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访谈节目的特点及发展路径

2022-04-26孔怡婷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4期
关键词:主持人大众受众

孔怡婷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随着网络的兴起,传统的访谈节目已经无法满足大众的口味,使用新媒体技术创作的各种访谈节目也应运而生,如《十三邀》《透明人》等。现阶段,我国传媒快速发展的节点来临,众多新媒体和自媒体不断涌现,如何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是传媒人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1 网络访谈节目的概念

“广播谈话节目的发端,在西方可以追溯到18世纪人们在咖啡馆专门讨论社会问题的公共聚会。随着广播媒介的出现,人们的聚会谈话被呈现在广播中。”广播电视谈话节目是将人际间的语言交流引入广播电视,并将这种交流本身作为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呈现给受众[1],这种节目形式开始将较为私人的话题展现到公众领域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窥私欲。陆晔在《当代广播电视概论》中提出:“从表现形式上看,谈话类节目往往是由主持人与一位或数位访谈/谈话对象就预先设定的话题在演播现场进行讨论交流。”[2]网络访谈节目则是指以网络作为传播媒介,节目主持人邀请嘉宾来到节目现场并提出本期节目的话题,嘉宾对指定的话题进行探讨与演讲,是对广播电视谈话节目的延续。

2 网络访谈节目的特点

网络访谈节目与其他节目相比有着明确的特点,话题选择方面更加广泛、新颖、大胆;主持人更能在节目中展现个人魅力,并通过人设获得大量粉丝;参演嘉宾涵盖各行各业,可以让受众看到不同观点的碰撞。

2.1 节目的话题选择广泛

网络访谈节目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播出环境更加宽松,与传统媒体相比话题的选择更加广泛。传统的访谈节目中所采访的人物无非是一些明星、企业家等与大众距离较远的人,他们的生活、感情等更加隐私,这种情况也就导致为避免对他们产生负面影响,所谈论的事件与大众平日的生活有较大差距,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与理解。但网络访谈节目恰恰相反,它从一开始就带有网络的附加值,传输速度快,节目的形式更多元化,选择的话题更贴近年轻人的生活实际。一个节目的话题不仅会影响这个节目的播放量,也会影响整个节目的受众群体数量。网络上,年轻人占有更大的比重,所以网络访谈节目更应该贴合年轻受众群体的世界观、价值观,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创新与探索,这无疑会给整个节目带来生机。同时,受众在网络上的包容性更广,因此网络访谈节目的话题选择应该更加大胆。

2.2 节目的主持艺术

在一个访谈节目中,主持人是不可或缺的,其掌控着整个节目的节奏、流程与基调,因此主持人更应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同时,访谈节目主持人最重要的是打造自己的人设并形成独具特色的访谈风格,如《十三邀》和《金星秀》节目中的许知远和金星都具有极其鲜明的性格,他们在主持节目时也同样是这样。“看世界带着偏见”这句话不仅是《十三邀》的宣传语,也突出了许知远本身的性格特点,在与嘉宾交流的过程中,许知远会带着“偏见”与嘉宾一起讨论问题,从而让观众受到启发。这种启发是通过嘉宾与主持人的经历和观点让观众自我思考,这种思考是主动的,是填鸭式输出不可比拟的,更能增强受众与节目的黏性。

一般话题的焦点都只会聚集在嘉宾个人身上,谈论的问题深度不够,不能触及大众的内心,所以不能对大众产生教化作用。“访谈”二字,有访有谈,缺一不可,只访不谈便是专访。主持人与嘉宾对同一个话题进行讨论,由主持人带动整个节目的发展,引导嘉宾去讲述,两人或者多人一起来对某个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就像打乒乓球一般,有来有往,这才是一个优秀节目所应该做到的。

访谈者通过对问题的提问,能够更好地了解事件在被采访者心中留下的印象,受众也可以走入被采访者的内心深处。但是,在访与谈之中,最重要的无疑是主持人对于度的把握,适度和过度完全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主持人的人文关怀尤为重要,贯穿访谈的整个过程,在前期案头工作的准备过程中就应该了解嘉宾背景,做好足够的功课。人文关怀既要体现出对访问对象的爱护,又要体现出对受众的保护。在一场访谈中,主持人作为提问者,掌握着整场访谈的节奏和走向,因此更应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把握好理性逻辑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尺度,过于理性或感性都会对受众的认知与情绪产生影响。

在访谈的过程中对被访者造成影响的不仅包括主持人的语言符号,还包括主持人的非语言符号,这些非语言符号同样作为一种文本向受众传达信息。美国口语传播学者雷蒙德·罗斯认为:“在人际传播活动中,人们所得到的信息总量中,只有35%是语言符号传播的,而其余65%的信息是非语言符号传达的,其中仅仅面部表情就可传递65%中的55%的信息”[3]。在采访过程中,主持人微皱的眉头、思考的眼神、前倾的身体都能向受众传递信息,因此主持人在采访的过程中对于非语言符号的使用需要谨慎。在与被访谈者的交流中,主持人的非语言符号应与语言符号保持一致,这不仅可以避免受众对信息产生疑惑和误解,还能更好地引导嘉宾进行后续的谈话。主持人作为节目中的关键一环,既要承上启下,又要把节目做好、做精。关于度的把握并不只是简单的理论,更需要主持人在采访的过程中亲身体会,从实践中吸收经验,将有价值的问题抛给被访者,并呈现在节目中。

2.3 跨圈层的参演嘉宾

目前,网络访谈节目中的嘉宾不再局限于演员、歌手,而是出现了网红、企业家、作家等。例如,《十三邀》第一季中的嘉宾,从企业家罗振宇到演员姚晨,从著名导演冯小刚、李安到咏春拳宗师叶问之子叶准,从作家蔡澜再到被称为“魔岩三杰之一”的歌手张楚等(见表1),不同职业的嘉宾吸引着不同的受众群体,再加上许知远犀利且带有偏见的提问,不仅拉近了受众与嘉宾之间的距离,也让受众感受到了不同观点的碰撞。该节目选择了来自不同圈层、具有不同经历的参演嘉宾,引导嘉宾“破圈”,带来不同的受众群体。而各种不同行业的嘉宾也同样具有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

表1 《十三邀》第一季节目嘉宾信息

邀请不同圈层的参演嘉宾逐渐成为网络访谈节目中的独特元素,如《十三邀》等,因为不同圈层和职业的参演嘉宾可以吸引不同的受众群体,而且不同行业的嘉宾拥有不同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他们各自的观点在节目中相互碰撞会增加节目看点、丰富节目内容。

3 网络访谈节目的发展路径

3.1 多平台传播

网络访谈节目应当逐渐多元化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传播媒介的丰富和增加,大众可以选择的方式越来越多,其如果还是按照之前的风格来制作节目的话,就会使受众产生审美彼劳。所以,网络访谈节目应该使用多平台进行传播,利用网络和新媒体等创造更有趣、有爆点的节目形式。

好的节目不仅仅要有好的内容,更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传播渠道,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播。目前,网络访谈节目不断细分,与其他节目之间的竞争也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所以其急需寻找发展路径,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但如果其选择的传播渠道与内容不匹配,再优秀的内容也会被淹没在互联网的浪潮中。例如,《十三邀》不仅依托腾讯视频进行传播,还在微信公众号、QQ、微博及抖音中进行了大量的碎片化传播。不同的平台有着不同的受众群体,根据各种平台的特点对节目内容进行二次创作可以增加收视群体,扩大节目的传播范围,提高节目的影响力,以此提升节目的竞争力。另外,节目通过不同的平台跟受众进行互动可以使受众参与进来,这样不仅能够及时接收受众反馈,还能给自身提供新的创作方向。

受众即传播的对象,是节目中最重要的一环,没有受众的节目就不是一个完整的节目。因此,不论是节目前期的策划、中期的拍摄还是后期的剪辑,都应该考虑受众的需求,要了解什么样的内容与信息是受众需要了解、亟待获取的,若无法恰当把握受众心理,则往往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作为电视的观众、互联网的用户,受众群体是一个抽象且处于不断变化中的集合概念,具有分布广泛、人数众多等特征。随着受众的概念不断发生变化,受众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不同媒介的使用者对于内容的需求也不尽相同,电视观众更注重信息获取,网络用户更在意娱乐与参与,所以网络访谈节目要把握好不同平台的特征,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平台传播信息。

3.2 培养人才

新媒体时代,人才的培养同样迫在眉睫,工作人员不仅仅需要提升自身在剪辑、拍摄、文案等方面的技术能力,更要能把握受众心理,只有明确受众的需求,才能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创造出一档好节目。人才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可以积极引进优秀人才。网络访谈节目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积累大数据来了解受众的喜好与特点,并针对受众需求制作出真正贴近大众生活、直击大众心灵的优秀作品,而这需要公司的管理者不仅仅要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战略规划,更应该引进并培养一批高精尖的优秀人才,给整个企业注入活力。二是利用好现有高新科技,给大众提供较为新鲜的视听体验,包括场景布置、剪辑风格等,使作品具有年轻化的标签,可以满足受众的需求。现代人生活节奏逐渐加快,所接收的知识也逐渐碎片化,而现代人所喜爱的碎片化接收信息模式也是导致传统电视访谈节目呈现颓势的一个原因。所以,网络访谈节目要利用好现阶段比较火爆的各种平台进行传播,使节目有较高的曝光量;而且,本身严肃的访谈节目配上有趣的剪辑会产生一种反差,这种反差会大大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从而使网络访谈节目拥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3.3 避免泛娱乐化

新媒体时代,享乐主义与消费主义带来的泛娱乐化现象是网络访谈节目需要警惕的。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大众想要找到更具娱乐性的活动,以此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娱乐确实是不可或缺的,但过度娱乐化也会减弱受众的社会责任感。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所以人们需要舒缓情绪、缓解压力、适度疏远现实,这是基于人性自身的需要[4]。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泛娱乐化现象逐渐增多,众多内容空洞、结构简单甚至是低俗的内容接踵而至,使人们习惯了这种信息呈现方式。而且,及时享乐主义让人陷入了一种快感,这种快感是很容易获得的,但通常会更快地失去。泛娱乐化是资本控制下信息全球化的必然产物,资本要求媒体尽量占用更多的观众,而娱乐也恰恰是大众最乐于接受的一种方式。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写道:“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物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的命运就在劫难逃。”[5]不论是网络访谈节目还是其他的节目,其传达出的文化与价值观都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过度娱乐只会使节目昙花一现,创作者应不忘初心,为人民服务,为受众服务,为大众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4 结语

网络访谈节目的功能在于加强受众对某个领域的了解、解答受众的疑问、满足受众的好奇心等。新媒体时代,大批的网络访谈节目诞生,但其只有切实了解受众的需求,并以满足受众的需求为己任,才能使自身更有价值。

猜你喜欢

主持人大众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大众ID.4
上汽大众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