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X”证书制度背景下“课赛证融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2-04-15陈飞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融通应用型课程体系

陈飞

摘  要:文章结合“1+X”证书制度背景,对课赛证融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设计和应用这种新的教育模式,并结合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案例,论证了该模式的可行性,以期不断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水平,为行业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1+X证书制度”;“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7-0121-04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主动与地方产业对接,力求培养一批技术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也更加侧重于职业技能的实践。为了确保让实践真正发挥应有的效果,将培养模式与职业技能大赛和考取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是一种有效路径。为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打造“课赛证”一体的全方位培养模式。

一、课赛证融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一)该培养模式的改革背景

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各企业都需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而在以往的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学历教育为主,尚未形成一种适应企业阶段性发展需求的普適性模式,很多专业的教学模式和体系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不同程度上限制其宽口径发展。为此,应用型本科院校也要结合这一背景,推进所开设专业与相关企业和行业的深度合作,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由此,2019年4月,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部署和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显然,课赛证融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应用已是大势所趋[1]。

(二)该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1. 满足社会市场需求。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地都急需技术技能型和应用型的人才。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高职教学模式,则无法满足现实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引入课赛证融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环节中得到充分锻炼,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2]。

2. 满足专业建设发展需求。目前,部分有条件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改进做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以广东某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院校近年来相继推出了“课证融通”和“以赛促学”的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显然,如果能将“课证融通”和“以赛促学”相结合,打造“课赛证”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则必定能够取得比上述模式更好的效果。显然,课赛证融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应用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3]。

二、课赛证融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建设思路

课赛证融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应当从宏观角度予以考虑,始终以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所需为背景,以提升专业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对接融合为目标,以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依据,以企业引领为基础开展研究,由此来逐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一是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对接行业企业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中,高校始终要以企业和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来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在学习后应当具备的技术和能力,以此来打造教学培养体系。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相关技术和能力,要对现有的实践基地予以优化。

二是要结合企业和行业目前正在进行和未来即将开展的实际工作项目,对人才培养体系的细节进行优化,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进行微调,使之更契合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在这一环节中,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注重与相关企业的合作,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技能大赛,本着“以赛促练”的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三是要以分层次递进式教学模式逐步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学校可根据企业的实践项目来划分相关的团队学习班,组织学生共同完成企业实践项目,在实践项目的教学中逐步探索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以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四是要重视技能大赛方面的参与。除了校企合作相关的比赛之外,应用型本科院校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级技能大赛和国家级技能大赛,利用高等级比赛的选拔性和高端性,推动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实践学习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为今后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三、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重构

考虑到现有的课程体系已经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需要以“课赛证”融通的理念入手,将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的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比赛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亦可由企业进行认证)三方面进行衔接,整合教学内容,对学生实行全方位的培养。具体来看,应当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进行:

1. 构建模块化的递进式课程体系

在该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应当将目标专业的最新行业认证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当中,并与相关的企业和其他机构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核心课程标准,结合实际情况对部分课程进行动态更新调整,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外聘企业方面的专家作为教师参与授课。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还要注重将相关技能大赛所涉及的技能点和新技术等内容也融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当中,实现“以赛促学”。除此之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校内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应当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和企业专业岗位技术技能需求调研,充分听取企业一线专业人士的分析结果,实现对教学课程体系构建工作的进一步优化。

2. 打造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中,应当做到理论和实践并重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达到预期目标。为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仍要以课堂教学为主线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将公共实践环节、岗位实习环节等融入课堂教学当中。要以课外培养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起到“辅线”的作用,课外培养环节包括技能竞赛、考取资格证书、创新创业教育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4-5]。

3. 对考评体系进行优化

课赛证融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考评,应当避免以往“唯分数论”的局限,打造综合性的考评体系。在考评体系中,应当结合专业课程成绩、技能竞赛参与度及成绩、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取情况及行业认证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评体系的设计。对于考评的主体,则要采取多主体的评价方式,引入企业、行业和社会的评价,以实现更为客观准确的考评[6]。

目前,随着该培养模式的逐步推进,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全体学生均已通过课内培训的方式进行了培训,已有7个证书参与考证,总参与考证人数为280人,参与考证率62.22%,在已公布考试成绩的证书中,共有179名学生已经考取了相应证书,考证通过率为63.92%,与以往不到50%的通过率相比,改革成效颇为显著。

(二)开展分段分层教学

“1+X”证书制度无疑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使是应用“课赛证”融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开展分段分层教学是必要的。为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首先要深入相关企业和行业的生产一线进行考察调研,充分听取企业一线专业人士的分析,以此来构建递进式的教学模式。

递进式的教学模式应当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使学生在教师和企业专家等的指導下,完成相关教学内容以达到教学要求,而后开始参加企业举办的技能大赛和省级、国家级的技能大赛,通过逐步参加高等级的技能大赛来得到锻炼。在参加比赛以后,即可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取和认定,以此来逐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进而推进“1+X”证书制度的有效落实[7-8]。

(三)将职业比赛融入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中

职业比赛是检验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途径,理应引起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视。为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从院校的技能大赛开始进行改革,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结合世界技能大赛的理念和方法,坚持“引领人才培养,服务产业发展”的理念,发挥大赛对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作用,以此来对比赛项目进行合理的设置和优化,重点在于,突出比赛主题的前瞻性和引领性作用,尽量加强宣传,力求将院校自身的技能大赛打造为多方参与的高水平赛事。

(四)加强证课融通对接行业标准

专业资格证书是一个行业的标准,很多企业通常以是否获得相关的专业资格证书来检验应聘者的综合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结合“1+X”证书制度背景,以岗位职业核心技能的掌握为问题导向,以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为目标导向,将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积极考取相关的专业资格证书,以提升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具体来看,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多与当地具备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加强合作,重点是推进高技能人才的评价,包括操作规程执行规范程度、生产问题解决情况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的能力,由此来制定一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专项职业能力的考核规范,探索进行专项职业能力认证,促进知识教学向技能教学的转变、教学理论向学习实践的转变;严把质量,把技能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服务与经济技术发展的有效性放在首位,强化证书的含金量[9]。

另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结合考取相关专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健全教学标准体系。在专业的设置上,要始终结合产业的实际需求,课程内容要对接职业标准,而教学过程则要与实际的企业运营过程相契合,以此来确保人才培养体系与企业行业证书评价标准相对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根据行业企业认证标准和职业院校教学实际,开发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标准,指导职业院校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规范技能鉴定活动,使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融合,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10]。

四、培养模式预期将取得的成效

(一)打造完备的课赛证融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课赛证融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预计将形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行业不同岗位的人才规格需求加以了解,确定专业培养最终的方向。人才培养的具体路线则与此方向相契合,实现“全程规范、处处熏陶、德育为先、节节训练、月月竞赛、人人拿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模式的框架内开展相关的课程教学和实践训练。以某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语文教育专业培养为例,该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探索课赛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了多维度的课程体系。

在该课程体系的作用下,学生能够同时得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多面一体的教育,实现“课堂学习+比赛促进+证书获取”目标的融通,提高自己的就业创业综合能力。学生除了能够完成学历基本要求的学习之外,还可参与企业的真实生产运营,最终通过对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推进“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为应用型人才的持续成长拓宽通道。

(二)专业建设成就卓著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在教学环节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优化调整,以企业具体产品为纽带,搭建了新的教学平台,让企业具体产品融入学生的课堂教学和学习环节。具体来看,该大学与行业内有关企业进行了对接和洽谈,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了项目元素,以掌握的产品和服务为教学载体,对学生指定分派实训任务,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对学生进行双导师指导,以比赛的形式做一体化教学。这样,学生在比赛实践中既得锻炼,同时对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与此同时,企业与院校共同创立教学评价体系,对比赛成果的转化与教学质量的评价建立新的评判标准。企业具有发言和评判的权利,促进了高校的教学。

在不断开展类似的教学后,学生无论在技能大赛还是在服务社会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表1所示。

除此之外,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在证书报考率和通过率上也明显提高。以2019年为例,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大部分学生均报考“物流管理(中级)”“物流管理(高级)”“电子商务数据分析(中级)”等一系列从业资格证书,通过率超过65%,这充分表现了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成效颇为显著。

五、结语

整体来看,课赛证融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和应用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内容,对很多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完善现有专业教学考核标准体制机制,并加强与相关行业的合作,确保该模式能够真正得到推广和有效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丽萍,郗宝华. 企业引领、课赛证融通教学模式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现代职业教育,2021(14):56-57.

[2] 曾天山. “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08):5-10.

[3] 曹莉. “课岗证赛”融合式学前教育学课程实施的创新[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5):37-43.

[4] 叶燕. 基于“课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的高职理实一体课程综合考评体系构建[J]. 作家天地,2019(20):69-71.

[5] 杨树林. 课、证、赛、团相融合的财经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5):77-80.

[6] 林禄苑,谭坤元,李校原. “课赛证融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广东工商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 现代商贸工业,2018,39(33):156-157.

[7] 权美兰. 在两年制新疆民考民预科汉语教学中实践研究“课证融合课赛融通”的教学模式[J]. 林区教学,2018(07):56-57.

[8] 王文娟. 应用型本科院校“课证融合,课赛融通”教学模式的实践措施——以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语文教育专业普通话教学为例[J]. 黑龙江科学,2018,9(03):22-23.

[9] 平和光,程宇,李孝更. 4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回顾与展望[J]. 职业技术教育,2018,39(15):6-17.

[10] 刘盾. 深职院课程体系与华为工程师认证体系互嵌融通,人才链无缝对接产业链——课证共生长 携手育人才[N]. 中国教育报,2019-08-05.

(荐稿人:富国亮,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融通应用型课程体系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泛联盟式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联通融通变通,打造精准高效的复习课堂
法国现代学徒制的“多元融通”特征及启示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什么是绥芬河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刘彦军: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