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性文化背景下许昌市艾庄乡入口牌坊设计研究

2022-04-25赵普天杨俊鹏解丹丹张钧硕郭小川

重庆建筑 2022年4期
关键词:牌坊回族入口

赵普天,杨俊鹏,解丹丹,张钧硕,郭小川

(许昌学院 城市与环境学院,河南许昌 461000)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脱贫攻坚工程取得伟大胜利,在全国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在建设美丽乡村的风潮下,为切实改善农村景观环境,全国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乡村景观提升改造的实践。 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在“美丽”,是在经济发展下的环境与人文的美丽[1]。 而人文与环境融合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地域性文化元素与景观设计的结合方面, 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设计能够更好地映射当地文化内涵,呈现地域特色景观[2]。 入村景观牌坊是进入乡村的第一个标志性的建筑,一座能够体现地方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牌坊,能够更好地展现乡村的美丽和建设水平,还能给人带来入村的良好第一印象,因此设置入村景观牌坊往往成为了众多乡村进行入口景观提升的首要选择。 要以入口景观设计来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 针对地域性文化背景下的乡村入口牌坊景观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入村牌坊景观设计中现存的问题分析

牌坊古称“棹楔”,传统牌坊是由底座、立柱、额枋和字牌四大部分组成的一种特殊建筑。 牌坊集雕刻、绘画、书法和文辞匾联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多建在交通要道、宗教场所和家族宗祠等地[3]。牌坊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典型象征,既是华夏民族特有的民间建筑,又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地域人文、建造技术等文化信息[4],其既属于典型的汉文化建筑形式,亦可以与各民族的建筑文化做到恰到好处的融合[5],也是能够体现乡村特色的重要景观节点。 而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经过长期发展积淀形成的独具一格的元素[6],反映出当地的民俗、专有文化活动、民族特色和宗教文化等内涵,这些要素是能够通过设计融入入村牌坊营建中的。 入村牌坊的设计和营建在我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许多精美大气的入村牌坊见证了当地村落的发展和历史变迁,成为当地重要的地域文化符号,如湖南汝城县范家村绣衣坊(图1)等。 “绣衣”指身着“锦衣”的生员、秀才[7],表示受君主尊宠,绣衣坊始建于1520 年,距今已有500 余年的历史,是国内罕见的专门旌表监察官员的年代最早的珍贵文物,被誉为“湖南第一坊”。

图1 湖南汝城县范家村绣衣坊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结合网络资料搜集发现,在我国当前入村牌坊兴建较为流行的背景下,虽然有着不少优秀的现代牌坊设计案例,如杭州李村入村牌坊、临安县浪山畲族文化村入村牌坊(图2)等,但仍存在着较为普遍的设计问题。 主要体现在:乡村入口牌坊设计中存在由于特色不明显而导致的同质化现象;为了过于突出个性导致体量过大或过小从而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现象;建筑材料、色彩和造型应用不当导致的景观割裂现象;由于选址不当导致的入村牌坊意义有限等。 而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同质化问题,同质化导致了地域文化景观特色的缺失,这样的设计会带来明显的割裂感,因而难以获得当地人的心理认同。

图2 临安县浪山畲族文化村入村牌坊

解决同质化设计的有效思路是提取地域性文化元素融入设计中,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地域性文化元素往往具有较为抽象与概念化的特点,甚至仅表现在精神层面的表达[8]。如何有效地将文化元素进行具象化转换并将其体现在方案设计中,是在设计中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2 许昌市艾庄回族乡地域性文化内容分析

许昌市艾庄回族乡隶属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 是河南省21个少数民族乡之一,也是许昌市辖区唯一的民族自治乡。 艾庄回族乡地处建安区西北部,下辖3 个社区和6 个行政村,居民主要为汉族和回族,回族户籍人口约1.5 万余人。通过对实地调研得到的内容进行汇总整理,发现其地方特色建筑文化关键节点主要为历史悠久的元代道教祖庭天宝宫,以及乡内建有的两座现代清真寺建筑。 其地域文化特色可以归纳总结为:地方道教文化、艾庄乡鲁湾村铜器舞,以及艾庄乡本地的回族文化(图3、图4)。

图3 艾庄乡天宝宫入口

图4 村民在天宝宫拜亭前广场表演铜器舞

艾庄回族乡文化历史悠久,天宝宫建筑群始建于南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 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 后在元代统治者的推崇下,真大道教的传播范围日益广泛,而天宝宫因是当时真大道教第九祖、第十祖弘法布道的场所,影响也日渐增大,被尊称为第九、第十祖祖庭[9]。 宫内建筑、碑碣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并于2013 年被列为国家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的元代大元宝谕圣旨碑上刻有元代时期的蒙古八思巴文, 是研究元代宗教、文字的珍贵文物。 此外,当地还有始于清中期的民间艺术艾庄铜器舞。 铜器舞原为封建祭祀文化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表演形式和功能有了质的飞跃,成为了村民平时展现生活富足、丰富精神生活、庆祝丰收的一种舞蹈形式。 铜器舞于2007 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艾庄回族乡亦在2008 年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而艾庄乡内的两座清真寺均为现代建筑,虽建筑本身并无突出特点,但由于其是当地回族乡民做礼拜的必要宗教场所,因而意义重大。

3 许昌市艾庄回族乡入口牌坊景观设计

3.1 艾庄回族乡入口牌坊设计需求分析

艾庄回族乡入口牌坊设计方案选址于X014 县道(天兴路)和X011 县道(许艾路)交汇处往北约100m,道路两侧仅有少量建筑物,不构成景观视线的制约,视野良好。 选址处两侧人行道有约5.5m 高的地上电线和光缆,中间行车道路宽度为10m,两侧人行道宽度各3m。考虑将牌坊设计总宽度控制在16m 以内,牌坊两侧顶高控制在5m 以内,中间处顶高控制在7m 左右,以体现入口牌坊的气势,形成视觉中心,且不至于使牌坊的设计体量过于庞大,使其更好地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通过沟通,当地村委表示希望在艾庄回族乡入口牌坊设计中融入当地的回族、道教文化,以及铜器舞的相关元素,特别是回族元素的体现能够更好地获得当地回民的认同感。 通过分析研判,最终确定了在设计中需要面对的三方面难点:

(1) 回族背景下的伊斯兰元素和道教文化元素属于两个不同派系的宗教文化元素,而铜器舞又属于地域性民俗文化元素,三者难以有机结合;

(2)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要求入村牌坊景观设计中既要包含本地回民的伊斯兰教信仰特点,又要着重体现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这又是一个设计难点;

(3) 将这些难以调和的并反映着地方宗教、历史、文化、时代元素的内容,融入体量有限且不宜过分复杂的入村景观牌坊设计中,本身就是设计难点。

针对上述问题,经讨论,考虑通过以下思路展开方案设计。

首先,对提炼出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地方元素进行简化,作为设计元素融入牌坊的造型设计。 如:设计牌坊的花板内容为体现道教文化的建筑和传说、铜器舞的表演形象等,牌坊总体采用体现伊斯兰元素的配色、线条和造型装饰纹样。

其次,针对当地村委提出的既要包含宗教内容,又要着重体现新时代面貌的要求,在牌坊设计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作为牌坊匾额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宗教内容体现为艺术形象和文化符号,以体现政治鲜明和艺术美观的有机结合。

最后,将经过提炼的上述元素进行艺术化处理,突出迎宾内涵和地方文化。 将反映迎宾内涵和铜器舞的元素布置在牌坊正侧,将道教元素和时代元素布置在牌坊背侧,以伊斯兰艺术元素作为牌坊的立柱和装饰构件等,以起到有机调和及组织牌坊的各种必要元素的作用,使得牌坊设计方案既内容丰富,又避免过分复杂。

3.2 艾庄回族乡入口牌坊景观设计方案

结合上述针对艾庄回族乡的地域性文化元素设计需求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具体的方案设计中,采用传统牌坊造型改造和现代景观牌坊造型设计两种构思。 这样既能够更好地从不同侧面展现设计构思,又可为业主方提供相应的方案选择余地。

(1) 方案1:传统牌坊造型设计构思

在该设计方案中, 采用了四柱三间冲天式牌坊的基本结构,并加以变化(图5)。 冲天柱顶端结合了广泛流行于伊斯兰清真寺屋顶造型的洋葱头式造型;牌坊两侧的额枋下缘的挂落部分采用类莫卧儿圆顶切割曲线造型的变化,将其拉伸并挤压,从造型方面体现伊斯兰文化属性。 伊斯兰艺术讲究精美的纹样和素雅的配色,纹样造型选择精美的几何式纹样,以体现伊斯兰装饰艺术中对繁复、对称以及整体性的要求。 纹样装饰配色以蓝白相间为主,采用定制饰面砖或彩绘的形式进行装点。 在伊斯兰文化中蓝色代表着永恒,亦体现着爱与宽容,白色代表着高尚与纯洁,亦体现穆斯林教徒对伊斯兰教的虔诚,简洁的造型与配色较好地体现了回族乡的宗教信仰特色。 两侧花板的中间部分采用浅暖灰调的人造花岗岩浮雕进行内容表达,正面雕刻铜器舞的场景形象,象征艾庄乡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并体现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背面雕刻道观的形象,象征本地的天宝宫道教文化。 牌坊正面匾额部分用金色金属字体书写“艾庄回族乡欢迎您”,背侧书写“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以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风貌。 牌坊顶部采用深灰色瓦顶,以融入中原地区民俗建筑特点。

图5 艾庄回族乡入口牌坊设计方案1

(2) 方案2:现代牌坊造型设计构思

在该设计方案中,结合现场地形,同样采用了四柱三间式牌坊的结构,并结合现代造型进行变化(图6)。牌坊整体采用了平压顶的形式,使得造型远看起来更为大气,偏向于门式的造型显得更为简练。 总体依然采用了蓝白的配色,并在牌坊立柱前后两侧添加象征伊斯兰教的圆顶曲线切割造型, 以呼应伊斯兰文化元素。 在道教文化的体现方面,首先在牌坊背面两侧花板上采用人造花岗岩砖雕刻以道教神话传说内容,象征以天宝宫为代表的本地道教文化; 同时在牌坊的南北两面花板处配以伏羲八卦符号,彰显地方传统宗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牌坊正面花板上,用人造花岗岩砖雕刻以铜器舞及民俗活动为代表的形象,体现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人们生活水平蒸蒸日上的可喜变化。 在内容的安排方面,将反映特有民俗风情的花板置于正面(南面),反映道教文化的置于背面(北侧),以更好地满足村委的设计要求。 牌坊正反面匾额内容与方案1 保持一致。

图6 艾庄回族乡入口牌坊设计方案2

4 结语

通过后续的对接,两个设计方案均受到了当地村委和村民的广泛认可。 实践证明,在充分调研和挖掘地方传统民俗和地域文化的前提下,在设计方案中较好地体现和融合多种类的本地文化元素是可行的,这在塑造局部景观个性的设计方案研究和实践中尤为必要。 当然,入村牌坊景观仅是地域文化景观设计中的一个小节点,仅为乡村景观序列空间的序幕表征。 在设计实践中,围绕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的地域性景观设计内容丰富且庞杂,除了发挥景观美学功能外,更要兼顾其使用功能、空间关系等,同时还要体现设计个性和地方特色的结合,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但无论面向的设计对象是什么,在设计中挖掘并融入地方独有的文化内容,并将多种地域性特色文化符号进行提炼和融合,是塑造地方建筑和提升景观设计方案特色行之有效的手段。

图片来源:

图1、图2、图4:互联网;

图3:作者自摄;

图5:郭小川绘;

图6:张钧硕绘。

猜你喜欢

牌坊回族入口
小兔的“胡萝卜车”
丰碑与牌坊祥云县王家庄
中国现存牌坊文化遗迹的地域分异及成因
第九道 灵化阁入口保卫战
智者之路等
找准入口,打开思路的闸门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中国梦花
断剑坊
《回族文学》2011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