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动教育视角下地貌素材的课堂教学运用

2022-04-03梁宏杨戴何明

广东教育·综合 2022年3期
关键词:生动图像情境

梁宏杨 戴何明

近年,我校围绕“生动教育”这一主题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具体而言,生动教育就是以生为本,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动”起来,教师讲得生动,学生学得灵动,形成合作、和谐、生动活泼的教育生态,让整个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基于生动教育理念,我校以“三环六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抓手,积极建构生动高效的生动课堂,并通过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教学实践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实现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上,我校生动教育探索已逐渐向教学环节优化的方向拓展。与具体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是课堂教学要素之一,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媒介,所以素材运用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本文以地貌素材为例,尝试对生动教育视角下课堂教学运用素材进行探讨,以期为生动教育的深化发展提供案例参考。

一、生动教育视角下的地貌素材类型界定

地貌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新增的要素之一,地貌的课程标准内容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来识别3~4种地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由于条件所限,通过野外观察来识别地貌的机会并不多。运用视频、图像来识别地貌,在课堂教学过程就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现有四个版本教材都选择了丰富的地貌图像,如湘教版提供了挪威吕瑟峡湾、嘉陵江青居镇附近遥感影像、澜沧江峡谷河流阶地等20幅地貌图像;中图版提供了美国落基山脉翡翠湖的洪积扇、四川雅砻江边的冲积扇、尼罗河三角洲卫星影像等22幅地貌图像;鲁教版提供了桂林山水一景、敦煌风蚀地貌、澜沧江“V”型峡谷等25幅地貌图像;人教版提供了桂林漓江两岸地貌景观、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的溶洞景观、黄河三角洲海岸线的变迁等25幅图像。

地貌是地球演化的结果,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虽然各个版本教材都提供了大量的地貌图像,能为课堂教学提供重要介质,但不足之處在于静态图像无法展现地貌形成过程,难免会导致课堂教学沉闷与乏味。基于生动教育的理念,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地貌内容时动起来,也为了让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必须适当借助视频的动态演示,才能实现较好的效果。除视频外,大学地理学期刊论文中也有关于地貌演化的内容,通过选择论文中地貌演化过程的示意图来引导学生思考地貌的演变历程,既符合高考设问的方向,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貌演化科学性分析的理解。

二、生动教育视角下地貌素材的课堂教学运用举例

1. 课前呈现地貌的视频介绍,让学生复述地貌形成过程

地貌的内容丰富多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课前5分钟播放短视频(通常时长为5分种内),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以要求学生边听边记,在作业本或练习本上写下地貌的形成过程,或采用图像结合的方式呈现。央视科教频道《地理中国》栏目有非常多的地貌短视频,可以从中选择具有独特性、代表性,或者是学生在练习与测试过程遇到的地貌进行播放。在学习的初始阶段,有意识地了解一些代表性地貌的特点及成因,能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分析地貌演化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有生态孤岛之称的梵净山,处于武陵山脉深处,是一个非常独立的地理单元,其四周区域皆是喀斯特地貌,唯有它是年代更古老的变质岩地貌。而梵净山这种特殊情况,则与1.4亿年前地球中生代时期的造山运动密切相关。视频的文字讲解为:梵净山在巨大的挤压作用下,隆起抬升,表层的石灰岩被风化侵蚀,裸露出下层的古老岩石,梵净山以强烈隆起的姿态,成为了武陵山的霸主。视频时长不到两分钟,非常适合在课前播放,以及满足学生观看视频后在正式上课前进行文字记录或复述的时间需要。

2. 观看专题地貌的视频内容,了解科学家在地貌成因探索过程中的贡献

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结果,也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除了课前观看地貌短视频外,对于一些重要的地貌类型,不仅要学习相关知识,还要了解这些知识是如何形成的,即地貌知识的探索过程。央视科教频道在2017年制作了《百年地理大发现》的专题节目,其中的《青藏崛起》《黄土天书》《地心烈焰》等节目适合在地貌部分的学习过程中观看。通过观看专题地貌内容视频的形式,在学习与掌握具体地貌类型知识的基础上,也了解我国科学家致力于地貌研究,以及不畏艰难勇于探索,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奉献一生的伟大精神与崇高品质。例如,《黄土天书》节目讲述了刘东生院士从青年时代开始投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被窑洞这种不立梁柱,不设砖瓦,仅仅依靠黄土支撑就能在断崖面上开凿的建造方式所吸引,由此展开了对黄土高原形成风成说的实践探索,最终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黄土风成理论。国际地学界为了区别于李希霍芬的早期学说,把刘东生的“风成理论”称为“新风成说”。通过这样的视频观看与学习了解,黄土高原风成说对学生来说就不仅是等待记忆的科学内容,更是了解科学家毕生奋斗历程的人文内容。这样的素材运用更能让学生产生强烈共鸣,终生受益。

3. 利用地貌研究论文,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地貌演化过程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试题情境分为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地理与生产联系的情境以及地理学术情境三大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情境分为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两大类。可以认为,地理学术情境属于学习探索情境的范畴。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是高考命题者创设地理学术情境或学习探索情境的重要来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考地理试题情境创设素材来源于期刊论文,在其影响下,全国各地高考模拟试题的命制也开始注重从学术期刊中选择适当的素材来创设学术情境。因此,教师在日常阅读中需要有意识地积累相关素材,并将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参考学术论文的论述内容及过程,在图文结合的基础上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将有利于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核心素养的达成。或者尝试基于学术论文素材命制模拟试题,用于日常的教学测试,来检测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以及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成效。

例如,2020年全国文综Ⅰ卷第一组选择题考查了黄土高原的“治沟造田”综合整治模式。2020年下半年,笔者在阅读论文的过程中发现《陇东合水县塬梁峁地貌分类及演化》一文中,图4呈现塬的演化模式过程,该图清晰明了,无需进行过多的处理即可用于课堂教学或命制模拟试题。随后笔者基于该图并参考论文的相关内容设计了三个问题:该地黄土塬的演化过程是怎么样的?(将原图顺序打乱,要求学生排序)影响该地黄土地貌沟谷走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哪个区域最迫切需要实施“固沟保塬”工程?2021年1月底进行了参加新高考的八省适应性考试,其中辽宁地理卷的第7、8题也是选择《陇东合水县塬梁峁地貌分类及演化》一文中的图4进行试题设计。该组试题将原图中聚落符号删除,设计的问题是推测塬面上聚落分布所经历的演化过程,实质是考查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与笔者设计的第一个问题具有相似的地方。第8题是要求考生判断遏制塬面持续萎缩的有效措施,与笔者设计的第三个问题刚好是问题与答案相反。

随着地理学术情境试题意识不断增强,今后有可能会出现同一个素材出现在不同的考试当中,尽管设问也会有所不同,但素材的主题大致上还是决定了设问的方式,只是具体表述不一样而已。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某个素材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充分挖掘素材的教学价值。

猜你喜欢

生动图像情境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有趣的图像诗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遥感图像几何纠正中GCP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