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次有学术分量的展览

2022-05-03梁永琳

中国书画 2022年3期
关键词:家乡书法创作

梁永琳

黄君,字君平,号鉴斋等。1961年生于江西省修水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国版权协会理事、北京文博学院教授、兰州大学书法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江西省美术馆学术委员、(全国)书画教育协会高等书法教育分会顾问。著有《黄君书论文稿》《书法创作引论》《千年书史第一家:黄庭坚书法评传》《山谷书法钩沉录》《书法·文化·哲学:黄君随笔短论》《一位书法家的心灵世界:黄君诗词》《诗词论说》《王羲之十七帖研究》《东方思维与中国书法》等。

由江西省文联与央视书画频道两家主办的“我心匪石·黄君书法回乡汇报展”自9月16日在江西省美术馆开幕,经过长达22天展览,于10月8日圆满结束。

黄君是一位具有影响的学者型书法家,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著作奖获得者,先后两度入选“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兼书画专业委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高等书画教育研究会顾问。

由于黄君的综合修养,其书法创作有独立的思想追求,形成以文化为支撑,追求大雅之境的个人特色,故得到当代学界的充分肯定和普遍赞誉。已故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冯其庸先生诗赞黄君“华年才气敌江河,翰墨淋漓写玉波。颇忆分宁山谷老,满川风雨好诗多”。已故著名文艺评论家何西来先生认为黄君书法是“无愧于盛世的书法”,并评论说“他的书法是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香港著名书画鉴定家黄君实先生见到黄君的诗文书法后惊叹“不忆当代乃有斯人”!著名美学家、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韩玉涛先生直言“从中国书法史看,近200多年来,像黄君这样的人才不多”。

一、特色鲜明的展览作品

黄君此次回乡汇报展览作品以其书法创作思想为线索,突出文人特色和家乡情结,120多件展览作品分为日课、诗翰、对联和卷轴四个部分。“日课”为黄君研究、临摹古代经典名作的作品26件,其中23件为近十年内临习金文大篆和古文字研究作品,包括《史墙盘》《师期簋》《大克鼎》《何尊》等十多件西周重器铭文的临摹与释读,以及如《燧公盨》、美国哈佛大学所藏良渚刻符这样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书法与文字史料。此次展览1号作品《大篆书千字文》28联屏,是黄君近年学习金文大篆的最新成果。此作已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单行本,与展览同步在全国公开发行。展厅内的2号作品,是篆隶二体书《黄鉴斋整理石鼓诗全本》十联屏,这是黄君在系统研究整理先秦《石鼓文》基础上,补齐《石鼓文》全部缺字后,用籀篆摹古、隶书释文的最新创作。此作在展示书法艺术性同时,具有很高的文史意义和学术价值。“日课”类作品在篆书以外仅3件,其中《草书临王羲之十七帖八联屏》《行书临黄庭坚此君轩十条屏》系2004、2013年旧作,曾经在中国美术馆等多地展览。

“诗翰”部分是黄君精选自作诗词60余首所创作的书法作品,形式主要是信笺、手卷、斗方等小品,包括部分诗作草稿,书体以行草书为多,兼具篆隶楷行诸体。黄君是当代著名诗人,且奉行诗文、书法、心性“三合一”的创作观。“诗翰”为此次展览的核心,作品中不少是黄君广为传播的优秀诗词。其笔墨各随诗意而展开,故深得魏晋以来传统书法精华的大雅之境。50余件作品,精彩纷呈,墨韵悠长而格调高雅,蕴含丰富且耐人品味。“对联”部分计28副,一半为自撰,一半录前人名作。其中金文大篆书江西文化名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和大草书自作诗联“贫寒已惯欢娱久,富贵难忘道义持”,是此次展览两件标志性作品。另外如“徐孺下陈蕃之榻,龙光射牛斗之墟”“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溪鱼洗砚争吞墨,山鸟通文看著书”等,则是与江西地方文化密切相关的名联。自撰联中有多副钟鼎铭文集联,苍古、朴茂而纯雅,充分显示作者良好的综合素养和高超的笔墨表现能力。另外几副用历史名句配成的对联,如大篆书“位卑未敢忘忧国,身小还需力护仁”“解知白马非常马,转益多师是我师”“胸存道义人方贵,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愿天下得幸福安康人民泰平”,出古入新,奇巧兼丽,从一个侧面反映作者非同寻常的思想认识和超凡脱俗的文人心性、艺术品格。“卷轴”类作品是用前人诗文创作的作品,仅10余件。包括如“忘忧草”“百志惟熙”“齐明盛服”等警句短语,篆书横渠四句、范仲淹名言,草书毛主席《沁园春·雪》、李白《将进酒》,草书马凯先生诗,以及草书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句条幅等。这些作品的重要特色是,笔墨形式深入诗文内涵,同时表达作者心性和情感,这与当今书法界普遍存在单纯笔墨游戏和“抄书”现象形成鲜明反差。

二、黄君的书学思想和“三合一”创作观

黄君此次展览,清晰地展现他作为一个取得成就并具有独立思想的学者形象。展览前厅的50多种著作样书,包括他40岁前完成的佛教著作《禅宗宗派源流研究》(国家“八五”社科项目,合著)、《智者的思路—禅门公案精解百则》,40岁后获首届中国兰亭奖的著作《书法创作引论》,两个不同版本的《山谷書法钩沉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八册《黄君书论文稿》,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王羲之十七帖研究》,新、旧两个版本的五大册《黄庭坚书法全集》,还有他主编的四卷本《黄庭坚研究论文选》和系列出版物《诗词丛刊》等。年方花甲的黄君,有如此众多且颇有分量的学术著作,这在当今中国书法界极为罕见。

在新出版的《我心匪石—黄君书法回乡汇报展作品集》中,黄君有一篇文章《书法创作分类和我的“三合一”创作观》。展览开幕式当天下午,我为黄君在江西美术馆二楼报告厅主持了他同题所作的专场讲座。显然,这是他对此次展览学术思想的交代。黄君提出,中国书法史以书圣王羲之为标志,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逐渐演变成熟期,后期则是在五种书体内,书法审美不断追求变化、创新的时期。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历代书法作品,可以按创作者思维意识分为趣味性、功用性、抒情性、理念性4个层次、6种类型的观点—其中趣味性、功用性、抒情性三个层面各有一种类型,而理念性层次又细分为自然审美理念、个性风格理念和现代哲学观念三种不同类型。黄君明确指出,他自己的书法创作,追求“三合一”的目标,即心灵世界、文字内容和笔墨形式三者的统一,或者说“是我的心灵世界和书法的内、外形式三者的完美统一”。他还强调说:“在当下这个国际交往频繁的时代,书法是中国文化一个颇具代表性的符号。”“书法家首先是文人,所以书法家应该关注时代,书法创作也必须进入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我钟情于用我的书法,表现我的内心世界,我喜欢用自己的文字来书写我的黑白世界。临摹之外,我的书法基本上写我的自作诗词,当然,书法创作不可能不用前人的文字,这方面,我遵循一条原则:必须进入创作状态,为我所用。我认为,书法的笔墨形式、章法结构、书中点画的轻、重、短、长、转折扭挫等等,一切都必须是为我的审美追求、精神表达服务的,否则,可以用得上吴冠中的那句话—笔墨等于零。”当代书法的展览很多,但像黄君这样,有着清醒而独立思想的展览太少。黄君从创作意识的角度对书法作品的重新分类,是他在首届兰亭奖获奖著作《书法创作引论》中的重要观点。黄君的“三合一”创作观,把书法作品的创作主体精神与汉字这个书法创作对象及笔墨表现形式三者统一起来,是一个既符合书法历史实际,又具有现代学术眼光的全新观点,这对当代书法创作具有重要

的启迪意义。

三、黄君的家乡情结和人文关怀

黄君是土生土长的江西修水人,虽然32岁离开家乡到现在60花甲,近一半时光漂流在异地他乡,但他自述,他不仅生命之根在家乡,更重要的是他的文化根基也在家乡,甚至文化信念、人生理想也与家乡密切相关。他的学术研究,以乡邦文化如佛教黄龙宗研究、黄庭坚研究为切入点,由此展开,融入整个时代。种种迹象表明,黄君的文化品格、思想倾向以及书法、诗词创作追求,也深受江西文化,特别是其先祖黄庭坚的影响。黄君坦言,这次回乡办书法汇报展,是其回归家乡、拥抱家乡、回报家乡的一次实际行动,也是他对家乡文化深深眷恋的表现。

江西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策源地,早在新石器时代,鄱湖周边文化,就已居整个华夏领先地位。自西汉豫章设郡以来,江西文化代有雄奇。特别是宋代以来,江西更是文人辈出,文风鼎盛,横被天下,泽荫千秋。黄君作为从事文化艺术研究的学者,对家乡文化的历史厚重感,以及江西文化在华夏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所处的地位、特色、意义,均有自己独立的看法。此次他的展览特色之一是凸显家乡情怀。我想,这也是他的回乡汇报展览受到热烈追捧的内在原因之一。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代表符号。当代中国书法,正处在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特殊时期。当下中国书坛,存在诸多迷茫和不确定因素,怪诞之风,胡乱之象,令人忧虑。黄君的书法重视文化内涵,崇尚大雅之境。他的回乡汇报展,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有深厚的文人情怀,也有清晰的创作思想,这在当今书法界极为难得,因此他理所当然地在当代书法界产生巨大反响。笔者相信,随着对黄君书法及其文化、思想等相关信息的不断了解和积极消化,将会引发人们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反思,尤其是黄君的“三合一”创作观,会启发、引导当代书法家的创作行为,由此也必将影响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繁荣与进步。

(作者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责任编辑:刘光

猜你喜欢

家乡书法创作
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Jazz
诗书画苑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