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劈波斩浪

2022-03-26Echo曾雪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 2022年3期
关键词:帆船赛帆船

Echo曾雪

帆船的历史几乎同人类的文明史一样悠久。从远古时代、农耕时代、大航海时代直到现在,由船体、桅杆、帆、绳索、舵构成的渡水工具——帆船,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历史悠久,而且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河流、湖泊。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先民就已经能够制造出帆船,经过发展,中国的帆船造型多样,功能完备。今天,就让我们一同了解中国帆船的前世今生,探寻其中的奥秘吧。

中国帆船历史悠久,在战国时期,史书上就已经有了确切的记载。到了秦朝,帆船更是颇具规模,可用于远洋航行。《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既已,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徐市即是徐福,而徐福一众乘坐的就是帆船,他们去海中的仙山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

东汉末期的刘熙在《释名·释船》中写道:“帆,泛也,随风张幔曰帆,使舟疾泛泛然也。”这应该是最早对帆的解释。

三国时期吴国万震在《南州异物志》中对帆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外徼人随舟大小,或作四帆,前后沓载之。有卢头木,叶如牅形。

长丈余,织以为帆。”书中描述了一种平衡纵帆帆船。平衡纵帆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风帆,这种风帆并不直接迎风,而是将风的压力中心移至桅后,使船在逆风中仍能前行。平衡纵帆的材质不是软布,而是用竹竿加固的“硬篷”,从而形成独特的帆骨。

唐朝诗人李白的《行路难》中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与李白同朝代的刘禹锡给好朋友白居易写了鼓励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对帆船进行了细致刻画;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运河中的漕船;清宫画院的5位画家临摹《清明上河图》,并在其基础上加入清朝元素绘制而成的《清明上河图·清院本》,对清朝时期的帆船进行了清晰的描绘。

在古代,中国帆船是内河航运的重要工具,是近海抵抗外敌的战舰,还是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南亚甚至非洲国家建立贸易和外交关系的载体。

在河流中航行,水手们可以根据两岸的景物辨别位置和航向,但是在茫茫大海中却不行。

1000多年前,中国人将指南针应用到航海中,结合日月星辰的位置,让水手们可以找到航行的路线。当然,水手们在海上驾驶的帆船,也离不开古代造船工匠的精心设计与制造。下面这些都是中国帆船的“独门秘诀”。

撑条式硬帆:撑条式硬帆分为长方形、扇形、上部扇形下部长方形三种,且最后一种使用得最多。撑条式硬帆的帆叶较硬,中间加帆骨作为支撑,可根据风力大小调节帆形。

多桅多帆:汉朝时期出现了四桅帆船,三国时期出现了七桅帆船,通常都是中间的主桅杆最长。多桅多帆可降低风帆的受力面积,使船平稳前行。

披水板:披水板装于船舷的两侧,逆风时将披水板放在下风一侧可以增加水的阻力,使船不偏航。在帆、舵、披水板的配合下,船能在各种风向中航行。

多孔舵:多孔舵就是在舵叶上开数列菱形小孔,使舵叶两侧的水相通,多孔舵的发明使水手操作帆船时既省力也不影响掉转船头。

水密隔舱:水密隔舱就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成多个互不相通的单个舱区。水密隔舱有效地加固了船体,即使一两个舱区漏水,船也不易沉没,同时不同舱区也有利于装卸、存储不同货物。

龙骨:龙骨是中国造船业的一项重大发明,龙骨位于船的底部,既可以强化船体结构,也能减少船的倾斜或摇摆。中国使用龙骨的历史比欧洲早至少700年。

不得不说,中国古代造船工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太丰富啦!中国帆船在国际上也负有盛名,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东西方的交流,中国帆船的制造技术也被西方国家学习借鉴,直到近代,仍有很多技术被应用于船舶设计中。如欧洲用煤作燃料的鱼雷艇航速很快,全速航行时速度接近50千米/小时,但由于阻力过大,舵无法转动,小艇也很难转向,后来设计师借鉴了中国古代帆船的“多孔舵”技术,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中国帆船多种多样,每一种帆船的形状都是根据不同的航行条件设计而成。北方海域多淺滩和沙滩,平底的沙船最合适;福建、广东附近的海域浪大水深,尖底的福船、广船最合适。但这些帆船航行的海域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平底的沙船也能航行到南方海域,甚至远航至东南亚。南方的广船,在清朝后期也用于北方驻防巡逻,可见中国帆船在各种海域都有较好的适航性。中国帆船的制造技术一直在发展进步,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新的造船技术出现,进而出现了上百种船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名船”,分别是沙船、福船、广船、鸟船。

沙船

沙船又称平底船或防沙平底船,是发源于长江口的浅吃水型船,最早出现于唐朝。沙船一般有五桅,挂长方形平衡纵帆,方首方尾、平底,吃水浅。沙船上的升降舵可在退潮时提起以平稳搁滩,水深时可放下,深深插入水中,以提高舵性,防止船的横移。

沙船使用范围极广,可用作官船、军船、漕船、盐船。沙船吃水浅,既能上沙滩,也能在风浪中安全行驶。沙船能在顺逆风中行驶,披水板、梗水木、太平篮等装置使船身稳定。沙船多桅多帆,帆高利于使风,吃水浅,阻力小,快航性能好。

福船

福建是中国古代造船中心。福船因在福建沿海制造而得名,也是一类尖底船的统称。古书中称福船:“上平如衡,下侧如刃,贵其可以破浪而行也。”福建一带水深浪急,故而制造了吃水较深的福船。福船适航性优良,桅上挂长方形平衡纵帆。福船船首尖船尾宽,两头上翘,吃水深,船舷外拱有护板可抗冲击。福船底部安装的龙骨,使船更加坚固,抗风浪性能更强。

福船被广泛运用于远洋运输和战争中,是明朝水军的主要战船。明朝名将戚继光平定倭寇之患时,明朝水军的主力战船就是福船;郑成功收复台湾所使用的是福船;郑和七次下西洋所使用的宝船,也是根据福船改造而成的。

广船

广船是广东大型木帆船的总称,源于春秋时期或更早,发展成熟于唐宋时期,定型于元明时期。广船与福船相近,上宽下窄,吃水较深,海上航行不易翻沉。

广船的首插板和底插板用于减缓船的摇摆和稳定船的航向。广船内部具有横向隔舱板,舱壁使用优质的铁梨木制造,坚硬耐冲击。广船的风帆张开如折扇,多帆少桅,常用于战船。明朝抗倭时,广船与福船同为主力船型。

典型的广船有我国第一艘抵达欧美的中國帆船“耆英号”,还有被称为中国最后一艘三桅古式帆船的“金华兴”号。

鸟船

鸟船产生于浙闽地区,是桨帆两用船,无风驶桨,有风驶帆,常被用作近海战船。鸟船被认为是福船的缩小版:头小身肥、篷长橹快,船行于水上犹如飞鸟,船首形似鸟嘴,故称鸟船。郑成功的船队中就有一种鸟船,名为“绿眉毛”号,是一种快攻船型。

自秦汉时期,中国便与周边沿海国家通过帆船进行贸易,这个时期的贸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端;唐、宋、元时期有了新的航海技术,造船水平提高,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盛期;明清时期中国帆船的各方面都有所改进,宝船等远航船让“中国交流”一路向西到了非洲东岸。

但明朝的“海禁”政策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让民间的出海活动被严格限制,中国帆船制造业也日渐衰落。清朝时期更是五次颁发禁海令,对所造船只进行了严格规定:“其梁头不得过一丈人尺,舵水人等不得过二十八名。其一丈六七尺梁头者,不得过二十四名。”中国帆船的制造技术逐渐落后于西方,作为军舰的帆船在西方风帆战舰的坚船利炮面前更是不堪一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外敌入侵,国内局势动荡,中国帆船没有得到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帆船重新被造船工匠制造出来,但主要被用作渔船,称为“风帆渔船”。

随着动力船的出现,帆船的实用性进一步降低,中国帆船逐渐在海上消失。更遗憾的是,一直以来中国没有完备的造船设计图纸,都是靠造船工匠口传心授,制造船模,然后根据船模再制造大船,许多船一旦消失,相关的造船技术也就随之消失了。

古代帆船复原行动

作为海洋大国和航海古国的中国,拥有灿烂的帆船文化。流传几千年的帆船制造技术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不应该在今天消失,所以国家一直致力于复原中国古代帆船,重拾造船技术。

复原中国古代帆船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古代沉船的船体拆解之后打捞上岸,然后在博物馆重新组建复原,进行展览。如南宋沉船、4艘蓬莱古战船;另一种是将古代沉船整体打捞出水后移至博物馆,并使用特殊的支架支撑船体进行展示,如南宋沉船“南海一号”。除了考古界与各大博物馆致力于复原中国古代帆船之外,民间也有不少高手为复原中国古代帆船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如张兴华复原海槽船、燕飞船、马槽船等船型,他更是在2019年第二次复原“门锭古船”,然后用该船参加了第13届“中国杯”帆船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帆船。

中国最早开展帆船运动的城市是青岛,时间可追溯到1954年,帆船运动也随着青岛航海运动学校的建立,由青岛为起点普及全国。

20世纪80年代,我国奥运帆船项目蓬勃发展,举办了全国性质的帆船、帆板竞赛,全运会也增加了帆船项目。1986年,我国运动员在亚运会上第一次夺得帆船比赛金牌。

奥运会是体现国家体育发展和国民身体素质的一场世界性的体育赛事。在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张小冬获得了女子帆板亚军,为中国队摘得奥运会帆板比赛的首枚奖牌;殷剑、徐莉佳分别在北京奥运会和伦敦奥运会摘得帆板、帆船项目的金牌;东京奥运会上,卢云秀又为我国的帆船帆板队摘得一枚奥运金牌。

除了奥运会这样的官方赛事,中国民间的帆船赛事也变得越来越有影响力,帆船赛事的举办让中国民间帆船行业得到飞跃式发展。2007年开始举办的“中国杯”帆船赛更是成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帆船赛事。

青岛、威海、大连等城市相继建成了帆船学校,培养小水手使其成为未来中国帆船运动的生力军。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中国俱乐部”杯帆船挑战赛、“司南杯”大帆船赛、“太湖杯”帆船赛等帆船赛事层出不穷,中国民间帆船赛事迎来高峰。

21世纪前后,中国帆船竞技行业人才辈出,创下一个又一个佳绩:郭川,第一个参加克利伯环球帆船赛的中国人,第一个靠单人帆船跨越英吉利海峡的中国人,第一个完成沃尔沃环球帆船赛的亚洲人,第一个单人不间断环球过合恩角的中国人……

2016年,郭川在挑战单人不间断跨太平洋创纪录航行过程中失联。

魏军,顽石俱乐部创始人,创办了中国当代历史最久的帆船赛事“中国俱乐部杯帆船挑战赛”。2011年11月,带领船员驾驶“厦门”号帆船,挑战2.6万海里的航海环球之旅,于2012年9月顺利归航。这是中国帆船第一次“沿着地球的地理形状”绕行一周。

宋坤,中国女子帆船环球航海第一人,随“青岛”号大帆船参加2013年—2014年克利伯环球帆船赛的全程比赛,历经近11个月的时间绕地球一周,航程4万多海里。

张昕宇、梁红夫妇,相恋28年,在北极,张昕宇向梁红求婚,然后,两人驾驶帆船到南极完成中国人在南极举行的第一场婚礼。

…………

随着帆船运动在中国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参与到帆船运动中,中国帆船事业一定会有辉煌的未来。

猜你喜欢

帆船赛帆船
帆船
帆船
环保小帆船
找帆船
“通州湾杯”帆船赛启航,带着支付宝出海
帆船
ULYSSE NARDIN成为第35届美洲杯帆船赛挑战队 ARTEMIS RACING 合作伙伴
图画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