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年级数学常见错题分析研究

2022-05-30温昕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学习习惯小学数学

温昕

摘   要:六年级学生在数学作业中错题往往会影响到进入初中后的数学学习。教师要从培养数学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及时检查、师生换位促进成长、培养学生自信的心理素质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纠正错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浓厚的求知兴趣以及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探索精神。

关键词:小学数学;错题分析;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28-0026-03

学生作业能反映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而做作业过程中常常出现的错题,恰恰也是数学教学中容易忽视的部分。六年级数学是对小学数学的总复习,每到这一阶段,学生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如何减少作业中的错题,值得我们教师去分析研究。

一、学生作业中的错误表现

(一)学习习惯不良引发错误

书写乱,字迹潦草就使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出现数字分不清的情况。1和7,5和8,0和6都容易因看错、抄错而影响题目的正确性。还有的人抄错运算符号,把“÷”误做“×”,写成365×5;把上一行抄到下一行;竖式计算忘记进位或进位时进错位;该添0时不添或多添等等表现。

(二)学习兴趣缺乏而引发错误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数学作业是枯燥繁琐的,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解决的方法,学生就会逐渐依赖于教师的讲解,不再认真思考,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方式,使学生的多样化解题思维得到发展。尤其是对一些中下游学生来说,审题不认真,读题过程中出现少读、漏读或跳跃式读,一知半解等现象出现频繁。对于简单的问题,有些同学凭借以往的直觉经验,思维盲从。做完题后,又缺乏检查意识。这些错误,在学生做题过程中非常常见。

例如,对于升与毫升之间换算错误。笔者经常告诉学生:相邻两个容积单位之间,大单位化成小单位添上三个零,小单位化成大单位去掉三个零。但有的学生出现了错误认知。50千克=5000克,只加了两个零就结束了,在原来基础上加三个零而不是一共三个零。再如,■+■×125=125,4.8÷(4.8+2.4)=3。从以上错误可以看出,学生遇到新问题时会出现盲从,只看到了相似点,但没有找到差异点,比猫画虎最终出现错误。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就可利用错题本来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不足,找到数学理解上的问题。

(三)知识结构不牢引发错误

在小学阶段,主要以概念与规律计算为基础,如果出现知识掌握不牢,肯定会出现错误。例如,x平方是x乘x。2x是x加x。而当学生产生概念混淆时就会出现x2=2x。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新旧知识衔接不上、记忆模糊,新旧知识变得互相干扰。比如六年级学习求比例和化简比时,求比值 18∶24=3∶4,化简比 16∶8=2,0.4∶2=0.2。

出现这样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对概念理解不清晰。化简比和求比值区别体现在结果上。化简比结果是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为比的形式。求比值最终是一个数,可以是整数或小数,关键在于求值。分清比与比值的不同就可以避免错误。

(四)受到思维定势和心理素质影响

小学生有限的认知使其思维受限,也会产生错误。例如,小红与小明比赛跑步,小红用10分钟,小明用了9分钟,谁快?答:因为10>9,小红快。出现错误原因是学生受思维定势影响认为数大就是快,但时间问题则是用时短即为快。

有些小学生平时作业正确率挺高,可一旦遇到考试紧张就容易出错。当数据较复杂或题型陌生时他从心里产生排斥,出现了不耐心审题的现象,必然造成错误率较高。

二、教师可实施的措施

通过分析学生各种日常表现我们可以发现,想要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教师首先要从课堂入手。

(一)培养数学学习习惯

针对学生各种问题,笔者要求学生备一个错题本。平时课堂学习、课后作业及练习册、考题中的错题都要摘抄在本上并归类整理。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组织学生对错题进行分析,把解题思路方法和步骤具体详细地写下来,对于重点部分,甚至用不同颜色的笔加以注解。对于一些比较长的题目可以剪贴上去,从而节约时间。建立错题本,有利于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错题情况,对症下药,起到事半功倍效果。错题本为学生个体化学习的有效材料。教师在学生建立了错题本之后,需要带领学生深入分析错题本中的内容,在错题后面写上所涉及哪一部分知识点,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回顾已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对数学基础知识进行反复巩固。通过让学生分析错题本中的错题,从而了解到自身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进行怎样的改变可以改正错误,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而教师在这个探究过程中需要进行引导教学,而不是指导学生怎样去改正。

错题本要做到经常翻看、定期阅读且进行针对性的复习才是正确的使用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促进学习成绩提高。在发现错题之后,教师要培养学生及时整理的好习惯,同时把习惯融入到日常学习的点点滴滴中,养成经常与同学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会学生及时检查

在审题过程中抓关键词,例如一共、比、平均等。教会学生根据关键词来判断运用哪一种运算符号,帮助他们分析题意列出算式,启发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實际情况开展创造性思维,学会提出自己独立见解,不轻信、不盲从、不迷信表面现象,勤于检查和评价,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养成及时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师生换位,促进成长

错题是学生知识构成中薄弱环节的真实再现,因此教师要抓住错题这个着力点,把它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讲解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对症下药才能避免错题反复发生。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讲解模式,可选择让学生自己来当“小老师”,剖析错题的原因,正确的解题方法,这样有利于把被动的知识传授转为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发现错题之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错题进行改造和转化,体会一下出题者的意图,使他们在今后遇到同类问题时能够积极进行创造性思考,提高自身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培养学生自信的心理素质

考试是最能够暴露出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是否过硬的方式,考试时有部分学生表现的优柔寡断、畏手畏脚。很多错题皆因为学生较差的心理素质造成,那么教师就要认真分析学生这种心理现象的成因,并结合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才能解决心理问题。

鉴于错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不可避免性。我们要立足于发生错题的原因,以正确的心态来对待错题,充分认识并发挥数学错题的教学价值。使学生能够在今后遇到同类问题时进行创造性思考,从而提高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形成良好的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有效发展。

猜你喜欢

学习习惯小学数学
论中职生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