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昌邑辛置出土的琉璃器

2022-03-23马骏朱晓军

收藏家 2022年12期
关键词:琉璃

马骏 朱晓军

关键词:昌邑辛置 出土 琉璃

昌邑辛置墓地是山东地区一处文化面貌丰富的重要墓地。2010年~2013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昌邑市博物馆在这里进行了5次田野考古发掘,共发掘清理周代、汉代以及明清时期的墓葬964座,其中不乏有意规划墓区的家族茔地。这是鲁北地区首次大规模发掘的墓地,延续时代较长,数量可观,有近千座墓葬,无疑是我们研究鲁北地区墓葬习俗、信仰观念及出土文物的重要资料。相关成果已经整理出版为大部头考古报告《昌邑辛置――2010~2013年墓葬发掘报告》1一书,这便是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来源。

“珍珠玛瑙翠,琥珀琉璃光。”琉璃是我国古代生产较早的一种器物,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琉璃、金银、玉翠、陶瓷、青铜)之首。因为本身特殊的物理光泽,佛、道两家又赋予琉璃神秘的宗教色彩:佛教将它列为“七宝”之一,以琉璃光的澄澈明净比喻“佛德”;道教里玉皇大帝居住的天宫便用琉璃筑就,阴阳师自称“琉璃仙”,以炼成“琉璃丹”为终极目标。在佛、道两教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琉璃相较于青铜、陶瓷等其他手工制品,更为神秘、浪漫。

昌邑辛置墓地中就出土了一些琉璃器,不过除了基本的造型、尺寸等信息外,发掘者并没有在考古报告中进一步分析、阐释这些琉璃。因此本文利用《昌邑辛置――2010~2013年墓葬发掘报告》中公布的琉璃资料,挑选典型的器物进行分析,以挖掘其中的历史内涵。

一、汉墓中出土的琉璃耳珰

昌邑辛置墓地中共发掘了汉代墓葬791座,数量并不少,但这里面的琉璃器物不多,只有琉璃耳珰这一种,仅两座墓有出土。

比较典型的是M345:04-1和M345:04-2(图1)。2二者为宝石蓝色束腰柱状耳珰,俗称“喇叭形耳珰”。通体素面,通长2厘米,中心有一小圆孔,孔径0.2厘米。

M411中也出土了1件琉璃耳珰,即M411:07(图2),3造型与之相似,但更为短小,长只有1.1厘米。

耳珰是兴盛于汉代的耳部饰品,文献中有不少诸如“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等大量描写女子佩戴耳珰的文字。佩戴方法多是以丝线系挂于耳廓之上,或以丝线系挂于耳垂所穿的耳孔之中,较之前直接“穿耳”佩戴法更加含蓄、精巧,更能体现女子温婉之美。昌邑辛置汉墓中出土的这3件琉璃耳珰应该是仿玉耳珰之物。仿玉是我国古代琉璃产品的一大特色,早在战国时期我国的琉璃就已经开启了仿玉的篇章。《周礼》中记载:“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不管在礼仪系统还是贵族社会,玉的地位都举足轻重,这导致匠人们在熔炼琉璃时尝试加入乳着剂,使琉璃仿玉,也成为中国琉璃区别于西方玻璃的重要特性。因此,战国时期的大宗琉璃器大都为玉的替代品。汉代时也不例外,墓葬中规格比较高的玉葬具、贵族使用的玉剑具等,都能找到玉的替代品琉璃。

虽然这两座出土琉璃耳珰的墓遭到了严重破坏,3件琉璃耳珰都出土于墓葬的填土中,耳珰的原始位置不太清晰,但仍然可以看出墓主人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比如M411中的随葬品有陶扁壶、陶樽、陶勺、陶耳杯、陶盘、陶案、铜镜、铜钱、铁钉、铜泡钉、琉璃等品种,墓室内还发现了乳猪骨。而M345中的随葬品品种虽然少,但填土中也发现了46枚铜钱和3件铜环,而且在墓四壁和底部青砖上均用白灰绘三角形树木形状,上层青砖同样绘制白色图案,十分讲究。毫无疑问,这在以平民为主的墓区内是属于比较富有的。

还有一大证据就是墓地中出土的骨耳珰。造型类似的M24:2和M24:4骨耳珰(图3)就出土于头骨的两侧,4显然就是充当耳饰的。只不过墓主經济实力有限,只能用相对廉价的骨制品罢了。

二、明清墓中出土的琉璃器

山东地区的明清墓葬时有发现,数量不少。但多数是平民墓葬,因而随葬品数量少而普通,往往不被人们重视。考古发掘并整理出版的昌邑辛置墓中有147座明清墓葬,是近些年来不可多得的研究资料。里面出土的琉璃器较前一阶段更丰富,其特点可归为以下两点:

首先是种类增多。汉墓出土的唯有琉璃耳珰一种,明清墓葬出土的琉璃品种有琉璃扣、琉璃环、琉璃烟嘴、琉璃珠等。

其次是数量增多。这既包括出土的琉璃器数量增多,也包括出土琉璃器墓葬的增多。

昌邑辛置明清墓葬中出土数量最多的琉璃器当属琉璃扣,无独有偶,这一时期出土最多的铜器是铜扣。二者造型相似,基本都是圆球形,一端带纽。不同的是,铜扣还有空心的、扁平的,但琉璃扣基本都是实心的。琉璃扣和铜扣都是明清时期常见的纽扣,因其造型美观,使用方便,是百姓服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装饰部分。

琉璃扣一般以陶为胎,施以琉璃釉,烧制而成。主要在扣坯上涂一层薄而细密的彩色釉(主要成分是氯化铝),其色原为黄、蓝、绿三色,后发展到翡翠绿、孔雀蓝、紫、白、黑等十多种,具有耐久、美丽,富有民族特色等特点;也有在铜扣上施以釉彩的。5昌邑辛置出土的琉璃扣大小并不一致,很难见到尺寸完全一样的。因此我们并不主张依据大小将其分类,它们的差别主要在颜色。主要为红、白两大类,还有介于二者之间的紫红、乳白等。如M882就出土了尺寸一致的红白两色琉璃扣(图4),6其中红色琉璃扣,标本M882:2-1,高1.3厘米。标本M882:2-2,纽微残。残高0.8厘米。白色琉璃扣,标本M882:2-3,高1.3厘米。标本M882:2-5,高1.2厘米。

M82出土的是尺寸一致的紫红、乳白两色琉璃扣(图5),7其中标本M82:5、6,紫红色,高1.3厘米,标本M82:7、8,乳白色,高1.2厘米。

最为特别的是清代墓M73出土的3枚琉璃扣,其球形扣体为白色,环状的纽为红色。8琉璃扣虽然和铜扣造型一样,但规格应该比铜扣高。

明代墓M786出土的5枚铜扣落于墓主左肩外侧和左胸,唯一的1枚琉璃扣在头骨左侧。9同样的,清代墓M701随葬的7枚铜扣分散于墓主胸部,而唯一的1枚琉璃扣位于墓主左上臂处。10这说明琉璃扣可能当作衣物上的第一个扣子来使用。而且随葬琉璃扣的墓主,大多被鉴定为青少年女性。如M786墓主疑似为14~16岁的女性,11M701墓主疑似为13~15岁的女性,12M882墓主疑似为8~22岁的女性,13M82墓主疑似为14~16岁的女性,14可见琉璃扣很可能是青少年女性的服饰用品。

除了琉璃扣外,M82还出土了1件琉璃环(图6)。此标本(M82:2)出土于墓主骨盆中间,15虽然受墓葬坍塌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已经变形,但不难看出是典型的双联环,也就是由两个素面圆环套在一起,截面均呈圆形。直径2厘米。琉璃联环也是仿玉产品,原型是玉联环。玉双联环在山东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就已出现,同时期的红山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也有出土。16

以上是比较简单的琉璃饰品,还有1件工艺比较繁琐的铜饰品用到了琉璃配件。标本M902:5(图7),平面近菱形,双层重叠花瓣,团花攒珠式,中心攒一颗红色琉璃珠。长2.4厘米,宽1.8厘米,高1.3厘米。17琉璃除了当作饰品来用外,昌邑辛置墓地出土的琉璃用具还有1件琉璃烟嘴。明清时期烟草传入中国,为了获得过滤和更好的口感,人们往往在烟袋杆上装上中空的烟嘴。M884:1(图8)就是由铜烟锅和琉璃烟嘴组成的一套烟具。此琉璃烟嘴为日常使用之物,没有其他的花纹。

通过这些琉璃我们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昌邑辛置墓地的整体面貌是平民墓葬。比较高贵的琉璃饰品,如琉璃发簪、琉璃带板、琉璃扳指等并没有出现,而唯一的琉璃烟嘴也是素面的,十分普通。虽然品种上都比较单一,但我们仍可以从随葬琉璃数量的多寡看出墓地中存在贫富差距的分化。

三、昌邑辛置墓地出土琉璃的来源

在以平民墓为主的昌邑辛置墓地中,琉璃是少有的饰品,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数量突然增多,成为此时墓葬的一大亮点。那么这些琉璃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认为,这些琉璃器应该来自数百里外的淄博。

首先,淄博是中国琉璃艺术之乡,至少自元代起,俨然成为全国琉璃产业的中心。1982年11月,文物工作者在淄博博山大街兴建百货楼的工地上,发現了一处古琉璃作坊的遗址,清理出大型炉址1座,小型炉址21座。这些炉排列密集,炉与炉之间的最近距离仅有1米。根据现场地层情况及元代瓷器窖藏等来推断,这个琉璃作坊遗址的年代应属元末明初。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以孙延寿、房宗义、徐应元三人为首,邀集23人共结“炉行醮会”。这是名副其实的琉璃行会组织。每年的三月初三为祭祀祖师的日子。每到这一天,全炉行都要歇业停产,到炉神庙共同举行祭祀活动,逐渐形成颜神镇的炉神祭祀文化传统,代代相传。19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琉璃行业的兴盛。

到了清初,煤炭、陶瓷、玻璃成为淄博地区的三大产业经济,民市殷实,税赋增加。于是到了雍正十二年(1734),清政府割益都、淄川、莱芜三县之地,新设博山县。

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的乾隆二年(1737)到光绪年间的内务府与山东巡抚往来咨文,证明了博山琉璃匠人对中国琉璃发展的历史贡献,其内容为征寻博山匠人去造办处应役。此时博山的鸡油黄工艺也随之传入北京,称为贡品,被誉为“御黄”和“黄玉”。在京服役的工匠们带回清宫官作的先进技术,促进了博山民作琉璃的技艺水平发展。清代中后期,清宫官作衰微,使得博山民作有了更多发展机遇。博山琉璃生产“炉”的功能分化齐备,工艺技术专业化较明代有很大提高。在社会经营方面,也出现了炉行、料庄、商号、商会等全新业态。仅琉璃业大炉主即有六七十户,在全国各大城市设“博山料货庄”一百多户。还在技艺风格方面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鼻烟壶内画的“鲁派”。

明清之际的著名文人孙廷铨就是博山琉璃世家后裔,孙氏《颜山杂记·琉璃》,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记述传统琉璃成份、炼制过程、产品种类、制作工艺等的历史文献,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琉璃(玻璃)生产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昌邑辛置墓地中出土的琉璃,比如说M884出土的琉璃烟嘴,也可证明博山琉璃产业的兴盛。琉璃烟嘴正是博山琉璃的主要产品之一,有200多个品种,价格低廉,花色丰富,在市场上风靡一时,外销到北京、苏州、东北,甚至朝鲜等地。

而墓地中常见的随葬品瓷碗、四系罐等,也与淄博周村汇龙湖明墓21和临淄车站村明代墓22出土的类似,是比较典型的淄博窑产品。因此有理由相信,淄博生产的琉璃与陶瓷一样占据了昌邑辛置的市场,并最终随葬到墓中。

总之,自汉至明清时期,昌邑辛置的墓葬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琉璃器,其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琉璃成为随葬饰品的重要选择。从地理位置、历史渊源以及墓中随葬的陶瓷器来看,琉璃产业发达的淄博应该是这些琉璃的来源。

猜你喜欢

琉璃
传统琉璃文化的现代表达
善思篇之瓷艺·琉璃彩作品
英文摘要
流光溢彩,淬琉璃七彩之花
法门寺里的琉璃
大山深处是琉璃
野猪带领高句丽迁都
八角琉璃井
琉璃的精工之美
琉璃的精工之美
——苏氏琉璃作品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