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AHP-GRA的特色小镇发展系统方案优化

2022-04-01盛艳王蕾庄爱祥

关键词:小镇方案苹果

盛艳,王蕾*,庄爱祥

(1 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2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8)

发展特色小镇是推进城镇化的需求与有效途径,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高质量、内涵式的根本动力”[1]。MADRIGAL R[2]认为当地民众满意度是特色小镇建设成功的关键;曾夕真[3]指出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从顶层设计出发,统筹性提出全维度的具体设计方案、实现路径和解决方法;罗翔等[4]指出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要从特色产业培育方面出发,夯实供给基础区位和资源是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基础条件;李素雅[5]指出特色小镇规划产业是核心,规划功能是基础,规划文化是灵魂,规划生态是摇篮,规划机制是保障。

特色小镇投资周期长、风险大、收益小,建设过程需要专业的规划设计、投融资支持、项目运营,政府部门不具有这些专业能力,势必要引入社会力量[6]。BETTIGNIES J-E等对特色小镇融资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PPP 模式可有效解决政府建设特色小镇面临的资金问题,同时可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特色小镇建设的积极性[7-8]。国内学者对PPP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有诸多论述[9-11],其中,贾康研究指出PPP模式是治理创新的有效工具,在带来融资革新的同时,也可带来政府、企业和专业机构“优势互补”,带来“1+1+1>3”的风险、成本、效益、资源、责任的分享或重分配,是优化小镇建设模式的重要保障[12]。虽然国内外学者都对PPP模式下的特色小镇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所取得的研究结论各成体系,缺乏系统性、延续性和科学性[13]。

层次分析法(AHP)能够建立明确的递阶层次结构,并对各层次构造判断矩阵。灰色关联分析(GRA)是一种多因素统计分析技术。徐友全等[14]利用 GRA-AHP方法对特色小镇 PPP 项目建设风险指标进行分析,有效的将定性风险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进行测算,使得风险预防工作更加准确、科学。

本文选取PPP模式解决特色小镇发展中的问题,采用AHP-GRA方法构建特色小镇发展的系统方案综合评价模型,旨在系统性分析和解决特色小镇“产”、“城”、“融”三方面问题,为实现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提供方案。

1 特色小镇发展系统方案优化综合评价模型

特色小镇的发展是“产、城、融”有机融合的系统性难题,其发展系统方案研究需要充分挖掘和提炼地方特色,在自身自然资源、产业优势等基础上,找准自身的定位,培育活力特色产业,辐射带动地方经济,并以人为本的完善配套,衍生发展旅游业,为当地居民、创业、就业者及游客提供宜居、宜业、宜游的平台与空间。通过对我国特色小镇产业、功能、形态、机制方面的发展现状分析,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从而构建以产业“特而强”为标准的战略产业体系;以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为标准的小镇规划体系;以机制“新而活”为标准、PPP合作模式为载体的建管运营体系,集成特色小镇发展系统方案。

图1 特色小镇发展系统方案

1.1 优化综合评价指标选择与层次结构建立

(1)正反两方面典型引路。

2019年4月在浙江德清地理信息小镇召开了全国特色小镇现场会,公布了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淘汰整改的419个“问题小镇”名单,本研究对其中部分问题小镇失败案例进行分析,提取了19个小镇健康发展、主要问题、缺陷要素,见表1。

表1 部分问题小镇失败案例分析

2019年发改委发布第一轮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推广名单,并总结推广“第一轮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本文对16个示范性小镇有益经验进行分析,提取了41个影响小镇健康发展的突出要素(表2)。

表2 示范性小镇有益经验分析

上述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的分析可为特色小镇发展系统方案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提供重要依据。

(2)参考评定规范。

《特色小镇评定规范》是全国首个特色小镇地方标准,对各地小镇的发展能力评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该规范仅适用于评定创建时间3年以上,规划建设目标基本完成的特色小镇,不包括产业选择及规划设计等阶段的评定,据此本文对其进行补充完善、凝练总结,并结合正反两方面典型经验分析结论,归纳、整合,确定指标体系,本文提出的指标体系(表3)中,C7及D23设定基于正常范围内该指标对特色小镇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程度;对于过分追求经济效益或功能而牺牲生态环境的小镇发展方案,应予以一票否决。

表3 特色小镇发展系统方案优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2 层次分析-灰色关联法

层次分析-灰色关联法(AHP-GRA)是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法二者的有机结合。层次分析法能够建立明确的递阶层次结构,将复杂问题分解层级,并构造各层次判断矩阵。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多因素统计分析技术,是以各因素的样本数据为依据用灰色关联度来描述因素间关系的强弱、大小和次序的方法[15];此方法较层次分析法有一定消除数据的人为影响的能力。这两种方法优势互补,可避免单纯主观评价方法的片面性,对于数据的分析结果更加准确。本文采用AHP-GRA方法分析数据,利用AHP确定各级指标对应于总目标A的权重,利用GRA确定基本指标层关联度,最后利用AHP递阶特性确定其他各级指标的关联程度。

1.3 利用AHP确定各级指标权重

(1)构造比较判别矩阵p。通过咨询7名专家意见,依次从方案的总目标层到基本指标层,采用1~5比例标度法将每一层指标相对于它所属上一级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两两比较,并根据重要程度赋予权重,其平均值邻近的标度作为指标相对重要性的最终得分,由此构造判断矩阵:p=(pij)n×n。

(4)计算相对权重和最大特征值λmax,PW=λmaxW。

各级指标权重计算结果见表4,一致性检验CR均小于0.1。

表4 各级指标权重

1.4 利用GRA确定各级指标关联度

(1)构造初始矩阵G。根据专家问卷获得数据,对各基本指标进行赋值,得到各专家在各基本指标下的数据序列:

再选取每个基本指标的最大值作为参考数值,则构建的初始矩阵为:

(2)无量纲化处理。采用下面公式对数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可实现不同指标数据的可比性:

(5)递阶计算及综合分析。利用层次分析法的递阶特性,依次计算准则层、子目标层指标的关联度,然后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关联度越大,则对总目标A的影响程度越大。

2 模型应用实例及分析

2.1 应用实例的小镇概况

“T”苹果小镇所处城市位于西北地区某镇,占地面积487.61 km2,总人口1.9万;距相邻两市分别为56 km、100 km,地处南北交通、信息、人员、物资流通要道。

该镇自然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独特,自然气候独特,绿化覆盖率较高,植被品种多样,加之其神秘地域文化与先进现代文明的交织与碰撞,构成了“T”苹果小镇旅游资源独特的禀赋。该镇是驰名中外的三五九旅南泥湾精神的传承地,红色文化浸润着这片土地。该镇辖区内总人口19 657人。

2018年统计年鉴显示,在所辖地区147个镇里,该镇GDP排名第17位。该镇农业优势明显,其中特色林果业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达67%。该镇建镇之初就开始引进种植苹果,是当地最早的苹果产地,并享誉全国,年产苹果13万t,已注册的“T”商标,获得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和万亩果品有机转换认证证书。

2.2 模型应用及分析

结合已构建的模型及各指标对A的权重,搜集整理“T”苹果小镇相关资料,邀请7名专家以“T”苹果小镇现行发展方案为对象,分别对39个基本指标进行“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的评价,对应分值为5、4、3、2、1,并根据打分结果计算各级指标灰色关联度,结果见表5。

表5 “T”苹果小镇各级指标关联度

由表5可知:

(1)子目标层B。产业“特而强”(0.135 2)是小镇发展的根本动力,与小镇健康发展的关联性最大,是目前发展方案制定的侧重点;而小镇功能“聚而合”(0.023 1)、形态“小而美”(0.004 7)、机制“新而活”(0.055 1)指标的关联度明显较低,有很大的优化空间,可通过优化其对应的下级指标来实现。

(2)准则层(C)。产业选择(0.051 7)的关联度明显高于其他基准层指标,说明“T”小镇这方面的方案较成熟、发展较好。因此,可重点针对形象魅力(0.000 2)、高端要素聚集(0.002 0)、市场化运作(0.002 2)等方面优化发展方案,补齐短板。

(3)基本指标层D。区位因素(0.008 9)、小镇客厅建设(0.001 6)、特色视觉识别系统覆盖率(0.001 5)、亲商环境构建(0.005 5)分别为“T”小镇产业、功能、形态、机制方面发展关联度最低的指标,是发展系统方案优化的突破点;另外,专业企业入驻情况、智慧化建设、生态修复、融资渠道创新、PPP模式应用等指标相对总目标A的权重较高、关联度却较低,可重点对相关要素其进行优化。

2.3 优化方案研究

2.3.1 战略产业体系构建

(1)产业选择。

经上述分析可知“T”小镇产业选择方案整体较成熟,其优化重点在于纠正区位因素的消极影响,所以该镇应立足于现有产业基础,并结合地区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及“稳粮、优棉、精果、强畜、促加工”的产业布局,以苹果产业为基础,选择“苹果+”的产业体系,辅以旅游休闲、牛羊养殖及深加工产业,实现农业牵动、多业支撑。另外,国家农业农村部在《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2020年)中鼓励社会资本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开发特色农业农村资源,并指引重点投资现代种养业、乡村新型服务业、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等领域。“T”苹果小镇选择PPP模式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的苹果种植业、牛羊养殖业及旅游业,符合政策引导与市场规律。

(2)产业专精发展。

引进苹果业、牛羊养殖及深加工龙头企业联合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小农户,进行全产业链开发和一体化经营,开展规模化种养,发展加工和流通,强化“T”品牌,注重营销,推进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有机衔接,推进种养业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服务业等渗透交叉,并适度发展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标准化生产管理平台。引进旅游行业知名企业,对小镇旅游产业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并开发运营。

(3)高端要素聚集。

选择“政府+企业+院校”的合作模式,打造“产学研政企”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科技的产业集群。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小镇实用人才、小镇科技人才、小镇专业服务型人才培养,投资建设农业农村人才培训基地、孵化基地,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培训、实训、实习平台。鼓励社会资本为优秀小镇人才提供奖励资助、技术支持、管理服务,促进人才脱颖而出。

2.3.2 小镇规划体系构建

(1)功能融合规划。

维持配套服务、景区创建、文化设施建设等规划的平稳发展,注重智慧化建设、小镇客厅及文化活动的规划。由于该镇没有智慧城市为依托,城镇信息化软硬件基础稍差,智慧化建设可考虑无线网络覆盖;小镇官方APP、微信公众号运营;智能门禁、智能停车、智慧安防的应用。规划富有红色文化及民族特色的小镇客厅,展示小镇文化及概况、提供创业服务、进行商务商贸、游客集散。开展与“T”品牌、苹果种植、牛羊养殖有关的产品展示、技术交流活动以扩大产业影响力;开展红色文化及民族特色文化活动、节日活动,推广当地优秀文化,吸引游客,提升“T”苹果小镇知名度。

(2)小镇形态规划。

建设绿色节能建筑,加强绿化,注重公共场所保洁,建设高品质休闲公园、设置休闲步道,修复水库生态,构建宜居宜游宜业的绿色生态环境。规划与周边环境、自然风貌相协调的核心区形象。注重特色视觉识别系统的构建与覆盖,设计凸显“T”品牌的小镇标志,统一产品包装,运用以小镇标志统一的字体、色彩为核心的视觉传达体系全面覆盖小镇,并发展富含小镇形象烙印的周边产品,提升小镇魅力。

2.3.3 市场化建管运营体系构建

(1)PPP模式建管运营分工。

“T”苹果种植和牛羊养殖业引入龙头企业联合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进行一体化产业改造、配套设施开发及后期运营。引入旅游业品牌企业进行小镇核心区与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运营。各企业提供符合政府区域发展、产业布局要求的具体产业规划方案、项目相关建设运营方案及符合政策法规的投融资方案,经政府审批后实施建设、投融资并在特许期内运营相关产业。政府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引导与监管作用,既要亲商重商,提供平台,适当扶持,又要监商管商,严格监督,确保小镇健康发展。

(2)投融资渠道选择。

一方面,引入小镇的苹果种植企业、牛羊养殖企业与旅游品牌方经法定程序发行企业债券直接融资;另一方面,政府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苹果小镇的资金支持力度,发行金融债券专项用于支持“T”苹果小镇发展。创新机构资金运用方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通过债权、股权、资产支持等多种方式,支持小镇建设。在“一带一路”与“向南发展”的背景下,稳步放宽小镇企业和金融机构赴境外融资,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和各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之间的多层次投融资合作。

(3)机制保障。

政府实行首问负责、在线审批的管理模式,并制定审批工作规则和办事指南,鼓励全民监督,构建亲商环境。以区域总体发展规划和供给侧改革任务为依据,规范审批特色小镇项目,合理配置资金、土地、人力等资源。完善小镇建设标准、各行业标准,制定修订能耗、排污、安全生产等技术标准,以“标准化”解决特色小镇发展主要问题[16]。实行全过程、标准化监管,完善地方PPP模式及投融资相关法规,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3 结论

(1)本文构建了基于AHP-GRA的特色小镇发展系统方案优化模型,该模型可系统性分析特色小镇现行方案的不足。

(2)利用该模型分析了“T”苹果小镇,认为该小镇需要重点优化的指标有准则层C中的“形象魅力”、“高端要素聚集”、“市场化运作”和基本指标层D中的“区位因素”、“小镇客厅建设”、“特色视觉识别系统覆盖率”、“亲商环境构建”、“专业企业入驻情况”、“智慧化建设”、“融资渠道创新”、“PPP模式应用”等指标。

(3)针对上述指标因地制宜地提出农业牵动、多业支撑的战略产业体系,富有红色文化及民族特色的小镇规划体系,亲商重商、多融资渠道的市场化建管运营体系,集成了PPP模式下“T”苹果小镇发展系统方案,可解决小镇发展动力机制、功能和形态建设、小镇运营和效能三方面问题。

猜你喜欢

小镇方案苹果
安安静静小镇
烂脸了急救方案
“CK小镇”的美好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收获苹果
拿苹果
会说话的苹果
稳中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