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术中导管室护士护理配合要点分析

2022-03-27潘巧林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2年8期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潘巧林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导管室护士护理配合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08--02

前言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病情危急、死亡率高,临床表现为持久且剧烈的胸骨后疼痛,可诱发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1]。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有效手段,可以解除血管栓塞,恢复心肌灌注,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导管室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主要场地,而导管室护理质量和效率高低会直接影响手术治疗成功与否。导管室常规护理主要听从医师指示开展配合工作,护士主动性较低,护理配合速度慢,故需对导管室护理进行改进和优化[2]。控制手术风险是冠脉介入手术导管室护士护理配合的主要重点,针对性护理配合更突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风险的防护,通过护士、医师之间相互配合,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再灌注损伤出现的心律失常、低血压、室颤、胸痛、感染等,实施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更好地控制手术风险,具有提高手术效率和安全性的优势[3]。鉴于此,本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导管室护士护理配合要点,并探讨其对患者手术治疗、术后恢复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医院2020年3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1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4]中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心前区持续疼痛>30min,心电图提示病理性ST段抬高、Q波。纳入标准:临床资料齐全;具有正常交流能力;意识清晰。排除标准:合并免疫缺陷病、血液系统疾病、急性脑梗塞、恶性肿瘤;抢救无效;伴急性创伤;既往行心脏瓣膜植入手术。参照组: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范围38~72岁,平均年龄(53.98±6.94)岁;入院至手术治疗时间范围25.5~67.3min,平均时间(46.32±9.36)min。研究组: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范围41~75岁,平均年龄(54.28±6.38)岁;入院至手术治疗时间范围27.6~64.7min,平均时间(45.87±9.22)min。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次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方法

参照组实施常规导管室护理:术前,由医师和护士长下达指令、要求,导管室护士按照指令和要求,做好手术准备工作。术中,导管室护士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实施各种抢救措施,术后由心内科病房护士平车接送患者回心内科CCU病房,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的预防。

研究组在参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配合,具体如下:(1)医护分工配合:导管室医护人员明确职责和分工,分为A1班护士和A2班护士,在接到手术通知后,迅速做好物品准备尽快安置患者入室给予心电监护吸氧等处理,A1班护士负责与急诊护士进行交接,了解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和用药情况,准备抢救药品、仪器设备、介入手术相关耗材提供、做好手术患者护理记录、抢救护理记录、时间节点、耗材使用等相关记录,做好患者术后护理、清洁手术器械等,并与心内科病房护士做好交接送患者离开导管室,A2班护士主要负责术中配合、用药、递送相关耗材、听患者主诉,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面色、和静脉通畅情况,严密关注有创压力曲线与心电图示波变化,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并给予相应处理,同时进行无菌操作监督和管理工作。(2)针对心律失常防护配合:护士长定期组织导管室护士学习心脏病介入手术治疗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症状及相关处理,循证医学掌握并发症发生危险因素,预见性观察和识别,以快速、熟悉配合医师处理心律失常、低血压、室颤、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年轻患者右冠或旋支闭塞时导丝通过后,容易出现短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情况。对此,护士观察患者心电图表现,若出现PR间期延长、PR间期进行性延长或心室率低于40次/分。考虑其可能发生心律失常,及时告知医师,根据患者心律失常类型,给予阿托品、利多卡因、胺碘酮等针对性药物治疗。(3)针对室颤防护配合:急性冠状动脉闭塞且发病小于3h男性患者血管开通瞬间极易发生室颤,男性患者室颤发生风险高于女性。对此,敷料班护士要严密观察男性患者心电示波,心电图出现室颤波形,及时告知医师,并开通除颤仪,设置参数为150-200J,配合实施除颤;若除颤无效,做实施心脏按压操作配合。除颤后患者会出现一过性躁动而发生导管脱落或坠床。对此,护士守在患者身旁,并做好床旁防护和肢体制动。患者躁动时,护士给予安抚,大声重复类似“别紧张!别害怕!有我在!没事的!”等话语,使其意识到自身处于安全状态。待患者平静后,护士检查导管是否折返、受压、松脱等情况,若出现上述情况,及时处理导管不良事件,处理前要做好消毒工作,坚持无菌操作。(4)针对低血压防护配合:采用大量血管扩张剂类药物、造影剂患者容易出现低血压情况。对此,导管室護士注意观察该类患者血压水平,当患者出现恶心、面色苍白、大量流汗等明显症状,血压降低程度超过入室时的20%,及时给予多巴胺静脉注射,根据医师指示提供一定剂量的多巴胺泵注治疗,根据血压情况调节给药速度。(5)针对胸痛防护配合:由于手术中插入导管和导管丝会引起动脉血管痉挛,使患者术后出现剧烈胸痛情况。因此,导管室护士采用面部疼痛评分量表或数字疼痛评分量表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对评分≥5分患者,可以给予语言鼓励或转移注意力等方式以缓解患者疼痛;针对评分<5分患者,按照医嘱给予适量的吗啡止痛。(6)针对感染的防护配合: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操作的基础上,注意观察手术过程中穿刺部位暴露情况;在手术结束后,对穿刺部位进行包扎时,需要做好创面清洁、消毒,采用无菌止血带或敷料进行稳定包扎。

1.3观察指标

(1)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介入治疗术时间、住院时间。

(2)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胸痛、心律失常、低血压、穿刺部位感染等。

(3)比较调查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1周的健康状况调查问卷中文版(SF-36量表)评分,该问卷量表设有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生理功能和躯体疼痛4个维度,每个维度采用百分制计分,若各维度评分越高,则表示生活质量越高[5]。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以百分比(%)、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分别行x2、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介入治疗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介入治疗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心脏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以立即开通闭塞冠脉血管,恢复冠脉再通,最大限度缩减心肌梗死面积,但是介入治疗术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护理配合,确保患者得到有效救治。导管室作为介入治疗术的主要配合部门,导管室护士需积极配合医师完成手术,缩减患者的手术时间,降低手術并发症发生风险,有利于提高急救成功率[6]。但是常规导管室护士缺乏护理配合的主动性,根据医嘱开展各项护理工作,手术各环节效率降低,不利于快速疏通患者的血管,增加病情加重的风险。对此,针对常规导管室护理配合存在的不足做出改善,针对性护理配合干预可以弥补常规护理的不足,增强护士围术期护理配合意识和护理配合技术,可以更好地缩短急救时间,减少手术差错,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进一步提升手术效果[7]。

在此次研究中,实施导管室护士护理配合干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缩短,且短于常规护理患者。这表明针对性护理配合显著提高患者急救效率,并促进其快速恢复。常规导管室护士护理配合中缺乏急救意识和协作意识,在术前准备中听从医嘱准备手术所需的药品,忽略围术期护理配合,不利于手术急救效率和治疗效果的提升[8]。医护分工配合干预中,A1班护士和A2班护士主动分工配合,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术前准备工作,缩短患者手术准备至开台手术时间,同时在介入手术时间配合方面,可以尽量缩短患者的入室时间与手术时间;此外,在术中并发症护理配合干预能及时处理并发症,避免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而延长住院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表示导管室护士护理配合干预可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这是因为在针对性护理配合中,护士加强心脏介入手术患者并发症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可以预见性识别患者术中并发症发生危险因素,针对高风险人群进行血压、心电图观察,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室颤情况,高效配合医师实施相应的治疗和处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9]。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生活质量水平显著高于参照组,提示导管室护士护理配合后,可促进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提升。这是因为针对性护理配合干预从主要围绕患者生理恢复实施护理干预,并发症是影响患者生理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通过针对性预防和干预患者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室颤、胸痛等情况,使患者心理、生理舒适度提升,减少不必要的损伤和治疗,有利于促进预后改善,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10]。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术中实施导管室护士护理配合干预,能提高患者手术效率和康复效率,还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提升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翠红,刘道清,朱俊英,等.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基于多学科协作诊疗干预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21,28(21):62-66.

[2]冯思利,陈亚琴,张惠,等.应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手术配合及护理[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1,28(4):134-136.

[3]黄丰平,郑彬,甘念.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实施围手术期护理模式的效果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2021,43(3):143-144.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9,47(10):766-783.

[5]贾少英.精细化管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手术患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20,27(6):701-704.

[6]肖忠清,魏玲,陈雪梅.基于失效与效应分析理论的干预模式在急诊AMI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11):58-61.

[7]尹玥,党永霞.导管室绿色通道护理路径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9,16(3):213-215.

[8]黄宗敏.导管室护士在急诊介入治疗术中的安全护理配合[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9,26(7):119-120.

[9]章海滨,魏巍.PICC拔管突发体内断管1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9,18(10):92-94.

[10]韩静,王秀军,王晓芳,等.PDCA管理模式在介入导管室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21,35(20):3733-3735.

猜你喜欢

急性心肌梗死
尿激酶溶栓用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
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与甲状腺功能变化的相关性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