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2022-05-30冯薇

炎黄地理 2022年10期
关键词:传统思想文化

冯薇

在阐明中国传统和谐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实事求是,允执其中。重点分析了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重要作用,认为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文化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进行制度创新提供重要启示,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融合开辟正确道路。建设中国传统和谐文化要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传承和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和”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其最初含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在《易经》中,“和”字曾多次出现,可以将其理解为和谐、和善。《尚书》中“和”有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等诸多冲突的意思。“和谐”一词并用最早出现于《管子·兵法》,“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和谐”一词原用于论乐,和就是协调,谐就是调和,所谓“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也[1]。可见,和谐指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和状态,古代先哲们将其看作描述自然、社会与人类现象的概念并加以运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将“和”看作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阐明了和谐的本质和价值。如《尚书》中“和”被用来形容组织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并且认为和谐是客观规律[2]。这表明和谐思想不仅是自然界存在的基础,更是做人的原则,是每个人需追求的目标。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起源于古代社会,其理论博大精深。当代和谐文化是在传统和谐思想中孕育成熟的,但二者有本质上的差别。首先,当代和谐文化与传统和谐思想的经济基础不同,当代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传统和谐思想则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基础上。其次,当代和谐思想与传统和谐思想有着不同的政治基础,当代和谐思想的政治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传统和谐思想是建立在封建皇权制度基础上的。最后,当代和谐文化与传统和谐文化的实现基础不同。当代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而传统和谐思想是以“礼”以及从中演化出来的一整套等级森严的礼制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认识其积极意义和重大价值,传承和发展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以和谐为主要内容,其中蕴含着理想信念、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内在原因。

海纳百川,兼容并包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和谐精神。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儒释道三足鼎立,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主要特点。理学的基本格局是“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基本精神中包含着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和谐思想[3]。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主要原因是,它们都是为了适应人类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体现了人类的“类”属性。因为人的生存方式的相似性以及人所面临的共同发展问题,各民族的文化会跨越自身局限,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共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海納百川,兼容并包。回望历史,无论哪一种外来文化传入中国,最终都能被中华文化所包容和融合。中国遭逢外来异质文化时,常常能够吸收其精华,将其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这种包容性体现在中国文化与不同文化和平相处、共生共长,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过程中。多种文化在相互包容、相互依存的过程中吸收和消化其他文化中合理的成分,创造出新的思想理念,孕育出新的文化内涵,由此推动不同文化共同发展。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的前提是承认和尊重世界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共同发展。世界上的事物丰富多样,世界也正是因为多样性而丰富多彩。传统文化强调和谐,个人身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但这不等同于无差别的统一,传统和谐思想追求的是有差别的统一。因此,古代先哲们提出社会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和谐思想的主要观点是“和”,但这并不意味着否认矛盾和差异,而是既要承认矛盾、冲突和差异,又要解决矛盾、冲突,使各个要素在相互依存、相互对立中求同存异,达到总体的和谐与平衡[4]。

实事求是,允执其中

平衡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提倡包容,尊重差异,最终是为了实现平衡。不公平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最主要因素,不公平现象的存在会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社会混乱,正如孔子所言:“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5]因此,历代思想家主张通过政策调整,改变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失序状态,实现相对平衡[6]。儒家推崇的中庸之道,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反映。中庸之道的核心集中在两点上:一是意识上,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二是和,和为贵,天、地、人之间都要和。达到中和状态,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便各安其位,各得其所。社会正义是社会资源的平等、合理分配,即权利平等,分配合理,机会平等。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社会主义要最终消除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的资源和发展,从而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因此,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合作,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还关系到公民的基本权利,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7]。

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重要作用

传统和谐思想,是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集中体现,是重要的思想资源,可以为我们解决当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提供参考和启迪。但这一思想并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现成答案,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能脱离社会现实。和谐社会应当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矛盾得以全面消解的社会。其中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而矛盾得以消解要依靠人,人是消解矛盾、实现和谐的关键和目的。

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文化有利于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正义与平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和基本价值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公正平等的社会。缺少了公平正义,社会就会缺乏良好的运行秩序,在无序化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必然会产生矛盾与冲突,最终导致市场经济无法正常运行。中国传统和谐文化有助于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经济发展需要完善的国内外市场的同时,还需要各个市场主体诚信经营,尊重市场规则。由此,和谐精神与和谐文化就能发挥其作用,成为一种好的经营哲学。无论国内外,高明的企业家总是善于把企业建设成企业和员工甘苦与共的利益共同体,以及目标一致、利益一致的和谐共同体。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主张“立信”,孔子曾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强调守信是做人做事之道[8]。现代市场经济更需要诚信经营,信守承诺。义与利并非不相容,将二者的关系处理好,就能达到互惠互利。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为进行制度创新提供重要启示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不仅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制度创新也具有深刻的启示。《论语·学而》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其中的礼是用来规范各等级身份,节制各利益群体,使其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其中蕴含着中庸之道,既无过头、过分之处,又无不及的地方,做到恰到好处。儒家文化所倡导的礼及一整套等级森严的礼制是用来调整君臣上下关系,使整个社会实现和谐发展的。由此可见,制度设计作为一种顶层设计,对国家安定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制度设计具有根本性,只有恰到好处的制度设计才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今天,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重视制度创新,使各项政策法规既能为有能力的人提供施展个人才能的广阔平台,又能为弱势群体的生活提供保障。由此,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体现公平与正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融合开辟正确道路

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其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体现了保护自然生态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国人自古就形成了保护环境的传统。早在夏朝,就禁止春天砍伐树木,禁止夏天捕鱼,这就符合儒家“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价值理念[9]。在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强调人与天的统一,人应当认识自然并且合理地利用自然,正如孔子所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0]自然界有其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规律,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只有在充分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尊重客观规律,与自然和睦相处,才能实现绿色发展。孟子强调尊重自然,反对向自然无限度地索取,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和谐、全面发展的条件。要实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状态,就要求人们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以和谐、友好的态度对待自然,反对无休止地向自然索取。近些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敬畏自然的传统思想引起广泛讨论。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敬畏自然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表现,其中蕴含着人对自然的一种责任。在当今社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都是重要的内容,人类的发展要求经济不断增长,而经济的增长又有赖于健康的环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内容也是统一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相互转化。

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增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之凝聚力,促进整个社会协调发展。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构建,需要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不仅要传承和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

建设中国传统和谐文化,要从社会实际生活出发

建设和谐文化不仅要着眼于未来,更要立足于当下。和谐文化的基本内容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包容多样性,把握好建设的层次性。建设和谐文化不仅要有特殊性的要求,更要有普遍性的要求。没有普遍性就难以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感召力,就不能带动整个社会和谐思想的不断提升。因此,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着眼于现实,贴近社会。

建设中国传统和谐文化,要传承和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涵盖着优秀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其中和谐思想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其内容丰富多彩。在人的自身完善方面,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高高在上的天子到平民百姓,无一例外都要求以修身养性作为人生的根本准则,以此来追求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提倡宽以待人,和睦相处,这一主张的目的就是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在提倡和谐观念的同时,还强调和而不同,在不同中相互吸收对方的长处并加以学习。

建设中国传统和谐文化,要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在与不同文明的交流碰撞中不断发展,铸就了华夏文明的辉煌。通过丝绸之路连接亚、非、欧洲古代商业贸易。通过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商业贸易的开展得以实现,文明的交流碰撞成为现实。文化自信是文明交流得以实现的基础,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国智慧,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根源。对中国传统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其精髓要义,为中华文化自信打好理论基础。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国文化从来不能遗世而独立,中国的历史也始终是人类共同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学会在互信中交流融合,完成人类文明的重大发展。建设和谐文化,既要吸收本国优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要以宽广的胸怀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积极吸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在“扬弃”的基础上,立足于本国国情进行创新。在各种文化交流碰撞的同时,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天下一家,其中各文化体系的精粹,将成为全体人类的共同文化资源。

中国传统的和谐文化虽然诞生于中国古代社会,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和谐思想有着不同的经济、政治基础,但是其内涵丰富,从各方面都有所论述。我们不断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更多有价值的和谐思想,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蔡亮.共生国际体系的优化:从和平共处到命运共同体[J].社会科学,2014(09):22-31.

[2]蒋汉通.传统“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解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01):23-27.

[3]张文显.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中国法学,2014(04):5-27.

[4]夏文斌.公平原则与和谐社会的建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29-34.

[5]金太军.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政治社会化机制[J].政治學研究,1999(02):49-61.

[6]翟丽艳.关于和谐文化的思考[J].理论界,2006(S1):58-59.

[7]郑杭生.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研究与中国社会学使命[J].社会学研究,2011,26(04):12-21+242.

[8]焦国成.关于诚信的伦理学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05):2-7.

[9]王泽应.论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伦理学研究,2015(01):6-10.

[10]白欲晓.“地域文化”内涵及划分标准探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1(01):76-80.

【作者简介】冯   薇(1998—),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青年工作。

猜你喜欢

传统思想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