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敬致知,绽放时代华章
——厦门大学生物学科百年历程

2022-05-20韩家淮,宋思扬

关键词:动物学厦门大学生物学科

1921年,本着教育救国的志向,校主陈嘉庚先生创办了厦门大学.建校之初的1922年,陈嘉庚先生就极具远见地设立了植物学、动物学两科,奠定了堪称21世纪时代学科的生命科学在厦门大学的起点,迄今她已走过了百年征程.厦门大学生物学科始终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坚守严谨治学、勇探真知、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批学术名家和兴业英才.今天,厦门大学生物学科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学科评估A类,是我国生命科学领域极富特色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在国内外颇具学术影响力.

一、百载兴科打造一流学科体系

(一)学科萌芽 枝繁叶茂

1922年厦门大学设立植物学、动物学两科;次年春,改名植物学系和动物学系;1933年秋,动物学、植物学两系合并为生物学系;1935年设立海洋生物研究室.办学伊始,厦门大学生物学科师生便充分利用临山靠海的地理和资源优势,从上山赶海、采集标本到编纂教材,逐步开辟了教研新天地,为在中国创立富有地方性特色的生物学科并开展分类研究翻开了新的篇章.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厦门大学内迁长汀山城.在艰苦条件下,生物学系授课、实验、野外考察等都照常进行;同时,师生还运用所学知识竭力为地方农业灾害、地方性甲状腺肿疾病和疟疾等提供治灾治病的良方妙药.自创办至1949年,生物学系累计共为祖国培养了61名生物学科工作者.

解放后,生物学科队伍不断扩大,截至1985年,已具备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寄生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和动物学6大本科专业.改革开放以来,生物学系迅速发展.1998年厦门大学被列入“985工程”一期重点建设高校(全国34所),而生物学科正是厦门大学重点支柱学科之一.1999年,生物学系和厦门大学抗癌研究中心合并组建生命科学学院.2000年,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获批,厦门大学生物学科从而拥有了生物学全部12个二级学科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2007—2009年教育部第二轮学科评估中,厦门大学生物学一级学科位列全国第8名.至此生物学科共有动物学、细胞生物学和水生生物学3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2011年10月,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获科技部批准建设,并分别于2014年和2016年通过科技部验收和评估.

(二)学科衍生 树木成林

厦门大学生物学科在自身蓬勃发展的基础上,衍生出多个关联学科,并逐步发展成为优秀的独立体,为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厦门大学海洋生物学专业整体调入山东大学,后加入中国海洋大学.1958年,以生物学系为基础,厦门大学与省科委协作筹办福建海洋研究所,即现在的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的前身.1970年,厦门大学复建海洋生物学专业,并于1996年更名为海洋与环境学院;2011年,以原海洋与环境学院的环境学科和生命科学学院的生态学科为基础,整合组建环境与生态学院,海洋与环境学院则更名为海洋与地球学院.

1958年,响应国家提出巴西橡胶树向北移植的号召,厦门大学开始进行巴西橡胶树抗寒生理及栽培生态的基础研究,并与省科委合作筹设亚热带植物研究所.

厦门大学建校之初,校主陈嘉庚先生就有筹办医学院之意.1928年,中山医院建立,时任厦门大学校长的医学专家林文庆博士出任首任院长.但资金、战争等因素导致厦门大学医学院未能在早期如愿筹办;直至1996年,在厦门市政府的支持下,厦门大学医学院成立.2010年,以生物医学研究院和原医学院药学系为基础,整合组建药学院;2011年,以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原医学院预防医学系为基础,整合组建公共卫生学院.

始于1922年植物和动物学科的建立,与生命科学相关的学科随时代应运而生.目前厦门大学生物学科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集成攻关大平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福建省实验室、1个国家级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及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学科网络.2008年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部成立,如今的厦门大学已拥有枝繁叶茂的生命科学相关学科群.

(三)学科交叉 创新融合

现代生命科学是站在数学、物理、化学和工学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厦门大学生物学科的发展也必然得益于其他学科的融入.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2018年厦门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该研究院聚焦医疗大数据、生物大数据、社会科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关键技术4个重点方向,联合信息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航空航天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以及生命科学相关的学院和附属医院等众多学科,成立了XMBD生物信息软件团队,建设生物信息软件开源平台和疾病药物的信息化研究工具,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信息科学助力.

今日之厦门大学生物学科,不是只在几个相关学院的建筑之中,而是遍布厦门大学校园.她以求实严谨的学术态度,努力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以开放包容的工作态度,努力吸纳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加入生命科学的研究队伍之中.

二、百年树人用敬致知务实创新

自1922年植物学、动物学两科的破土萌芽,生物学科经过百年的探索、积累和发展,逐步形成了用敬致知、务实创新的优良作风,厦门大学生物学科敢为人先、勇立潮头,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用敬致知 桃李满园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和校歌所诵咏的“南方之强”之品行一直是厦门大学生物学科治学育人的行为准则.知于无央,爱于无疆;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这些是一代代厦门大学生物学科师生一直在努力践行的群体文化.

秉承校主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心怀爱国之情,笃行报国之志”的家国情怀激励了一批又一批知名学者扎根厦门大学生物学科,言传身教,用大师之德,育大爱之才.百年来,厦门大学生物学科为国家培养和造就了钱崇澍、秉志、伍献文、曾呈奎、肖培根、唐仲璋、唐崇惕、林鹏、陈宜瑜、韩家淮和林圣彩11位院士,培养了包括金德祥、方宗熙、张松踪、庄绍华、黄厚哲、丘书院、陈宏溪和李少菁在内的众多优秀科学家、教育家和各行各业精英1万余人.

厦门大学生物学科在人才培养上敢闯敢试,务实进取.始于植物学系、动物学系首任系主任钟心煊、秉志,以及内迁长汀时期来校主持系政的汪德耀先生,厦门大学生物学科的建设历经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教学成果显著:多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并入选至今所有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及强基计划.在诺贝尔奖得主布鲁斯·博伊特勒先生的主导下,厦门大学生物学科于2015年成立博伊特勒书院,注重个性化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开拓创新意识的人才.厦门大学生物学科现已成为我国颇具影响力的生物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二)务实创新 硕果累累

百年来,厦门大学生物学科师生坚持务实创新,深耕领域前沿,做出了诸多可写入教科书传授给后人的工作.学科建立之初,在秉志和钟心煊带领下,动植物分类学研究取得飞速进展.其中,厦门大学植物标本馆的馆藏丰富程度居我国诸校前列(1990年该馆列入世界植物标本馆索引,代号Au),为我国早期动植物调查和分类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美籍教授S.F.Light早在1923年就报道了厦门文昌鱼,王义权等时隔90年后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文昌鱼室内全年可控繁育、文昌鱼基因敲除及转基因,为脊椎动物进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方法.唐仲璋和唐崇惕等揭示了阔盘胰吸虫、矛形双腔吸虫等的生物学规律,对人畜传染病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韩家淮等在p38细胞应激信号通路和细胞死亡信号通路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已成为相关生理病理研究的基础.林圣彩等在细胞代谢应激调控的研究方面独树一帜,其葡萄糖本身能作为信号“物理性”地调控代谢平衡的概念可能会对代谢领域产生极大影响.在应用研究方面,夏宁邵等成功研发了全球首个戊型肝炎疫苗、首个国产二价宫颈癌疫苗、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等;王侯聪等的水稻新品种已累计推广181万亩.此外,还有许多厦门大学生物学科研究团队实现了其研究向产品的转化,包括小分子创新药物、诊断试剂、医疗器械等.

百年前,校主陈嘉庚先生在一个贫穷的中国,充满信心地为厦门大学设立了并非穷国所急需的理论学科——植物学和动物学,应该是预见到今天已经富有的中国可以将她发扬光大.在文明和财富发展到可以以人为本的今天,生命科学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成为解读和解决当今人类个体需求的必由之道.厦门大学生物学科,萌生于校主播下的种子,收获着先辈们努力奋斗的成果,也将与时俱进,用敬致知,不负时代,为现代人类更加幸福的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致谢:本文的完成得到范琳琳、朱玥、汪雪坤、张荧荧的帮助,特此表示感谢.

韩家淮 宋思扬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22年3月

生物学科院楼的时代变迁

猜你喜欢

动物学厦门大学生物学科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第二届“年度优秀论文”获奖名单
浅谈大学动物学与初中生物教学能力要求的衔接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情境体验教学
高三复习中生物学科的备考建议
An interpretation of kisses in This Side of Paradise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学生作品展
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师范生动物学学科素养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的动物学教学模式探索
小野猪学本领
鲁迅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