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专业选择的性别差异成因分析

2022-04-15游小秀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性别差异成因分析高校

游小秀

摘  要:高校专业选择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方向与性质,就业方向和性质又影响着收入和社会地位。性别差异影响了高校专业选择,紧随其后的便是职场、薪酬上的男女不平等现象。女性在推动社会科技发展、经济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众多的女性力量却被忽视。如果因为性别因素导致女性丧失这些机会,那对推动人类历史进程来说也是一大损失。本文以社会学视角,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方面,通过文献研究、归纳演义等方法来分析造成高校专业选择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高校;专业选择;性别差异;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7-0089-04

高等教育时期,是青年从学生身份向社会身份转变的重要阶段,是个体踏入社会之前最后的一道门槛,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相较于基础教育阶段,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最大特点,专业选择是学生进入高校接受教育的必经之路。无论国内外,高校中的专业设置都以社会分工的需要为导向,专业选择的结果决定着个体未来的职业方向和性质,影响着国家产业结构和行业发展状况。高校专业选择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马莉萍等学者曾经对全国85所高校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在大学专业选择上男女生存在着性别差异。在人文社科专业的选择上,女生的占比远远高于男生,超过半数的男生选择了工科专业,比例远远高于女生[1]。

在我国顶尖科研工作中,男女比例也是失衡的,如我国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至今共有35位专家获奖,其中只有屠呦呦一名女性。从35位专家所从事的专业方向可以看到,多是物理学、数学、化学、分子、航空、核能和医药等理科专业,说明女性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远不如男性。即便不是科学技术领域,仅仅是哔哩哔哩前百大UP主人选中,女性数量也未超过30%。2021年哔哩哔哩百大UP主是从影响力、创新性、专业性三个维度进行评选的结果。其中,专业性是指创作具有高度的专业性,与本研究所讲的专业性有一定的吻合性。因在高校专业选择性别差异方面已有很多调查文献,本研究只对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基于人的本能

(一)大脑结构

已有研究表明,人们的认知及行为与人类大脑结构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男女性大脑结构的不同造成了其学习能力上的区别,在我国应试教育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升学,男女性在选科方面会有很大不同。美国科学家1982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称,他们解剖了14个“正常”的大脑,其中5个是女性,9个为男性,结果发现女性的胼胝体较男性的大,左右脑之间的沟通能力较男性强,左右半球都有语言中枢,于是在语言表达、嗅觉、词汇掌握、听觉等感官功能等方面都特别突出[2]。这些结构差异,直接造成男女性大脑两半球所负责的功能也不相同,一般情况下女性更倾向于感性方面的知识学习,如形象记忆、经验产生、情感共鸣方面强于男性,而男生则在理性记忆、知识连贯性、逻辑推理方面强于女性。

从招录结果上可以检验上述研究结论,从河南省教育厅官微发布的2020级新生大数据中可以看到,2020年河南大学男生比例最高的院系是材料院系男女比例为5.6∶1,女生比例最高的院系是文学院达到了男女比例为1∶5.8;从哈工大(深圳)官微发布的2021级本科新生大数据中发现,2021级新生男女比例达到4.4∶1,从男女生在各学院的占比中可以看到,除经济管理学院女生人数占总人数的66%以外,其他学院中都是男生人数占比远远多于女生。可以说,大脑结构制约了个体在某些方面的学习能力,影响了吸收转化知识的效果,除了体现在学习成绩好坏上,也常反映在个体的兴趣爱好上,这些都对专业选择有重要的影响。

(二)女性特征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黄盈盈曾经提出,研究社会性别忽视对身体的探讨是不全面的,身体结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女性的专业选择。我国多数初高中都是综合学校,男女生在一起学习,在日常的集体生活中,学生很容易感知到身体的发育和变化,男生在初高中阶段身高明显增长、嗓音有所变化,女生在青春期会有两大变化,一是乳房的发育;二是月经来潮,而最明显的莫过于乳房发育。乳房发育导致女性体型的变化让不少女生感觉不自在,害怕引起其他同学的关注,更害怕被同学谈论甚至嘲笑,这些心理因素,容易分散她们的注意力,导致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中;月经来潮,正常情况下每月一次,女性经期会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早睡、保持轻松心态等,这些情况都会干扰女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同程度地影响其学习成绩。初高中阶段是学习基础知识的关键时段,面临着分科选择,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不可分心,否则就会影响到学习成绩,学习成绩与文理分科的決策直接相关,进一步影响到高校专业的选择。

二、从家庭角度分析

(一)家庭经济的投入

经济基础是家庭所拥有资源中重的之重。在义务教育乃至高中阶段,家庭经济状况越好,为子女提供的教育投入会越多,越能促进子女学习成绩的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越好,在专业选择上就越理性、越从容。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提出了著名的“知沟理论”,从根本上解释了家庭资本对孩子教育的影响,指出不同贫富状况家庭出生的儿童最早的差距是来自学龄前教育,这一差距延伸到高校,最终会表现为职业、收入和社会地位的差异。对当前中国社会而言,这一理论也非常适用,尤其是当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的时候,父母一方面受限于生活困境,无暇顾及孩子学习,无力帮助孩子择校;另一方面,会把有限的家庭收入用于基本生活保障。只有当家庭经济状况良好,不用为基本的生活开销而烦恼时,父母才会关注孩子的学习,并额外支付一些费用以补足孩子的短板,甚至根据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特长。通常,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越高,职业地位越高,家庭收入越多,用于孩子教育的投入会更多。不得不提的是,在相对落后的地区,重男轻女现象依然严重,家庭教育投入更多地倾向于男性。

家庭早期教育投入直接影响到学生成绩,学生成绩决定了高校专业的选择,通常基础牢固的学生,在数学、物理、化学方面的成绩比较优秀,或者文理各科成绩都很好,高考成绩名列前茅,可以优先挑选好专业,于是,他们会挑选社会普遍认为更有“出息”、将来更有“作为”的专业,而这些专业多是男性主导的理工科专业;早期家庭教育投入空白、基础差的学生,缺乏长期培养的理性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逻辑能力,学习成绩不佳,他们会选择通常被理科生“鄙视”的文科专业,或者是偏冷门的专业。冷门专业能保证成功被录取,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家庭困难的学生,会很在意热门专业可能带来的不被录取的风险,他们会为了保证被录取而降低专业要求,以此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哪怕牺牲个人的喜好。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某些师范院校不收取学费,所以成为很多困难家庭学生的首选,高校师范专业学生群体一般以农村生源为主,而这些生源中又以女性居多。

(二)家庭社会关系网络

家庭的社会关系网络,通常是指一个家庭的影响力所能辐射的范围,类似于水波纹。从古至今,家庭社会关系网络源于家庭世代的积累和家庭中个体的社会影响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家庭的社会地位是各种社会关系网络的集合,家庭的社会地位越高,社会关系网络越发达,动员和利用这些资源为其子女求学和就业服务的能力越强,从而可以在基础教育阶段更好地为子女择校、择班,可以在高考招生录取过程中更好地选学校、选专业,更可以在子女择业过程中更快捷、准确地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信息,甚至直接通过关系和权力决定子女的就业[3]。

父母社会地位高,深谙职场人际关系规则,他们会教育子女更好地树立自己的职业形象,通过有效沟通获得招聘单位的青睐。父母的职场“画像”通常是孩子的榜样,他们会依照父母的样子进行自我职业理想的建构,可见,父母的择业观及处世哲学对子女的专业选择影响深远。

(三)家庭文化氛围

家庭的文化氛围,离不开“文化”二字,家庭的文化氛围与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平息息相关,来自“谈笑皆鸿儒”家庭的孩子和来自“往来净白丁”家庭的孩子在个体气质上是有差别的。“腹有诗书气自华”透露出,个体气质还与“腹有诗书”相关,个体汲取的知识越丰厚,气质越脱俗。家庭成员中父母文化水平越高,越重视孩子文化知识的学习,会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对知识的兴趣和爱好。如果父母经常在子女面前读书、看报、诵读经典、写作以及科学实验,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对知识必然是渴望的、喜爱的。

高知家庭还经常会有文化物品方面的投入,如各种书籍、学习用品、文创物品等的购买和储存,另外,经常出入各种文化博览馆、名人画展等行为,都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家庭成员中未成年子女的气质和视野。这些都能促进子女积极向上和求知的欲望,激发子女求学的动机。再加上父母智慧的形象、理性教育、谆谆教导以及与学校良好的沟通,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进而影响专业选择。专业选择上存在代际传递,子女们更可能跟随父母辈的专业来选择自己的专业。

三、来自社会的影响

(一)社会政策

文理分科是影响高校专业选择的最重要、最关键、最直接的一项社会政策,从根本上决定了高校专业选择。我国文理分科政策具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也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文理分科导致文科生对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的缺乏,理科生对历史、地理、政治等知识的欠缺,让个体知识体系不够健全,近年来,我国一直在进行着高考制度上的改革,如“大综合”“3+X”选课方案等等,自2014年9月起 ,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发布,新高考选科政策开始试点启动,截至目前,已开始第四批试点启动,2021年9月15日,作为第四批试点的江西、安徽省分别取消高考文理分科。新高考选科政策,赋予了学生充分地自主选择科目的权利。与学生自主选科相对应,试点地区的高中开始全面推进“走班制”教学和特色化办学。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基于高中文理分科政策对高校专业选择重要影响的研究居多,马莉萍通过对全国85所高校学生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大学专业选择的性别差异在高中文理分科时就已经体现,约八成男生在高中时选择理科,仅有一半的女生选择理科。文科生几乎全部选择人文社科类专业,理科生中超过七成的学生选择了理工科专业,剩下的1/4选择人文社科专业。这意味着,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专业的选择基本定格在高中文理科选择的那一瞬间。

(二)社会资本

受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社会资本对专业选择的影响,体现出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从高校入学率上看,2000年之后,城乡的性别差异逐渐接近。在不同類型院校中,城乡学子入学机会的性别差异变化趋势相似;在学科选择中,城镇和农村男女学生的学科布局基本一致;在专业选择中,总体上城镇男生在热门专业的占比一直较高,农村女生处于较不利地位的局面未有大的改变[4]。

区域、城乡之间,社会资本的差距还通过各地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同体现出来,如北京有各种文化博览馆、天文馆,北京地区的孩子可以很方便地参观、学习;上海有迪士尼,比起其他地区的孩子,上海的孩子能更方便、频繁地进入参观。除此以外,在义务教育阶段,大城市的学校经常有机会带学生去海外参观学习,拓宽视野,而这些社会资源是其他经济发展落后地区无法比拟的。

(三)社会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对男性或女性角色的固定的、僵化的看法,是导致性别偏见、性别歧视的直接原因之一。因这种性别角色定型的存在,社会上普遍认为女孩适合学习文科,男孩适合学习理工科;女性适合做教师、护士及其他文职工作,男性适合做警察、电工、船长以及高端科技领域研发工作等。“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优女劣”的性别偏见直接导致了两性间不平等的社会关系[5-8]。

本研究认为,社会刻板印象是从道德层面绑架女性,当女性迫于社会压力,就会屈从现实而做出一些违背内心意愿的选择和做法,这种做法体现在专业选择上,就是选择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被社会裹挟做出了某种选择,比如在“女生就应该选择文科专业,男生就应该选择理科专业”偏见下被动选择文科。消除性别刻板印象有利于男女学生专业选择上更平等。相关部门还应设立去性别刻板印象的宣传教育项目,并投入专项资金,法律、政策和法规应提高对妇女的保护程度,积极解决同工不同酬等问题,要求雇主提供更加平等的工作环境等,父母应尽力减少性别刻板印象对孩子未来发展的影响[9-10]。

四、结论

由性别造成的不平等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当今社会,女性通过不断争取和努力,也逐渐活跃在社会舞台中,为社会发展贡献自身力量。但总体上来说,女性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上仍然处于劣势地位,尤其是中国女性。只有从根本上了解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改善现状,突破传统束缚,发挥女性的力量与魅力,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归纳演绎等方法,以社会学视角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分析了造成高校专业选择差异的原因。期望通过本文的调查研究,可以减少就业中可能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以及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

参考文献:

[1] 马莉萍,由由,熊煜,等. 大學生专业选择的性别差异——基于全国85所高校的调查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16,37(05):36-42.

[2] 赵彤凌. 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兴趣淡漠的原因探究[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

[3] 文东茅. 家庭背景对中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07):58-63.

[4] 颜岚岚. 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差异变化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8.

[5] 陈新叶. 高等学校中的社会性别偏差问题与性别意识教育研究[D]. 青岛:山东师范大学,2014.

[6] 陆根书,刘珊,钟宇平. 高等教育需求及专业选择中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9(10):14-29.

[7] 俞毅. 高等教育中性别隔离现象的实证分析——以湖南省普通高校1991年至2008年毕业生为例[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5):26-28.

[8] 陈新叶,赵雪. 论社会性别视角下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公平发展:问题与对策[J].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4(01):76-81.

[9] 王伟宜,桂庆平. 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性别不平等及其变化(1982-2015)[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01):78-86.

[10] 段雪倩. 高等教育需求及专业选择中的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 当代职业教育,2015(03):73-75.

(荐稿人:高阳,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编审)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性别差异成因分析高校
不同任务类型中性别差异对外语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
杀人案件的动机与成因分析
角色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对运动的影响
道路桥梁结构加固措施与方法分析
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性别差异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AdvancedTeachingStrategiesofCollegeEnglish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