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方“聚力”,培养反思型教师

2022-05-30倪仁英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年10期
关键词:聚力教研组教学反思

摘要:教师的反思是指把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过程作为思考对象,审视、分析、总结教学行為及决策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教师应加强自身建设,为反思添“动力”;教研组应创新教研方式,为反思增“活力”;学校应健全管理方式,为反思加“推力”。

关键词:反思型教师;教学反思;教师;教研组;学校

教师的反思是指把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过程作为思考对象,审视、分析、总结教学行为及决策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从20世纪初开始,教师的反思便逐渐受到重视,一些学校也将其作为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教师的教学压力与日俱增,反思的质量良莠不齐。

一、 “教师反思”存在问题

教师的成长与反思密不可分,然而,综观当前中小学教师反思的现状,可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反思时间和精力不足

当前,教师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教学任务繁重。平日里,他们的日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与家长交流、参加各级各类活动和教师竞赛等。时间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使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反思。

(二) 反思程度较浅

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反思的真正内涵和效用,大部分教师的反思程度较浅。而且,诚如前文所说,由于缺少反思的时间,也没有反思的精力,大部分教师是被动地参与反思的,其主要途径是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这样的培训很难具有针对性,也就导致反思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三) 反思方式单一

很多时候,教师反思的方式就是在课后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或在学科教研活动中讨论交流,且反思常套用模板——首先对教学进行总结,接着对教学中表现好的方面给予肯定,最后提出教学中的不足及改进意见。这样的反思方式单一,长此以往,就失去了反思的意义。

二、 “教师反思”问题成因分析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结到教师、教研组和学校三个层面。

(一) 教师个人层面

不能否认的一点是,有不少教师仅把教学当作谋生的工作,没有意愿去反思自己的工作。他们在繁重的教学压力下,每天还要应付各项教学任务,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反思,也没有时间去深入、系统地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自然不知该如何做好反思。此外,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不少教师会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一味地归结到学生身上,比如,学生上课听不懂是因为没有提前预习,学生考试成绩差是因为上课不够认真等。表面看来,教师对教学工作做了反思,但这样的反思显然没有针对性,是一种无用的反思,也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 教研组层面

教研组作为学校的一个重要组织,对教师的反思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一些学校的教研组活动氛围较差,不利于教师反思。组内教师上一次课就算一次教研活动,上课教师提前备好课,其余教师到了规定的时间去听课,听完以后,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一场看似热热闹闹的教研活动,实则是在应付式地完成一项任务。这样的教研活动,虽然“教”了,也“研”了,但深度不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作出科学的反思。

(三) 学校层面

首先,学校的评价导向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反思行为。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往往停留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急功近利。试图通过增加学业负担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无疑也加重了教师自己的负担,“剥夺”了反思的时间,也“扼杀”了他们反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学校的管理制度也会影响教师的反思,比如,有些学校并没有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没有对教师的反思工作提出明确的要求,也没有对其作出应有的指导,教师自觉、主动地进行反思的意识会降低。最后,学校对教师自我评价的重视程度,也会影响教师的反思行为。

三、 培养反思型教师的几个策略

基于上述对现状及成因的分析,我们应该从教师自身、教研组和学校三个层面出发,思考培养反思型教师的可行策略。

(一) 教师:加强自身建设,为反思添“动力”

教师首先应当努力成为反思型教师。学校的教学工作固然繁忙,但若没有反思,只会陷入“越来越忙、越忙越乱”的怪圈。所以,教师应当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反思的“动力”,让反思成为推动教学的有力助手。具体而言,可以从培养反思的习惯、寻求反思的途径、增强反思的目的性等方面入手。

1. 培养反思的习惯

反思型教师的养成,首先需要教师具备反思习惯,把反思融入日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中。一位有反思习惯的教师,会在每节课、每个环节甚至每一分钟都不停地反思。反思习惯的养成,可以引导教师在教学中用审视的眼光观察自己的表现,帮助他们发现问题,从而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反思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例如,在设计教学问题或活动时,反思这样的问题或活动是否有效,是否能引起学生思考;学生作出不同的反应时,反思问题是否阐释清楚了,学生是否听懂了;师生互动时,反思如何讲述才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等。只有坚持反思,才能养成时时反思的好习惯,也才能将反思转化为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动力。

2. 寻求反思的途径

除了从自身的教学水平发展出发来反思,教师应当寻求更多、更有效的反思途径。例如,可以利用反思日记记录自己的教学感受和课堂印象,可以通过观看录像更清晰地了解授课情况等。从学生和家长两方面对自身的教学作出反思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可以仔细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以及与教师的互动情况等来反思自己的教学;也可以从学生的课堂作业、课后练习、考试等方面发现问题,将其作为反思的材料;还可以让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学,记录他们对教学的建议和要求,写下他们学习的感受和体验等,以此为切口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这样“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反思,能够使教师的教育行为更加合理,教学效果更佳。从家长的角度出发,教师可以通过电话沟通、家访等方式听取家长的意见,了解家长的需求,以此丰富反思的内容,进而提高反思的效果。利用多种途径,教师将会有全新的反思视角,效果也将大大提升。

3. 增强反思的目的性

反思应有目的。教师可以针对教學中出现的关键问题制订阶段性的研究计划,将反思与专题研究紧密结合。起初,教师应自觉针对这一专题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然后收集、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认识到问题后,教师应查找原因,提出改进方法,再进行第二次实践。最后,教师应对比两次实践,总结过程经验,加深对专题的理解。这样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反思是有目的、有实效的,可以助力教师的教学,也能够使反思更加深入。

(二) 教研组:创新教研方式,为反思增“活力”

教研组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培养反思型教师,教研组责无旁贷。但有些陈旧的教研方式容易让教师产生“疲惫感”,不利于反思的进行。因此,教研组应创新教研方式,为教师反思增添“活力”。

1. 组织理论学习

反思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学习先进的理论和经验,有助于教师摆脱束缚,跳出窠臼,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的转变。理论知识包括学科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教育教学知识等。由于这些知识缺少趣味性,学习难以长期坚持。教研组应当认识到这一问题,定期组织教师集体学习理论,以专家讲座或交流讨论所阅读的文献等方式,激发思维碰撞,推动教师坚持学习、不断反思。

2. 创新教研活动

为了让教师的反思更有“活力”,教研组可以创新教研活动,吸引教师在活动中加强实践性反思。如在开展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系列活动时,让教师深度投入、互相观摩,既做个人反思,也做集体反思。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可以开展组内集体备课,把集体的智慧和反思成果作用于教学;可以多人上同一内容,在对比中促进反思;可以从多个角度听课,发现更多的教学智慧和现实问题,为反思提供助益;还要抓住评课的机会,让教师尽可能地面对面交流沟通,促使教师多听、多思、多问、多做,共同提升。此外,还可以在某个阶段或固定时间围绕某个主题开展专题教研活动,既引导教师对一段时间内的教学实践和工作经验作出总结与反思,又提供交流与“碰撞”的机会,让反思更具深度。

(三) 学校:健全管理方式,为反思加“推力”

学校是教师工作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的管理方式直接影响教师的发展。所以,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为教师反思加“推力”。

1. 改善评价机制

评价的目的应当是让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有所依照,促进教师更好地发展。为培养反思型教师,学校应更注重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激发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作出省思。首先,可以改变评价的标准,即不是简单地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指标,而是建立多种评价指标,如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教学科研成果、教学理论素养等,推动教师从多方面、多角度审视、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其次,评价主体可以多元化。学校可以收集领导者、教师同行、学生、社会等各方面的外部评价来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出反思。最后,学校可以建立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如对相关教师和教研组的优秀反思成果给予及时的反馈和相应的表彰,为其他教师提供方向性的指引的同时,增强教师反思自身教学的主动性。

2. 减轻教师负担

过重的负担是阻碍教师作出教学反思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要推动教师进行反思,应适当减轻教师的负担。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减轻教师负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智慧。首先,学校应知人善任。在安排教学工作时,应根据教师自身的能力和知识合理分配。这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降低教师的工作压力,还可以给教师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和交流,促进教师反思。其次,对教师的反思成果,学校应提倡“量可少,质必优”,即不对反思的数量做统一规定,而对反思的质量提出高要求,以避免出现反思只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的现象。这是减轻教师负担的关键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引导广大教师真正认识到反思的意义,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一处,从而将反思真真切切落到实处。

3. 提供反思平台

反思的方式很多,除了上述提到的教师个人层面的反思方式和教研组提供的反思途径外,学校也可以提供不同的反思平台,让教师的反思更加深入和全面。

例如,每学期,我们都会开展“贤书共阅以书养贤”活动,让所有教师共读一本书,并展开一系列的活动;每个月,所有的教师都需要在“思贤论坛”上分享每一章的阅读心得和一个月的反思总结;期末还会组织读书沙龙活动,先分教研组交流,再由每个组选出优秀代表进行校级交流。此外,学校还鼓励教师深度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选取书中的某一个内容点,撰写反思性的读书笔记;还在“思贤论坛”上开设了主题讨论区,为教师提供自由研讨、积极反思的空间。

每个教师的成长路径不同,但反思,应当是其中的要义。反思不在一朝一夕,而是从一点一滴的反思中发现问题、发展智慧、发挥专业的长久过程。愿教师、教研组和学校,能够凝聚更多的力量,助力反思型教师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高宏,张春.教学反思型教师的生成逻辑[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8(1).

[2] 何向丽.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J].甘肃教育,2014(14).

[3] 王菁.关于中小学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2(1).

(倪仁英,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思贤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聚力教研组教学反思
凝心聚力谋跨越 砥砺奋进启新程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继往开来,聚力前行
完美 聚力未来
凝心聚力 再创辉煌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堂微课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