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学生“四维一体”资助育人模式探究
——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4-07刘红波

大庆社会科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困难资助少数民族

刘红波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民政与社会工作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一、引言

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与此同时,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1]各高校的资助工作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工作机制也逐渐趋于完善。但是,基于当前形势,随着各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扩招,针对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人成长环境差异、学习基础薄弱等实际情况,如何进一步加强与规范高校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开展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精细化资助,更大限度地发挥资助的育人功能,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民政与社会工作学院为例,少数民族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十分突出。该院现有在校学生3454名,其中少数民族学生511名,分别来自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等28个少数民族,占该院学生总人数的15%,511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281人,占少数民族大学生总人数的55%。

二、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不足

根据对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困难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于农村、山区等偏远地区,又由于受当地的教育资源、经济文化水平、个人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进而导致在心理、学习和安全意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而现有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没有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点,形成有针对性的资助办法,采取的措施有效性不强,导致资助育人功能不能完全发挥。

一是资助的精细化还需进一步提高。随着各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人数的比例也不断提高。当前各高校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资助模式研究还不多,采取的有效办法还不够,不能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这对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内在动力作用发挥十分不利,与资助工作的精细化标准还有一定差距,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是各高校在资助的过程中,普遍重视对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方面的帮扶,而忽视对他们在综合素质能力上的培育与提升。[2]各高校资助工作多采取一次性的无偿经济资助模式,这种资助帮扶模式只能解决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时的困难,不能彻底帮助他们解决所面临的实际困难,无法真正做到“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容易造成二次返贫。一次性的无偿经济资助也容易养成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劳而获,不思进取的不良想法,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和个人未来发展不利。同时,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只是经济方面的问题,还有因为他们的成长过程、所处的生活环境等原因导致的内心自卑、学习压力大、人际交往困惑等诸多问题。

三是各高校对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后的感恩教育与思想引导有所缺失。重视经济方面的资助,而轻视思想上的教育,使部分受助学生产生了理所当然的负面想法,导致出现社会责任意识不强,感恩回馈意识差等问题。这有悖于资助的育人初衷,加之各高校对于资助后的感恩教育和思想引导缺乏系统的安排,又或者流于形式,使得绝大多数受助的少数民族经济困难大学生无法真正的从资助中得到实质性的提升,进而导致资助的育人功能缺失,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提升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路径

针对高校在少数民族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三全育人”理念下少数民族学生“四维一体”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构建。将日常的资助与人才培育工作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3]学校的关心关爱与学生的学业紧密结合,对社会的感恩回馈与志愿服务紧密结合,进一步拓展资助工作的范围。将资助工作推向精细化,开启“扶志”和“强能”相结合的工作模式,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助困的实效性,形成以经济资助为基础,学业支持为核心,心理教育为抓手,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四维一体”少数民族学生资助育人模式。确保每一位受助的少数民族经济困难学生“思想上有追求、生活上有保障、学习上有动力、发展中有平台”,形成“帮扶—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4]

(一) 构建靠前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

一是做到发展资助明方向,靠帮扶解忧愁。建立差别认定的发展型资助育人程序和靠前帮扶的措施,建立健全“一生一策”的精准资助档案,为少数民族经济困难学生建立一套贯穿他们整个大学生涯的资助方案,做到全程跟踪,定时回访,及时指导,让每一名少数民族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无后顾之忧。二是做到资助工作有体系,预防返贫有机制。通过建立预防二次返贫的靠前性资助育人体系,实施“四维一体发展型资助育人行动计划”,整合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资源,构建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二次返贫应急机制,解决少数民族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稳定脱贫能力差,因灾、因病和因学返贫等问题。三是做到整合资源惠千家,应助尽助全覆盖。2021年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整合政校行企资源,累计发放各级奖助学金387.55万元,勤工俭学金37.2万元,行业奖助学金52万元,281名少数民族经济困难学生做到应助尽助,未出现一名少数民族经济困难学生因为经济原因休退学,也未出现一名少数民族经济困难学生二次返贫。

(二) 拓宽全面精准的资助育人内容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强思想,民族团结促发展。认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加强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将单纯针对经济困难上的资助延伸扩展到思想教育与价值引领,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向党组织靠拢。学院于2021年培养和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党员24名,以实际行动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助力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一步夯实了资助育人的基础。二是实现结对帮扶有实效,学业成绩稳增长。针对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的情况,依托学校学业支持中心,积极开展“一帮一”结对子学业帮扶工作,学生与学生结对子,老师与学生结对子,实现全员参与,多种帮扶举措,不断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各科学习成绩稳步提升,效果明显。在2021年各项奖助学金评定过程中,281名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均获得不同级别的助学金。其中,国家奖学金获得者1人,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20人。三是做到心理教育促发展,育人育心向阳生。依托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以心理帮扶为抓手,整合学院专业优势,提升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通过成立“向日葵”大学生成长辅导室和“石榴籽”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名师工作室,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解忧集市”等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疏导学生心理困惑,增强心理抗压能力,引导学生向阳生长,效果明显。以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历程为素材原创编排的心理情景剧 《归来仍是少年》荣获第四届全国高校心理情景剧大赛二等奖,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学校推荐荣获2021年全国大学生“百佳心理委员”称号。

(三) 创建榜样自强的资助育人模式

一是志愿服务助成长,感恩回馈暖人心。依托湖南省社工孵化基地,积极探索常态化、制度化的少数民族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机制,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完善“义工周时制”,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指导立项一批精品志愿服务项目,鼓励他们走入社会,助人自助,发挥自己的专业所学感恩回馈社会,注重对他们的感恩回馈意识的培养。如,“麦田社工”团队在湖南永州瑶乡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怀活动;“微笑凉山”团队在四川大凉山开展义务支教活动等,其事迹先后被多家媒体报道,项目也多次获得志愿服务大赛荣誉。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他们自身也得到了提升,先后涌现出了全国百佳心理委员、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优秀大学生党员等一批学生典型。二是做到生涯规划志更强,一生一策保就业。以就业能力提升为目标,发挥校企合作优势,通过建立上下联动的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工作机制,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引导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认真组织开展就业指导活动月系列活动,加强就业形势、政策、观念、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实行“一对一”帮扶、“一生一策”等机制,引导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5]鼓励和引导他们响应国家号召,参加支援西部计划,到基层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就业。2021年64名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实现100%就业,其中还涌现出多名自强不息,自主创业,助力美丽家乡建设的典型学生,不但实现了自己就业,还带动了周边人就业。三是扶困扶志相结合,家校合力助成长。坚持把“扶困”与“扶志”相结合,整合辅导员、专业导师、优秀校友和家长合力,努力构建“1+3”资助育人工作队伍,定期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培训学习、交流探讨等。学校老师与学生家长保持紧密联系,坚持双向反馈,便于学校随时掌握学生家庭的经济变化情况,同时也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所受资助和个人发展的具体情况。真正让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资助育人工作中来,共同关注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将资助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困难资助少数民族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选择困难症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