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表征理论的旅游目的地居民感知研究
——以湖南省通道县侗族村寨为例

2022-05-30

关键词:村寨侗族旅游业

张 曼

(长沙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长沙 410000)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对当地旅游开发的影响日益凸显。在提倡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当下,地区居民作为文化的呈现者和传承人,对当地旅游政策的认可与支持,是该地区旅游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有学者甚至将一个地区居民对当地旅游政策的参与度作为评判该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旅游开发与当地居民之间有着相互的影响,但居民的感知是否会进一步影响其参与旅游发展的程度,其具体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是否存在差异等问题还未有过实地的深入论证。民族村寨因其居民多是少数民族原住民,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旅游目的地。因此,我们以湖南省通道县侗族村寨为例,基于社会表征理论,对该村寨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进行了分析,以期通过关注居民的需要和利益,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有关旅游业的研究,涉及较多的是对实证和经验的分析,理论支撑较少。目前,有关居民感知和态度研究的理论主要来源于社会学和心理学。

对旅游目的地居民感知研究的主流理论包括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表征理论和社会承载力理论等[1]。其中,社会交换理论属于社会学范畴,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乔治·霍曼斯创立[2]。该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一种计算得失的理性行为,人类的一切行为互动都是为了追求最大利益的满足[3]。John是较早运用这一理论的学者[4],他主要将其用来解释旅游地居民在从事与旅游业相关活动时的心理驱动因素,以及为何要为其他利益群体提供资源或服务等的原因。除此之外,Perdue等人认为,旅游地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取决于他们与旅游业之间的资源交换是否平等,或是否更倾向于他们[5]。袁箐、陈楠则表示,交换是一种双方为满足彼此个人需要而产生的理性行为,且只有当双方都预测到能获得正向收益时,交换过程才会开始;交换会产生的结果,既有有形产出,也有无形感受;人们通过对交换过程中收益与付出的评价,来决定保持、减少或退出交换[6]。刘静艳、李玲指出,社会交换理论以交换公平分配法则为基础,由此她们不但解释了旅游地居民愿意与旅游业相关活动产生交换的动因,而且分析了旅游地居民对于旅游发展可能会表现出的不同态度[7]。但社会交换理论存在过分关注居民感知的经济利益,而较少顾忌到其他形式利益等缺陷。

社会表征理论主要从社会文化层面探讨人们对各种现实问题的社会共识,以及这种共识对人们日常行为的内在规范作用。根据社会表征理论,旅游地居民受旅游业发展和外来游客地不断影响,逐渐形成相应的个体感知,而这种感知会对居民的行为产生影响,由此促使了个体对其原有社会表征的修正和强化。较早地把社会表征理论运用到旅游感知研究领域的是外国人皮尔,他根据实证分析和数据调研认为,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源于社区共享的知识体系即社会表征,社会表征通过影响居民感知,进而影响其对旅游发展的态度。我国的相关研究开始得较晚,孙九霞等人在2012年发表的《广州居民对亚运会影响的社会表征研究》一文中指出,个体社会表现的不同,会导致社会群体的分化和重组,进而形成具有一定共识程度的社会表现,并不断地产生相互的影响和作用[8]。方昌敢在2015年发表的《旅游场域中侗族鼓楼的社会表征及空间再生产研究》一文中认为,通过对侗族文化符号产生的认同感,进而产生地方感,为侗族鼓楼文化的发展、社会表征重构及空间的再生产推波助澜,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共同发展[9]。

此外,1985年,Murphy率先从社区的视角展开对旅游行业的研究。他认为社区居民的参与能够对旅游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变迁、环境保护以及规划决策的制定等产生影响[10]。这开启了学者们对社区参与对旅游业影响的广泛探讨。在国内,刘静艳等人以新疆民族村寨为案例,分析了公平感知对社区增权和可持续发展支持的中介作用[7]。李乐京等人从心理增权的角度,提出要增强社区居民的权力感和自我效能感[11]。汲忠娟等人认为,Murphy有关社区居民参与对旅游业影响的观点,从经济学上来说,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表现;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则是对地域性文化的一种保护,以及对社区居民自身权利的重视[12]。张亚芳从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索了扎尕那民族社区参与旅游业发展的相关路径[13]。李瑞等人指出,经济以及旅游业的发展,给民族村寨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现实问题,尤其是旅游发展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因此,旅游业的发展不仅给当地居民带来了经济利益,也在个人层面产生了增权感知,对其居民社区的权能诉求产生影响[14]。胥兴安等人认为,在以往关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研究文献中,主要关注点都在社区层面,缺乏居民感知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反作用的研究,然而旅游发展的前提就需要相当数量的居民参与,因此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15]。

二、通道县侗族村寨旅游发展现状

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湘、黔、桂三省(自治区)交界处的湖南省怀化市西南部,全县总面积2 239 km2,为全国五大侗族自治县之一,当地侗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0%以上,是侗族风情文化保留最好的地方。1995年,该自治县成立了旅游开发指挥部,逐渐开发起当地的旅游资源。根据通道县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该自治县当年成功举办了“赏侗俗·品侗味·醉侗乡”新春活动、大戊梁歌会暨湘桂原生态风情节和首届侗年节暨芦笙文化艺术节等重要文旅活动,全县旅游总收入37.76 亿元[16]。

通道侗族自治县文化资源丰富,拥有皇都侗文化村、芋头侗寨等极具鲜明民族特征的村落,并且以皇都侗文化村为中心,沿黄土、芋头、坪坦、陇城、坪阳一带,形成了一条保存完好的侗文化长廊,是我国侗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成为湖南省一大重要的旅游地点,带动了当地各产业的发展。通道侗族自治县民风淳朴,其侗族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其中,侗族村寨是侗族人民传统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它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生存智慧的集中体现,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侗族传统村落的生活文化,承载了侗族起源、迁徙和繁衍生息的厚重历史。

但目前该村寨的旅游收益并不乐观。村寨居民的获益渠道比较有限,比如芋头侗寨景区门票统一在山脚收取,居民参与旅游业的主要经营模式也只是以贩卖小商品为主。尽管居住地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村寨由政府进行了统一地修葺和完善[17],但是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文化传承的断层现象。该村寨现有居民以中老年人口为主,年轻人口大量外流,本族传统文化和元素的继承及发展,缺失了强大的根基,许多传统技艺无人可传,文化继承人断层现象十分突出。

三、居民感知调研

(一)问卷设计

在对通道县侗族村寨居民的实地走访中,我们设计出初始问卷,分人口统计变量信息、村寨居民感知情况、社区参与情况等3个部分,量表测量部分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进行评分,问卷中人口统计学变量包含了当地居民的性别、年龄、旅游业参与情况和收入情况等。

调研时间主要集中在2020年9月到10月,期间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答卷292份,其中有效答卷273份,有效率为93.0%。根据统计,被调研居民中男性占43.9%,女性占56.1%;在本地居住5年以上的人口达92.5%;4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32.8%,中老年比重偏高;旅游收入小于或等于家庭总收入5.0%的达到了53.4%,占比最高;每周都会与旅游者来往两次及以上的占比近34.5%,这部分人对侗族村寨旅游发展的认识更加深刻,其反馈的资料更具参考价值。

(二)居民对旅游发展及其影响的感知评价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支持是政策能否顺利推进的前提。居民如果意识到自己能通过当地的旅游发展收获利益,自然不会成为政策推行的阻力,甚至还会积极配合,并且当地居民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游客的旅行体验。一般来说,居民态度越积极,游客的体验感越好,该旅游地的吸引力也越高,发展也会更顺利。因此,想要实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居民对旅游业发展和影响的感知不可忽视。按理说,居民拥有当地资源的优先开发权,但通常情况下,我国的旅游开发都由地方政府组织完成,无论是前期的规划设计、招商引资,还是后期的景区建设、经营管理等,居民都属于弱势群体被排除在外,完全没有主人翁意识,给旅游发展造成一定的不确定因素和阻碍。因此,掌握居民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感知情况,是地区旅游发展必须要做好的工作。

为此,我们首先根据前期的调研,总结出村寨居民对旅游发展及其影响可能会有的感知共40项(见表1中X1-40),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测度法形成问卷,并运用SPSS软件对该问卷作信度分析,结果显示问卷中40个因子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53,具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该问卷信度可靠。同时采用“Kaisex-Meyer-Olkin”(KMO)检验和Bartlett氏球形检验对该问卷作效度分析,结果KMO的取值为0.549,大于0.500;Bartlett氏球形检验的卡方统计量显著水平为0.059,也较接近0.100,效度均通过两种检验,表明变量间存在共同因子,适合做因子分析。最终根据问卷反馈,统计出侗族村寨居民对旅游开发及其影响的感知统计量表,详见表1。

表1 侗族村寨居民对旅游发展及其影响的感知统计量表

表1中“旅游开发提高了村寨知名度”“很高兴游客来旅游”“旅游使我们与外界联系增多”“旅游增加了就业机会”“旅游业提升普通话使用率”“旅游有利于文物保护”“政府注重旅游发展的环境效益”“旅游发展好处要比坏处多”“对旅游发展的现状感到满意”等9项指标的均值都超过4.000,表明这些观点获得大多数侗族村寨居民赞同。居民对旅游开发给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带来正面影响的感知强烈。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衔接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讲授物理规律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等,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

同时,我们根据所得因子旋转成分矩阵以及各因子中变量的原始含义,命名主成分因子为:“旅游活力感知”“利益冲突”“生活环境感知”“社区满意度”和“总体感知”,并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矩阵的初始特征值和累积贡献率等指标,详见表2。表2中,5个主成分因子的特征值分别为 3.277、2.215、1.883、3.413、3.252,均大于 1.000,累积贡献率已达 60.1%,表明这 5个主成分因子已经能够较充分地提供基础数据所要表达的信息。

表2 主成分因子及其包含指标

可以初步认为,这5个主成分因子概括了大多数信息,能够解释大部分变量。当居民认为自己从旅游业的发展中获取的“经济利益”或正面感知大于负面感知时,那么居民对旅游业就持支持态度,并且收益越大,支持越大。

(三)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各感知变量间的关系分析

1.研究假设

为了探究居民对参与旅游发展的各感知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提出了研究假设H1、H2、H3、H4,并生成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感知评价模型,见图1。

图1 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感知评价模型

H1:居民对旅游业带来的经济影响的感知正向影响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总体感知。

居民对旅游业经济影响的感知是比较直接和强烈的。当居民从旅游业中获得的经济收益越大,其感知越正向。大部分居民认为发展旅游更能加速本村寨的经济发展,比如提供了就业机会、完善了基础设施等。我们认为,居民对旅游经济影响的感知越积极,对旅游发展的总体感知就越好。

H2:居民对旅游业对生活环境影响的感知正向影响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总体感知。

环境的变化是旅游开发最直观的表现,尤其是对村寨这一类旅游目的地来说,游客的大量到来对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影响。我们认为,旅游业对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越小,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总体感知越好。

H3:居民对旅游业带来的社区满意度的感知正向影响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总体感知。

社区作为居民生活上互相关联的大集体,可以说是宏观社会的缩影。对社区的感知,承载着居民对整个社会的感知。根据调研,当地居民表示如果村寨旅游发展得越好,他们就越愿意留在家乡。我们认为,居民对旅游业发展中的生活环境改善的满意度越高,对旅游发展总体影响的感知就越好。

H4:居民对旅游业带来的利益冲突的感知负向影响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感知。

调研发现,在旅游业发展的初期,居民一般会表示支持,但当旅游业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的时候,居民的态度就会发生一定程度上的转变。我们认为,旅游业带来的利益冲突越多,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总体感知越坏。

2.模型验证

我们采用Amos软件对上述4个假设进行验证,要求当C.R值大于1.960、P值(显著性水平)低于0.05时假设成立;否则不成立。经验证,4个假设H1、H2、H3、H4全部成立,见表3。路径系数的大小表明原因变量对结果变量影响效用强弱,影响效用的总值由直接效用值和间接效用值之和构成,表示原因变量对结果变量影响作用的总和。

表3 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感知评价模型的路径假设检验表

对模型的初次检验应首先比对拟合指标是否达到理想标准。对拟合指标的分析主要是确定CMIN/DF、RMSEA、RMR、GFI、AGFI、NFI、IFI、TLI、CFI的值,见表 4。 其中 CMIN/DF、RMSEA、RMR、GFI、AGFI、NFI、IFI、TLI、CFI值均符合理想标准。

表4 模型拟合指标及理想标准

四、结论与建议

我们基于社会表征理论调研了侗族村寨当地居民对于旅游业发展的感知情况,并构建了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感知评价模型,提出相关假设,且全部通过实证检验,得出如下结论。

(1)居民对旅游业带来的经济影响的感知正向影响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总体感知。经济影响感知对总体影响感知的直接影响关系路径系数为0.218。研究发现,多数村寨居民对旅游发展感知的动力在于经济因素,不仅得益于身边亲友通过旅游发展勤劳致富的案例,而且还包含基层乡村干部对于乡村振兴的政策宣传。

(2)居民对旅游业带来的对生活环境的感知正向影响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总体感知。生活环境影响感知对总体影响感知的直接影响关系路径系数为0.413。当地居民对于旅游影响感知的主要渠道是个人收益情况、交流比较和环境影响等,个人在其中的反思性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居民对旅游业带来的社区满意度的感知正向影响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总体感知。社区满意度感知对总体影响感知的直接影响关系路径系数为0.225。研究发现,如果侗族村寨居民参与旅游后的获利(不仅是经济利益,还包括其他公民权利)没有参与其他经营活动的获得多,那么居民就会选择其他经营活动,居民参与后的获利情况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参与意愿和积极性。

(4)居民对旅游业带来的利益冲突的感知负向影响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总体感知。利益冲突感知对总体影响感知的直接影响关系路径系数为-0.214。旅游业发展不可能只有正面的影响,在各种利益关联下必然会出现冲突和矛盾,比如保护文化传承和加速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对于村民来说就是个两难问题。

根据上述结论,我们对通道侗族村寨旅游发展提出如下3条建议。

第一,扩宽村寨居民收益渠道。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有效地引导居民从事旅游业相关经营活动,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参与直接获得经济收益。根据目前的调研结果,村寨旅游业商户多是外来人口,短期来看这可能会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但从长远和整体的利益来看,只有让当地居民也通过参与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才可持续发展。比如九寨沟景区通过安排景区居民优先就业、允许景区居民在规范管理下自主经营等方式,尽量保证了社区居民都可以亲身参与当地的旅游业并从中获利[18]。

第二,鼓励村寨居民积极参与旅游发展规划。旅游规划需要注重社区的整体发展,当地居民不仅是村寨的主人,更是村寨旅游发展变化的直接承受者。然而,大部分旅游规划项目缺少与居民的沟通,常常导致因居民的不理解而与政府争利的情况出现。并且,居民的参与形式多是销售旅游商品或做导游,对旅游规划的参与意识不强烈。对此,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可以设立一个与居民沟通的平台,定期分区域调查民意,提升居民的参与意识,给予他们平等表达的机会,在政府、管理部门、社区和游客之间建立一个长效的沟通机制。当地居民在经过旅游意识教育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之后,其生产经营素质必然会提高,进而有能力参与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活动中去。只有在旅游的开发中关注到各个利益群体的需求,让当地居民获得更加公平的利益分配,才能实现旅游业在社会文化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提高村寨居民的文化感知意识。目前,通道县的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还远远不够,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的方式还停留在小商品售卖上。侗族文化富有特色,其独有的银饰制作工艺和其他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亟待提升开发,村民的民族传统文化自豪感意识还需加强[19]。调查显示,居民旅游文化内涵感知的不足,既有居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的因素,也有旅游经营管理者专业知识、技能缺乏的因素。重视并发展侗族的文化旅游,必须首先提高当地居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度。鼓励文化静态保护与动态传承,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大力培养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猜你喜欢

村寨侗族旅游业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侗族大歌在音乐课堂中的意义
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路径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锅巴粥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我国旅游信息化与旅游业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