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谱写一曲“真学”之歌

2022-04-12王菊芳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2期
关键词:真学儿歌生字

王菊芳

我们说课的理念有两个关键词:真学和整合。真学的理念体现在课堂中就是让儿童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让深度学习真实地发生在儿童身上,让儿童经历真实的语文学习过程。第二是整合,整合的理念体现在单元整组的教学中,就是将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通过各方面的整合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四篇课文围绕“习惯”这一主题编排,都渗透着责任意识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文具的家》是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文具;《一分钟》是时间意识的渗透;《动物王国开大会》是让学生把重要的内容说清楚、说完整;《小猴子下山》则是渗透做事要有目标意识。四个故事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故事情节充满童趣,人文主题的落实可以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自然渗透。

一、整合目标,关注儿童真学的起点

整个单元的语文能力目标是根据课文信息做简单的推理。在此之前,学生已进行了“找出课文中的信息”这一阅读能力的训练。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目标落实分层次逐步推进:首先,在《文具的家》《一分钟》的教学中提供句式“要是……就……”,让学生根据文本信息,运用句式进行一系列简单推理,训练其逻辑思维。其次,在《动物王国开大会》这一长文的教学中,运用绘本阅读的形式,读读猜猜,根据已知内容对后面的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再次,学习《小猴子下山》这一课,要求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整合全文信息,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去”作出推断。最后,在和大人一起读《孙悟空打妖怪》这一儿歌时,根据连锁调的特点,让学生根据前一句末尾的词语,推断出后一句开头的词语。至此,将这一能力回归运用。

二、整合文本,关注儿童真学的过程

这里说的是《文具的家》和《一分钟》这两篇课文的教学构想。这两篇课文存在以下几个共同点:一是故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二是课文中的生字见面率高。三是人物语言符合学生心理。基于这些共同点,对这两个文本进行整合,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一方面能集中进行语言训练,另一方面还能展开比较阅读。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流程一:整合两个文本,微课预习

结合简单的导学任务,安排20分钟的微课,引导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尝试预习课文。导学任务指向三个方面:第一,圈出两课生字,标出不认识的难字;第二,读读两个故事,画出认为最难读的句子;第三,比较两个故事,想想读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在简单任务的完成中,经历的是一个自主真学的过程,同时,这一过程也能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真实学情。

流程二:整合两课生字,聚焦重点

根据学生预习中标出的不认识的字,作简单统计,确定识字教学的重点难点,将两课生字整合在一起,以词语的形式分三个层次展开学习。第一个层次:大多数学生已经认识的生字,集体读一遍,其目的是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正音的机会。第二个层次:有一部分学生标注出来的難认的字,通过多种识字方法,以同学互教的活动进行落实。第三个层次:大多数学生都不认识的难字,根据学情,重点突破。

这一教学安排是在了解学生“真需”的基础上,带领学生经历互学,最终“自得”,让学生展开真学的过程。

流程三:整合两个故事,直击难点

比较两个故事,学生读不明白的地方相对集中在第二个故事:元元只多睡了1分钟,为什么最后竟迟到了20分钟?这是学生阅读的一个困惑。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解惑的句子,重点落实本单元的主要目标:根据找到的已知信息,展开简单推理,运用句式“要是……就……”表达自己的推断。教在学生学习困惑处,层层推进,全面铺开,这才是真正的深度学习。

流程四:整合两个结尾,想象续编

两个故事结尾不一样。《文具的家》,贝贝给文具找到了家,养成了管理文具的好习惯。《一分钟》里,元元有没有通过这一次经历,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了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第二天早晨,丁零零,闹钟又响了,元元……

整合两个文本,目标更集中了,课堂更简单了,训练更到位了,真学的过程自然也充分展开了。

三、整合内容,关注儿童真学的效果

《动物王国开大会》是一个特殊的文本。特殊之一:它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特殊之二:通过长故事的学习,学生要知道通知的几个要素,知道如何把事情说清楚。

基于文本这两个特点,我们重点考虑两个问题:一是长课文怎么教?我们的策略是:整合聚焦,长文短教。二是长课文怎么读?我们的策略是:整合插图,猜、演趣读。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流程一:整合方法自主识字,引出长故事

利用“虎”字的汉字演变图,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字,使课堂一开始就处在轻松愉悦的猜字游戏中。结合故事题目,整合身边的事物组词,认识生字“物”,学习牛字旁。学生一边识字,一边对故事产生期待。

流程二:整合插图听猜故事,把长故事读趣

故事很长,整整5个页面。如何消除学生阅读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读长故事的兴趣?第一遍读,就以老师讲故事的方式推进。一边讲,一边在情节好玩的地方让学生猜一猜,猜猜狗熊第二次通知后,大会能否开起来,猜猜狗熊的第三次通知会怎么播。一方面带学生进入故事,一方面训练学生根据已知情节对故事发展作出简单推断。最后当故事讲到狗熊播第四次通知时,留下悬念:这一次,大会能开起来吗?自己读读故事就知道了。

流程三:整合重点比较阅读,把长故事读短

第二遍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读故事。读完故事后,追问第四次通知是否有效,你是从哪里读懂的。顺势学习故事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落实“准”“第”两个生字的学习。

第三遍读,聚焦四次通知,比较着读。提出疑问:为什么最后一次通知,大会能开起来,前面几次通知,说一百遍,大会也开不起来呢?告诉学生,秘密就在这第四次的通知中。有层次推进这四次通知的比较阅读:找出四次通知;读通知,把四次通知读正确,并随即落实“注意”一词的教学;读出自己的发现,说说这四次通知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读懂通知的几个重要因素。最后以儿歌的形式,归结通知的四个重要部分,并在儿歌中进行生字的复现巩固。

流程四:整合角色表演朗读,把长故事演好

第四遍读,角色表演故事。这是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在学生理清故事四个情节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情节或角色,同桌合作着分角色读一读,汇报着演一演,建议回家和父母一起演一演,把喜欢的事情进行到底。

活动、猜演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事,更是学生喜欢的阅读方式。课堂是学生喜欢的,真学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四、整合资源,关注儿童真读的经历

“和大人一起读”是统编本教材新增的一个栏目。我们工作室对这个栏目非常重视,还开展了专题研讨活动,撰写的文章《和大人一起读:读出一片新境界》2017年10月被《小学语文教学》刊发。整合各种共读资源,有效推进共读,为学生播下一颗喜欢阅读的种子。

我们认为,“和大人一起读”可以有网络指导课、实践体验课、导读微课、交流微课等课型。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孙悟空打妖怪》的导读微课,因为公开教学的需要,我们会把“和大人一起读”的实践纳入课堂。

《孙悟空打妖怪》是一首活泼有趣、耳熟能详的儿歌。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中,感受连锁调这类儿歌的特点,读出韵味和节奏,并激发学生和大人一起朗读的兴趣。

流程一:整合儿歌资源,激发“真趣”

读读、猜猜、玩玩自编的简单的连锁调儿歌,引出孙悟空等人物名字,并正音。看一看与儿歌相关的连环画,了解儿歌的故事特点,引出儿歌题目,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流程二:整合共讀方式,开展“趣读”

“和大人一起读”中的“大人”是广义的“大人”,只要有能力陪学生一起读的人都可以是共读中的“大人”。同样,“一起读”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在学生读通顺、读正确的基础上,展开轮流读、开火车读、猜着读、拍手读、玩着乐器读等多种方式。在共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儿歌连锁调有趣的特点。然后通过微课视频播放“和大人一起读”的生动场景,进一步拓宽共读的视野。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学生选一种方式和现场的大人一起读。开放课堂,让所有人都感受到朗读的快乐。

流程三:整合共读资源,继续“悦读”

推荐有趣的连锁调儿歌《板凳歪歪》。配上音乐让学生读一读,回家后和大人一起读《孙悟空打妖怪》,及老师推荐的另外儿歌,并选择将最优的朗读作品上传到“一起悦读”平台,和更多的同伴分享朗读的快乐。

我们带着真学和整合的理念对这一单元的教学做了板块构建。从整合出发,为的就是和学生一起经历真实的深度学习。我们借助整合,期待谱写一曲“真学之歌”!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柯桥区秋瑾小学赵家坂校区)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真学儿歌生字
关于“口”字的教学分析
斯诗私塾
识字儿歌
睡觉儿歌
建构“真学”课堂要注意的几点
让学:“真学”课堂的本质追寻
生字变身
儿歌6首等
念儿歌
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