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破写作难的“魔咒”

2022-04-12徐丽萍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2期
关键词:魔咒体悟母语

徐丽萍

自从加入“童真语文”工作室,在导师季科平老师的要求下,每个学期都要撰写报道、论文、读书心得等。对于不太会写文章的我来说,既是动力,也是压力。

一次工作室活动后,季老师要求我们把活动中的思考、珍贵的思想写下来……一个“写”字,原本热闹的讨论现场瞬间静默,好像触到了每个人的痛点。

是啊,写文章太难了:一个题目就要想好久,框架的逻辑难理顺,找不到理论支撑,都是大白话……

写作为什么这么难?

从理论上讲,作为浸泡在母语里的我们,写作好像不应该是难事啊。说英语难,能理解,因为英语不是母语,没有语言环境,要想在汉语环境里学好外语,得下一番功夫。语文则不一样,中国人学母语,不用拐太多的弯儿,天天都在用,张口就是语,提笔就是文啊!

我想,首先是因为我们把写作的调定得太高。写一篇文章要下很大的决心,要调适好情绪、态度、专注度,以寻求最佳的写作状态。如此兴师动众的仪式感,让写作的情调有些高冷。或许,写作更应该保持家常的面孔,就像说话一样,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

写作和说话一樣,本不是难事,我们把要求设置得虚高,让人望而生畏。

其次是因为我们的写作目的性太强。平时我们写作都有很强的目的性,“无利不写作”。论文评比了,学校要求45周岁以下的老师都要交,无奈写一篇交差;要评职称了,抓紧写两篇文章,想办法发表。此外,似乎没有理由一定要写。

写作,是一项弹性工作,退路太多。我相信,许多老师和我一样,不止一次下决心,每天一定要写点什么,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但,养成一个“可有可无”的习惯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工作忙的时候,写作就赶紧让位吧,先挑着急的事情做,等有空再写。殊不知,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似乎从来没有空闲的时候,偶尔闲下来,也无从下笔了,写作那口气,早断了。

由此,我想到学生写作文。老师都要求学生多写日记,勤练笔。我们在教学计划中都会列出学期大作文、小练笔,因为我们都知道,不练笔,写不好作文。叶圣陶先生说:“为养成写作的习惯,同时为适应生活的需要,非多作不可,作日记,读书笔记,记叙生活经验,抒发内心情思等文章,这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

小孩子学写作尚且如此练习,何况老师呢?特别是语文教师,是教授写作的人,更应该养成思考和练笔的习惯。躬身力行,是最好的写作教学,也是打破写作难的“魔咒”最有效的办法。

那么,就让写作成为必不可少的经历吧。语文教师的职业属性决定我们的生命与写作是分不开的。写作是教师走向专业化的必由之路。热爱写作的教师,一定会生长出无穷的写作智慧教给学生,让学生终生受益。

语文教师,要通过练习,让写作成为随身的本领,这是基本功。有了这项基本功,才能体会到写作的乐趣,以及这些乐趣所积聚成的生命的意义感、幸福感。

要想写好文章,首先是要放低写作的姿态。写作,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可能,我们需要像对待初学写作的学生一般,对自己再耐心一些,不求一下子写得多,写得深,写得好。“写”的行动胜于一切好高骛远的虚拟规划。

今天读什么,想到什么,就记下点什么,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俯身即可写,提笔即文字,慢慢地,你会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不要小看这些看似碎片的案例、思想,就是它们,一点一点累加,筑起我们写作的高度,让我们的只言片语汇成思想的江河。

其次要把写作当成是思想存档。葡萄牙诗人佩索阿说:“当我写下这一切时,便成了永恒。”写作的更高境界是为生命而表达。人生处处是精彩,多少精彩的时刻未来得及记下就转瞬即逝,若用写作来记录生命轨迹,是多么有仪式感、有价值的事呀!这样的写作境界是我们所追求的。华东师大的李政涛教授在回忆自己的写作经历时,曾有这样的体悟:“我所经历的个人成长误区,是一度读得太多,写得太少,被‘述而不作’所束缚。后来发现,其实很多道理、想法、体悟,不是读明白、想明白的,而是写明白、写清楚的,由此悟出了‘以写促读’‘以写清思’‘以写引思’的道理。人的精神世界,在阅读与写作的穿梭转换、交互生成中不断丰盈。”

写作,是语文教师的必修课。“必修”带着一点外围的压力,这也是必要的约束。相信,在专业成长道路上,只要你愿意,每个人都能从内心生长出写的动机、写的动力、写的能力,写作难的“魔咒”也就不攻自破了。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魔咒体悟母语
萌宠
懂,才能得
沉睡魔咒之谜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露肉季到!解除显胖魔咒!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愤怒
第五届中坤国际诗歌奖获奖感言——邵燕祥
解题中的数学史
“体悟教学”的教育学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