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作为中介: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浪潮下我国园林美学理论建构与发展研究

2022-03-29刘方馨孙皓

美与时代·上 2022年2期
关键词:审美观念风景园林

刘方馨 孙皓

摘  要: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各类文化思潮空前活跃、学术理论启蒙的时期,奠定了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发展的基础。“美学热”作为该时期最典型的社会文化思潮,催生了园林美学相关领域的研究热潮。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浪潮下我国园林美学理论建构与发展研究通过对“美学热”的产生及其影响的全面梳理,回顾园林美学理论建构的历史过程及生成机制,着眼于园林美的概念辨析、西方美学思想的借鉴与扬弃、传统园林审美观念的溯源、山水美学与景观美学的初步探索等内容,揭示该时期对于我国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发展的价值与指导意义。

关键词:风景园林;美学热;园林美学;理论建构;审美观念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人文类)“新工科视域下地方高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协同培养研究”(00123);湖北工业大学校拨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绿色工业文化导向下校园建筑第五立面的空间营造研究——以行政楼屋顶空间为例”(00478)研究成果。

2021年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年,亦是风景园林学科诞生70周年的“学科发展年”,学界、业界正积极整理和全面回顾学科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那么,当下风景园林学科理论体系产生的历史依据是什么?其后续发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这些既是学科发展不可绕过、也是必须解答的问题。

园林美学是风景园林学科重要的基础理論[1],对于学科发展至关重要。民国以降,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不少前辈学者如童寯、汪菊渊、刘敦桢、陈从周等进行了拓荒式的探索。进入20世纪80年代,园林美学研究兴起了历史上第一个高潮[2]15。受“美学热”的影响,对审美问题的高度关注与重视,驱使风景园林学界开始从美学学科中找寻欣赏与创造园林美的途径。诸多美学研究方法及视角被用于园林美学相关研究中。审美观念作为将美感升华为艺术创作的中介,成为当时热烈探讨的议题,推动了园林美学理论的蓬勃发展。

相较纷繁的造园实践,园林美学理论研究成果薄弱得多[3]。目前,已有成果大多基于园林个案及其要素的审美赏析①,或是人物园林美学思想研究②,以及中外园林美学思想比较③等,甚少从历史的角度,对我国园林美学理论进行系统性梳理。然而,无论是风景园林学科理论的完善还是当下造园实践的指导,均有必要回溯园林美学理论在历史上是如何被建构与发展的。因此,本文聚焦园林美学理论初步建构的20世纪80年代,全面梳理1978-1989年间相关学术论文与著作,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主要内容及发展规律,为建构与完善学科基础理论体系提供必要的历史镜鉴。

一、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产生背景及影响

首先,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产生的主要诱因源于新时期背景下人性思想的解放。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分别从思想和政治层面确立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前提,知识界和文化界出现反思历史和人道主义的潮流[4]。此时美学走在了前沿,伴随着基本国策改变,意识形态重心、社会文化氛围、国人精神面貌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很快就在代表“感性世界”的美学学科中铺展开来,通过美学理论知识形态得以充分表达,迅速掀起了一场以“形象思维”讨论为契机的“美学热”浪潮[5],诸多经典著作应运而生(如图1、图2、图3、图4)。

其次,经济建设的复苏与繁荣也促进了“美学热”的发展。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党中央提出了新的现代化建设目标,人们的物质生活有所改善,对更高层面的生活质量有了向往,不单考虑事物实用价值,还需考虑“美不美”的问题,这也是80年代兴起“美学热”的原因和社会意义。在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层面,也对“美”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1981年2月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五讲四美”(如图5、图6)精神文明建设活动[6],一方面表现了国民对于新时期美好生活面貌的憧憬;另一方面也说明对于“美”的感悟不仅体现在感性思想解放层面,而是具体落实到社会建设层面。学术界的理论思潮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为当时国家“四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氛围及理论基础。

二、园林美学研究兴起的原因

随着“美学热”的持续推进,美学的研究范畴也得到相应拓展,呈现出多领域交叉的特点。一方面,哲学意味浓厚、高度抽象、与艺术心理学及艺术社会学密切结合的普通美学或美学基本理论仍继续发展及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出现了装饰美学、建筑美学、园林美学等一系列的新兴分支学科[7]。

从美学角度看,建立园林美学的时机已到来[8]18。中国园林审美的独特性,可将园林美作为美学大系统下的分支进行研究[9]。从风景园林学科角度看,作为一门与美学、艺术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学科,对于园林美与园林艺术理论的建构有其特殊的时代使命:理论层面,我国园林美学与艺术理论部分借鉴于传统文学与绘画理论,部分借鉴于建筑学及其他边缘学科的理论,缺乏独立、完整、清晰的体系,研究园林美学相关问题对于完善风景园林自身学科理论体系尤为重要。实践层面,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园林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艺术要求[10]。基于此,该时期园林美学与艺术相关学术论文成果较之前呈现显著上升趋势(见表1),且产生了不少经典著作(如图7、图8、图9、图10)。

相较建国初期“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④的园林建设方针,80年代国人对于审美情趣的推崇和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在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背景下,群众性、社会性、艺术性是新园林营造的主要宗旨,这其中又包含对于园林审美意识、审美标准、审美心理过程哲学思维方法的研究以及如何创作具有审美价值的园林作品的理论体系构建。

三、园林美学理论的初步建构与发展

(一)园林美与园林艺术概念的辨析

理论的建构始于概念的厘清。对于园林美学相关概念的探讨往往伴随着与园林艺术内在关联的思辨。例如,余树勋先生认为:“园林美与园林艺术之间,永远是相辅相成、互相提高的。”[11]两者虽不是同一概念,但有不可分割的关联。宗白华先生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学问,艺术是创造‘美的技能……艺术是美学研究的对象。”[12]周武忠先生立足主客关联视角,指出园林美是主体设计人员对于生活的审美意识反映与园林形式的统一[8]17。综之,园林艺术或可理解为实现园林美的途径,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而园林美的产生又有赖于创作者对美学理论的掌握以及欣赏者的审美修养,其三者间紧密联系,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我国历史上甚少园林美学的书籍,但却不无造园经验的美学总结。园林美与园林艺术概念的辨析,本质上是对园林审美属性的深入认识及园林美产生机制的系统思考。该时期园林美学的出现一则顺应了“美学热”的“东风”,二则在面临紧迫的理论转型背景下,科学地清理和发展园林美学理论和概念,为推动园林建设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西方美学思想的借鉴与扬弃

国门开放背景下,大量国外美学译著在国内的公开出版使得西方美学思想成为美学界的热点议题,同时也被用于园林美学研究之中。例如刘天华以美学著作《拉奥孔》(如图11)中所探讨的西方诗画界限与内在联系相关内容为基础,将其与同样具有诗情画意特点的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进行比照,对其独立性之外的关联性考察,试图找寻中西共性规律[13]。然而,《拉奥孔》中提倡的“诗画艺术两分”观点似乎并不适用于认识我国传统园林的“综合性”审美观念。对此,金学智先生认为:“西方美学强调艺术的独立性、差别性及不相关与中国美学偏重的艺术包容性、综合性、相通性截然不同。”[14]并以苏州古典园林为例⑤,论证中国园林艺术的互通性、综合性。

与此类似,王世仁对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将园林艺术看作是一种绘画艺术的观点[15]提出质疑,认为中国园林的审美主体长期受哲学,美学陶冶,客体本身又是经过诗词、绘画、工艺美术、建筑等诸多成熟的艺术长期交融渗透后,独立发展出来的一个形态完备的艺术部类[16]。

西方美学大多从科学的角度看待事物的审美价值,而中国自古以来受儒道释文化的影响,常偏重于从伦理角度出发。前者偏于理性至上,强调“物我两分”;后者掺杂感性思维,强调“天人合一”的主客联动,总体上两者审美要求不同。西方美学观点强调的是艺术的区别性、独立性以及其不相关性,与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讲求的综合性、会通性有着本质差异[17]。然而,正是中西差异的存在,有助于在比较视野中进一步理解我国传统园林艺术审美的特点。

(三)传统园林艺术审美观念溯源

借鉴西方美学思想似乎并不能准确认识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观念。因此,诸多研究集中于对我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研究,通过追溯传统哲学观、社会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等,对于认识传统园林独特的审美观念、艺术价值的形成提供依据。例如,宗白华先生从我国传统哲学思想层面对园林空间美进行研究,强调其表现出的空间美感,与传统的独特空间意识、宇宙情调分不开[18]。艾定增先生立足“比较文化史”视野,提出园林风格美的产生是主体思想与客体形式的高度结合[19]。可见,若要深入理解中国传统园林审美观念的形成、发展以及内在演变规律,仅从美学范畴来谈有失偏颇。美学与艺术思想的产生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哲学观念有着密切关联,通过追溯社会背景、人文历史、宗教文化等内容为进一步认识、理解我国传统园林艺术审美观念提供了多元视角。

此外,意境的探讨也是认识传统园林审美观念的重要方面,相关成果较为丰富,涉及哲学、美学、心理学等层面,或结合诗词绘画与意境关联进行解读[20];或从哲学视角对园林意境的产生进行分析⑥;或从心理场理论认识园林意境[21],但较为零散,未出现系统性的园林意境理论体系。

综上,对传统园林美学与艺术的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均远远超过之前任何时期。在美学理论蓬勃发展下,学界开始趋于对抽象层面的园林艺术审美观念的形成规律进行总结凝练,包含对传统园林艺术审美观念产生的溯源,以及意境作为中国园林审美价值核心内容的重点关注。同时,许多非园林专业的研究者也纷纷加入,带来了新的视野和方法。概言之,在美学领域宏观要求高度抽象的背景下,推动了园林美学研究更富有哲学性的思考;而在微观层面,研究更为细致、具体和深入,多角度、多层次为建构系统性园林美学理论提供扎实基础。

(四)山水美学与景观美学的初步探索

1.自然美延续下的山水美学探讨

早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美学界已有对山水美、自然美的探讨,对于“自然美”的定义及鉴赏问题一直未有一致看法。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在80年代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广西美学学会自1983年7月成立以来,重点组织了山水美学的研究,先后于1983年7月和1985年4月,在广西柳州市和桂林市分别召开了“山水美学讨论会”和“全国性的桂林山水美学讨论会”。会后编印了《山水美学讨论会文集》(如图12)与《山水美学研究》(如图13)论文集,从不同角度、方面探讨了山水美的本质、山水审美特征,以及风景名胜区自然山水的美学特征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反映了国内山水美学研究的新成就,填补了美学研究的空白,也为风景名胜区艺术创作提供了理论基础[22]。

“山水”一词有着历史文化积淀,且符合中国传统语境,山水美学在80年代作为一门新的学科被提出,不仅发展了自然山水、名胜古迹等景物审美鉴赏及艺术创作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思路,而且也契合了国家发展旅游业、开发山水及自然资源的政策背景需求。

相较于之前对于“自然性”与“社会性”对立的争辩,此时关于山水审美特征及形成因素的探討,转向于对人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反映出研究者跳脱出对美本质追求的观念桎梏,关注“人”作为改造自然的主体所产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价值的问题,综合美的实践性、互动性、现实性、创造性的活动,将其看作是一种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和审美经验动态交织的精神活动。

2.审美实践下的景观美学研究

与山水美学类似,景观美学是当时审美实践及审美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23]。与之不同的是,“景观”一词涉及范围更广,其作为一个地理学概念被引入,囊括了更为广泛的自然综合体⑦。景观美学的提出,一方面是其作为80年代美学研究结合社会实践需求朝着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景观美学面向当时亟待发展的风景名胜区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理论基础[24]。

例如,陶济先生系统性阐述了景观美学的主要研究范畴包含景观的构成、审美心理结构、开发与利用的美学原则、审美特色等,从主客体的角度,将景觀的构成分为有机构成和审美构成两大类[25],既强调了景观自身的属性,也强调其与审美主体之间的关联。

景观美学的研究还延伸到对于城市美的相关探讨中(如图14)。与偏向于强调山水、风景、建筑综合体的内涵所不同,城市景观更多强调的是城市中各空间要素的综合体[26]。对于景观美学的探讨不再局限于艺术角度及美学相关理论基础上,而是强调其技术与功能,综合了多学科理论,对于城市自然及社会系统的全面思考[27]。而随着80年代现代心理学的崛起,对于景观美学的研究也开始转向对人的审美心理形成的内在规律的探索,帮助更进一步理解客体产生的景观审美表象因素[28]。

这场由美学业界发起的山水美学、景观美学热烈研讨,不仅拓宽了美学研究领域,也为风景名胜区发展和城市景观建设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促进了风景园林专业内涵与外延的深入思考。其二者共同点在于均强调了更为宏观的“园林”范畴,如钱学森先生倡导的“山水城市”[29]。当传统园林美学的范畴并不足以支撑现代风景名胜区及城市景观建设等相关工作内容,“山水”“景观”概念的提出用以涵盖更为广泛的园林建设领域。

四、结语

在“美学热”推动下,我国园林美学理论体系建设获得长足发展,人性启蒙和感性解放通过理论知识形态得以充分表达,审美问题被摆在举足轻重的位置。在这种发展背后,既有外在的社会、经济、文化繁荣等因素,也有内在学科建设、健全等诉求的推动。

相关成果无论是在方法、视野还是对象层面均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融合了国内外美学、哲学以及现代心理学等理论,为探寻园林美的属性及其生成机制提供了认识论基础,突破了之前仅停留于主观描述性鉴赏以及形式美法则的桎梏。山水美学、景观美学等新的学科方向兴起,说明学科内涵被充分拓宽,除城市公园、传统园林外,还包括更为广阔的风景名胜区等。在缩减传统园林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获得了宽泛的外延和极大的包容,是传统园林学走向现代化的重要表征。对于园林美学的热烈研讨一直延续到90年代。1991年风景园林业界在扬州正式召开的“首届风景园林美学学术研讨会”[30],由于争论较多,对于园林美的探讨从激烈趋于平静与理性,且转向对学科自身发展规律的思考。这场轰轰烈烈的全民“美学热”持续时间也不长,进入90年代中后期,对于美学的“狂热”以及“泛化”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消退,对美的思考也逐渐转化为对社会文化内在规律的探索。

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虽然许多理论还未达到严谨与成熟,部分研究成果也存有悬而未决的问题,有些甚至还是以旧的面孔出现。但总体而言,这些研究成果的价值正是在于这种充满时代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探索,对于旧有思想格局的打破,与历史局限性共生的特色与深刻,为我们走向更为成熟的理论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如王绍增先生所言,80年代的“研究者多持有纯学术态度,大多数研究成果是可信的”[2]15。对于学术研究而言,这样的转折时期蕴含的丰富性尤为值得关注,可为我们当下理论思考提供历史镜鉴及灵感来源。

注释:

①参见:顾凯.“人巧”与“天然”:晚明江南园林假山的两种营造及其审美[J].装饰,2021(2):24-30;LI Xuran.Aesthetic Research of Xu-style Gardens in Han Dynasty[J].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2021(1):7-10,14;李睿煊,李斌成.从审美心理角度谈园林美的创造[J].中国园林,1999(3):46-48;唐孝祥,傅俊杰.基于文化地域性格的十笏园审美特征探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632.

②参见:赖德霖.20世纪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发展与陈从周的贡献试探[J].建筑师,2018(5):15-22;刘家麒.风景园林美学的核心理论——金学智先生《风景园林品题美学》读后[J].中国园林,2012(2):69-70.

③参见:刘庭风.中日园林美学比较[J].中国园林,2003(7):57-60;沈洁.从哲学美学看中西方传统园林美的差异[J].中国园林,2014(3):80-85;刘滨谊,廖宇航.大象无形·意在笔先——中国风景园林美学的哲学精神[J].中国园林,2017(9):5-9.

④“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最初是作为一个建筑领域的行业政策,在1955年2月建设部召开的设计及施工工作会议报告中被完整地提出,其影响及至新园林的营造实践。见:赵纪军.中国现代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36.

⑤参见:金学智.苏州古典园林的真、善、美[J].学术月刊,1986(7):48-54;金学智.苏州古典园林的遮隔艺术系统[J].华中建筑,1987(4):68-72;金学智.曲径通幽——苏州古典园林的一个美学原则[J].华中建筑,1989(3):21-25.

⑥参见:王绍增.园林与哲理[J].中国园林,1987(1):18-20;陶郅,刘管平,江楷义.“园林意境”论[J].广东园林,1982(4):1-12.

⑦陈志华先生指出:“山水美和自然风景美是一回事,但景观的提法,比山水、风景的提法要宽一点。”见:陶济.深入开展山水、园林和建筑的景观审美研究——浙江省景观审美讨论会综述[J].新美术,1985(1):56-61.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司.增设风景园林学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J].中国园林,2011(5):4-8.

[2]王绍增.30年来中国风景园林理论的发展脉络[J].中国园林,2015(10):14-16.

[3]吴承照.加强风景园林学科基础理论研究[J].中国园林,2006(5):12-15.

[4]裴萱.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的理论谱系与价值重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3):194-204.

[5]李泽厚.走我自己的路:对谈集[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2:443.

[6]韦冬.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建设史(下)[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421.

[7]胡家才.新编美学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139.

[8]周武忠.园林·园林艺术·园林美和园林美学[J].中国园林,1989(3):16-19,53.

[9]宗白华.关于美学研究的几点意见[J].文艺研究,1982(2):63-65.

[10]国内园林资料选编[C].贵阳市园林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纪念,1981:2.

[11]余树勋.园林美与园林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61.

[1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

[13]刘天华.《拉奥孔》与古典园林——浅论我国园林艺术的综合性[J].学术月刊,1982(10):15-21.

[14]金学智.苏州古典园林的艺术综合性——兼谈中、西美学的综合艺术观[J].学术月刊,1984(3):74-80.

[15]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16.

[16]王世仁,编.天然图画:中国园林的传统美学思想[M].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研究室,1983.

[17]沈国强.中国古典建筑美学思想札记[C]//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师》编辑部.建筑师18.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18.

[18]宗白华.空间意识与空间美感——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M]//中国园林艺术概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15-16.

[19]艾定增.中国园林风格美初论[J].广东园林,1984(1):13-19,8.

[20]周武忠.论园林意境的创造[J].广东园林,1988(4):1-6.

[21]何昉.从心理场现象看中国园林美学思想[J].中国园林,1989(3):20-27.

[22]张撒.广西社会科学要览[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568.

[23]中國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年鉴1986[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203-204.

[24]陶济.试论桂林山水的审美构成[C]//范阳,黄贯群.山水美学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147.

[25]陶济.景观美学刍议[J].新美术,1984(4):62-64.

[26]盖湘涛.城市景观美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29-33.

[27]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1-2.

[28]刘天华.风景的空间特性[J].文艺研究,1985(3):67-76.

[29]鲍世行.钱学森与山水城市[C]//高介华.建筑与文化论集(第5卷·第6卷).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72.

[30]周康.中国首届风景园林美学学术研讨会在扬州召开[J].中国园林,1991(4):60.

作者简介:刘方馨,博士,湖北工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通讯作者:孙皓,湖北工业大学副教授。

编辑:宋国栋

猜你喜欢

审美观念风景园林
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大会暨风景园林学科创立七十年纪念会华南区域会场成功举办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的分析
风景园林设计中对于人性化理念的应用探讨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的分析
论风景园林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新时期下中国风景园林标准化体系的构建
趣味教学——让学生拥有发现形式美的眼睛
高中音乐鉴赏课的审美教育 文
《红楼梦》读后感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