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叙事翻译理论管窥桂林八角寨景点英译策略

2022-03-22陈悦悦韦储学

当代旅游 2022年6期
关键词:叙事学英译名称

陈悦悦 韦储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桂林 541000

引言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成为人们当下最受欢迎的旅游热门地点,桂林八角寨景区除了具有得天独厚的地质景观,还有良好的植被森林景观,是宝贵的生态旅游资源。迄至目前,生态旅游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国内学者在旅游景点名称外译方面进行了持续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夏蕊蕊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研究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不同景点名称的翻译策略,为合理规范地翻译景点名称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黄燕芸和余荣琦探讨如何合理运用功能对等理论解决景点名称英译中文化内涵丢失和误译现象;林金艳、李红英从Mona Baker叙事翻译理论角度对景点名称英译进行研究。经查阅资料发现,目前国内外都没有发现对桂林丹霞·八角寨景点英译研究文献资料,因此,笔者将以Mona Baker叙事翻译理论作为理论指导,探究对桂林丹霞·八角寨景点名称的英译。

一 叙事翻译理论简述

本文运用的蒙娜·贝克(Mona Baker)叙事理论是对后经典叙事学的继承与发展。从叙事媒介层面来看,后经典叙事学除了关注文学叙事作品本身,还将其视野扩展到法律、历史、新闻等其他语言叙事作品,甚至是非语言媒介,如电影、音乐、绘画、建筑、舞蹈等任何可以“讲述故事”的媒介,从研究方法层面来看,主要包括修辞性叙事学、女性主义叙事学和认知叙事学,关注的是读者和语境(林申,王亚丽,2010:7)。

20世纪90年代后,叙事学出现了认知转向(cognitive turn), 出现了“泛叙事观”的说法。Mona Baker也同意此观点,她认为“翻译正是使社会和政治运动得以发生的那个进程本身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Baker,2006)。

Mona Baker叙事理论借鉴了考夫曼的构建理论,讨论翻译如何建构叙事,形成了四种主要策略:时空建构、选择性采用、标识建构、参与者重新定位。

二 Mona Baker 叙事理论与景点名称英译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旅游文化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旅游景区内景点名称可以反映并传播当地的特色文化和习俗,让外界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从而达到跨越国家、语言、文化障碍来实现宣传推介的目的。Mona Baker 叙事理论注重读者、社会文化语境和意识形态,打破关注文本自身的禁锢,适用于指导景点名称英译实践。

三 桂林丹霞·八角寨景点译本选择

本文旨在促进景区文化的宣传和发展,选择部分能反映出当地特色文化以及传递正能量的景点名称进行探究,例如背后隐藏着历史典故或者深刻含义的景点。如:反映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人字天”,此景点是由悬石和巨石形成的,从下往上看,石缝间的连接构成了“人”字,而“人”与浩瀚蓝天相映成趣,恰好与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相契合,该景点反映出中国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相合相应的思想。

四 桂林丹霞·八角寨景点译本叙事建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读者看到的文本是译者给读者所创造的空间(王辉,2015)。通过叙事建构,译者根据价值导向,对八角寨景点名称进行再叙事,使之保留自身的特色、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让目的语接受者了解到译者建构的景点文化,让当地景区文化“走出去”。本文主要采用Baker提出的四种主要策略探讨八角寨景点译本的建构。

(一) 时空建构

时空建构是指选择一个文本,将其置于另一个时空语境中,尽管可能与这个文本原来所处的时空语境迥异,新的语境将使该文本的叙事更加凸显,并引导读者将它和现实生活中的叙事联系起来(贝克,2011:170)。对于景点名称翻译来说,译者需要把叙事文本放在目的语读者的环境中进行思考,怎样才能让读者理解景点名称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文化传递与沟通的效果。

【例1】泪眼石

初译:Tearful Eye Stone

终译:Tearful Eye Stone,Chinese Version of Mrs Macquarie’s Chair

“泪眼石”又名“望夫石”,讲述的是一位妻子等待出征丈夫归来的凄美爱情故事。妻子思念的泪水经年长流,泪干血竭,每日守候,最终未盼得丈夫归来,因守望时间过长,身化成石,成了今天的丹霞奇观。很明显,初译属于直译,没有向读者传达出背后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情感。译者采用时空建构的策略,将西方拉克伦·麦考利先生和夫人伊丽莎白的爱情故事放于“泪眼石”故事的语境中,从而让目的语读者感受到中国民间爱情故事的凄美与浪漫。因此,译者认为将“泪眼石”译为“Tearful Eye Stone,Chinese Version of Mrs Macquarie’s Chair”更为合理。

(二)选择性采用

选择性采用指的是删除或增加原叙事,目的是抑制、强调或者铺陈原文中隐含的叙事或更高层面叙事的某些方面(贝克,2011:173)。通过选择性采用策略建构叙事,译者主要运用增补、减译或省略等方法使目的语读者关注译文中的部分内容。

1 增补

英汉两种语言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表达方式,为了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的语用习惯,翻译时需要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目的语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原文的意思(王雪飞,王彤,徐婷婷,2017)。

【例2】天宫寺

初译:Tian Gong Temple

终译:Tian Gong Temple, where immortals live

分析:八角寨景点“天宫寺”,又称“天心寺”,始建于北宋末期,重建于2013年,有中国“六十八福地”之称。如果将其译为“Tian Gong Temple”,读者仅仅可以了解这个景点是个寺庙,并不能领悟到隐藏深处的“六十八福地”之称。译者增加了“福地”的翻译,让读者清楚此景点犹如神仙居住的风景优美的地方。

【例3】人字天

初译:Ren Character Stone

终译:“人” Pattern Stone,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分析:“人字天”(见封底图2),无论译为“Ren Character Stone”或者 “人” Pattern Stone”都只是把景点的形状和基本特征表现出来,没有把蕴含的中国哲学思想“天人合一”展现给目的语读者,而此景点的价值就是传递“天人合一”思想,所以译者将“人字天”译为“人Pattern Stone,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图2 “人字天”

2 省略

省略就是将不符合目标语读者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词、短语或者句子适当删减,避免译文累赘或者存在歧义。通过省略的方法可以弱化不符合西方价值观念的内容,传递我方叙事话语,使目的语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原文(林金艳,李红英,2016)。

【例4】降龙庵

实习态度评分标准:“工作积极认真、虚心好学”为优秀;“工作认真、比较虚心好学”为良好;“工作比较认真,有时不虚心学习”为合格;“工作不认真,不虚心学习”为不合格。

初译:Xiang Long An Nunnery

终译:Xiang Loong An

分析:传说宋元时代,八角寨十年九旱,山民苦不堪言,某日黄昏,雷霆震动,一条巨龙飞入庵内洞中,再也没见飞出。从此,八角寨年年风调雨顺,山民安居乐业。据了解,“降龙庵”只是一个小寺庙,并未提及是一个尼姑庵,所以将庵直接处理为“Nunnery”并不合理,所以直接将其删去,并将龙译为“Loong”,最终译为“Xiang Loong An”。

【例5】龙脊天梯

译文1:Dragon Ridge

译文2:Dragon Ridge Ladder

终译:Loong Ridge Ladder

图3 “龙脊天梯”

3 标示性建构

标示性建构是指翻译时通过变动名称或个别词汇达到重新建构叙事的目的,尤其在翻译电影名、书名等事物名称时可以采用该策略干涉原文本以重写故事(贝克,2011:187)。在翻译景点时,将不影响景点文化的名称进行音译,这样既能体现出叙事地位,也可以让目的语读者主动探索和了解景点文化。

景点“龙头香”是八角寨八个角之一,其地势凶险,据说只有胆大心诚的游客才敢去“龙头”烧香。根据标示性建构策略,采用音译的方法将“龙头香”翻译为“Loong Tou Xiang”,而非“Dragon Head Incense”。此外,还有景点“生死谷”,属于蜂窝状洞穴,峭壁险峻,深而幽静,谷底薄雾飘荡。将“生死谷”译为“Sheng Si Valley”,而非“Live Death Valley”。另外,对于生动形象的景点名称,可以采用“标题建构”的方式传递我方叙事话语。如“鲸鱼闹海”(见封底图4),通过名称仿佛可以看到景点热闹壮观的场景,所以译成“Naughty Whales in the Sea”是恰当的,译文巧妙地把静态的名称动态地展示出来,增加了景点的趣味性,吸引游客,达到宣传效果。

图4 “鲸鱼闹海”

4 参与者的重新定位

参与者的重新定位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参与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都可以被重新定义,译者主要通过时间、空间、指称词、修饰语等进行处理(张美芳,钱宏,2007)。对于翻译来说,参与者的重新定位就是译者对原文或者译文进行干涉,以此来达到建构目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潜移默化地将自己的意识渗入文本中,不由自主地在其中加入对社会现实的建构和质疑(李亚然,2015)。

【例6】悬棺

初译:Hanging Coffin

终译:Hanging-Coffin Burial

分析:景点“悬棺”又称为“岩洞葬”,是古时八角寨当地居民将死者遗骸置于天然洞内的特殊葬俗。 岩洞葬是环境与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古时祖灵崇拜的表现形式之一。从“悬棺”字面意思来看,仅可以理解为悬挂的棺材,如果将其直译,会向目的语读者传递负面信息—景点都是悬挂的棺材,增加游客的恐惧心理,不利于对外传播当地景区文化。所以终译采用增译法处理,“Burial”一词向读者展现出这是当地的葬礼习俗,不仅增加了我方的叙事话语,同时也展现景区特色习俗。此外,“降龙庵(Xiang Loong An)”“龙脊天梯(Loong Ridge Ladder)”“龙头香(Loong Tou Xiang)”对于龙(Loong)的处理都向目的语读者表现出了中国龙的特色文化,有利于引导读者主动探索景区当地特色文化。

五 结语

本文在Mona Baker 叙事理论的指导下,对桂林丹霞·八角寨景点名称的英译进行探究,从时空建构、选择性采用、标识性建构、参与者重新定位四个主要层面分析景点名称英译的失与得,并总结出可取的译文。译者始终以对外传播桂林丹霞·八角寨景区文化为目的,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促进其国际化发展。对于译者而言,Mona Baker的叙事理论是机遇也是挑战。胡兴文(2014)曾表示后经典叙事学不仅可以应用文学批评领域,还可以用于翻译研究,甚至是以非文学为主的外宣翻译。Mona Baker 叙事理论大多用于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翻译研究,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学(赵振华,2019)。本文用于分析探究旅游文本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为外宣翻译提供了新视角。范玲娟曾说,Baker的叙事理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范玲娟,2015)。因此,译者要细化翻译过程中的叙事手段和技巧,进一步指导实践,从而对翻译研究起到积极的启发性作用(段佳慈,2016)。同时,Mona Baker叙事理论启示我们,对于翻译研究有很多可能性,要关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猜你喜欢

叙事学英译名称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外宣翻译研究——基于修辞叙事理论视角下的构想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小”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