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步七法”推拿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中的应用效果

2022-05-13

中国当代医药 2022年10期
关键词:督脉活动度肌力

许 锐 黄 剑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推拿部,福建福州 350003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在青少年变声期或初潮期间出现的脊柱疾病[1],常常会出现椎体的不对称和运动能力减弱等异常现象[2],重度的脊柱侧弯甚至还会影响心肺功能,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3]。研究显示,我国AIS 的发病率为1%~3%,好发年龄为10~16 岁,女性多于男性[4-5]。AIS 的发病率显著升高,治疗周期长且治疗费用昂贵,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担。近年来,临床上如何高效地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成为了医疗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临床上主要依据Cobb 角度大小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当Cobb 角度在10°~25°时,采用手法和运动等保守治疗最为适宜[6]。目前公认的主要保守治疗方式包括运动疗法和传统手法治疗。本研究探讨“三步七法”推拿在AIS 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就诊的60 例AIS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42 例,男18 例;平均年龄(12.47±1.28)岁;平均病程(1.00±0.54)年。按照患者就诊顺序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 例。治疗组中,女22 例,男8 例;平均年龄(12.37±1.25)岁;平均病程(0.99±0.52)年。对照组中,女20 例,男10 例;平均年龄(12.57±1.31)岁;平均病程(1.01±0.56)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诊断标准依据201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7]的诊断标准拟定:①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片显示Cobb 角≥10°;②体格检查躯干不对称,脊柱呈侧弯畸形,凹侧皮温可见异常;③Adam test:即弯腰屈曲测试显示脊柱两侧肌肉不对称,存在隆起;④无外伤史。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患者年龄10~16 岁;③适合保守治疗的Cobb 角度:10°≤Cobb 角≤25°;④Risser 分级[8]为1~4 级。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的器质性疾病者;②精神异常不配合研究者;③以往临床检查中发现有神经系统疾病者;④接受过其他相关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观测指标者;⑤目前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运动疗法(参考施罗斯矫形体操)[9],1 次/d,30 min/次。共治疗8 周。动作训练时采取一对一方式指导患者基本的坐、卧、站等动作,训练内容为肌力训练、呼吸训练、肌肉牵引、椎髋木训练、肩关节逆向牵引、步态训练、悬挂训练、腰部弯曲和胸部弯曲等练习。

治疗组患者采用“三步七法”推拿[10],为王诗忠近二十年归纳总结而来,为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特色疗法之一,其中三步包括“调肝脾肾、理筋骨肉,通调督脉、振奋阳气,拔伸整复、滑利关节”,七法为“疏通肝脾肾三经法、调理肝脾肾三脏法、通调督脉法、疏通腰腿部经络法、腰骶部拍击法、脊柱复式间歇拔伸法和髋膝牵伸法”。具体操作如下:①依次循经推按患者大敦穴至中封穴之间的肝经、隐白穴至阴陵泉穴之间的脾经、患者然谷穴至复溜穴之间的肾经30次,力度以患者皮肤出现潮红、微热、酸胀为度。在推按肾经前点按涌泉穴约1 min。②嘱患者侧卧位,医者依次以一手大拇指点按肝脾肾三脏的腧穴,另一手以掌心按压肝脾肾三脏的募穴,双手相对用力,持续1 min,均做双侧,以患者产生局部发热、胃肠蠕动加快、传导为佳。③以大拇指指端循序点按风府穴、大椎穴、至阳穴、命门穴、腰阳关穴,每穴1 min,力量以患者出现发热、酸胀或传导为度。④以点按、指揉、弹拨循经依次疏通患者腰骶部督脉、膀胱经和双侧夹脊穴(必要时可及腿部),各3~5 遍。注意事项:膀胱经和双侧夹脊穴时,凹侧行轻刺激量手法,凸侧行重刺激量手法,病变节段重点治疗。循经平推过程中可涂以按摩膏来避免皮肤损伤。⑤医者以虚掌拍击患者腰骶部3~5 min,以透热为度,以振奋阳气。⑥两助手分别固定患者的双肩和两侧脚踝,同时用力使患者处于牵引状态,并停留30 s;然后双手固定患者双侧髂前上棘,做腰段凹侧旋转15°摆动,再缓缓放松,间歇休息30 s 为1次;分别固定患者的双上肢和双侧髂前上棘,做胸段凹侧旋转15°摆动,再缓缓放松,间歇休息30 s 为1 次。重复进行7 遍。⑦患者仰卧位,医者固定患者下肢,使其处于屈膝屈髋位。然后在骨盆不动的情况下,被动伸膝,以患者抬起后感觉下肢有紧绷感的角度为度。手法可反复进行7 遍。治疗频率:1 次/d,30 min/次。共治疗8 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obb 角、脊柱侧弯SRS-22 评分问卷、Turgumed 力学测试系统测试的腰椎前屈后伸肌力和活动度以及临床疗效。①Cobb 角。选取患者治疗前后的站立位全脊柱X 线正位片测量Cobb 角。测量方法:在患者的X 线片上确定侧弯的上、下端椎。在上端椎的椎体上缘和下端椎椎体的下缘各划一横线。为此两条横线做垂线,两条垂直线所形成的夹角为Cobb 角。②脊柱侧弯SRS-22 评分问卷[12]。SRS-22 量表基于功能状况、疼痛程度、自我形象、心理状况及对治疗的满意程度衍生出22 个问题。每个问题计1~5 分,累计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③Tergumed 力学测试系统[13]:用Tergumed 系统测试腰椎相关躯干肌前屈后伸肌力及角度在治疗前后的变化。Tergumed 力学测试系统测试腰部屈伸肌力和角度,得出的数值越高证明患者的腰椎背伸的活动范围及力量越好。④临床疗效:采用《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中AIS 的疗效标准[11]评定临床疗效。痊愈:X 线片显示侧弯畸形消失,Cobb 角<5°;显效:X 线显示侧弯畸形明显好转,且Cobb 角<10°;好转:侧弯畸形好转,Cobb 角改善程度>5°,但Cobb 角≥10°;无效:侧弯畸形无改善或加重,Cobb 角改善程度<5°。总有效率=(痊愈+显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obb 角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obb 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obb 角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患者的Cobb 角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obb 角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obb 角的比较(°,±s)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治疗组对照组t 值P 值30 30 21.70±2.26 21.30±1.93 0.737 0.464 12.47±3.13 14.17±1.32 2.745 0.009 50.137 50.667<0.001<0.00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RS-22 问卷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RS-22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RS-22 问卷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患者的SRS-22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RS-22 问卷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RS-22 问卷评分比较(分,±s)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治疗组对照组t 值P 值30 30 69.00±1.50 69.10±0.89 0.313 0.755 89.07±1.44 83.03±1.16 17.901<0.001 84.663 69.393<0.001<0.001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ergumed 力学测试系统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腰椎前屈、后伸肌力和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腰椎前屈、后伸肌力和活动度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的腰椎前屈、后伸肌力和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4)。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肌力的比较(N,±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肌力的比较(N,±s)

组别例数前屈肌力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后伸肌力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治疗组对照组t 值P 值30 30 223.73±89.43 216.86±97.89 0.011 0.992 335.54±90.16 330.89±75.64 6.208<0.001 29.346 10.247<0.001<0.001 364.16±153.26 358.19±146.89 0.106 0.916 586.89±143.56 456.78±140.25 16.581<0.001 106.738 26.474<0.001<0.001

2.4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的比较

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5)。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活动度的比较(°,±s)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活动度的比较(°,±s)

组别例数前屈活动度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后伸活动度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治疗组对照组t 值P 值30 30 42.21±2.59 41.23±2.49 0.263 0.865 50.91±5.21 43.14±4.77 10.201<0.001 24.873 19.793<0.001<0.001 16.43±0.78 16.36±0.88 0.229 0.836 21.85±1.19 18.32±1.34 13.680<0.001 21.603 18.209<0.001<0.001

表5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的比较(例)

3 讨论

3.1 中、西医对AIS 的认识

AIS 属于中医“筋骨病、小儿龟背”的范畴,其病因病机总归为素体亏虚,筋骨稚嫩柔弱,气血津液不足等病因所致,其发病多气血经脉瘀阻、脏腑阴阳功能失调有关,治疗上多从脊柱、督脉论治,并与肝、脾、肾密切相关。

目前AIS 病因不明[14],但是以往研究发现脊柱和骨盆生物力学失衡是AIS 的重要病因[15-16]。研究发现椎旁肌肉凸凹侧的肌力差异与Cobb 角成正相关,且两侧肌力的不对称会进一步加重脊柱侧弯角度[17]。研究还发现在静止状态下,AIS 患者存在骨盆的旋转,且旋转方向与胸凸方向存在密切关系,骨盆的非中立位及脊柱两侧肌肉力量的不均衡造成了双下肢力学的变化,进而造成双下肢骨骼肌肉系统的一系列改变[18]。

3.2 “三步七法”推拿“通督强脊,调理脏腑,扶阳固本”的中医基础

本研究使用的三步七法推拿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和脏腑、经络理论,以“通督强脊,调理脏腑,扶阳固本”的脊柱病防治思想为指导,通过疏通督脉,调理脏腑,扶固人体阳气,强壮脊柱功能。在三步七法推拿中,通督强脊、调理脏腑等推拿手法的实施让AIS 患者的脊柱变得强壮,骨正筋柔,脊柱两侧肌肉变得阴阳平和。

3.3 “三步七法”推拿干预AIS 的疗效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步七法”推拿对于AIS 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三步七法”推拿通过对增强肝脾肾三经的气血运行,使患处的经气通行,血运改善,缓解局部肌肉的僵硬痉挛。通过疏通督脉、夹脊和膀胱经的手法,可激发督脉上的气机,使其保持畅通的经气,从而达到疏通经络、通调督脉、振奋阳气的目的。另外,髋膝牵伸法及腰椎复式间歇拔伸法,可以纠正骨与关节间的错位及肌腱、韧带、神经的脱槽离位,还能使局部僵硬、痉挛、粘连的软组织进一步松解,增强韧带、关节囊的弹性,促进关节滑液的分泌,恢复骨与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以往研究证实,“三步七法”推拿能够增强脊柱两侧肌肉肌力,改善脊柱活动度[19-21]。本研究结合脊柱侧弯的金标准Cobb 角以及特定的SRS-22 问卷评分的作为指标,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obb 角度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患者的Cobb 角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RS-22 问卷评分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患者的SRS-22 问卷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urgumed 力学测试系统评测出的肌力、活动度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患者Turgumed力学测试系统评测出的肌力、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两侧肌力和活动度的变化也证实“三步七法”推拿能够改善脊柱生物力学,从而治疗AIS。

综上所述,“三步七法”推拿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和脏腑、经络理论,通过疏通督脉,调理脏腑,扶固人体阳气,强壮脊柱功能,从而治疗AIS,疗效显著。“三步七法”推拿能够增加脊柱两侧肌力和活动度,从而提升青少年脊柱健康水平,拥有良好的社会及医疗前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督脉活动度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鲍远程从督脉论治脊柱疼痛经验
基于Delphi的运动处方对断指再植术患者手功能、手指活动度及患指感觉恢复的影响
5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疾病活动度的关联性分析
中正平和是养生的根本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最方便的健身
督脉循行考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不同下肢体位对患肢康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