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小说教学的“三重跨越”

2022-05-30马臻

关键词:话语体系党费

马臻

摘要:在革命小说教学中,如何跨越思维方式、生活环境、时代距离的重重阻碍,让学生切身体验革命历史中的情感和温度,突破已有认知模式的禁锢,产生真正的理解和感动,是语文教师必须直面的难题。革命小说《党费》的教学提供了示范:捕捉文本细节,跨越浅层思维;立足自我体验,跨越生活隔膜;转变话语体系,跨越时代距离。

关键词:革命小说教学;《党费》;文本细节;自我体验;话语体系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关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的课文,是学生必读的经典篇章。这些作品聚焦革命历史、战争,歌颂斗争中的伟大人格与精神,具有极高的德育价值,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把握当下。

值得思考的是,这些写于革命时期的作品,风格不同于时下流行的文学,其内部呈现的生活状态、文化氛围、话语体系、价值观念等,也与如今学生的生活环境有较大差异。如何跨越思维方式、生活环境、时代距离的重重阻碍,让学生切身体验革命历史中的情感和温度,突破已有认知模式的禁锢,产生真正的理解和感动,是语文教师必须直面的难题。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在革命小说《党费》的教学中实现跨越。

一、捕捉文本细节,跨越浅层思维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聚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革命史。该单元中王愿坚的小说《党费》,通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从事地下工作的女共产党员黄新为缴纳党费和掩护同志而壮烈牺牲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在革命危难时刻苏区人民对共产党的无比热爱和忠诚,以及为革命利益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这篇小说与不少经典的革命小说一样,采用的是现实主义手法,对人物言行的刻画非常鲜明,可以说“一目了然”,并没有什么晦涩难解之处。因此,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能够立刻“套板反应”式地指出主旨意蕴。正因其“不难理解”,教学便大多从人物形象的分析,归结到对革命精神的赞美。但这都是在文本表面滑行,重复一些学生早已知道的内容。显然,这种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也无法使学生的内心有所波动,更难让文本中伟大的革命精神真正感动学生。

我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出问题:对于女主人公黄新而言,生命就是她最宝贵的东西了吗?她是不是还付出了比她的生命更宝贵的东西?

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对于黄新这位年轻的母亲而言,最宝贵的恐怕还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她的家庭和她年幼的孩子。而她自愿在绝境中挺身而出,为掩护通讯员牺牲自己,这就不仅仅是献出生命了,而是将自己对家庭和孩子的爱奉献出来,献给革命斗争事业,以小我之爱成就大我之爱。

这一思路,跨越了浅层思维,迈向了深度思考。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了关于黄新的家庭、孩子、生活、离别的许多细节,以此来探讨这种“爱”是如何体现在这位女地下党员的生活和感情世界中的。革命本身并不是简单的、同一的奉献模式,革命根源于“爱”,而且在不同的人和生活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风貌。我们只有更加细腻地去发现这种独特性,才能让革命历史带着体温和心跳,接近学生的内心。

二、立足自我体验,跨越生活隔膜

仅仅引导学生捕捉文本细节,体会人物形象的独特性,还不足以让学生对这篇革命经典小说产生深层次的共鸣。因此,必须立足学生的自我体验,拉近他们和文章的距离。

课堂讨论中,有学生提出:一般而言,母亲最爱的是自己的孩子,但地下党员黄新为了党、为了革命,甘愿让孩子忍饥挨饿,甚至勇于抛下自己年幼的孩子去赴死。这个心理过程在小说中是非常干脆果决的,似乎感受不到黄新更为复杂的人性波动,这是为什么?我顺着学生的这一想法,提出了一个新问题:黄新交党费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几乎不假思索地找到了他们的答案,比如:出于党员的责任和义务,所以交党费;因为满怀对党的忠诚与爱护,所以交党费;因为对革命事业和革命斗争有真正坚定的信仰,所以交党费……这些答案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也是过于“套板反应”的,没有真正理解黄新产生这一行为的具体原因。我引导学生重新阅读文本,并要求学生把自己当作黄新,设身处地地想象和思考:黄新“不得不”如此做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有部分学生渐渐发现了一些细节,比如,小说中有这样一段黄新的自白——

她望望我,望望孩子,像是对我说,又像自言自语似的说:“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

类似的细节不少。学生在品读和代入自我体验之后发现,黄新的抉择与牺牲,并不仅仅是一种模式化的纯粹的理想号召,更有着不得不然的现实缘由和生活基础。她作为贫农,在物质贫乏、充满了剥削和压迫的旧时代,本就难以糊口;而在红军走后的閩粤赣边区,白匪进行了疯狂的围剿和扫荡,对底层人民的压迫更加残酷。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给她打开了新的人生视野,赋予了她“翻身得解放”的希望。在长期接触和斗争的过程中,她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引领,感受到了“站起来”的希望,切实认识到只有革命才能“保住更多孩子”。

因此,她在诀别前的那一刻,虽然“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但最终仍然放开孩子,挺身而出。黄新的这一行为,不仅仅是受一时感情的驱动,更是经过长期思考的结果,是她思想深处的“自觉”。这是一个共产党员、一个母亲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所形成的觉悟。

只有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学生才能从历史和生活的角度理解黄新,理解这篇小说的现实原型——

1953年,《解放军文艺》编辑王愿坚到福建东山岛采访,听到了很多发生在1934年至1937年间的红军的故事。从那以后,那些含血带泪的故事就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中。1954年,《解放军文艺》要发表优秀党员的故事,他想起了卢春兰的故事:当年,山上游击队没有盐吃,村中妇女卢春兰组织各家腌咸菜,交给山上来的人带去,但被敌人发现。为避免敌人屠村,卢春兰主动承认自己是组织者。王愿坚以此为原型,创作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党费》。

黄新虽然是一个虚构的艺术形象,但却有着深刻的现实基础。通过自我代入的体验,原本在学生眼中过于刻板的黄新,顿时就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富有体温和现实感,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同时,这一分析过程还深化了学生对革命的思考。课堂讨论至此处,许多学生眼神发亮,显然被这种真实的讨论所打动。

三、转变话语体系,跨越时代距离

梳理小说主人公的现实生活与革命斗争之间的关系,仅仅是让学生理解了革命斗争的原因,还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革命精神的内在机理。

这种时代距离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跨越的,即使对语文教师自身而言,也一样困难。比如,网上颇为流行的一份教案,就设置了这样一道题目:

有人说,写人物必须写出他在生死关头的一刹那间的动摇,才能显得真实,人物才能活起来;写英雄人物时,只有给他加一点缺陷,才能避免公式化、概念化。王愿坚的《党费》塑造了一位集各种崇高品质于一身的女共产党员的形象,这一人物形象是否有违艺术的真实?

参考答案中认为“违背”的理由是:小说中写黄新连豆角都不让又饿又馋的女儿吃,如此安排情节,固然可见一位革命母亲的伟大,但也使得黄新作为一位母亲,显得过于严苛,有失人性、人情的真实性。

事实上,这种有偏差的理解之所以会产生,主要还是因为时代的隔阂。一是将这个故事看成一个“高、大、全”的刻板故事,只看到了“一位革命母亲的伟大”,却看不到这位年轻母亲在残酷的现实斗争中所不得不然的悲壮缘由。二是忽视了小说中多次提到的党组织与党员、群众的关系。比如,小说一开头就用通讯员的口吻提到:

可是自打上了山,特别是敌人来了这一手,日子不那么惬意了:生活艰苦倒不在话下,只是过去一切生活、斗争都和群众在一起,现在蓦地离开了群众,可真受不了;浑身有劲没处使,觉得真憋得慌。

再如,小说中黄新的自白:

半天,她说话了:“同志,你不知道,一跟党断了联系,就跟断了线的风筝似的,真不是味儿啊!眼看着咱们老百姓遭了难处,咱们红军遭了难处,也知道该斗争,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干,现在总算好了,和县委联系上了,有我们在,有你们在,咱们想法儿把红旗再打起来!”

小说中很多处提到了党与群众的关系。这不是简单的领导与被领导、号召与被号召、组织与被组织的关系。事实上,通过这篇小说,以及这个单元中的其他革命小说(如《荷花淀》《小二黑结婚》等)来看,党和群众是一种鱼和水、根和土的关系。革命不仅仅是为了群众、领导群众,革命也是联系群众、深入群众、融入群众,最终扎根群众的过程。中国共产党通过长期扎根人民群众、融入人民群众,开展了富有新的文化内涵的革命运动,创造了新的思想、新的组织体系、新的人民主体、新的农村生活方式。

转变话语体系,用学生更加能够理解的话语来说,就是革命重塑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感觉和意义感觉,给了他们新的生活目标与价值感,并深刻地激发出了他们生命中美好、勇敢、向上的一面。这是在《党费》,以及其他革命小说中所深刻体现出来的——而这恰恰是学生最感兴趣、也最能理解的地方。

我们会注意到,这些经典的革命小说中蕴藏了大量的细节,这些细节告诉我们:在各不相同的历史处境和地域环境中,革命都让旧式的底层人民找到了新的思想、新的价值体系,让他们的理想、勇氣和人性中美好的一面被激发出来。这个被激发的过程,是和他们的农村生活、底层生活融于一体的。无论是《荷花淀》中青年妇女的觉醒和成长,还是《小二黑结婚》中青年一代婚姻自主的觉醒、老一代封建观念的受挫,都有一个生动的生活过程,是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实现的一个自主觉悟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对这样一个精彩的革命过程,我们不能仅仅照搬原有的陈旧的话语,而要用当下学生更能够听懂、更能够理解的方式将其阐释出来。

并不是只有“动摇”和“缺陷”才能显示出人性。恰恰在觉得“违背人性”的地方,我们能够发现真正的历史和人性之光。因为时代和生活的巨大差距,这种光芒不一定能清晰、鲜活地抵达学生的内心。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细致的文本阅读、生活体验的衔接、话语体系的转变,来跨越时代的距离,重新擦亮这些文本的理想之光、人性之光,让学生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如盐溶于水一样自然而深刻。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党费
有问?必答
交纳党费的过程中,下级党组织上缴党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党费那些事儿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党的女儿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有党员嫌党费太高 故意拖着不交
试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