解,她用最短的时间对整个机构的规划和项目做了调研,这仿佛让她一下子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我们机构当时的定位是枢纽型机构,做的是行业内的人才培养工作,我来了以后,机构针对行业公益人才匮乏的问题,策划实施了‘益友学苑公益人才培养的项目,通过行业情怀培养、实务能力提升、互助网络搭建等服务持续为本土培育和输送专业人才,当时在做第一期重庆公益人才培训计划,所以我既是工作人员也是学习者,收獲很大。当时结识了很多公益组织负责人,我常去拜访求教,听他们说经历,谈工作,讲难点,这样将专业和实践结合起来,眼界立马就开阔了。”范南兰说,“社会服务是多元化的,只要有需求,就有相应的社会服务,所以不能仅仅把它看成是喜欢的工作,更应该当成长期的事业去规划发展,这才有延伸的可能性。”

2015年,范南兰加入到了当时的“男生女生”儿童防性侵害项目。按照惯例,大多是去大学招募志愿者,但是有过多年志愿者经历的范南兰感觉关于青少年儿童性侵害,大学生不会有太深感触,而这个问题却会让很多妈妈关注。所以范南兰将志愿者的招募定义为“高知全职妈妈群体”,结果不出所料,这些“妈妈志愿者”从讲课到服务都做得很好,尤其是每次活动之后,大家将困难、困惑、挑战,全部总结出来,一起交流想办法,力争在下一次活动中得到优化。志愿者的队伍从十几人很快就扩大到三百人,系列活动的志愿者名额都需要排队报名。

回忆起这个过程,范南兰说,“每一步都是在困难中前行。起初走进学校都是艰难的事,因为校长不知道你怎么给孩子做性教育,怕适得其反,我们就先给校长和老师讲一节公开课,他们听完之后,完全打消疑虑,对我们的服务特别认可。”

范南兰和伙伴们希望构筑起青少年自身的安全防线,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性侵害,怎么预防性侵害,遇到性侵害怎么办,在以后的人生中,遇到类似情况能够掌握必要的应对技能。“越多防性侵知识被普及,性侵伤害发生的就会就越少。”范南兰说。

这个项目让范南兰收获很大,她也对自己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考取助理社工师的资格证后,又拿到了中级社工资格证,她对之后的工作越来越有信心。

2016年,重庆市禁毒办联合团市委开展“彩虹守护计划”青年志愿者禁毒宣教项目服务。范南兰和同事扎根綦江两个月,为10个社区近500名青少年、7000余名居民开展了40余场禁毒宣教服务活动。当时正值七八月,他们冒着近40℃高温,往返于各服务社区之间。以距离綦江城区70余公里的打通镇为例,坐大巴车至少得花一个小时,在村里开展活动还得搭摩托车才行。但是范南兰和同事从未感觉辛苦,最让他们忧心的是家长的态度。

“我的孩子那么乖巧,怎么会跟毒品打交道”“吸毒都是有钱人才可能做的事情,我们的孩子遇不上”“我们没钱,坏人也不会把毒品卖给我们孩子”……范南兰在跟家长们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对毒品的认知有着诸多误区,也正是这样一次次的对话与交流,让范南兰愈发认识到禁毒宣传教育的重要意义。

每每想到儿时的邻家姐姐,范南兰总是感到痛心。如何让禁毒这个看似遥远的主题,通过有趣好玩的方式走入孩子和社区居民的心中,是她一直思考的问题。2017年,范南兰来到深圳,与当地一家专业从事禁毒的社会组织交流学习,对他们的大篷车模式产生强烈的兴趣。想要引进,无奈费用过高,只能对方提供资料,自己回去制作完成,这样可以省下一笔不小的制作费用。

就这样,范南兰开始着手设计“彩虹守护计划——反毒大篷车”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项目。同年10月,“反毒大篷车”制作完成。较“原版”而言,这个就是“升级PLUS”版本。

就这样,大篷车陆续开进了重庆市各级各类学校,从小学到高校;开进了各类场所,从社区到广场,走进“车”里的人出来之后就啧啧称赞,有参观过的学生表示,“只要进去走一圈,基本上对毒品特别是新型毒品的传播、危害等都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通过毒品模型展示、互动答题等,对我们在生活中识别毒品和避免误吸都会有所帮助。”

最令范南兰骄傲的是,“彩虹守护计划——反毒大篷车”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项目的做法在全市进行了推广复制,为38个区县的14万余名青少年提升了禁毒意识和能力。而她与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合作,培养了6支持续、稳定、专业的禁毒服务志愿者队伍,对接社区拓展禁毒服务落地,推动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的专业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这十年都是我的高光时刻”

2017年,范南兰去乡村走访散居孤儿群体,她和当地的很多孩子聊天。有时候,她会问,“你们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呀?”这个很平常的问题,孩子们的眼里却透着迷茫。那一刹那的感觉,范南兰似曾相识,遥想儿时的自己,好像就是这般状态。有个孩子告诉她,自己要去打工,因为身边的哥哥姐姐都是这样的,而且打工让他们能挣钱改变生活。范南兰感觉有点难受,孩子的这句话让她意识到,因为成长的环境,他们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实在少得可怜。

为此,在当地团委的支持下,范南兰发起实施“筑梦未来”项目,组织这些孩子来到重庆城区,走进博物馆,在讲解员的介绍下,了解城市的历史,了解家乡的发展。她还通过团队招募了来自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让这些孩子们了解大学是什么?大学有什么?让他们知道读书会让未来有更多的选择。为了让孩子们有更清晰的规划,团队找到了100个来自不同行业的职业青年导师,让他们通过个人经历为孩子们分享自己的职业故事。

范南兰说:“通过以上的各种途径,我发现孩子们的眼里有了光,他们会慢慢勾勒关于未来的模样。而在这个项目里面,我看到了众多大学生、职场青年,他们都在用自己的青春力量,为孩子们点亮未来的那盏灯,这是让我最感动的。”

除了青少年方面的项目外,近年来,范南兰带领团队设计实施了“微爱记忆”老年失智预防与关爱项目,引入企事业单位、高校志愿团队等资源,开展老年失智预防与关爱服务,探索形成了从个人筛查到小组预防再到照护培训的服务体系,形成了标准化服务产品包。她牵头开发“独居老人的暖心汤”项目,通过组建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定期为高龄独居老人送上一碗营养汤,从而形成对高龄独居老人居家安全、情感陪护等方面的观护体系,构建了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的在地观护机制……仅仅这两个项目,就培育了30多支志愿服务队伍,吸纳了1500多名社区在地志愿者加入,并为3万多名老人带去了高质量的居家养老生活。

十年来,在公益的路上,范南兰一直向前。在社区治理、青少年发展和行业支持方面,她设计实施了20多个项目,直接服务青少年及老人20万余人,培育志愿服务队伍100多个,机构获得市级以上荣誉20多项。范南兰个人也收获了很多荣誉,但她说荣誉都是过去时,最重要的还是以后,当下自己工作的重点就是做行业人才的培训和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

从志愿者到管理者再到领导者,范南兰的身份发生着变化,她说,“志愿者就是在一线服务,获得价值感;而作为管理者,需要对项目的全面认知,从个性化的问题看到群体性的需要;而作为领导者,需要开阔的视野和胸怀,包括整个机构的未来发展。很多人给自己画生命曲线,会把低谷时刻和高光时刻标出来。对于我而言,公益这十年都是属于我整个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因为我知道,这十年以来,有一些人因为我的努力而变得更好,真正是在用生命影响生命。”

猜你喜欢

毒品志愿者公益
销毁毒品
志愿者
我是志愿者
抵制毒品侵害珍惜美好年华
公益
公益
公益
火烧毒品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