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走向、时代立意与文化交融:春晚国际友人节目40年

2022-05-10张帅徐雄雄

国际传播 2022年1期
关键词:春晚人类命运共同体

张帅 徐雄雄

【内容摘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已连续上演40年,其中的国际友人节目随着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日渐增强愈加焕发生机。本文梳理了总台春晚40年来国际友人参演的57个节目,既展开历时性分析,洞悉参演人员、国别、类型的多元化发展走向,以及在不同阶段呈现的原乡情结、异域风光、天下一家三种契合时代发展的主题立意倾向;亦进行共时性分析,提炼出文化交融的整体叙事理念。文化交融既代表以我为主的中华文化主体性认知,也蕴含国家媒体不断增强、践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友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1年12月3日,在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创建8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体同志致以热烈的祝贺,向支持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的国际友人表示诚挚的问候。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具有极端重要性和必要性,其中关于国际友人的议题也成为媒体发展新征程中关注的焦点。本文选择了刻录国民记忆、彰顯时代风貌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落点于从1983年至2022年外籍人士参演的40届节目,探索其中的演变规律与经验启示。

就“春晚”这一关键词而言,既有研究多从意识形态、传播媒介、技术手段等方面入手,关于国际友人节目的专题研讨并不多见。事实上,春晚不仅是中国媒体国内传播的典型案例,更是中国主流媒体对外传播中国声音的关键契机,它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内外观众提供了当代世界以及中国发展的时新图景。有鉴于此,本文总结了春晚历年来国际友人节目在出演人员、国别、类型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探究其在不同时段内呈现的主题立意倾向,并提炼出节目生产可借鉴的叙事理念。

一、整体概况:多元化的发展走向

通过回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央视网发布的春晚完整视频,依照节目单、主持人介绍和参演人员国籍的字幕标注,40届春晚共有57个节目中出现了国际友人的身影。这57个节目在年度数量、参与人员(团体)数量及国家数量上的变化趋势从图1中可见一斑。

二、节目主题:时代性的立意倾向

通过对40届春晚国际友人參演的57个节目的反复研究,可以发现其内容主题在不同时代的立意倾向有所区分,在1985年至2000年、2001年至2007年、2008年至2022年三个时段内分别呈现出原乡情结、异域风光、天下一家的主旋律。当然,三类主题并非绝对独立、仅存于某一时期,而是交叉呈现、但在该阶段较为突出。对于春晚外国友人节目的三类立意倾向,下文将结合不同阶段的时代背景作出分析。

(一)1985年至2000年:原乡情结的基本属性

“原乡情结”是指“人对自身栖居的家园所抱怀的一种爱恋、眷顾及深沉、复杂的怀旧情思”。与单纯的“故乡”不同,“原乡”一方面指代漂泊在外的游子于物理空间上的距离感知,但更倾向于精神层面的情感回望。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拉开了20世纪又一次留学热潮的序幕。此后,不少出国学习、定居的中国人历经异境生活后,对故土家园萌发思念,自身对中华文化有强烈认同。春晚的创作者们或许明确洞察到了这一心理动向,使得当时的国际友人节目“原乡情结”韵味浓厚。举例为证,1985年美籍华人黄锦波在春晚舞台上演唱《龙的传人》时说到,“我是在香港出生的去美国的美国公民,但是我没有忘记我是中国人,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梦里常神游长江水”“澎湃汹涌在梦里”等歌词尽显游子对于祖国母亲的拳拳思念。《故乡的云》《乡愁》《一张邮票》等节目同样表露出游子深沉回望的精神牵挂。

(二)2001年—2007年:异域风光的殷切想象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由此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发挥力量,我国对外开放事业进入新时期。正如孙燕姿在2002年春晚《与世界联网》一歌开头所唱,“想用泰山的朝霞装裱富士山的仲夏,想用黄河的木桨溅起多瑙河的浪花,想用海南岛的椰风抚摩西伯利亚……”,中国显示出与世界联通的热切期盼。21世纪来临,搜狐、网易、腾讯三大互联网公司纷纷上市,国内互联网事业发展初具规模。随着移动互联产业逐步渗入社会生活,国民个体开始广泛吸收世界各地的最新信息,接受前沿事物的能力普遍增强。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对外交流的精进、传播渠道的扩展等多重因素,让中国人民得以更加快速地了解异域风光及多样文化,这一时代变化在春晚的国际友人节目之中有所表现,如《丹尼斯梦幻》在外国流行配乐中进行的魔术技巧,再如《踢踏风暴》展现的爱尔兰民间传统艺术踢踏舞。异域风情的多重表达不仅让国内观众经由春晚欣赏到世界各地的艺术表演,在本质上更表露出国家平台对于世界优秀文化主动接纳和双向沟通的积极意愿。

(三)2008年至2022年:天下一家的美好愿景

2008年夏季奥运会和2022年冬季奥运会都在北京举办,北京成为迄今唯一的“双奥之城”,中国形象不断展现在世界舞台中央。近些年,中非合作论坛、金砖国家峰会、G20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活动接连在中国举办,中国故事与中国声音愈发成为全球不可忽视的一极。中华文化向来有着同外界其他行为体命运与共的和谐基因。这一阶段,国际友人节目参演者的国别空前广泛,内容亦多元,在主题上着重表现了海纳百川、天下一家的美好愿景。例如,2009年奥运主题小品《北京欢迎你》中,两位北京老人在奥运会期间抢当志愿者, 为世界赛事贡献一己之力;2011年,来自加拿大的大山和5位来自不同国家孔子学院的国际友人共同表演相声《四海之内皆兄弟》,结尾诗便是“中华文化代代传,孔子学院春满园。四海之内皆兄弟,共祝中国幸福年”;此外,《欢乐的节日》《我爱你中国》等同样表现出中国人民欢迎世界人民的和美之情。

三、叙事理念:文化交融的先进经验

由于地理、历史、社会体制等发展条件不同,世界各国文化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文化交融并非意在消除多样性和差异性,而是为了在此过程中减弱不同文化之间的偏见和隔阂,以求共同进步。通过对国际友人节目叙事理念的分析,可以知晓其鲜明的文化交融特色,具体体现为两类叙事理念的融合并济——“以我为主”的文化主体性认知和“讲述我们”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春晚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周刊“春晚”的后台故事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多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在家庭中的位置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从春晚《天地人和》节目谈武术表演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从春晚的“槽点”看当代受众的娱乐需求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