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浙江通志·盐业志》的几个成功实践

2022-03-24贠有强

史志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通志大事记篇目

贠有强

(宁夏社会科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浙江通志·盐业志》(以下简称《盐业志》)为二轮《浙江通志》(113卷)中的一部专门记述浙江盐业发展历史的专题志书,是浙江省二轮志书编纂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以为《盐业志》应为二轮《浙江通志》中一部较为出色的专题志书,在浙江省乃至全国而言,堪称省级通志专题志中的精品。通读和综合分析《盐业志》,其之所以优秀表现在多个方面,本文试就该志书篇目框架考量安排等方面的成功实践予以评析学习,不妥之处请指正。

一、篇目框架的合理考量

《盐业志》采取章节体记述,志体部分共设10章,其他包括序、概述、丛录、大事年表、编后记等。志体章下设节,节下设条目。其篇目框架设置的合理考量主要体现在章节体的选择和篇目设置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和驾驭上。

1.章节体的选择运用。章节体作为一种舶来史书编修体例,经过与我国传统纪事本末体、编年体等不断融合发展,在新编二轮志书编纂中得以普遍运用,其更大容纳量和更系统的组织形式特点和优势得到普遍认可和推广。章节体大概可分为篇章节目和章节目两种,前者较适合容量大、关系复杂的综合类志书,后者多适用于容量较小、关系相对单一的专题志书。《盐业志》作为二轮《浙江通志》中的一部专题志,在充分考虑此轮所修盐业发展的实际,以及通志(总志)与专题志(分志)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从根本上符合盐业发展特点和编修要求,也最接近完美表达的章节形式。

一是盐业发展特点。据史料,浙江盐业发端于春秋战国时,历经秦、汉、唐、宋、元、明、清代及中华民国等不断发展,尤其到了明代,浙江的海盐产量仅次于两淮,曾居全国第二,达到了盐业发展史上的顶峰。此后,因技术变革、全国制盐方法的改变,“改煎为晒”后,北方制盐迅速发展,浙江盐业产量开始下降。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地方控产压田政策的实施和经济发展废盐转产等因素影响,浙江盐业发展继续下降。到2010年,浙江盐业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0.14%。纵观浙江盐业2700多年历史,虽然漫长悠久,曲折变化,就其本身发展也涉及盐业发展环境、盐场演变、生产运销、盐价税赋、盐业管理、盐商盐民,以及相伴而生的科教文化等诸多方面,但总体而言,作为一个省区或地域的专门的盐业发展,相对全域的综合事业发展而言,一方面,其总体内容单一、体量小,无外乎一项盐业发展历史,涉及元素少、影响面较小,不存在太多复杂事物之间的交叉融合,自然也决定了总体量不会综合庞大;另一方面,其综合层次较低,具体到盐业发展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门类,其内部层次简单、层级少。

二是编修基础和要求。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浙江省就在《中国盐业史·浙江篇》的基础上,组织编纂了《浙江省盐业志》,是为浙江省首轮修志成果。该志书上溯事物发端,下限至1993年,共设20章,总字数达61.1万字。按照明古详今的原则,侧重记述浙江现代盐业发展历史[1]浙江省盐业志编纂委员会.浙江省盐业志[M].中华书局,1996.(P1),重点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93年54年间的盐业历史。二轮《盐业志》的编纂是在首轮《浙江省盐业志》的基础和前提下进行的,是续修志书的概念。该志书的编修采取了编修通志的形式进行,没有采取断代志的做法,仍然上溯发端,下限至2010年。按照二轮志书记述的基本常识和需要,以及志书编纂实践,该志书的记述重点在于首轮志书下限开始到2010年这16年的盐业历史。这就决定了二轮《盐业志》编修的时代需求绝非贯通古今的鸿篇巨制。与此同时,根据二轮《浙江通志》编修的总设计和安排,二轮《盐业志》只是113卷《浙江通志》中的其中一卷,跟其他各卷本通志专题志一样,《盐业志》也不设人物章节,人物统一编修记述成志,为《浙江通志》单独一卷,与各专题志平行,这也降低了《盐业志》的记述承载量。

2.篇目层次的合理安排。篇目是结构的篇目,社会物质结构的类型性、有序性、层次性的特征是结构方志篇目的基点[2]王广荣.志书篇目设计依据新释[J].广西地方志,1996,(03).(P3-7)。盐业事物本身也不例外,有其内在结构的类型性、有序性、层次性特征,编者正是基于这样的基本认知,坚持篇目要体现事物的本质和篇目设置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盐业志》篇目进行合理设置,充分体现了对盐业发展本质的认识和把握。

一是志体的篇目设置。从第一章到第十章,依次分为“盐区自然环境”“盐场”“生产”“运销”“盐价”“盐税”“食盐加碘”“盐业行政管理”“科教文化”“盐商和盐民”等类。可以看出,编者在坚持修志“事以类聚”的基本原则下,首先,将盐区的自然环境作为盐业发展的一类事物予以划分,并基于环境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基本前提的理念将其设为第一类。其次,按照事物发展的基本类型和内在逻辑,依次分类设置“盐场”“生产”“运销”“盐价”“盐税”等。再次,“食盐加碘”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针对碘缺乏病而启动的全国加碘盐工程,这项工作与盐业发展直接相关,关系人民的生命健康,涉及项目建设、碘盐生产、科学补碘和碘盐供应,以及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病监测与评估等,由于发生时间较晚,又几乎贯穿二轮修志重点记述时间全部,有生产的成分在内,又有非单纯生产的重大意义指向,因此,紧随“盐场”“生产”“运销”“盐价”“盐税”等类之后,独设门类,不失为一种最佳考虑。最后,安排盐政管理、科教文化、盐商和盐民三类,符合与盐业相对间接关系的事物本质和基本修志认知。总体上,充分体现了对盐业事物类型性和有序性的结构认知。

二是章节目层次安排。总体上,第一章“盐区自然环境”下设两节,节下均设条目。第二章“盐场”下设三节,节下均设条目。第三章“生产”下设五节,其中第一节下不设条目,第二节至第五节下分别设条目。第四章“运销”下设四节,其中第一节下不设条目,第二节至第四节下分别设条目。第五章“盐价”下设三节,其中第一节下不设条目,第二、三节下分别设条目。第六章“盐税”下设四节,节下均不设条目。第七章“食盐加碘”下设三节,节下均设条目。第八章“盐业行政管理”下设四节,其中第三节下不设条目,其他三节下均设条目。第九章“科教文化”下设三节,节下均设条目。第十章“盐商和盐民”下设两节,第一节下不设条目,第二节下设条目[1]浙江通志编纂委员会.浙江通志·盐业志[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P1-4)。可以看出,编者在章、节、目层次安排上,很好地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章下均根据事物发展实际,最少设置两节内容,如第一章“盐区自然环境”;最多设置五节内容,如第三章“生产”。节下也根据实际,该设条目的设条目,保持节下设条目的总体协调性和平衡性,个别因内容单一,无法细分设条目的,不予再下设条目,如第三章第一节“产量”、第四章第一节“收购”、第五章第一节“盐价管理”、第十章第一节“盐商”等,绝不追求形式上所谓的一致和完美。

二、“大事年表”的创新运用

二轮《浙江通志》大事记的总体设计采取专设分卷《大事记》的形式,对全省大事予以记述,与各分卷专题志互为补充、互为详略。具体到各分卷专题志,则采取设置安排“大事年表”的形式,对相关大事进行记载。《盐业志》也不例外,采取在全志之后安排“大事年表”的形式进一步完善大事记的编写任务。这种做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值得学习借鉴。

1.位置及体量安排。“大事年表”被安排在《盐业志》全志之后,“丛录”和“编后记”之间。就“大事年表”所安排的位置而言,是一个较为成功的处理。综合考察首轮和二轮志有关大事记的设置,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大事记置于全志之首,多安排在“概述”之后、志体之前。这种做法较为普遍,也得到业界的普遍认可。主要考虑在于,概述按照“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的实际”横分门类,大事记则以时间为序纵贯记述历史,二者一横一纵共同置于志体之前,起到纵览全志、提纲挈领的作用。另一种是将大事记置于志尾,这种做法虽较少被业界认可,但实践中却屡试不爽。综合分析,这主要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有研究认为将大事记置于志尾虽有失大事记为全志之经的作用,但可以较好发挥检索和附录作用[1]张景孔.大事记的设置与编写——兼与洪雅英同志商榷[J].中国地方志,2004,(10).(P37-40)。对于《盐业志》而言,由于其为通志中的一部专题分志,大事记已另行统一安排,本身无需再设大事记,但在专题志尾设置“大事年表”是一个较为成功的实践。一方面,以一个较小的体量,从盐业专题出发,简明交代一下盐业领域的重大事件,与通志分卷《大事记》互为补充,理论上共同形成一个综合的全面的大事记。另一方面,将其设置在志尾的位置,更多层面的意义在于发挥其检索和附录的作用,同时从形式上还可以补分卷专题志无大事记之“憾”,不失为一种完美。

2.内容及表格设计。“大事年表”的内容采集始于发端,最早从“周平王元年至周元王元年(前770—前476)越国设置盐官”开始,至“2010年浙江省盐业集团公司向国家商标局申请‘雪涛’和‘银涛’若干类别商标在全国统一使用”为止,前后2700多年发展历程,共梳理记述了139个年份或年份段的222条大事记,早期大事相对收录少一些,越到后期相对收录多一些,坚持了详今略古的基本原则。平均核算一下,几乎每十年或年份段左右记述一件大事,没有事无巨细、长篇大论。搜集记述不可谓不精练,总体安排平衡不可谓不用心。“大事年表”的志书编辑实践大概有两种:一种是纯文字形式,如20世纪90年代初首轮修志成果山东《寿光县志》,大事年表采取文字表述形式予以呈现[2]山东省寿光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寿光县志[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91.(P1-29);另外一种,就是《盐业志》的做法,采取表格形式记述展示。这种运用表格形式记述大事记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是时间指向明确、内容清晰简洁,尤其适宜阅读和对比理解,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和可读性。

3.大事纪要来源。《盐业志》是二轮续修志,采取贯通的做法,详今略古,是为通志而非断代志。在辑录所有大事时,均清楚地标明资料来源,在表格中进行单列设计,一一对应予以交代。主要有史料文献、省内相关综合志书及盐业专题志成果、轻纺工业领域大事记资料、浙江省业务管理局历年大事记等[3]浙江通志编纂委员会.浙江通志·盐业志[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P502-519)。这一做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一方面,表明所辑录大事均来自权威资料或有确凿出处,真实可信,毋庸置疑,彰显了编修“信史”的方志初心;另一方面,由于资料的可信性和权威性,直接为有关管理决策和学术研究等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和支撑。

三、注释说明的突出表现

通览《盐业志》,其有一个让人耳目一新、非常显眼的特点,就是通篇包括图片、资料、数据等均有来源和出处,编者做了非常清楚的标注或注释。这项工作本身及其严谨的修志精神实属难能可贵,将为该志书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良好基础,进一步提高了地方志的利用价值和影响力。

1.图片资料来源的标注。志书前面所用的45张彩色插图,全部在图片说明文字之后以三类形式予以标明来源或出处。其中,22张图片分别引自1996年版《浙江省盐业志》、2009年版《宁波盐志》、2004年版《慈溪盐政通志》和2007年版《温州市盐业志》等各种志书成果,如图版47-001-1:1989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右四)视察岱山盐区(《浙江省盐业志》,中华书局1996年版,图版第1页)。11张图片标明由个人拍摄,如图版47-012-1:中国盐业博物馆(2010年李永在摄);12张图片为浙江省盐务管理局档案室、浙江绿海制盐有限责任公司、鄞州滨海博物馆等有关单位部门提供,如图版47-009-2:20世纪90年代人工加碘(《宁波盐志》,宁波出版社2009年版,图版第25页)[1](P011-012)。

2.有关内容出处及说明。一类是全志涉及大量历史资料内容,均采取页脚注的形式,严谨细致地标注来源。这种情况最为普遍,几乎通篇内容都有涉及。如第十章第一节有关“盐商”内容史料来源的页脚注(第386页)。该页脚注多达8条:

①《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718页。

②《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下四》。

③⑥《樊川文集》卷十三《上盐铁裴侍郎书》。

④郭正忠主编《中国盐业史(古代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76-177页。

⑤《韩昌黎集》卷四十《论变盐法事宜状》。

⑦⑧《宋史》卷一百八十二《食货下四》。

另一类是志书中涉及有关概念、内容等,均采取页脚注的形式进行解释说明。如“概述”中及“平锅盐”的内容(第006页),在该页脚注为:

①平锅盐,就是用钢板焊接成长方形的敞口槽子(即所谓“平锅”),把原卤放入,然后在下面升火燃烧,进行蒸发,待盐结晶析出后,即捞盐,装袋。由于原卤未经净化处理,因此盐质量较差,杂质较多,不适宜食用。

再如第348页下有关“双革四新”的脚注:

①“双革”即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四新”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3.表格数据出处及说明。全志大量使用表格,通过表格配合文字较好地展示了盐业发展有关情况,非常严谨地对所有表格数据来源进行标注,同时对表格内容及相关概念进行说明。一种情况是仅对表格数据来源采取表格下标注。

如第015页中关于“表47-1-1-3 1997-1986年宁波市梅山盐场气候条件与盐产量一览表”的资料来源标注:

资料来源:1987年12月宁波市轻工业局盐务管理处编《浙江省宁波市盐业资源调查和区划》。

另一种情况是既对表格数据来源进行标注,又对表格中涉及有关问题、概念进行说明,一并置于表格之下。

如第056页中关于“表47-2-2-9 1970-2001年浙江省国营(有)盐场亏盈一览表 续表”的资料来源标注和有关说明:

资料来源:1993年及之前引自《浙江省盐业志》,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93-194页;1994-2001年资料据浙江省盐业统计年报综合整理。

说明:1.1970年以前资料缺失。2.各盐场有附属化工厂者含化工生产盈亏在内。3.合计数中含浙江化工一厂和镇海、舟山、定海、鄞县盐化工厂的盈亏数在内。4.2002年起,三门盐场与三门县盐业公司经济指标合并统计,三门盐场未单独统计,本表未予列出。

总体上,《盐业志》资料来源标注及说明的实践做法,较好地解决了长期以来人们在志书成果资料再利用过程中的可信度、可资借鉴等问题,对地方志编修发挥了很好的表率、引导作用。

猜你喜欢

通志大事记篇目
大事记
一月大事记
一月大事记(2019年2月1日~2月28日)
本刊近五年被四大文摘转载篇目汇总
本刊2013-2017年被四大文摘转载篇目汇总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回疆通志》史学价值论析
2014大事记
云南编年史之力作——评述《新纂云南通志·大事记》
《新疆图志》通志局本与东方学会本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