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联合培养专业硕士有效机制探索

2022-05-30朱开金梁泰鑫谭俊华刘文辉于晶

大学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机制高校教育

朱开金 梁泰鑫 谭俊华 刘文辉 于晶

[摘 要]文章针对目前我国专业硕士培养普遍存在的专业程度不深、实践性不强、特色不够等问题,提出了实施精准、高质量培养所需要建立的有效机制(如保障体系、校企联合育人机制、验收奖励制度等),以及要注意解决的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合理、導师指导水平不高等),并提炼出作者所在单位校企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的一些好的做法,与同行分享交流。

[关键词]校企联合育人;专业硕士培养;人才培养机制;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1-0246-03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型人才日益成为我国数量庞大的各类企业生存、竞争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来自一个拥有高度知识创新能力的团队或组织,造就大批高质量、适应行业或职业实际需要、具有创新活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尤为迫切,因而培养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的专业硕士是促进我国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1]。

专业硕士又称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我国近十几年实施的以服务企业为出发点的专业硕士培养,正好满足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据统计,自2009年国家教育部正式决定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并开始招生至2020年的11年间,我国共招收专业硕士近500万人,他们毕业后大都进入企业工作[2]。从实践的效果看,企业是普遍欢迎专业硕士的,因为他们确实是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增强了科技型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比如我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是由民营企业完成的;从经济的贡献程度上看,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民营企业的数量超过2800万家,注册资本超过165万亿元,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超过了60%;民营经济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3]。所有这些都表明,若没有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对民营企业的支撑,我国民营企业是难以完成华丽转身和历史重任的。国企的发展也是如此。

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高新科技企业的发展,对专业硕士的需求量还会持续增加,然而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离其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实际需要往往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对于高校来说,探索并形成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培养出合格的、高质量的专业硕士来满足社会之需,已成为专业硕士教育重要而迫切的任务[4]。

一、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硕士需要认清和解决的若干问题

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虽然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培养制度和培养模式在不断完善,但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短板问题:校企合作培养实施过程中,作为协同创新主体的企业在培养机制上发力不够,其培养制度普遍不够健全;校企合作培养专业硕士只是一纸协议或一块牌匾,缺乏可操作性强的保障措施和激励、奖惩制度;课程设置科学性、实践性不强,与学术硕士的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学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选题与企业需要攻克的核心技术问题结合不够紧密;等等[5]。认清这些问题,同时研究并采用有效的制度或方法加以解决,将会有力地促进高素质专业硕士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其社会的认可度和美誉度。

(一)合作企业应重视和加强专业硕士的培养保障体系建设

培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高素质专业硕士,除了需要高校具有必备条件、健全培养体系,还需要合作企业提供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优质的指导老师和有效的保障制度。然而从我国校企合作培养专业硕士制度的运行情况看,合作企业普遍都不太重视,加之60%以上的高校教师没有工程实践能力,这就直接导致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培养的模式与效果差别不大[6]。

应当如何改变此种状况?合作企业做好自己的工作很关键。其一,经费要有保障,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培养院校提供一部分,二是企业拿出一部分;其二,要筛选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且有技术创新能力和高度责任心的在岗工程师作为企业导师;其三,要建立相关的运行管理制度、约束机制和奖惩办法,并配有企业高层作为校企合作事务管理的责任人,负责抓总;其四,专业硕士要保证有一定时间去合作企业做课题研究,在高校导师的协助下,助力企业项目的导师对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同时需要合作企业尽量为专业硕士提供食宿并给予一定的津贴补助,让其留得下、干得好。

(二)校企合作培养专业硕士要有可操作性强的合作机制

现在校企合作培养专业硕士大都停留在双方高管开个会、签个协议、挂个牌匾就了事的层面,这对于学校来说意味着有个企业基地,对于企业而言意味着得个名声,其合作不深入,可操作性不强,难以持续。笔者认为,除了需要校企双方拿出一定数额专款专用的培养经费,还需注意建立可操作性强的合作机制。

1.建立定期集中联席汇报及讨论制度

为保证校企“双导师制”能够切实落到实处,每季度或每半年有必要召开一次专业硕士培养主题的集中联席汇报会,以企业导师为主,对校企合作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分析、指导、安排、总结,多方沟通,互通有无,达到促进和提高目的。

2.专业硕士培养要与产学研合作项目挂钩

校企双方以产学研合作项目为载体,专业硕士参与攻关。比如企业定期发布对外合作课题基金项目或校企双方共同申请政府重大科技计划专项项目,高校项目负责人与企业项目负责人联合攻关,专业硕士参与研究并可将其作为自己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形成联系密切的科研共同体,从而推进人才培养和项目进展。

3.建立验收奖励机制

专业硕士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是衡量其硕士学位论文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参考,而最终的研究成果需要由校企双方导师及其团队进行验证,因此双方建立答辩联合验收机制是完全有必要的,这也是促进专业硕士专心研究、保证其硕士学位论文质量、避免抄袭等学术不端现象出现的重要把关环节。当然,严格把关要与奖优罚劣结合起来,经验证发现确实属于创新研究成果的,要给予奖励,经费可以从专门经费中支出,重要贡献要重奖,没有贡献就不奖,推动人才培养工作更好地开展。

(三)课程设置要科学有效

培养专业硕士的课程应更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如开设科学技术简史、科学研究方法论,增设专业基础课程并强化原有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对于跨专业攻读的学生尤为必要),开设专业前沿研究概论等,少开英语听、说、写课程,不开二外(实践证明,大都没用),少开诸如复变函数、泛函分析、高等数值分析等高等数论课程,真正与学术硕士培养课程区别开来。要让被培养者感觉到,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培养目标不同,就应该有不同的培养路径。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因社会需求不同而存在求学差异,各有特色,前者不应有比后者低一等的顾虑。培养单位的教研机构也应该多研究这类问题,以提高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

(四)导师要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指导水平

少数青年硕士生导师刚刚博士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并获得科研项目,就忙着张罗招上三四个专业硕士帮助搞课题研究,但缺乏实践经验,指导能力也很弱。他们往往对于是培养学术硕士还是培养专业硕士这些全然不管,要的只是帮助做课题、发论文的学生,如此循环下去,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有无保证便可想而知。

因此,要保证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重要一点是要把住导师的入口关。要选用与企业有长期合作、理论研究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作导师,但往往符合此种情况的人不多,怎么办呢?笔者认为需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让青年教师多走进企业,培养企业情怀

青年教师走进企业的方式有多种,除了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还可以经常性地带领学生去企业实习,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去企业进行短期的挂职锻炼,发现研究课题;去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专业理论知识培训,加强合作;等等。让青年教师面向经济建设实践,进而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团队负责人着力培养实践型人才

承担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研究团队的负责人,要身体力行地对团队的青年骨干教师搞好传帮带,让其积极参与课题子项目研究,推动他们积极与企业合作,在实践中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高校也要建立对团队负责人人才培养工作的考核激励机制,以更好地多出、快出实践型人才。

3.让青年教师利用带学生参加工程实践训练学习的机会,提高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与指导水平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在校内都建有工程实践训练中心,让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型民营企业进驻学校开展某些实践环节,如分析测试、科研试制、产品研发、小规模生产等,同时让学生参与其中,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校可以有计划地系统地安排青年骨干教师边带学生边在实践中学习,从而提高其工程能力和指导水平。

二、太原工业学院近年培养专业硕士的实践探索

太原工业学院自2016年起与中北大学联合培养专业硕士,让学生先在中北大学进行一年的课程学习,再在太原工业学院进行为期两年的课题研究。太原工业学院利用本单位的资源,同时利用附近驻有若干大型国有企业的优势,与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山西新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北方兴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精准培养材料、化工、环境等方面的专业硕士。从培养的效果来看,专业硕士的专业素质普遍较高,攻克了不少企业难题,而且他们100%顺利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其工作能力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和赞扬。总体而言,太原工业学院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探索。

(一)精挑细选硕士生导师

太原工业学院选用硕士生导师的要求较高:第一,必须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实际情况是90%以上都有正高职称),年龄在40岁以上,且主持过学校或省级的教研项目,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或教研成果;第二,要至少承担过一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第三,须独立承接过企业的大型研究课题,有较强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第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硬件条件,如拥有独立的实验室、研究室和开展科研所需的基本仪器设备等。这就为此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硕士构筑了必要而坚实的前提基础。

(二)注重提高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实践性

太原工业学院在组织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审时,对论文选题是否具有实践性和实际应用价值进行严格把关。若是选题属于纯理论性或者实践性不强的,一律要求其重新定题。2017、2018年的论文选题审核中有多个选题被否定,2019、2020年的选题质量就高很多,这个主要得益于很多导师重视保证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具有实践性,与高新企业和社会发展需求如新能源、碳基新材料、生态循环经济等结合得很紧密。

(三)邀请企业导师到学校开展常态化指导

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专业硕士的导师共同商定研究课题后,先让学生去企业了解课题研究背景,双方导师再一同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在学校进行基础实验研究。遇到难题时,就邀请企业导师到学校进行常态化指导,程序简单,效率较高。太原工业学院附近合作企业的导师基本上每个月都要来一次学校,每年每人平均来十次左右,加强了校企互动,带来了来自实践一线的新信息,增进了合作感情,提升了合作效果。

(四)引导企业进驻本校工程训练中心开展部分实训工作

太原工业学院近五年建成了两座工程训练中心大楼,其建筑面积有将近三万平方米,先后有太原市润民环保节能有限公司、太原理工恒基岩土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山西建投远大建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二十余家企业,将部分小型生产设备或测试仪器以及少量工作人员安排进驻中心来承担部分实训工作。太原工业学院本科生的一些教学实践活动就安排在中心举行,同时让专业硕士分组带本科生开展实习,有的导师还让自己所带专业硕士用企业的小型生产线搞研发创新,一举多得。

(五)强调考核和评价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

太原工业学院每季度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专业硕士的过程培养情况进行考核,由专业硕士本人如实填写,交研究生培养科汇总,其中所强调的实践性和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是重要的考核项。如果学生感觉不满意,则由培养科反馈给导师进行整改,从而保证了培养过程在规范有效的道路上前行。

培养科在安排专业硕士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前,还要综合其平时考核、论文内外审结果和其他情况,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获奖情况等,对其做出恰当评价,同时也对导师做出恰当评价。

三、结语

在校企合作培养专业硕士的新常态背景下,如何有效地、精准地培养出大批社会急需的高素质的专业硕士,是目前摆在相关培养单位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政府主管部门需要探索解决的重要问题[6]。笔者在几十年的高教工作过程中对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和机制进行了探索。然而,总结经验,面向未来,找出一条真正符合我国国情的专业硕士培养之路,事实上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也有大量问题需要高教工作者进一步探索。

[ 参 考 文 献 ]

[1] 魏建锋.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中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4(2):1-3.

[2] 李明磊,黄欢,黄雨恒,等.硕士生培养过程关键要素实证研究:基于中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1):7-14.

[3] 王海军,王天雨.企业需求导向的专业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54-157.

[4] 衣学磊,蒋承.研究生學业满意度的实证分析:基于不同学位类型的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5):42-46.

[5] 孙若红,孙妍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3(4):60-63.

[6] 包龙生,陈朋,于玲.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11):182-183.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机制高校教育
校企互动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高校人文社科类实验室发展现状分析
跨学科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机制研究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