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科技思想和科技异化理论的当代启示

2022-04-07张一达

大庆社会科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生产力异化科学技术

张一达

(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一、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 科学技术是重要生产力和革命性力量

马克思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对生产力起到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生产力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体现就是科学技术。劳动工具的进化就是科技发展最直接的表现。因劳动工具的改进而开拓了更为丰富的劳动对象,从石器到铁器,从人力、畜力到蒸汽机,从煤炭到石油再到核能,科技的进步为劳动对象和人类生活带来了质的飞跃。科技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一环,对社会的阶级关系、意识形态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科技水平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就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1]纵观人类历史,马克思认为,每一次社会的进步和社会形态的更迭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资产阶级通过工业革命取代封建地主阶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翻了封建主义制度,不可否认的为人类创造了巨大财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科学技术的应用必然改变生产方式,从而引起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改变,最终导致社会结构的变革。

封建社会生产力低下,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随着科技生产力的发展,一部分商人和手工业坊主完成了资本积累,摇身一变成了资本家,通过私人占有生产资料,雇佣其他小手工业者和农民来生产劳动,不断剥削和垄断财富,促使了无产者的诞生。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和巩固自身利益,推翻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不仅改变了经济基础,还变革了上层建筑。由此可见科技对社会经济、政治的革命性作用。资本家对利润的极致追求催促着生产机器的更新换代,反过来科学技术发展也进一步加剧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压榨。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社会财富的高度集中,伴随科技进步不断强化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在日益激发无产者反抗之心的同时,也为起义者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斗争武器,资产阶级亲手锻造了自己的掘墓者,科学技术终将成为无产阶级解放全世界的革命性力量。

(二) 科学技术的二重性

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的思考方式探究科技的内涵,从多个角度分析科技的二重属性。

首先,科技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属性。就像商品一样,科学技术无论是以生产的产品还是抽象的知识技术来表现,都具有一定的商品属性。科技的使用价值便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源于人类的需要,科技的产生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这也是科技以人为本的属性。[2]有需要就会有价值,不论是生产的科技产品,还是以知识形式存在于人脑和文字中的科学技术亦或是知识产权,都可以用于交换和售卖,也就具有了商品的“物”的属性。

其次,科技在生产劳动中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属性。与原始社会人类在无意中发现习得某种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不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会更有目的地去思考探究一些自然现象,根据自身需要进行科学研发,得到相应的知识技术。这也与工业生产中的工人体力劳动不同,科技研发是由科学家、技术人员等专业从业者进行的脑力劳动,因此科技生产也具备精神的属性。

最后,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从自然角度看,在为人类社会带来极大发展的同时,也悄然对自然界和人们的生活环境进行着破坏。如,当前存在的工业化过程中过度碳排放导致的温室效应及过量采伐、放牧引发的林地、草原沙漠化等都是明证。从社会角度看,以资本主义为例,工业革命为人类带来财富的同时,也极端分化了社会阶层,并滋生了人们对金钱的盲目推崇,使人类在肉体和精神上套上了双重的枷锁。资本家为了节约成本、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而进行技术创新,社会生产率的提升使得工作岗位减少,劳动力过剩,工人失业。作为解放人类双手的科学技术现如今却将人的手脚和头脑都束缚起来,这是科技对人和其本身的异化。

二、马克思对科技异化现象的深刻分析

(一) 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本思想的忽视

马克思认为,科技发展的前提是人的需要,科技创新的终极目的是人的解放。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人得以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其中两个缺一不可的条件。但生产力高度发达只是手段,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是最终目的。科技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理应节约了劳动时间,获得更充裕的休息时间去从事其他活动得以全面发展。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工人有更多的休息时间去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而是只与资本家的利润挂钩。科技发展在资本的驱使下剥夺了工人的自由,制造了更多的失业和贫穷。资本家长期占有更多时间与教育资源进行个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导致社会物质资源与精神财富进一步两极分化。

另外,盲目地发展科技,只顾提升生产力,但实际上市场对该种技术产品并不需求,亦或是现实社会条件并不满足其生产,都将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得不偿失。因此,科技的发展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考虑现实社会状况实施合理的发展战略,这样才能既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又满足人民生活需求。

(二) 科学技术发展对道德伦理的淡化和人的自我意识的剥夺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家的逐利本性使科技的发展更加功利化,更进一步将劳动者物化,甚至将人商品化。科技淡化伦理道德发展出的全球问题和灰色产业地带,终会导致现实的人物化、商品化。因此,发展科技不仅要坚持人的主体性,更要确保科技对人们权利的保护和有益性,使科技的发展在人的掌控下,最大限度保持科技的工具属性,最大范围服务于人类。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就已经看出,科技的迅猛发展导致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愈发割裂。新兴的科学技术产品以获利为主流目的,以人为本的价值不再重要,为实现利益最大化,产品背后的资本会大肆宣传推广,引导错误的社会价值取向,人们逐步丧失了自我意识的精神追求而物化为资本逐利的链条。从人使用工具到适应工具,人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能动性正在各种主观和客观原因的共同作用下被剥夺。除了科技对人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异化,还孕育滋生了一批唯科技论者,他们秉持科技至上的原则,只要是高科技便是好的,在其他国家取得成效的便是必须发展的,这种思想由于对科技的盲目推崇,不加辨析地跟随社会潮流,从而丧失了自我正确思辨的能力。

三、马克思科技思想和科技异化理论的当代启示

(一)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启示

习近平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后,中国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奋进征程,现代化强国首先是科技强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推动中国现代化事业全面迅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科技强国是应有之义,但科技强国不是一句口号,得有内容,得有标志性技术。”[4]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更要坚持以马克思科技思想为指导,坚定五大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战略目标,提升国家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扩展科技产品的国际市场,进一步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发展对于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科技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同时,如何使科学技术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实现科技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核心问题,更是决定着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和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关键所在。

(二) 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规避科技异化现象的启示

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飞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体制下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愈加凸显。尤其是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出现,以及工业生产智能化,使得人的异化现象更加严重。在劳动异化的基础上,近代西方社会提出了科技异化的概念,旨在表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现代化科技对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异化现状,不仅仅在于对自然的破坏和技术滥用等问题,更多体现在科技发展与其人本性相割裂,只关注了科技的工具理性,而忽视了人的现实需求和伦理道德,导致价值理性逐渐被边缘化,使本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工具,替人们延伸有限的体力和脑力的科学技术,却在资本的干预下反而限制了人的物质自由和思想解放,围堵了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要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以马克思科技异化理论为指导,积极规避科技异化现象。我们要运用马克思科技异化理论分析科技异化产生的根源,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科技工作者在利用科技创新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要懂得运用科技保护自然环境,培养自身的生态危机意识,尊重自然自身的发展规律,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技价值观,充分认识到科技异化的消解与人自由全面发展密切相关。我国当前社会正在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想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就应该注重平衡合理的发展,避免贫富两极分化,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最后,要加强法律和思想道德建设。在科技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必须做到有法可依,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时惩戒不端的科技行为,增强对人类合法权益的保护,加强科技伦理建设与法律建设相辅相成,在消解异化力量的过程中,必须同时加强科技伦理建设。

猜你喜欢

生产力异化科学技术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