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对接地方重点产业发展的研究

2022-04-29林毅贞伍玩秋刘文彬潘新宇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2年4期
关键词:阳江风电机电

林毅贞 伍玩秋 刘文彬 潘新宇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阳江 529500)

目前先进制造业集群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制造业的规模和实力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区域创新的综合能力多年来保持全国第一,逐渐形成了强大的产业整体竞争优势。2021年8月,广东印发了《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把智能机器人、高端装备制造、激光与增材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广东制造的新焦点及新引擎,把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方向[1]。

阳江紧邻粤港澳大湾区,是广东省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的重要基地。阳江市政府高度重视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先后制定了《阳江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阳江高端不锈钢产业基地发展规划》《广东(阳江)国际风电城规划》等政策文件,把先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奋力打造高端不锈钢和海上风电两大千亿主导产业集群,大力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业及五金刀剪等重点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2]。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是广东省首批立项的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肩负着服务阳江重点产业发展,为地方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建设对接阳江重点产业发展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阳江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1.1 千亿级合金材料产业集群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1.2 世界级风电产业链集群向绿色能源方向加速发展

绿色能源是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目标,而海上风电是绿色能源的主渠道。广东(阳江)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是我国重要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目前已经有明阳整机、龙马铸造、金风整机、东方海缆等总投资约387亿元的风电装备制造项目建成,基本上涵盖了风力发电机的机组、叶片、钢管桩、导管架、塔筒、润滑系统、海底电缆等整个链条的风电装备部件。2021年7月,全球首台抗台风漂浮式海上发电机组在阳西县沙扒海域安装,该机组单机容量达5 500 kW,高107 m,叶轮直径155 m。阳江市阳西县的海上风电投资为1 340亿元,总装机容量730万kW,年发电量约为204.4亿kW·h,该发电量不仅能满足阳江全市的用电需求,还可以节余59.2亿kW·h。预计到了2025年,总装机容量达1 000万kW、投资近2 000亿元的阳江海上风电项目将全部建成并投产[6],这将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稳定充足的绿色能源。

1.3 传统的五金刀剪产业链向创新转型方向迅速发展

被誉为“中国刀剪之都”的广东阳江,有着1 400多年的制刀文化和历史。目前阳江拥有1 500多家五金刀剪生产企业,产业集群的规模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行业年产值超550亿元,产量及出口量分别约占全国的70%及85%[7]。其中,中华老字号“阳江十八子”力求创新转型,其最新研发制造的智能型杀菌刀座,可通过智能控制实现一键杀菌以及烘干刀具;阳江拓必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坚持自主创新,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设计师,建立特色人才库,目前拥有两大核心的自主品牌——“拓”牌厨刀和“KIZER”牌国际高端的户外战术刀,其“七巧板”户外折刀包装盒曾获得德国慕尼黑举行的奥斯卡设计奖“iF金奖”;生产科学艺术厨具的广东美珑美利集团成立25年以来,一直坚持质量优先的原则,坚守“厨房升级”的理念,注重研发和创新,重点打造刀具、锅具、厨具三大类厨房产品,现已研发出高品质的现代化厨房用品200多款,获得国家专利100多项[8]。阳江的五金刀剪产业转型创新带动了当地的企业相互融通,促进了阳江经济的发展。

2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建设对接重点产业面临的挑战

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的总体建设水平离阳江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专业群建设起步较晚,与产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近年来,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设计与制造等专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产教融合、技术服务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地方产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由于专业群刚刚组建,群内各专业建设时间也不长,因此群内各专业之间尚不能形成高效的分工协作关系;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对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而海上风电装备、合金材料等装备制造业则是阳江的新兴产业,因此专业群建设与地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必然有一个融合的过程;群内的师资、实验实训设备等软硬件配置还未能满足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需要。

2.2 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未能满足制造业发展的需求

2021年8月广东省人社厅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内地)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显示,参与调研的粤港澳大湾区16 959家规上及国家高新技术样本企业中,制造业急需紧缺人才的数量最多,达199 680人,占总需求人数的61.93%[9]。阳江的合金材料、风电装备、五金刀剪三大重点产业,高级技术工人稀缺现象明显,特别是一线技术含量高的机修钳工、焊工、电工、数控车工等严重短缺且青黄不接。这间接说明,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行业需求,所培养的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也不高,直接导致了产业用工量存在较大的缺口[10]。

2.3 师资队伍及实践平台,未能达到领先于产业发展的水平

由于体制机制还不完善,高职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与从事先进制造业技术开发的一线人员相比,其实践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大部分教师对人工智能、视觉技术、机器人技术等先进技术掌握的程度还未能达到现代企业的要求;校内部分教学设施及实训设备陈旧,落后于企业现代化生产的先进设备;教师参与相关企业的技术改造以及承接企业的研究课题还有待加强;教师参与高新技术技能的培训与交流较少,其水平离掌握企业先进技术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3 促进阳江重点产业发展的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策略

根据先进制造业对机电类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的需求以及技术要求,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核心,融合机械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等专业,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并对标省内外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地方产业发展以及经济建设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3.1 明确组群逻辑,紧密对接地方产业链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各专业应与先进制造业(合金材料制造业、风电装备制造业、五金刀剪生产装备制造业)紧密对接,充分发挥专业群整体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产业集群。如图1所示,专业群内有5个专业、15个合作企业、20个用人单位。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分别对应于机电系统中机械部件生产所需模具的选材、设计与制造,机械部件的设计、加工与组装,系统应用软件的研发、安装与调试,系统电气部分的设计、安装与调试,系统设计、集成、调试与运维。各专业技术协调配合,优势互补,基本覆盖合金装备制造业、风电装备制造和五金刀剪生产装备制造环节的全部技术要素。

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冬)令营活动,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为帮助广大华裔青少年学习中文、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促进海内外华裔青少年的交流,而在寒暑假期间举办的大型综合性活动。主要内容有了解中国武术和民族艺术、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常识、参观文化名胜古迹等。

图1 阳江重点产业集群与专业群的对接

3.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产业转型发展需要

随着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加入以及产业信息化的快速变革,制造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亟须高素质技能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的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建设应该围绕“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职业、教学对接生产”的原则,引进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技术培训理念,实施“德技并修、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根据企业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建立“1+X”证书制度,推行现代学徒制班、订单班等多种培养方式。

3.3 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对接重点岗位培养人才

3.3.1 建立共享课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根据对接的重点企业岗位特点和技术技能的需求,由学校和对接企业共同探讨建立专业群课程资源库。各专业课程的结构由专业群统一协调,专业基础课教学资源实现共享,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体现互补性和方向性,专业选修课程实现互选,建设开放共享的精品在线专业课程,形成“线上学习+线下实践”的教学方式;结合企业的先进装备制造、智能控制技术等,及时引入企业应用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增设体现企业具体岗位需求特点的实践性选修课程。如根据风电产业链发展的需求,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的教师编写《风力发电技术》教材,并建成广东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专业群的五个专业开设该课程,为风电产业链提供所需的人才储备。

3.3.2 课程实施对接企业实践,实现技能培训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拥有总建筑面积约20 000 m2、培训设备仪器总值1 600万元的粤德合作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粤德中心引进了德国职业标准和资格认证体系及“双元制”职业技能培训理念,实现理论、技能、实践全过程育人;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按照“学生→学徒→员工”角色递进式培养,实训课程实现教室与车间、学生与学徒、教师与师傅、作品与产品的“四结合”[11];在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3个专业开展基于AHK(德国工商大会)证书的“1+X”证书制度的试点推广应用;以企业生产技术所需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通用技术为主要的教学内容,通过校内培训或者“送教入厂”的方式,为本地高端不锈钢制造产业、五金刀剪生产装备制造企业和风电装备制造企业等企业培训员工,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3.4 深化产教研融合,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3.4.1 建设现代学徒制班

2020年5月,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与广东明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明阳学院,重点培养绿色能源产业的人才,目前设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班,学制3年,采取“1.5+1.5”的教学模式,即在前1.5学年,学生在校集中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并进行基本技术与技能训练,在后1.5学年,学生主要在企业跟岗学习,接受专业技术与技能的培训。学校与企业一起制订自主招生计划,通过企业提供的知识技能应用案例与相关的设备,校企双方联合培养,共享师资,使课堂教学与生产一线的工作任务实现“零距离”融合,为企业培养对口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3.4.2 校企共建实践平台

2019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和阳江市人民政府共同投资建设两大实验室: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阳江分中心和材料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阳江分中心。两大实验室正发挥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教师组成2个科研小组,对阳江市合金材料和海上风电产业“卡脖子”的问题进行研究,为产业的发展解决难题。同时,校企共建“海上风电装备系统科研与专业能力实践平台”和基于“工业4.0”的“刀剪智造装备创新研究与专业能力实践平台”,发挥其满足教学与服务产业的双重职能,在促进地方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益。此外,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与金风大学合作,共同建设海上风电人才培训阳江分校项目,相关项目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为海上风电智能装备制造业打造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3.5 打造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3.5.1 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

加强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选用具有产业背景或者了解产业发展动态的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引进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高层次人才,打造高质量的教学科研团队;支持教师赴企业参加专业技术实践,把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和社会服务列入绩效考评和职称评审重要内容;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来校担任兼职教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及专业群建设等重要工作;加强与市机械工程学会的联系,充分发挥学会在促进学术技术交流及专业群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鼓励教师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参与相关企业的技术改造、承接企业的研究课题;支持校企联合申报省市级科技、社科、经信等部门下达的科技专项攻关项目、技改项目、资助课题等;鼓励教师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开展计算机应用软件编写、专利设计等科技创新活动,并将知识产权成果推广应用到企业,促进企业发展。

3.5.2 加强教师培训与交流

专任教师除了有知识、懂技术、懂教法,还需要对最新的产业技术、行业动向跟进了解,把更先进更实用的知识与技能教授给学生。高职院校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的师资培训班,并加强对德国职业标准及资格认证体系和“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交流,分批选派骨干教师赴中德合作办学机构参加相关的培训,骨干教师在培训后获得德国“双元制”培训师资格证书;加强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等采用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兄弟院校之间的学习交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

猜你喜欢

阳江风电机电
基于递归模糊神经网络的风电平滑控制策略
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
阳江开放大学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风电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探讨
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
风电新景
简述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高速公路站级机电维护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机械制造过程中机电自动化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