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旁议

2022-04-13常樯

中国德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进校园中华传统

时至今日,国家多个有关重要文件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提出了明确目标、具体要求及实施办法。总体来看,时贤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关注颇多、论述颇丰,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深化了我们对新时代少年儿童教育这一社会广泛关注话题的认识和理解。本文拟从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研习者的视角,根据自身体验与理解,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发表一点陋见。

一、目标须明确

中国自古就重视教育,对教育有着一整套的思想理论体系和不可胜数的教学实践案例。钱穆先生曾言:“中国文化,是一向看重‘人文精神’的。世界上任何一民族,没有把教育看得比中国更重。中国任何一源学术思想,莫不以教育哲学为其最高的核心。中国任何一学者,几乎全是个教育家。尤其是儒家,尤其是孔子。……孔子和儒家,是最看重‘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和‘文化教育’的。他们创造了中国社会里‘士君子’的教育。”[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但其目标很明确,就是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之问题,在此,我们提出培养“少年君子”的目标。“君子”这一概念,原本就属于儒家人格理想,具有广泛的社会美誉度和文化认同感,使人更容易在目标方向上产生聚焦效应。那么,具体该如何理解新时代的“君子”,并朝着这一方向来塑造我们的少年儿童呢?《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不妨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理解“君子”。我们认为,“君子”是仁者、智者、勇者的三位一体,仁、智、勇兼备者方可为君子。

(一)仁者关乎本色,与品德有关

按照儒家的理解,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关键在于人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公孙丑上》),人本来就应当是个仁者。《孟子·离娄下》:“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仁”是对所有美好道德的总括,涉及学生的“三观”教育。如何来培养仁者呢?或者说仁者应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可从孔子那里找到答案。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孔子曾在回答弟子颜渊、子贡、子张、仲弓、司马牛、樊迟时,分别对“仁”作过不同阐释:“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仁者,其言也讱。”(《论语·颜渊》)“爱人。”(《论语·颜渊》)“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仁者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学生“德商”的水平,“德商”要靠专门的德育来成就。学生若没有道德意识和道德觉悟,才会导致“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悲剧出现。

(二)智者关乎底色,与学识有关

《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如果说对道德的追求属于“形而上者”的话,那么对知识的追求当然就属于“形而下者”了。不论是道,还是器,二者于人、于君子,皆不可偏废。因此,学生要做一名君子,除了要过道德关,还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孔子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就是在强调,君子不可像器具一样,只具备一种功能,他主张人要努力修炼各种本领,所以他的教学内容就包括了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能。但我们要区分,知识并不等于智慧。知识是具体的、务实的,而智慧则是普遍的、务虚的。知识只有上升为智慧,才能指导行为实践、创造美好生活。我们常讲“学识”二字,“学”代表知识,“识”代表智慧,学生只有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才算是朝君子人格方向迈出了正确而坚实的一步。智者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学生智商的水平。智商既来自书本知识,也来自课外知识;既来自学习思考,也来自躬身实践。

(三)勇者关乎成色,与意志有关

我们所要培养的新时代青少年,不论男女,单单有道德和学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备一股浩然正气,争做见义敢为的勇者。勇者的一个具体表现就应当是“文武兼备”,做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据《吕氏春秋》所载:“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孔子本人就不是一個单薄的文弱书生,不论是外形,还是内在,他都堪为一个十足的真君子、大丈夫,有理想、有担当,在追求社会理想的坎坷道路上,既有灵活方法,更有坚定意志。流传至今的孔子最著名的画像,乃吴道子版《孔子行教像》,此画上的孔子,身材魁梧、精神饱满,佩带着宝剑,且做谦恭执礼状,表现出典型的“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之形象,最符合历代国人心目中的圣人形象。中小学生争做勇者,就要做到两点。一是通过锻炼身体磨练坚强意志;二是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

二、内容须精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说看似是一个什么都装的筐,但其中也是分层次的。就其内容而言,可分为表层文化、中层文化、深层文化三个等级。三方面的内容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刚需”,没有先后之分、轻重之别。但我们在每一方面的内容选择上,都要追求精当,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发育特点、成长规律。因此,有必要对三个层次的文化作分别解释,以增强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有关工作时的针对性和方向性。

(一)表层文化属情感层面的学习内容,重在培养兴趣

我们常说的“寓教于乐”,更多体现在围绕表层文化而开展的教育之中。其主要载体形式,一方面表现为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如抽陀螺、跳房子、踢毽子、滚铁环、抖空竹、荡秋千、跳绳等;另一方面表现为民间传统技艺,如剪纸、年画、泥人、刺绣、皮影戏、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书画等。这方面的教育,重在通过一些健身益智的娱乐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从情感上乐意亲近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此外,我们极力倡导学校恰当引入中华礼乐文化教育,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礼乐文化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礼乐文化是移风易俗的主要形式。[2]尽管礼乐文化的背后是儒家核心理念,在本质上属于深层文化,但其终究要落实到学生的行为表现上,要与学生的兴趣培养结合起来,故而我们将其视作一种重要的表层文化。

(二)中层文化属知识层面的学习内容,重在规范言行

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小学课程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形式有经典篇目、人文典故、基本常识、科技成就、艺术与特色技能及其他文化遗产。这些内容都属于知识性内容,对规范学生言行具有重要的示范与引领作用。这些内容可能并不完全、直接涉及价值观,但仍然具有重要的意识形态属性。精神和知识的阵地,我们若不占领,“敌人”便会占领。通过知识的“灌输”,可使学生在人生刚刚起步阶段接触到更多民族性、本土性的东西,可在很大程度上起到规范他们自身言行的良好作用,有利于学生智商的提升,更有利于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并为扣好此后人生的每一粒扣子打下良好基础。

(三)深层文化属精神层面的学习内容,重在铸就灵魂

深层文化直接与学生“三观”建构有关,关系到如何培养和造就热爱中华文化、亲近中华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乐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之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深层文化普及传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关键所在、核心所在,也是难点所在,要把握好实事求是、创造转化、尊重规律、贴近生活、统筹布局等有关原则。在这个互联互通的“地球村”时代,我们还要特别预防“香蕉人”①的出现。我们并不反对也无法反对中小学生接触、亲近西方文化,善待西方文化、拥抱整个世界是现代中国公民的必要选择和必经之路,我们决不可倒退到闭关锁国的“天朝上国”时代。当我们看到少年儿童在自觉或不自觉接受西方思想文化及生活方式时,不该盲目抵制,而是在尊重其选择的同时,更加注重引导孩子们走入中国文化殿堂,并在中西文化对比中认识二者之异同,帮助他们建构起一种极具现代感和国际感的中国式雅致生活,进而安好一颗中国心。

三、方法须得当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校园路径很多,如创设校园文化氛围、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研学旅行等,[3]皆可有效落实此项任务。目前来看,许多学者也都曾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方法与策略,提出过一些实招、高招。在此,笔者拟从校园文化打造方面,发表一点陋见。当下教育界普遍把校园文化分成三类——理念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其中每一部分都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那么,中小学具体该如何打造其理念文化系统、环境文化系统、行为文化系统呢?

(一)在理念文化系统打造上,应注重精简细化

有学者曾言:“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中当然包含着几千年来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中国文化当然是变动着的文化。但中国之为中国,中国文化之为中国文化,一定有自己内在性的东西,有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常道。这是不可动摇的。”[4]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首先应明确这里所提到的“常道”是什么,之后再将其融入学校理念文化。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用六句话对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进行了高度凝练——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可谓是我们要大力宣扬的、最关键最核心的中国文化之常道。新时代的每一家教育机构,都应围绕这个常道,结合自身特色,建构起一整套理念文化系统。目前来看,学校理念文化系统包括校风、校训、校纪、教风、学风等内容,有的还表述为办学理念、宗旨、特色、传统等。事实上,好些学校只做到了将这些内容“上墙”,却没做到“入脑”;有的虽采取强制措施,确保师生做到了“入脑”,却没做到“入心”;有的虽做到了“入心”,却无法保证能完全落实到行动上。虽然我们并不反对将学校理念文化系统化,但也建议学校要力争做到理念文化系统的精简细化,有些项目甚至可以合并“同类项”,如校风和校训,现在看来,二者完全可以合二为一;同时,还要确保理念文化的打造能够对症下药、一针见血,而不是泛泛而谈、千篇一律。

(二)在环境文化系统打造上,应注重潜移默化

校园是个相对封闭的环境,这有利于特色化校园的打造。我们建议,校园环境要处处体现出“文化味儿”,要在墙体粉刷、道路铺设、绿植摆设等硬件设施上下一番大功夫。环境文化系统的打造,一方面,在效果上要追求“自然而然”“润物无声”;另一方面,在做法上要追求“刻意为之”“有心插柳”。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环境文化系统起到良好的教化效果。根据笔者多年社会实践的观察,发现安设孔子像可谓是在环境文化系统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通行做法和“方便法门”。孔子像对于美化校园环境、净化师生心灵、倡导尊师重教,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的中小学还巧妙地将地方特色文化、乡土文化融入環境文化打造,以期让学生留住“乡愁”。笔者一直主张“爱国先爱家乡”,认为依托学校宣传地方特色文化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倘若孩子们连自己的家乡都不了解、不热爱,我们又怎能指望他们日后在功成名就时回馈桑梓?引入乡土文化应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文化的一个方面。但需要提醒的是,学校也不可被“特色”所绑架,不能单纯为了追求个性而忽视了共性。

(三)在行为文化系统打造上,应注重刻意强化

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起步阶段,自主选择能力较差,其言行都需要外力给予一定的规范,因此,在行为文化系统打造方面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刻意强化。这里并不是单单指纪律或规矩方面的约束,而是指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精神入脑入心的过程中,学校要结合理念文化系统和环境文化系统的打造,通过行动上的刻意渲染,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认知。如在学校树立孔子雕像后,就要围绕这个雕像设置一些文化活动,可在孔子诞辰日举办集体祭孔仪式,或举办开学典礼;还可在具有特殊的中国文化含义的时间节点(二十四节气等)举办一些庄重而不失趣味的文化雅集活动,引导学生过中国节,增强做中国人的认同感、自豪感、使命感。笔者曾多次参与各地中小学的开笔礼、成人礼、志学礼等活动,每次心灵都能受到极大震撼,相信这些做法也会在中小学生心田上种下仪式感及认同感的种子。

四、保障须有力

有学者指出:“作为一项整体活动,教育的传统文化传承需以一种家庭、学校、大众传媒三管齐下的大教育观作支撑,因为三者中的任何一者都无法完全支撑整体上的文化传承职能,许多问题单凭学校不可能独自承担解决。因此,在教育的文化传承观上,我们要确立的第一个观念便是:确证家庭、学校、大众传媒三类教育形式之传统文化传承必需性,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文化传承网络。”[5]我们认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家校社三者既要各司其职、各安其位,更要相互补台、同力协契、美美与共,构成“三驾马车”的协同育人格局,共同为少年儿童的品性养成、德性修养添砖加瓦、保驾护航,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那么,家校社三方在此过程中具体发挥何种作用呢?

(一)家庭起关键性作用

教子是齐家的点睛项目。颜之推认为,对子女无教而有爱,是一种“败德”!所以,为人父母一定要当仁不让地承担起教养子女的重任。先说“父教”。《三字經》上说:“养不教,父之过。”如果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那么,严父在其中往往扮演着更为关键的角色。有学者曾说,一个合格的父亲,要做到生父、养父、“教父”的“三位一体”。国学大师梁启超家“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其家庭取得如此显赫的文化功绩,离不开梁启超的家教,传世的《梁启超教子家书》便集中展现了梁氏的齐家智慧。再说“母教”。中国古代许多圣贤,都是生长在单亲家庭,由母亲一手教育出来的,如孔子、孟子、欧阳修、范仲淹等。难怪有人说“大儒常无父”。但话又说回来,虽然孩子在单亲家庭中成才成功并非个案,但是我们仍然要说,父母共同护佑教导下的孩子更容易在生命的早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专家普遍认为,从孩子成长角度看,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父母恩爱和谐、举案齐眉、精进不息,将更有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塑造和优良品德的培育。

(二)学校起基础性作用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是主战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主力军。”[6]这里我们重点谈一谈教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若要在此后加一句话,应当是——“教师大计,铸魂为本”。今天,当中国青少年都在崇拜“小鲜肉”“娘炮”之时,美国青少年却在纷纷追慕“钢铁侠”“蜘蛛侠”“美国队长”等英雄和超人,这难道不是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灵魂和思想出了问题吗?青少年不强,又怎能指望国家强、民族强?客观来看,今日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并非完美,但绝对是相对最适合这个时代的,我们不可厚古薄今。现代德育面临的并不是缺位与否的问题,而是“更上一层楼”的问题。其中,教育工作者的学思践悟至关重要。从教师思想觉悟与素质能力提升的角度来讲,如果我们认可“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的话,那么“教师好好学习,学生天天向上”这句话也应是成立的。学校乃学生接受系统而完整教育的唯一道场,学生最基本之素养品性的养成、最全面之知识技能的获取,全赖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之灵魂是学校文化,而学校文化归根结底是校长文化。校长作为教师的“班长”,其作用相当关键。当下,已涌现出许多成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优秀校长。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原校长李成泉先生便是这么一位。李先生是一位有文化情怀的校长,他的理想是让孔子教育思想在他的“一亩三分地”真正落地生根。他曾讲,每个中国学校都该自觉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底色,而不该是特色。他还说,传统文化教育好比在水池养鱼,养水比养鱼更重要。这便是在强调文化熏陶对孩子灵魂塑造的潜移默化之功用。顺着李成泉先生的思路讨论,如果传统文化教育应当是中国学校的底色的话,那么什么是特色呢?本土文化教育才是特色。

(三)社会起辅助性作用

社区教育原本应是学生接受社会教育的重要一环。但坦诚而言,今天中国所谓的社区,特别是大城市的新型社区,往往是居民按照财富多寡而聚集在一个区域内,居民彼此间工作事业、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交集并不多,他们之间甚至还有“老死不相往来”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谈社区教育可能还为时尚早,我们期待在未来,社区能够真正变成居民特别是少年儿童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努力让所有居民都能在社区慰藉乡愁,把社区打造成城市未来主人的第一故乡。目前来看,对于大部分时间花在“两点一线”上的少年儿童来讲,社会教育更多体现在他们对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少年宫及其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公共资源的占有与利用上。一堂精彩的国学讲座、一次奇妙的文化体验之旅,都有可能对他们的品性涵养起到重大的积极作用。社会教育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少年儿童价值观上起辅助性作用,但绝非可有可无,同样不可缺席。

概而论之,家校社三者之间,是大道同源、殊途同归的关系,是“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先生语)的关系,还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先生语)的关系。我们坚信,在培塑“少年君子”的道路上,家校社“三驾马车”一定能组成一个相互支撑、保障得力的“立德树人共同体”。我们更坚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一定能够在立德树人上取得明显成效,并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复兴作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历史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99.

[2]彭林.家教与门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6:95.

[3]段德成,李晓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探究[J].新课程研究,2021(13):71-72.

[4]郭齐勇.守先待后:文化与人生随笔[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5.

[5]容中逵.当前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三种教育误识[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2):65-68+72.

[6]杨启慧,罗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乱象及其破解[J].教学与管理,2018(22):11-13.

【常樯,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 敏

猜你喜欢

进校园中华传统
我想
经典彩调进校园
舞龙舞狮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