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圆明园四十景图》与大观园的构建

2022-03-23樊志斌

收藏家 2022年12期
关键词:大观园原型技法

关键词:大观园 原型 作者经历 文学改造 技法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贾宝玉与诸钗故事的主要发生地,其宏大的规模、精巧的造园手法、各异的造景境界为故事的发展、人物的塑造提供真实、细腻、独到的空间、环境。

长久以来,大观园是否具有“原型”――或者说曹雪芹到底主要参考了哪个园林,营造了大观园,是学界、读者争论的焦点之一。

由于圆明园说、恭王府说、拙政园说等多有不能切实契合大观园书写的地方,学界遂有曹雪芹综合所见园林,文学虚构大观园的说法。

这种说法自然不错,但也没有什么用处,因为不能指出曹雪芹到底见过哪些园林,如何综合、如何虚构,无助于大观园的深入研究、指导《红楼梦》的深入赏析。

学界曾有圆明园与大观园景观的比较,指出两者有相类之处,如王本仁《圆明园为大观园蓝本论》(《青海师专学报》1989年第4期)、霍国玲等《红楼圆明隐秘》(工商出版社,1997年)、方金炉等《圆明园与〈红楼梦〉大观园》(文津出版社,1999年)、奚沛翀《曹雪芹与〈圆明园四十景图〉关系浅探》(《曹雪芹研究》2018年第1期)、周蕴涵《从“贾政游园路线”谈〈红楼梦〉大观园与圆明园之关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等。这些文字对圆明园、大观园的关系都进行了方法各异的探讨,举证多有程度不同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比较牵强处,但对后人的相关研究却有相应的借鉴意义。

笔者从事《红楼梦》、北京史地、皇家园林研究多年,曾就《红楼梦》书写中的细节与“矛盾”辨析问题,结合北京史地、皇家园林审美与造园技法,撰有《从〈红楼梦〉对北京的暗写明书谈其著作权问题及其他》(《明清小说研究》2021年第1期)、《〈红楼梦〉中贾府、大观园方位写作不误》(《曹雪芹研究》2021年第4期)、《清代海淀皇家平地造园与〈红楼梦〉大观园的书写――兼说中国传统园林的追求与营造技法》(《三山五园研究》第一辑,九州出版社,2020年),指出曹雪芹《红楼梦》中的贾府即康雍乾之际生活于北京的南京人;大观园中方位、景观书写不误;大观园以乾隆初年海淀两大皇家平地造园经典畅春园、圆明园(本园,而非圆明三园)为基础,结合了曹雪芹自己的文学手法,进行了改造。

在大观园的研究过程中,结合前人研究的合理因素,将大观园的景观群分布、特点与圆明园的景观群落分布、特点进行对照,笔者发现,大观园当是对圓明园进行的微缩颠倒式改造处理(方向南北颠倒、部分景观位置调整),构建了大观园的景观群落分布。

一、从大观园的面积、题名说起

(一)从大观园的性质、面积说起

大观园是为迎接身为贵妃的元春游幸而建,因此,其“半皇家”园林的属性(相对于真正皇家修造行宫、园林而言),决定了其风格、面积绝然不同于私家园林。

《红楼梦》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贾蓉向贾琏汇报大观园的选址时说:我父亲打发我来回叔叔:老爷们已经议定了,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可以盖造省亲别院了。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明日就得。

这里给出了一个大观园面积的基本参数,即三里半大。

常规来说,三里半大,也就是周长三里半。但是,书中这个“三里半”却是不甚明确的,因为书中只是说“借着东府里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却没有说这个“三里半”是东墙、北墙长“三里半”,还是东墙、北墙、西墙长“三里半”,还是大观园的四面周长“三里半”。

不过,一个“大”却确定了这一点,即“大”表示四周(三里半)内的土地面积。康熙皇帝畅春园周“七里”,即大观园约为畅春园周长的一半上下。按照四周三里半(1里合180丈,1丈等于3.33米)计算,大观园周长当为圆明园的四分之一,即524.475米,面积为400余亩。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1系皇四子胤禛赐园。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崩于畅春园,皇四子胤禛继位,改明年为雍正元年。

雍正二年(1724),开始圆明园扩建工程;并于周边地区设圆明园护军营八旗。自此,圆明园屡有扩建,并成为清代平地造园的典范和皇家御园(自雍正以后,清代诸帝在圆明园常年居住办公,称为御园,以区别于其他行宫、园林)。乾隆继位后,又对圆明园内部进行了部分景观扩建、调整。扩建后的圆明园面积为3000亩(是大观园面积的7倍余),周长15里余。

(二)大观园园林、诸景命名与圆明园诸景

《红楼梦》第十八回《庆元宵贾元春归省 助情人林黛玉传诗》中,元春为新园题名、题诗云:

“大观园”,园之名;“有凤来仪”赐名曰“潇湘馆”;“红香绿玉”改作“怡红快绿”,即名曰“怡红院”;“蘅芷清芬”赐名曰“蘅芜苑”;“杏帘在望”赐名曰“浣葛山庄”。

正楼曰“大观楼”,东面飞楼曰“缀锦阁”,西面斜楼曰“含芳阁”;更有“蓼风轩”“藕香榭”“紫菱洲”“荇叶渚”等名;又有四字的匾额十数个,诸如“梨花春雨”“桐剪秋风”……先题一绝,云:“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2

乾隆三年(1738)五月十一日,沈源、唐岱、郎世宁遵旨绘成《圆明园全景图》,皇帝御笔题写“大观”二字,贴于九州清晏清晖阁北壁。乾隆九年六月,定四字“圆明园四十景”;九月,沈源、唐岱遵旨绘成《圆明园四十景图》。乾隆作《圆明园后记》,云:“规模之宏敞,丘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佳,高楼邃室之具备,亦可称观止。”3正是元春“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之意。

注意,乾隆九年正是《红楼梦》正式开笔的时候。也就是说,《红楼梦》写作时,曹雪芹心目中即已经把大观园的名字、结构、现实来源设置好了,那正是已经修建完毕、被皇帝题名为“大观”的圆明园。

大观园、圆明园这些非常明显的相似性,对人们理解曹雪芹的大观园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二、《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景观书写与“圆明园四十景”部分景观比较

除了园林规模、造园风格、命名等大的方面比较外,论证大观园与圆明园的关系,还需要比较两园具体景区造园风格、造园技法方面的异同,才能对两者是否存在借鉴关系,给出比较明确的结论。

《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怡红院迷路探深幽》中,对大观园景观、位置、方向有相应的描述。首先从景观、名称、讨论都比较明显的稻香村入手分析。

(一)大观园稻香村与圆明园杏花春馆

《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怡红院迷路探深幽》写稻香村景区风景云:

转过山怀中,隐隱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贾政道:“诸公请题。”众人道:“……莫若直书‘杏花村妙极。”……宝玉冷笑道:“村名若用‘杏花二字,则俗陋不堪了。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

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杏花春馆(图1),位于后湖西北隅。始建于康熙年间,初名菜圃。雍正四年(1726),易名为“杏花村”,依唐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意境进行改建,并定此处景区名为“杏花春馆”。乾隆继位,又有改建,御制诗《杏花春馆》序云:

由山亭逦迤而入,矮屋疏篱,东西参错。环植文杏,春深花发,烂然如霞。前辟小圃,杂莳蔬蓏,识野田村落景象。

《红楼梦》中贾宝玉为稻香村取名则兼取明唐寅《杏林春燕》“红杏梢头挂酒旗,绿杨枝上转黄骊”、唐许浑《晚自朝台津至韦隐居郊园》“村径绕山松叶暗,柴门临水稻花香”双重意象。

(二)潇湘馆与圆明园天然图画

书中,当贾政言及稻香村景观超过潇湘馆时候,贾宝玉就“天然”二字发表了他的意见:

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巧而终不相宜……

先处即潇湘馆地方,“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

杏花春馆位于慈云普护西侧,慈云普护东侧即是“天然图画”景区。此处原名竹子院,雍正四年定名为天然图画(图2)。

将圆明园天然图画与大观园潇湘馆景色相比,可见二者在植物、名称上的相似性。

(三)花溆与圆明园武陵春色

书中写花溆地方:

忽闻水声潺湲,泻出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众人道:“再不必拟了,恰恰乎是‘武陵源三个字。”贾政笑道:“又落实了,而且陈旧。”众人笑道:“不然就用‘秦人旧舍四字也罢了。”宝玉道:“这越发过露了。‘秦人旧舍说避乱之意,如何使得?莫若‘蓼汀花溆四字。”贾政听了,更批胡说。

于是,要进港洞时,又想起有船无船。贾珍道:“采莲船共四只,座船一只,如今尚未造成。”贾政笑道:“可惜不得入了。”贾珍道:“从山上盘道亦可进去。”说毕,在前导引,大家攀藤抚树过去。

贾政认为,以武陵源名花溆景观过于落实,而贾宝玉则认为直书景观之名即好,故题名为“蓼汀花溆”――后被元春改名为“花溆”。不过,圆明园四十景中却有“武陵春色”的景区。

武陵春色(图3)位于杏花春馆北侧,以陶渊明《桃花源记》意境建造,初名桃花坞。东南部叠石成洞,人乘舟沿溪而上,穿越桃花洞,进入景区,遍植山桃,池北为壶中日月长(五楹敞轩),再过山口,为桃花坞、桃源深处、绾春轩、品诗堂。

(四)蘅芜苑与圆明园廓然大公

过沁芳溪上的曲折栏板桥,偏东是蘅芜苑,直行是省亲别墅。蘅芜苑地方,“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那大主山所分之脉,皆穿墙而过。”

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

蘅芜苑最大的特点,是宝钗朗阔,故而室内布置得清素,再一点就是室外巨量的叠石,土山余脉穿墙而过。

圆明园廓然大公(图4)位于福海西岸,建自康熙朝后叶,初名深柳读书堂,雍正间进行扩建。乾隆三年(1738)九月御书、次年九月挂匾“廓然大公”“四面云山”“落花水面皆文章”“山高先得月”“眺远亭”。叠石区主要集中于北部,累石成山。

御制《廓然大公》序言云:“平冈回合,山禽渚鸟远近相呼。后凿曲池,有蒲菡萏。长夏高启北窗,水香拂拂,真足开豁襟颜。”诗云:

有山不让土,故得高嶬嶬。

有河不择流,故得宽弥弥。

是之谓大公,而我以名此。

偶值清晏闲,凭眺诚乐只。

识得圣人心,闻诸程夫子。

程夫子,即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颢《定性书》云:“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大公,物来而顺应。”

可见,乾隆对此处景观的理解,与宝钗蘅芜苑的面积庞大、风格纯净、主人修养皆很相似。

(五)省亲别墅与圆明园正大光明殿

大观园中,元春省亲别墅位于园林北部,其地“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青松拂檐,玉栏绕砌,金辉兽面,彩焕螭头……一面说,一面走,只见正面现出一座玉石牌坊来,上面龙蟠螭护,玲珑凿就”。

省亲别墅为大观园正殿,当对应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

正大光明为圆明园正殿。南起宫门大影壁,北至正大光明殿后的寿山。左右有东、西配殿五楹,是皇帝在园内举行朝会、接见外使的正殿。功能类似紫禁城的太和殿、保和殿。此种园林入门即是正殿的建造模式,出自康熙皇帝的畅春园,表明清代皇帝园林避喧不忘理政。

(六)栊翠庵与圆明园月地云居、日天琳宇

贾政一行人自蘅芜苑东行,过沁芳闸,南行:

一路行来,或清堂,或茅舍,或堆石为垣,或编花为牖,或山下得幽尼佛寺,或林中藏女道丹房,或长廊曲洞,或方厦圆亭,贾政皆不及进去。

实际上,这一路(沁芳闸到怡红院间)的幽尼佛寺、女道丹房包括三處寺观:妙玉修行的栊翠庵、十二个小沙弥焚修的达摩庵、十二个小道士焚修的玉皇庙。

圆明园西路南北三处寺观,西北处为鸿慈永祜(安佑宫),内供奉康熙、雍正、乾隆像,实为圆明园内的爱新觉罗家庙。

鸿慈永祜东南为日天琳宇。日天琳宇为一处道教建筑群落,西佛楼为“日天琳宇”殿,楼上供奉玉皇大帝,楼西南转角楼为太岁坛;偏东佛楼为“极乐世界”殿,楼上供奉关帝;佛楼东建有龙王庙。

日天琳宇西南(鸿慈永祜正南)为月地云居。月地云居为佛教殿宇建筑群,正殿五楹,前有方殿,后楼七楹。东为法源楼,再东为静室,西北为刘猛将军庙。乾隆皇帝题《月地云居·调寄清平乐》,首云:

琳宫一区,背山临流,松色翠密,与红墙相映。结楞严坛、大悲坛其中。鱼鲸齐喝,风旛交动。才过补特迦山,又入室罗筏城。永明寿所谓宴坐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也。

以大观园中三处寺观对应而言,似乎栊翠庵当为贾府家庙,如圆明园鸿慈永祜的位置,故住持从家外请来。

(七)怡红院与圆明园九州清晏景区

栊翠庵南端为怡红院(怡红院路西为潇湘馆),书中写怡红院景色云:

绕着碧桃花,穿过一层竹篱花障编就的月洞门,俄见粉墙环护,绿柳周垂。贾政与众人进去。一入门,两边都是游廊相接。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

室内:

这几间房内收拾的与别处不同,竟分不出间隔来的。原来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或“流云百蝠”,或“岁寒三友”,或山水人物……一槅一槅,或有贮书处,或有设鼎处,或安置笔砚处,或供花设瓶,安放盆景处……且满墙满壁,皆系随依古董玩器之形抠成的槽子。诸如琴、剑、悬瓶、桌屏之类,虽悬于壁,却都是与壁相平的。众人都赞:“好精致想头!难为怎么想来!”

怡红院以房屋众多,装点精巧为特色,此颇似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后九州清晏景区殿宇特点。

九州清晏景区是九州清晏殿、圆明园殿、奉三无私殿的总称:九州清晏殿位于后湖南侧(前湖北侧),其南为奉三无私殿,再南为圆明园殿(前湖北岸正中)。景区周边遍植桃树、柳树。

九州清晏殿是皇帝寝宫。奉三无私殿是举办宗亲筵宴之处,也是各部院衙门向皇帝呈览贡品、物件、图册的地方。九州清晏西部有清晖阁,乾隆三年五月十一日,《圆明园全景图》,皇帝御笔题写“大观”二字,贴于清晖阁北壁。

三、分布于他回的大观园“三春”居所与圆明园景观比较

《红楼梦》第十七回中,贾政等人按照兴致所至、游览方便的原则,参观了大观园的主要景点,大约走了大半:“引人出来,再一观望,原来自进门起,所行至此,才游了十之五六。”“庚辰双行夹批”云:“总住。妙!伏下后文所补等处。若都入此回写完,不独太繁,使后文冷落,亦且非《石头记》之笔。”第十八回《庆元宵贾元春归省 助情人林黛玉传诗》中,元春先船行,游览了沁芳溪的格局并两岸景色,后换过衣服,步行游览潇湘馆、怡红院、稻香村、蘅芜苑、省亲别墅诸景(中轴线两侧)。

两次游览,大观园中三春居所(探春秋爽斋、惜春蓼风轩、迎春藕香榭)并未写及,栊翠庵等景区也是一带而过。后文中,借贾母宴请刘姥姥写秋爽斋,借贾母索看《大观园图》写蓼风轩,借诸钗联句、贾母来看写藕香榭。

(一)秋爽斋与碧桐书院

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写道:

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贾母因隔着纱窗往后院内看了一回,因说:“这后廊檐下的梧桐也好了,就只细些。”

碧桐书院(图5)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位于天然图画稍北(后湖东北角)。书院周围栽植梧桐,雍正时期,名“梧桐院”。 此院四面环山,林木茂密,清幽异常,是皇帝读书、作画地方。

(二)紫菱洲、缀锦楼、藕香榭与圆明园曲院风荷

迎春居紫菱洲,惜春住藕香榭,故诗社时,惜春号“藕榭”。《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宝钗道:‘他住的是紫菱洲,就叫他菱洲;四丫头在藕香榭,就叫他藕榭就完了。”惟《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云:“贾迎春住了缀锦楼,探春住了秋爽斋,惜春住了蓼风轩。”此是景区和建筑之别:紫菱洲是景区名,缀锦楼是其中重要建筑;藕香榭是景区名,蓼风轩是其中重要建筑。

实际上,迎春的紫菱洲(缀锦楼)与惜春的藕香榭(蓼风轩)近在咫尺,分别位于花溆西南、东南两侧。这一区域临湖,湖中、岸上皆是荷花、芦苇、水蓼等植物。

迎春许嫁孙绍祖后,搬出大观园。第七十九回《薛文龙悔娶河东狮 贾迎春误嫁中山狼》写宝玉前往紫菱洲徘徊情形:

看那岸上的蓼花苇叶、池内的翠荇香菱,也都觉摇摇落落,似有追忆故人之态,迥非素常逞妍斗色之可比。

此一景区与圆明园曲院风荷(图6)景区有些相类。乾隆九年御制《曲院风荷诗》序云:“西湖曲院为宋时酒务地,荷花最多,是有曲院风荷之名。兹处红衣印波,长虹摇影,风景相似,故以其名名之。”可知此处以水生植物著称。

(三)藕香榭、蓼风轩与圆明园镂月开云

惜春住藕香榭景区蓼风轩。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写其居所附近景观云:

过了藕香榭,穿入一条夹道,东西两边皆有过街门,门楼上里外皆嵌着石头匾,如今进的是西门,向外的匾上凿着“穿云”二字,向里的凿着“度月”两字。

来至当中,进了向南的正门,贾母下了轿,惜春已接了出来。从里边游廊过去,便是惜春卧房,门斗上有“暖香坞”三个字。

值得注意的是,过街门楼上的“穿云”“度月”二匾,与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镂月开云极为相似。

镂月开云(图7)景区位于九州清晏东北,与天然图画隔湖相望(湖北为天然图画,湖南为镂月开云)。雍正年间称“牡丹亭”,是康熙皇帝来园宴饮,见到弘历的地方。乾隆即位后,改称“镂月开云”。

藕香榭夹道的过街门,则与曲院风荷北面的同乐园造景有些相类。《日下旧闻考》诸臣引《圆明园册》称,同乐园“前后楼各五楹,南向,其前为清音阁,北向东为永日堂,中有南、北长街。”

(四)紫菱洲与紫碧山房

迎春的住处,书中并未明确写及,惟有第七十九回《薛文龙悔娶河东狮 贾迎春误嫁中山狼》中写宝玉“天天到紫菱洲一带地方徘徊瞻顾,见其轩窗寂寞,屏帐翛然……那岸上的蓼花苇叶、池内的翠荇香菱,也都觉摇摇落落,似有追忆故人之态,迥非素常逞妍斗色之可比”。又,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称:“贾迎春住了缀锦楼”,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宝钗道:‘他住的是紫菱洲,就叫他菱洲;四丫头在藕香榭,就叫他藕榭就完了。”

也就是说,迎春住处有湖泊,住处名缀锦楼,景区名紫菱洲。按其名称、空间,似乎与圆明园紫碧山房有些关系。

紫碧山房位于圆明园西北角,初建于雍正九年(1731)。该景区面积不大,建筑以宫门为首,散布于山体之间。山体西面为湖泊,湖中为澄素楼。

四、南北颠倒与东西变化:大观园与圆明园诸景结构关系解说

(一)大观园诸景位置关系

笔者曾撰《〈红楼梦〉中贾府、大观园方位写作不误》(《曹雪芹研究》2021年第4期),从大观园园林结构角度解析大观园的结构、各景区分布不误。

书中第十七回写众人从怡红院出来,看到清溪前阻,诧异道:“这股水又是从何而来?”贾珍遥指道:

原从那闸起流至那洞口;从东北山坳里引到那村庄里,又开一道岔口,引到西南上;共总流到这里,仍旧合在一处,从那墙下出去。

贾珍所说当然只是沁芳溪的主干大概。

由贾珍所言,沁芳溪从宁国府会芳园入大观园东北地方,一路向西,过蘅芜苑、花溆(上为栏板桥)、藕香榭;南折,至秋爽斋、潇湘馆;东折,合经稻香村东侧(岔口流水)、怡红院流水,出大观园。

按照大观园(图8)中沁芳溪的流向,可以将《红楼梦》中大观园分为四大区域,即沁芳溪北岸区(蘅芜苑、大观楼、藕香榭景区)、沁芳溪东西两侧区(秋爽斋、蓼风轩、各花园区、潇湘馆景区)、沁芳溪南侧区(稻香村、栊翠庵、怡红院景区)以及门区部分。

(二)圆明园诸景位置关系

圆明园水来自西南角,此与大观园来水方向正好相反。《日下旧闻考》诸臣引《圆明园册》云:

圆明园之水发源玉泉山,由西马厂入进水闸,支流派衍,至园内日天琳宇、柳浪闻莺诸处之响水口,水势遂分,西北高而东南低……大宫门前辇道东、西皆有湖,是为前湖。

西马厂,位于畅春园西侧、圆明园西南(今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一带)。玉泉山水经玉河(一名北长河)东流,入昆明湖(时名瓮山泊),复经瓮山泊东岸的出水口,东流(今二龙闸路即当年水道)至西马厂西侧(今西苑医院西侧操场),东北流入圆明园水闸门(位于圆明园西南角门藻园门东)。水北上至月地云居、日天琳宇一带分流。

按照水流所经位置,圆明园(图9)诸景区可以分作南部宫门区、前后湖景区、北部景区、东部福海景区:

南部宫门区:正大光明殿,为接见朝臣、办理政务之处,西为长春仙馆,东为勤政亲贤、洞天深处。

前后湖景区:后湖南侧为九州清晏,后湖北侧为慈云普护,慈云普护东为天然图画,西为杏花春馆。

北部景区:北部景区以水木明瑟为中心,东侧为西峰秀色、廓然大公(东临福海),西为多稼如云、武陵春色。

东部福海景区:福海南侧为湖山在望、别有洞天,湖北为平湖秋月。

如此看来,似乎看不出什么门道,但当我们细读《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怡红院迷路探深幽》中贾宝玉与众清客讨论潇湘馆、稻香村、蘅芜苑、怡红院四处景观时对话,并樊志斌《〈红楼梦〉中贾府、大观园方位写作不误》(《曹雪芹研究》2021年第4期)一文所绘大观园示意图,再将该图与圆明园各景、圆明园的南北轴线进行对照,就会发现一些问题。

(三)南北反转后的圆明园、大观园相应景观

现在,将《圆明园图》进行南北反转,再将圆明园诸景名称替换成大观园中相应景观,我们看看形成的图像与大观园图有哪些异同(图10)。

可见,有些南北翻转后的《圆明园图》(替代了相应的大观园景区名称)与大观园示意图中各景区的位置有同有异。

也就是说,曹雪芹的大观园较圆明园而言,不仅缩小了面积,而且相关取材景区的位置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图11):

九州清晏(怡红院)的位置南提;

廓然大公(蘅芜苑)的位置向东北移动;天然图画(潇湘馆)的位置则向西南移动到廓然大公位置——相当于蘅芜苑、潇湘馆的位置进行了置换;武陵春色(花溆)向西北移,镂月开云向西南移動;

鸿慈永祜(栊翠庵)向西北移动,到九州清晏(怡红院)东北侧;

碧桐书院(秋爽斋)挪到湖泊西侧,隔湖,与潇湘馆、藕香榭相望;紫碧山房(紫菱洲)从东南角转移到西北角。

五、曹雪芹大观园书写中对圆明园景观的改写

曹雪芹的大观园之书写所以要对圆明园进行改造,避免读者“猜测”,引发不必要的舆论,当然是重要原因,但也与其认同的园林观有相当的关系。

(一)曹雪芹的园林美学观之一:隐与显

中国美学讲究虚实结合,反映到园林设计、建造中,就是隐显结合、实在造景与借景结合(通过高度、角度等实现他处景观借入此处景观)。因此,入得园林门来,先隐其景,即成为园林美学的第一要求。

但是,自康熙皇帝以园林避喧理政(以前的皇家园林非常驻性空间,不具备长期办理政务条件)、在畅春园大宫门内建造九经三事殿以来,圆明园、静宜园亦仿照畅春园规制,大宫门内建造正大光明殿、勤政殿,这就破坏了园林应有的入门先不见景的美学要求。

《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怡红院迷路探深幽》中,借写贾政等参观大观园表达对这种景观处理的态度:

只见迎面一带翠嶂挡在前面。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众人道:“极是。非胸中大有邱壑,焉想及此?”说毕,往前一望,见白石碐嶒,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成斑,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

因此,曹雪芹将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南北颠倒到省亲别墅位置(大观园北端),而将北端的鱼跃鸢飞土山群落颠倒到南端,成为大观园入门第一遮蔽景观。

(二)曹雪芹的园林美学观之一:天然观

中国园林讲究利用天然山林溪流,如果不能得天然的地理条件,进行平地造园,就要模拟出自然山林的境况,最怕的就是模拟而不得其理。《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怡红院迷路探深幽》中,贾宝玉议论潇湘馆、稻香村优劣:

众人忙道:“别的都明白,为何连‘天然不知?‘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也。”宝玉道:“却又来!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巧而终不相宜……”

曹雪芹不反对园林营造自然野趣,但反对在“不合适的位置”进行特别突兀的人为营造。稻香村前为富丽的怡红院,后为古朴的蘅芜苑,西为精雅的潇湘馆,中间突然出来一处乡村野趣,正是“峭然孤出,似非大观”。

畅春园、清漪园、静明园、圆明园临院墙处多有稻田,隔院墙外即是村落、稻田、溪流,将园林景观与乡野连接起来,而杏花春馆处于圆明园中心地带,前后皆是人工景区,也就使得此处的“天然”显示出“峭然孤出”、不伦不类的效果。

(三)造景自然与经行方便结合

园林虽然以造景天然的审美为主,但也要考量园林主人使用的方便,这就需要设计者将造景天然与路径通达结合起来。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怡红院迷路探深幽》写贾政一行人走到蓼汀花溆一带:

要进港洞时,又想起有船无船。贾珍道:“采莲船共四只,座船一只,如今尚未造成。”贾政笑道:“可惜不得入了。”贾珍道:“从山上盘道亦可进去。”说毕,在前导引,大家攀藤抚树过去。

只见水上落花愈多,其水愈清,溶溶荡荡,曲折萦纡。池边两行垂柳,杂着桃杏,遮天蔽日,真无一些尘土。忽见柳阴中又露出一个折带朱栏板桥来,度过桥去,诸路可通,便见一所清凉瓦舍。

“诸路可通”处,“庚辰双行夹批”云:“补四字,细极!不然,后文宝钗来往,则将日日爬山越岭矣。”

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中,一大早,宝玉要去芦雪庵:

走至山坡之下,顺着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拂鼻。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宝玉便立住,细细的赏玩一回方走。只见蜂腰板桥上一个人打着伞走来,是李纨打发了请凤姐儿去的人。

栊翠庵位于稻香村东南侧,怡红院位于稻香村南侧(中间隔着从东北山谷引来的河水),稻香村西面就是通大观园正门的大路,何以贾宝玉在栊翠庵能够看到“李纨打发了请凤姐儿去的人”呢?

这是因为稻香村处于大观园大土山山弯内,土山通主道的道路并非正东正西、正东南、正西北,往往需要蜿蜒,而从稻香村门口东南行,过河即是位于大土山南侧末端的怡红院,从怡红院正门通大观园正门,更加顺畅,故贾宝玉在怡红院、稻香村之间的栊翠庵能够碰到从稻香村出来、到王熙凤住处的仆人。

六、实在见闻与文学书写:侍卫、福彭

那么,既然大观园是圆明园主题景观基础上的文学改造,那么,在制度极为严格的时代(王、贝勒不经允许,不得携带任何人入园),曹雪芹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了解到圆明园的景观情况、分布、位置关系的呢?只有当差一条途径。

皇家园林内,内务府当差人各有区域,不得随意行走,则曹雪芹任内务府差役、进入圆明园,了解圆明园各景区关系的路径似乎不通。1963年,吴恩裕在香山张永海那里听到的传说,称曹雪芹曾为内廷侍卫――又,曹雪芹表弟福静因福彭任职有功,任三等侍卫。

曹雪芹或曾任皇帝侍卫,在《红楼梦》中也有反映。第十八回《庆元宵贾元春归省 助情人林黛玉传诗》中写元春省亲情景:

一时传人一担一担的挑进蜡烛来,各处点灯。方点完时,忽听外边马跑之声。一时,有十来个太监都喘吁吁跑来拍手儿。这些太监会意,都知道是“来了,来了”,各按方向站住。

此处,“庚辰双行夹批”云:“画出内家风范。《石头记》最难之处别书中摸不着。”“庚辰侧批”又云:“难得他写的出,是经过之人也。”

茶已三献,贾妃降座,乐止。退入侧殿更衣,方备省亲车驾出园。至贾母正室,欲行家礼,贾母等俱跪止不迭。贾妃满眼垂泪,方彼此上前厮见,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泪。

“只管呜咽对泪”处,“庚辰双行夹批”云:“《石头记》得力擅长全是此等地方。”“庚辰眉批”又云:“非經历过,如何写得出!”

作批者不断强调曹雪芹对皇家礼仪描摹细致真实,是因为他有相关的经历,结合前文论曹雪芹对圆明园景观、方位的改写情况,曹雪芹曾任皇帝侍卫的说法似乎可成立。

猜你喜欢

大观园原型技法
包裹的一切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
荒诞化叙事的荒诞技法
大观园
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