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类型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施路径浅析

2022-03-23刘学浩

河南教育·高教 2022年2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产教融合

刘学浩

摘 要:类型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性质定位,体现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必然要回归行业特色,优化专业布局,提升服务经济发展能力,这不仅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调推进,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和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更要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深化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升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类型教育;产教融合;实施路径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的不断深入,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阵地,需要在新形势下不断创新发展。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逐步明晰,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发展定位正式确立。

一、类型教育的职业教育定位

梳理职业教育在政策话语体系中的表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半工半读”,到改革开放初期的“‘产’ ‘学’‘校’‘企’结合”,到21世纪初期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再到新时代背景下“产教融合”的新范式,均凸显了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总体目标指出,要“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自此,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得以明确。相较于普通教育的综合性和基础性,作为类型教育的职业教育,其类型属性应体现三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从政策层面肯定了职业教育的地位。职业教育必须“从传统的普通教育,即往往只在游离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外、与职业实践脱节、仅关注个性需求的纯学校形式的育人教育,向现代的职业教育,亦即将创造物质财富的产业需求与培育人文精神的教育需求整合为一体的教育转变”,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得以确立。各地相继出台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度,逐步探索推进“中职—高职—职教本科—研究生”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完整链条,重视职业教育、选择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日渐形成。

第二,“双元”主体办学新模式。作为类型教育的职业教育,应该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契合,是学校与企业发挥各自优势,进行“双元”主体办学、育人的开放型和创新型的教育模式。学校人才培养的供给侧与产业结构需求侧的契合是类型教育的重要特征。“双元”主体着力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在办学中的重要主体作用。企业与学校进行联合办学,培养现代制造业、新兴服务业等行业所急需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形成“双元”主体融合办学的局面,实现校企共建、共享、共赢。

第三,行业特色区域属性鲜明。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职业教育要“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理想的职业教育应该是回归行业属性,向行业特色鲜明“小而精”的类型教育转变,发展优势专业,办出特色类型。确立“以(专业)群建院”“以(专业)群建系”的建设思想,回归职业院校的行业属性,紧密结合专业优势和区域特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二、产教融合发展的困境

21世纪以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高频词语。然而,由于职业教育办学类型不清,功能定位模糊,造成了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结构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两张皮”的现象,阻碍了产教融合的推进。

一是促进产教融合的社会氛围、制度环境尚不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受限,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动力不足,职教本科、研究生教育处于起步阶段,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全社会尚未形成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产教融合尚未建立起相应完整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校企合作制度性成本过高,企业深度参与的积极性受限。各级政府建立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等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还未健全。

二是产教融合中校企“双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现阶段的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方案、办学模式、专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科研成果转化、教育教学实施、监督与评价机制等内涵建设方面力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产教融合还没有从实质上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某职业学院为例,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建立实习实训室、实训基地等硬件投入上,按照专业共建的方案、招生计划数每年投入相应的资金及设备。但由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周期长,企业的利润追求、合作中的重复资金、设备投入以及企业运行机制与学校管理机制适应不良,导致企业虽然参与但并没有体现出“重要主体”的作用,降低了企业参与积极性。

三是职业院校服务行业区域发展的能力有待提升。产教融合涉及政府职能部门、产业行业以及不同的利益主体,需要政策自上而下推动引导。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等更新缓慢,适应市场的能力弱;对接地方行政部门、企业、行业组织效率低,承接社会服务项目、地方产业的培训少;学校教育多进行的是学历教育,成人教育、升学服务、就业服务等非学历教育业务急须拓展。这些都导致职业院校与行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鸿沟,需要不断提高职业院校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产教融合实施路径

(一)建立“1+N”校企合作模式促进企业“主体”地位提升

职业院校要积极引企入校、引企入教,提升企业的话语权,发挥企业优势和重要主体作用,构建高效的校企双主體育人模式。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渠道,创新合作方式,在企业、学校之间建立“1+N”的校企合作模式,即1家行业龙头企业,N所职业院校的同质专业群,发挥企业与学校专业群之间的聚合效应,形成合力,促进行业的发展。以机电与机械制造大类为例,主营业务为机电类产品的企业可作为“1”,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求,提出人才培养建议,与拥有机电与机械制造类专业的N所职业院校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和学校的实际需要,企业接受学校的教师进行企业实践,派遣技术专家进入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校企双方共同进行产品升级和技术研发,共享科研成果。“1+N”模式能有效提升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和企业主体地位,引领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

(二)发展“N+1”的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提升办学层次

依据省级的若干关于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门的产教融合行动计划,支持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股、入股或与职业院校共建产业学院、二级学院,并享有相应权利。职业院校要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形成“N+1”的办学模式,即N家知名企业+1所职业学校,按照校企投入的股份占比拥有相应的权利,承担相应的责任,形成混合所有制的产业学院,打造集产、学、研、转、创多功能于一体,多主体深度融合的新型办学实体。比如,某职业学院发挥自身优势联合4家国有、上市企业成立时空大数据产业学院,聚焦时空大数据、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产业方向,建设各类先进实验室及研发中心,逐步形成“5中心+1学院”的产教融合创新模式,助力区域产业升级发展。职业院校通过深度融合的产业学院提升自身科研实力,提升办学影响力,可以为未来提升办学层次,获取更多的政策、财政支持奠定坚实基础。

(三)做好“1+N+N”合作规划打造产教融合集成平台

以创建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为契机,充分利用宏观的“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政策工具,在中原科技城、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产业聚集区,建成“1+N+N”模式的产教融合园区,即1个政府职能部门+N家实力企业+N所职业院校,打造政府主导、企业主动、学校主体,行业、社会组织积极融入,集实习实训、教育教学、科技研发、继续教育、1+X证书培训、升学服务、就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园区作为法人实体,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集成化展示,为合作区域内的职业院校、企业职员、学生个人、社会从业者提供服务。其他职业院校、企业等可以以购买服务的形式为产教融合园区提供运营经费,满足相关利益主体的收益需求。对其承担的公益性较强服务,政府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或项目补贴的方式提供资助。

从“结合”到“合作”再到“融合”,体现了职业教育向重要的类型教育嬗变的历程。在不断的摸索中,职业教育必然会得到社会大众认可,并在经济发展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EB/OL].(2019-01-24).http://www.gov.cn/zhengce/

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姜大源.跨界、整合和重构: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三大特征: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体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

[3]劉任熊,冯立元,苗睿岚,等.从独角戏到双主体: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演进脉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6).

[4]任聪敏.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演进、形成原因与未来展望.[J]教育与职业,2021(4).

责编:初 心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产教融合
审美课堂: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样态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