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议汉代黄熊崇拜

2022-03-23赵芮禾

收藏家 2022年12期
关键词:司命

赵芮禾

关键词:大葆台汉墓 鲧 黄熊 司命 玄武神

一、“黄熊桅□”漆床出土情况

1974年6月初,政府基础建设勘测时,在北京市西南郊郭公庄西南隅发现了木炭、白膏泥和五铢钱。北京文物管理处进行了考古清理发掘,大葆台西汉墓M1与M2先后清理完成,这座墓早期遭严重破坏,随葬物大部分被盗走,所幸还是留下一些器物可供我们研究。比如本文的研究对象“黄熊桅□”漆床。

“黄熊桅□”漆床出土于M1前室北端外椁门前东侧,长3米,宽2.2米1,出土时就已残损,文物以黑漆做底,朱红色漆画纹,并以朱书“黄熊桅□”四字,其中“黄熊”二字较为清晰,“桅□”二字多有残损,且“□”字残较多(图1),无法准确辨认文字,考古发掘报告中推测其为“神”,但并无释读。

考古人员曾在发掘现场对其进行摹写(图2),并尽力还原“桅□”二字。从出土时的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字,左边为“礻”字旁,而右边似为“口”字,但从右上到左下被一条裂痕截断,第二条横线不存,只能从残存的笔锋中看出下方有一横笔。

从文字的笔锋走向来看,并无“神”的右边“申”字中间一竖的残存痕迹,将“□”解读为“神”略显仓促。如若说“黄熊”為上古鲧死后灵魂变成的神兽,那“桅神”二字也无法与上古诸神找到契合的解释,因此“黄熊桅□(神)”的摹写是否准确可做深入探讨。

二、“黄熊”的神话象征

(一)鲧化黄熊

鲧是存在于中国上古神话故事中的人物,相传是尧帝在位时的治水官,也是夏王朝的奠基人大禹的父亲。彼时大洪水泛滥,鲧在没有得到天帝命令的情况下,偷盗天帝的宝物――息壤,用塞堵的方式治理洪水,然而洪水依旧滔天,淹没村庄农田。而后鲧被赐死(一说是流放)在羽山,死后三年,尸身不腐,用刀剖腹部,精魄化为黄熊,是为禹。

不同神话及史书中的鲧拥有大致相同的生活轨迹,只在一些细节上存在些许差异: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2

(尧)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史记·夏本纪》

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能,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举之。(《国语·晋语八》)4

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祀之。(《左传》卷四十四)5

(二)黄熊其貌

“黄熊”亦作黄能、黄龙或三足鳖,其不同的命名分别出自不同的史料,但是所指之物是一致的,那就是上古治水官鲧死后灵魂在羽山化作之物。几种不同的记录前后出现在不同的史籍之中,按照先后顺序可以看出,在春秋战国的史料当中,如《左传》《国语》记载为“鲧化黄熊”。从秦汉时期《论衡》《吴越春秋》等史籍之中开始有了“鲧化黄能”的记录。“鲧化黄龙”的记录主要开始于《山海经》的郭璞注中。这三个阶段分别描写了古史传说中鲧死后幻化之物。其中,黄熊对应熊,黄能对应三足鳖,黄龙对应龙。

按照北京大学李家浩的研究,此三种形态可以趋同于龙形:(1)黄熊又作黄能,龙与熊的古音相近,可以通转,故黄熊即是黄龙。(2)三足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鳖,按照《山海经》记载三足鳖乃鳖鱼,是龙鱼的一种,因而也属龙。因此鲧死后所化之物应是一种三足的黄龙。继而“鲧复生禹”,禹从鲧死后的尸体中生出,则禹与鲧在神话传说中的真身皆为黄熊。

但是近年来有众多学者关注到在中国早期文化中,熊与龙的形象是有一定重合性的。叶舒宪认为:“龙的原型,来自史前神话想象中幻化的熊。熊头加上蛇身,就是标准化的龙形象主体。”6通过对红山文化考古出土众多玉雕龙实物资料的解读,郭大顺认为:“以猪或鹿为原型的是‘C字形龙,而玦形龙是以熊为原型的,可直称之为‘熊龙。”7这里明确点出了熊龙这一形象是中国早期社会原始崇拜的对象之一。

史料中对于鲧死后幻化之物的最早记载确实是“熊”,这应与中国早期社会对熊形象图腾的崇拜有直接关系。鲧为上古黄帝孙颛顼之子(一说为颛顼五世孙),黄帝的部落便是有熊氏。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也以自己的祖先为颛顼之孙,因此也认为自己是有熊氏。在古人的认知之中,熊与蟾蜍、蛇等季节性出没动物一样,都拥有死而复生的能力8,因而鲧可死后复生禹。

这种对于熊的生命力的崇拜也通过楚文化在汉朝的盛行,被两汉时期的人们所接受,汉代对于熊的崇拜也带有楚文化的影子。汉朝初年政府推行黄老学说,信奉五行之学,将地域与上古传说中的帝君一一对应,其中黄帝相对应的便是中央地区,也象征着土地。黄帝成为掌管土地的神灵,黄帝部族图腾之一的熊,自然也成为“汉代人意识中土地、幽冥的最主要神灵”9。

现文献与出土物中尚没有明确以黄熊命名的,但有两例文物可做探讨。其一湖北江陵凤凰山八号汉墓出土的龟盾(图3),按照李家浩的推测,龟盾上的两个形象,上为禺疆,下为禹的神像(即鲧于羽山之渊所化的黄龙)10。其二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形帛画,帛画的最下层有一赤身裸体的巨人托举着大地,按照马雍11等学者的推测,这个巨人应为鲧的形象(图4),是为帛画中刻画的水府之神。在汉代人们的思想中水府代表幽冥,古人将阴间称为“黄泉”“九泉”。因此,汉代贵族相信在死后世界有鲧代表的幽冥水府,对其刻画与祭祀便可理解。

三、“黄熊桅□”含义之新议

大葆台汉墓墓主人,发掘时最早被认为是汉武帝于元狩六年(前117)封立的燕刺王刘旦(?~前80),后有学者提出墓主为广阳顷王刘建(?~前45)之孙广阳思王刘璜(?~前3)12,但目前大多数学者较为认可的墓主人还是广阳顷王刘建。墓主人广阳顷王刘建在文献上的记载,文字不多,其父燕刺王刘旦因先后两次意图谋反失败自尽。汉昭帝下旨赦免燕国上下,独无刘旦。旦遂自尽而亡,其子刘建被赦为庶人。

刘旦自尽时,刘建的年纪已经在二十岁以上13,属于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了,家庭上的重大变故对刘建的影响一定是存在的。而后汉宣帝时,刘建复封为广阳王,并在王位上做了二十九年。从文献上看,刘建经历了西汉昭帝、宣帝、元帝三位皇帝的统治,而真正改变刘建命运的是汉宣帝。昭帝时期,刘建因为其父亲刘旦的谋反罪,被贬为庶人,燕国也因此由国降为郡。而宣帝即位后,立马恢复了刘建王太子的身份,并任用其为广阳王,重新确立了广阳国这一诸侯王国的地位。且在死后受朝廷恩准,按照汉代最高等级礼仪的“黄肠题凑”葬制下葬。

广阳顷王刘建墓中出土的“黄熊桅□”漆床四字如若按照考古发掘报告中所解为“黄熊桅神”,无法对这四字出现在墓前室漆床上做出解释,也因文字缺损和笔锋走向问题,无法看到“神”字“申”的一竖,故而可以提出另一个合理推测。“黄熊桅□”或许可释为“黄熊桅祀”。

“桅”按《说文解字》解释,为“黄木可染者”,并认为此字为“栀”之误14,因此“桅”实为“栀”。“祀”即是祭祀之意。“桅祀”便是用黄木祭祀。焚木以祀的事情在历史上早已有之,《周礼·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甲骨文中有“”字被学者释读为槱。槱和燎是同一类祭祀,即焚木以祭,而祭祀的对象可以是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15。黄色之木祭祀也可对应汉代五行之中的中央之地,中央之主正是黄帝。按照古语中“熊”“龙”读音相近,形态也相近以释,《史记·天官书》中记载的“轩辕,黄龙体”,也可以解释为轩辕黄帝的本体为黄熊。用黄色的木头焚烧来祭祀黄熊,也就是祭祀中央之神轩辕黄帝。

依前文所言,“黄熊”可明确所代表对象实为鲧以及鲧所代表的黄帝一脉,然在刘建身死后的墓穴中为何会将“黄熊”二字写在其棺椁正前方。可提出三种解释:

其一,希望鲧可带领死者渡过冥界之河。鲧死后化为黄熊,入羽渊之中,也就意味着黄熊(三足黄龙)可在水中自由活动,鲧本身也是上古时候的治水之臣。三代以来,均将鲧作为水府之神以祭祀16,这也与汉代的一种丧葬思想息息相关。死者讲究入土为安,可入土之后就要面对水汇成的冥界之河,这是生与死之间的界限。死者的亡魂必须渡河才能升仙,这道河就是臆想中的那道作为生死之隔的黄泉17。汉代因为黄老之学在上层统治阶级的流行,使得文化中极为重视天地形成等道家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葬俗中就形成了天地人三界的概念。《礼记正义》:“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18,人死之后,形魄归于土地,灵魂得以飞仙。“升仙的工具很多,代表性的有龙、凤、龙车、鹿车、羊车等”19。按照这种人死飞仙的思想,“死亡实际上提供了达到永恒幸福的另一种途径”20,这种死亡观给汉代人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安慰。禹生于鲧腹的传说也应和了汉代人们对于死而复生的期盼。

刘建允许黄熊写于漆床之上,想假借鲧治水的神力使自己平安渡过黄泉,并将自己的灵魂放在黄熊(黄龙)做成的魂舟之上,得以安然飞仙。

其二,黄熊即为玄冥神,也就是楚文化中的大司命21,黄熊本身在传说故事中也有死而复生的含义,祭祀黄熊即是祭祀大司命。玄冥神话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理水之官――水正,而这个神的本体就是鲧22。玄冥在先古文字中与玄武是通假的23,东汉时期形成完整四神说的玄武神在此时已有体现。

玄武神的形象是一龟一蛇的组合体,《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巳。”禹的母亲为修巳,父亲为鲧,巳本意即为蛇,鲧死后化为黄熊(三足鳖),鲧与修巳的结合便是龟蛇组合的玄武神的初始形象。楚文化中賦予大司命的神格主要是主宰人的“寿夭”“阴阳(生死)”24。作为主宰人生死的大神,结合前文中提到的《周礼》记载:“以槱燎祀司中、司命”,可知在古代祭祀礼仪中是有焚木来祭祀司命的历史。

其三,黄熊象征着汉代的丧仪之中常见的方相氏。方相氏作为汉代墓室画像当中非常特殊的避邪题材图像,经常在送葬与辟邪驱鬼的仪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方相氏的形象与黄熊很相近,按照《周礼·夏官·方相氏》的记载:

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

方相氏是以人身披熊皮,戴黄金四目面具表演的傩仪中的神。

这种傩仪体现在汉代的使用之中:

永平七年,阴太后崩……太后魂车,鸾路,青羽盖,驷马,龙旂九旒,前有方相,凤皇车,大将军妻参乘,太仆妻御,女骑夹毂悉道。公卿百官如天子郊卤簿仪。2(5《后汉书·礼仪志》李贤注引丁孚《汉仪》)

天子葬,太仆驾四轮輈为宾车,大练为屋幙。中黄门、虎贲各二十人执绋。司空择土造穿,太史卜日,将作作黄肠题凑、便房,如礼。大驾,太仆御。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楯,立乘四马先駈。2(6《后汉书·孝献帝纪》李贤注引《续汉书》)

因作方相与十二兽舞。欢呼,周遍前后省三过,持炬火,送疫出端门。27(《后汉书·礼仪志》)

汉代皇勋的丧葬仪式中,方相氏走在队伍前方,离魂车较近,为逝者和众人开路引路28,并且在下葬的大丧仪中让方相氏入圹,用戈敲击墓室周围,驱赶方良(即魍魉)29。

汉代遵从了《周礼》中的许多思想,《周礼》载“方相氏,葬日入圹,驱魍象。”魍象在汉代的思想之中是一种好食亡者肝脑的怪物,方相氏入圹就可以驱除魍象。但是因为方相氏不能一直守在墓中,因此汉代墓室经常会用魍象畏惧的老虎与柏木建造装饰。大葆台汉墓的营建者将祭祀黄熊写于漆床之上,可能与汉代方相氏驱鬼的思想有直接关系。

四、结语

大葆台汉墓出土的“黄熊桅□”漆床四字中包含有汉代特殊的祭祀丧葬习俗,史学界对于汉代熊崇拜与幽冥祭祀都有记载研究,但是在墓室中出现的黄熊祭祀并不多见。因为大葆台西汉墓早年间被盗扰多次,两座墓葬也都经历过火劫,许多文物皆为残件,残存在文物上的历史信息无法得到全部还原,因此需要研究人员找到更多的实物证据。因此此文对“黄熊桅祀”四字漆床的重新解析,只是作者尝试从一个侧面解读文物,探讨汉代的丧葬思想,用文物与文献的相互比对印证,反映当时社会的普遍信仰。提出的看法尚不够完善,还待后面学者通过研究得出更科学的解释。

猜你喜欢

司命
七祀与《大司命》《少司命》的祭义
《九歌》“司命”考
《九歌·大司命》之叙事逻辑及其意蕴辨析
清歌流觞
趁生命气息逗留(连载一)
清歌流觞
《太子妃升职记》节选
屈原《九歌》对人生意义的解决
我给牛郎当炮灰
在楚文化中探究少司命的人神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