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农民职业培训研究

2022-05-27陈艳红

教育与职业(下) 2022年5期
关键词:产业发展乡村振兴

[摘要]农民在农村现代化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主体作用,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文章结合专项调研成果,分析了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新型农民职业培训质量的提升,推动乡村人才和产业振兴,为乡村全面振兴添动力、增活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民职业培训;产业发展

[作者简介]陈艳红(1971- ),女,福建福州人,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福建 福州  350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福建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我为建设新福建献良策”(统一战线专项)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职业培训创新实践探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AT21114,项目主持人:陈艳红)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0-0084-07

早在2014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实施方案》提出“通过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将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培养成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劳动者”。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了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指明了工作重点并细化了政策措施,成为指导各级地方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2021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把乡村人力资源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养本土人才,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除了培训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还要着重培养乡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这样才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持。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指出未来五年要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一、新型农民职业培训促进乡村振兴的理论依据

国内外学者在相关领域涉及农民职业培训的各类观点,为本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分别从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我国经验两方面探究农民培训促进乡村振兴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对新型农民职业培训的启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特点等有详细的阐述,这为我们培训新型农民指明了方向,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1.社会生产的发展促使了农村人口过剩。马克思在阐述资本主义积蓄的一般法则中的大工业与农业关系時,提出机械的使用和资本的流入是农村劳动者过剩的主要原因。随着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不变资本比例增大,导致资本有机构成中的可变资本即所需劳动力比例减小,这必然导致农村劳动者过剩,这既是先进技术和劳动力之间的矛盾,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村过剩人口的“移出”速度则根据设备和技术的先进程度和投入资本而变化,长期伴随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实现的整个过程。

2.农村过剩人口可以形成二三产业的预备军。《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在阐述相对过剩人口的相关理论时提出,相对过剩的人口将形成可以自由处理的产业预备军。随着农村劳动人口过剩,一部分转化为城市无产阶级和非农业产业的无产阶级,并时刻寻找有利于转化的机会,农村人口流向都市是以农村潜伏着过剩人口为前提,但流向城市的农村劳动者工资较低。另外,还有一部分农村劳动者转化为不规则职业者,主要以“家内工业”为主,其为过剩劳动力的“蓄水池”,这些过剩劳动力的生活水平在平均水平之下。

3.经过一定的教育和训练才能发展新的特殊的劳动力,且具有较高价值。要使农村过剩人口成为劳动力预备军,从而被第二、三产业吸收,还需经过一定的教育培训。马克思在货币资本化和绝对剩余价值篇章中,阐述了关于劳动力和劳动价值增殖过程的相关理论,指出经过一定的教育和训练才能发展成为新劳动力,且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在发展新的特殊劳动力时,因要赋予新的劳动力属性,使其熟练新专业技能,必须使其接受一定的教育和训练。无论简单的社会平均劳动还是复杂程度较高的劳动都是劳动力的实现,但复杂程度较高的劳动力包含更高的教育成本,且生产花费更多的劳动时间,从而价值更高。

(二)我国的实践经验对新型农民职业培训的启示

在我国的发展进程中,由于各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不断变化,各阶段的农村问题不尽相同,因此农民培训的目标和要求也根据各阶段社会主要需求而变化。

1.文化及科学知识普及是农民培训的基础。毛泽东早期通过深入农村调研,形成《农村调查》,对农村问题有深刻的见解。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毛泽东指出:“农民——这是现阶段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所谓扫除文盲,所谓普及教育,所谓大众文艺,所谓国民卫生,离开了三亿六千万农民,岂非大半成了空话?”①在我国部分落后地区,封建迷信思想还影响着广大农民群众,要加强对农民的政治思想教育,以提升他们接受培训的思想认识。

2.调动农民积极性是农民培训的先行条件。黄炎培的农村教育思想体现了以农民为本的思想。他提出,要以致富为前提,顺应农民心意,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和需要开展各个方面农村教育。只有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才有意愿和精力接受学习。邓小平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中提出,当时农民问题的主要目标是在尊重农民自主性的前提下,调动农民积极性。土地改革时期,国家安排专门工作团体深入贫苦农民中间,激发农民自觉性,发挥其主观能动功能,推翻地主的统治,农民对土地有了自主权,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但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当时的国情要求农业社会化,同时教育帮助农民合作互助,改良农业技术,使增产变为可能。农民因地制宜实行多种生产经营,不仅粮食增产,其他类型的经济作物产量也大幅增加。农业的大幅发展带动了农村乡镇企业发展。异军突起的行业吸收了农村一半左右的剩余劳动力,为建设新型乡村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保证。

3.新型农民职业培训是发展富民产业的必然需求。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在福建考察时提出,乡村振兴关键是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所以乡村振兴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也提出“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并同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增加农牧民收入”。这就要求除了要培训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适应农耕技术的提高,涉农产业链的延伸,还应面向农民开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支撑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

综上所述,国内外的相关理论成果表明,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振兴。根据新时期对乡村振兴各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新时期农民职业培训应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新型农民职业培训要通过培训使普通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其次,还应进行二三产业相关职业技能培训,使其完成转型,缓解先进设备与剩余劳动力之间的矛盾,使农村剩余人口转移到非农业产业,促进当地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二、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的必要性

“我国职业农民规模较十年前翻了近一番,但职业农民总量仍然不足,农民综合素质仍无法满足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求;创新创业人员虽然众多,但层次偏低,其中80%为返乡农民工”②。尽管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截至2020年,整个农民工群体中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人数占比仍高达近七成”③,創新创业能力明显不足。由于农民是乡村人才振兴的主力军,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深入研究新型农民职业培训问题,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王台镇进行了专项调研,其结果进一步说明了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的必要性。

(一)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是振兴农业的需要

农业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新时期国家在农村人才建设方面所面临的挑战还会更加严峻。农民在农业中主要负责生产经营,然而部分地区农民还存在主体意识缺乏、农业知识欠缺、技术能力不足等情况。为解决农民意识和知识方面的欠缺,适当的教育培训干预是必要的。

1.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有利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截至202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户主高中以上学历人数比例仅为13%”④,受教育程度偏低。当前农业生产向追求质量、高端供给方向转变,涉农知识技术不断更新,农民没有掌握新的知识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为广大农民掌握新知识技能和国家政策提供了学习机会,能有效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进一步推动其成长为职业农民。

2.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有利于农业适度规模发展。家庭农场主是促进农业适度规模发展的主力军。家庭农场主的生产经营能力不足会制约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经营,并阻碍其带头引领作用。因此,农业要实现适度规模发展,只有通过针对性的培训,提升家庭农场主特别是年轻家庭农场主的生产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才能不断壮大家庭农场主队伍,巩固其带头能力,满足农业适度规模发展需要。

3.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有利于农民与大市场有效衔接。农民合作社带头人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引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骨干力量。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的规范运行意识将影响产业拓展服务能力和与成员农户的利益联结程度,对农产品品质提升、品种优化和产品打造都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对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进行现代化农业知识、增强法律法规普及、加强利益联结等内容培训,提升带头人的经营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农户成员提供便利化服务,带领农民合作社与各类企业进行合作对接,解决交易过程中的难题,促进合作社成员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机衔接。

(二)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是振兴乡村二三产业的需要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除了农业要发展,乡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2020年全国外出农民工比上年减少466万人,下降2.7%”⑤,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就地就业,如何使这一大批劳动力被二三产业更好地吸收,职业技能培训赋能是必要的。

1.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有利于农业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指出,为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农产品从加工到交易,中间涉及储存、食品加工、包装、配送等环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以王台镇为例,本地现有百合花种植面积6500亩、20多个品种,位居福建省第一、全国第三,目前已形成“生产—包装—冷链物流—销售”专业化、规模化的百合产业链,在推进产业化、品牌化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乡村工匠、农业经理人、农机技师、电商达人。农民参加培训并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不仅提升了农民在相关产业的技能竞争力,拓宽了农民的就业渠道,还为乡村其他产业储备了大量的技能人才,促进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2.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有利于乡村新型产业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加大了对新型产业劳动力的需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指出,未来五年我国要优化乡村文化旅游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加快农村电商销售业等乡村新型产业。新型产业对劳动力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例如,王台镇发展了以彭德怀、滕代远、袁国平等革命家在王台镇留下的红色足迹——“王台谈判”旧址八角楼、东方军野战医院、上溪口苏维埃革命委员会等旧址为主的红色旅游文化基地,打造了以“水美城市”的“越王广场”、溪后杉木丰产林等旅游景点为主的绿色旅游基地。通过培训,农民能系统地掌握新型产业技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农村产业结构变化,为乡村新型产业填补了岗位空缺。

3.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有利于推进农村创新创业。创新创业带头人是推动资源要素下沉乡村,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对创新创业的农民开展培训,为其提供精准指导,提升农民创业成功率,同时为创新创业的农民创建社交平台,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提升创业层次。通过培训不断壮大创业队伍,能持续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动能,推进农村创新创业发展。

三、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的可行性

对新型农民开展培训,既是满足农民自我提升的需要,又是满足国家乡村发展的需要。从农民自身意愿、国家政策和现实条件为着眼点,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是可实现的。

(一)农民对参加新型农民职业培训有强烈的意愿

农民是新型农民职业培训的主体,他们的主观意愿是农民培训顺利开展的首要因素。许多农民已经意识到参加培训的重要性,参加培训的意愿较为强烈。通过对王台镇农民的调研数据显示,超过80%的农民愿意参加农民培训,约60%的农民希望通过系统的培训提升技能,并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农民普遍对参加培训具有较高的积极性。

(二)国家法规政策鼓励和支持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

国家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都提出支持和鼓励农民培训,这些法规政策也巩固了农民培训的合法合理性。

1.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有法可依。我国现行法律从提高农民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的角度对政府开展农民培训提出了要求和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在农业投入和支持方面提出“国家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从教育培训等方面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在农业科技与农业教育方面,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民绿色证书培训和其他就业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使农民培训有法可依,为新型农民培训提供了法律层面的支持與保障。

2.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有政策可循。近年来,国务院和国家部门陆续发布相关政策性文件大力发展农村人才,支持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依托普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相关培训机构,让有意愿的创业创新人员参加创业创新培训”,并“稳定扩大脱贫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国家还制定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计划未来五年培育300万高素质农民。2021年12月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对农民培训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细则。在学校支持方面,2019年初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招收返乡农民工等接受中等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2019年底教育部办公厅等十四部门发布的《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提出,鼓励职业院校积极开发面向农民工等重点人群的就业创业培训项目,支持职业院校承担政府组织开展的农民工等人群的培训任务。在企业支持方面,2021年12月国家乡村振兴局和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发布的《“万企兴万村”行动倾斜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专项工作方案》提出,民营企业要建立培训和就业相衔接的工作机制,积极开展乡村人才的培训工作。

(三)现实条件为新型农民职业培训提供了资源保障

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属于社会培训教育体系的一部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类院校和培训机构能满足开展农民培训条件,为新型农民职业培训提供了资源保障。

1.培训机构能为新型农民培训提供硬件保障。通过多年的发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已形成“上报需求—政府组织—第三方中标—农民参加”的结构网络。通过调研,新型农民职业培训由政府部门组织,根据下级单位上报的培训要求,以招投标的方式向第三方培训机构购买服务,培训费用由政府部门支出。培训机构已有较为完备的培训设施,为新型农民培训提供了硬件保障。

2.高职院校能为新型农民职业培训提供智力保障。高等职业院校以专业教育或技术教育为主,主要是传授实践知识和技能,培养面向特定职业的人才。其特殊性使其已形成成熟和稳定的职业培训体系,在课程设计和开发方面对特定岗位和职业群体更有针对性。“高职院校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即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型教师,平均比例超过50%”⑥,庞大的师资队伍为新型农民培训提供了师资保障。

3.网络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能为新型农民职业培训提供便捷渠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已被大量运用到教育培训中。随着5G技术的应用,“互联网+教育”模式已日趋成熟。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使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结合成为可能。另外,近年来“VR(Virtual Reality)技术+教育”已在教育培训行业大量应用。VR技术在设备辅助下通过视觉、声音等构建的虚拟环境提供给人逼真的临场感和沉浸式交互体验,有利于加强技能操作的记忆。

四、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积极探索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下,阳光工程、温暖工程、雨露计划等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可以提升的空间。

(一)制定地方性新型农民职业培训运行机制

虽然有国家层面的法律和政策支持新型农民职业培训,但如何逐级落实新型农民职业培训细则、各类社会角色应履行的职责、对农民培训的督导评价等方面的法规条例还有待健全。

1.建立地方政府农业部门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构建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农业部门为责任主体,多部门协同合作的农民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会议定期召开,由农业部门牵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科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负责研究审批下级各部门上报的农民培训计划和统筹农民培训经费,指导解决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联席会议通过整合各部门的培训项目,避免各部门各行其是,出现重复培训、资源浪费等情况,使各部门形成合力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起到“1+1>2”的效果。

2.建立地方政府各部门协同合作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制度体系。根据地方经济水平和农民受教育程度,制定地方各部门在农民教育培训中应履行的职责细则,从师资建设、新型农民培训课程和教材的开发、培训机构的认定等方面明确政府各部门职责,引导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职业院校、农业企业等机构积极投入新型农民培训,实现地方政府各部门协同合作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建立布局合理、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农民教育培训服务体系。

3.制定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各环节的实施细则。制定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各环节的实施细则,明确各类培训机构应符合的安全、硬件等条件资质,公开选择或委托各类培训机构的过程和资金流向,做好培训过程的台账记录。制定培训机构督导考核退出机制,政府相关部门应定期根据考核标准对农民教育培训机构进行督导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培训机构取消培训资质。制定农民培训机构应履行的法律责任,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培训机构,有关部门将按规定追究其责任。

(二)依托高职院校培训联盟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

高职院校有着庞大的师资队伍和丰富的职业技能教育经验,但因师资、专业等资源规模限制,依托单个的高职院校很难实现专业技能培训的全面开展。通过高职院校建立的联盟组织,可以实现资源、师资共享,全专业技能覆盖。例如,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在南平市顺昌县建设乡村振兴学院,牵头成立由闽宁两省近40所中高职院校构成的“闽宁职业教育乡村振兴合作共同体”。共同体成员在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开发、实训基地建设、职业教育研究、科技与服务、合作办学等方面开展深入的合作交流,面向当地农村农民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服务当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全面振兴。

1.政校合作,保障培训智库资源。地方政府通过委托各高职院校协同建立的培训联盟,面向全体农民开展分层分类的农民培训。联盟成员根据自身优势专业和地方产业需要研究培训教学方法和培训课程设置,协同制订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实施方案,明确培训各环节的具体实施细则。培训联盟根据乡村各产业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整合内外部培训师资和课程资源,开发针对性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为新型农民提供智库资源。

2.建立职业培训基地,打造职业技能品牌。地方政府和高职院校培训联盟在乡镇共建培训基地,共同推动周边地区农民积极参与职业培训,实现农民就近培训的愿望。培训联盟各成员发挥其各自职业技能专业优势,依托共建培训基地,以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合作为导向,实现软件资源整合与硬件整合的共同推进,合力拓展农民职业培训市场,推进打造专业的新型农民培训品牌,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3.校企合作,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在精准扶贫行动中,“万企兴万村”是拔掉穷根子的关键一招,但企业在乡村的发展常面临着适岗员工严重不足的困境。由高职院校培训联盟和驻村企业携手构建培训合作平台,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建立校企导师队伍,开展定向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实现农民就近就地稳岗就业,促进企业扎根农村沃土,开辟乡村产业发展的新蓝海。

4.共同打造“联盟培训信息化平台”,切实保障培训质量。进一步健全培训考核机制,利用信息化技术,建设联盟培训信息化平台,实现培训课程和教材等资源共享、在线学习、在线测评、在线辅导、培训业务管理、培训全流程信息化等多功能融合,提升联盟成员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依托信息化平台开展培训后评价,培训结束后,农民可通过移动平台对培训质量提供评价和反馈。同时,也可依托由社会各行业企业专家团队组成的第三方考核与评价机构进行培训质量考评,并依据考评结果,调整培训方案,形成反馈整改闭环管理,提升农民培训的成效。

(三)开辟多元途径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

随着时代和产业的发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不能再局限于以往的培训模式,应开辟多元的培训途径,使受训农民有更直观的培训体验。

1.多元形式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除了课堂面授、实验实训场所教学等传统形式,还可以采取“田间学校”“送教下乡”等产教融合形式开展培训,实现以教促产、以产促学,提高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满足乡村产业多样化发展对人才能力的需求。

2.多元手段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除了传统的线下面授培训,还可以充分利用远程视频融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灵活便捷的在线培训,既使农民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进行线上培训,又能拓宽师资选择渠道。大力推广VR技术投入新型农民职业培训,使用VR技术进行实验实训教学,增强受训农民身临其境的现实感,并能在逼真和安全的虚拟环境中进行沉浸式、交互式技能训练,提升农民对培训技能的获得感。

[注释]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98.

②魏后凯.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1——面向2035年的农业农村现代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346-347.

③王淑娟.光明时评:最缺工职业排行榜:技术工人面临何种断层危机[N].2021-05-11.

④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2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33.

⑤国家统计局.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DB/OL].(2021-04-10)[2022-01-11].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

04/t20210430_1816933.html.

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全国职业高等院校校长联席会议.2021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55.

[参考文献]

[1]柳军,梁小燕.农村职业教育协同乡村振兴的逻辑优化与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6):65-69+81.

[2]馬建富.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职业教育机会与应对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8):5-11.

[3]瞿连贵,石伟平,李耀莲.乡村人才振兴视野下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及实践指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6):50-56.

[4]闫瑞.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职业教育的逻辑必然、实践困境及支持策略[J].农业经济,2020(3):124-125.

[5]韩嘉铭.黄炎培的农村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20(2):65-70.

猜你喜欢

产业发展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海南黑山羊研究进展与产业发展思路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