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研究生网络意见表达引导的现实困境及应对措施

2022-03-17胡琼华杨学慧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4期
关键词:意见研究生思想

胡琼华,杨学慧

(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青年”,并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高推动了各类媒体的蓬勃发展,也为高校研究生的意见表达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每个人都是传播的信息源,即既是编码者,也是译码者。研究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思想开放,行为超前,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喜欢在网络上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发表观点并展开讨论。然而,由于受网络虚拟空间的高度自由化和研究生认识能力、价值形成和问题辨识等因素影响,研究生网络意见表达在很多时候还存在较大偏差。因此,加强对研究生网络意见表达的教育引导势在必行。

1 现实困境:网络媒体环境的复杂性和研究生群体的多面性

对研究生网络表达意见的引导本质上是客观实在的思想政治工作,这场思想政治工作在网络时代,更要坚持育人为本,以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中心,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在“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现实场域中,网络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虚拟平台,能够让研究生的话语表达权力、个人情感得到充分释放。他们通过投身网络空间,展现自我才华,表达自我观点,宣泄自我情绪,享受互联网技术发展和时代进步带来的便利,但这也给高校党委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带来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成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临的巨大挑战。

1.1 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与研究生价值观念的多样性

网络空间是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场所和难以全面覆盖的重要区域。在这个空间中,社会思潮复杂多样,多元文化并存,各类思想不断碰撞,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如果不加以重视和正确引导,有可能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薄弱区甚至盲区。研究生是有着高知识化的青年学子,他们接受学校主流意识的教育理念,其价值观念体系在逐渐完整,但仍处于思想波动期,容易在网络开放自由思想的影响下出现认识偏差。加强对研究生价值观念的教育与引导,实际上就是引导教育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一个缺乏理想的人生,就绝对不会有坚强的信念,更不会有强大的事业基础。目前,一些青年学生在所谓“网络意见领袖”关于“物质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其“精神生活图景呈现出多样性、活泼性、互动性等特征,同时也存在理想信念世俗化、价值理念认同危机以及道德观念失范化问题”[1]。网络的开放性,使得西方鼓吹的自由民主、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得以大量涌入中国,这不仅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更影响着研究生价值观念的塑造,因为“青年大学生对于价值观念的变化保持着高度的敏锐度,具有极强的接纳性,他们可以随时调整自己以确定新的价值理念”[2]。更为重要的是,研究生由于自身知识结构较为完善,他们热衷于“公共权力的批判领域”,从而选择性地忽视权威媒体、主流媒体的意见表达、价值传播,导致在“公共权力的批判领域”中逐渐迷失自己,丧失青年学生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1.2 网络媒体话题的多样性与研究生意见表达的发散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各类自媒体、社交媒体不断壮大,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渠道增多,形成的话题也多种多样并呈现碎片化的特征。每个人都可以形成一个话题,都可以在网络掀起一阵风浪,影响舆论环境。研究生与本科生不同,他们年龄有差距,跨度较大,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游走于社会,涉猎的话题内容丰富多彩,意见观点表现出多样性和发散性。这种多样性和发散性容易造成新媒体话题的“去中心化”。新媒体的“去中心化”,特别是“‘自媒体’‘小微媒体’等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带来了德育绝对话语主体和独占话语权的破局”[3],而“话语的争夺实质上即权力的争夺,话语的拥有意味着对权力的现实”[4]。研究生作为拥有一定知识的群体,特别期待在话语表达中拥有自己的表达权利。因此,他们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影响,不愿意去客观理性分析、评判事情的经过、爆发的原因,容易出现言论失范和行为偏激。在网络空间中,各种信息层出不穷,观点参差不齐,一些正确有内涵的内容容易被覆盖淹没,一些碎片、偏激的言论易在网友相互暗示和感染中传播放大,困扰和迷惑研究生对信息的选择判断。在缺乏一定理性思考的前提下,研究生的网络意见表达更容易出现不成熟性和片面性。一些高校注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方式,特别是面对面的交流,但忽视了网络阵地,不注意研究生网络表达情况的搜集与研判,不了解研究生所思所想,从而使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失去了针对性,德育效果大打折扣。

1.3 网络传播主体的低门槛化与研究生自我认识的高标准化

全媒体时代的“去中心化”导致传播主体的复杂性、多元化。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媒体掌握话语权力的地位,形成了多对多、自下而上的传播模式,人人都进入媒体,都手拿麦克风,时刻准备着发声。研究生成为网络意见表达中具有代表性的群体,他们经历了更长时间的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对一些社会性问题有独特的视角和见解,在一些热点问题上敢于发声,在某些话题的讨论中具有较大的潜在影响。同时,“知识和信息的分配必然影响权力的分配”[5]。研究生接受的教育多,文化程度较高,专业水平较强,对网络媒体的运用能力也高于一般人,在某种程度上会让一些研究生对自己认识和定位不清晰,出现自我感觉良好甚至自负的心态,对一些新闻或议题习惯于碎片化阅读、快餐式消化,在不完全了解真实情况的前提下,凭主观感觉进行问题讨论和事实判断,甚至在偏激情绪的作用下进行诡辩,执着于自己的观点,难以听从他人的意见和引导。再加上研究生班级不像本科生班级有比较成熟的班团组织机构,有固定的班主任、有成熟的学院学工部门一起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生班级比较松散,其日常管理主要依靠学院的研究生干事或者自己的导师,一个班级的研究生导师有很多个,且导师每个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一,因此,期待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像本科生一样,采取传统的班级教育形式是不现实的,需要依靠导师个人的教育引导,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首要职责作用。

1.4 网络空间表达的自由性与研究生话语传播的随意性

网络意见表达是混杂性虚拟空间表达。在这个虚拟空间领域中,自由表达的权利被无限扩大,人人都想追求自由、平等,自由而不受限制似乎成了网络世界的本质特征。网络自由主义者认为,网络空间是一个绝对自由的空间,互联网应该完全摆脱政府和外力的影响和介入[6]。这种思想认为网络是一个绝对自由的虚拟空间,在这个世界里可以为所欲为,不受规则、伦理和法律的限制。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触犯道德底线,甚至犯罪的事件不断发生,从而解构了网络自由主义这种思想。当下研究生的网络意见表达就存在着随意性,如随意点赞、随意转发别人发布的信息观点,不加思考地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特别是对一些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表现出评价的盲目性、冲动性和跟风性,这在无形中放大和泛化了网络自由意识。这种有意无意的、不负责任的意见表达可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破坏着网络的良好环境。从目前情况来看,研究生如果在网上发表的观点不具有社会危害性或危害性不大,一般是不会受到法律追究的,但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却是真实存在的,也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其他的群体,从而对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造成伤害。更重要的是,一些高校和研究生导师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对研究生的网络意见表达很难实现实时把控,舆论一旦造成,影响就很难挽回。因此,要充分发挥网络监督管理部门的技术优势,提前对研究生网络意见出现的不良倾向及时向高校或研究生导师反馈。

2 引导原则:平等相处、价值引领、追根溯源

对研究生的网络意见表达的引导实际上是提前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前了解研究生的所思所想,提前教育研究生要遵守网络表达的基本规矩和原则。引导研究生在网络中正确表达意见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为了使引导过程更顺利,效果更直接,在实行对研究生群体网络意见表达引导之前,引导者必须充分认识到面临的现实困境和全媒体时代的网络环境,明确引导中应该遵守的原则,即以平等相处为前提、加强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教育培养、清楚诊断出研究生在网络意见表达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2.1 平等相处、角色互换是前提

“大学生的网络表达成为影响高校舆论乃至整个社会舆论的重要变量,其对高校舆论格局的影响之一是带来了舆论‘话语场的下移’。”[7]研究生是有着绝对思想与人格的主体,他们愿意参与社会问题的意见表达,甚至盼望成为社会正义的化身。因此,在全媒体时代,研究生作为有能力、有素质的新青年,他们渴望在网络空间中成为有代表性的意见发言人,享受话语权。在传统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学生与教育者所扮演的角色界限分明,在话语权方面是绝对的不对称传受双方。在全媒体环境下,信息共享,话语权力分散,自上而下的思想教育传授模式逐渐被打破,研究生在信息获取和传播方面获得了主导权。在引导研究生网络意见表达时要注意双方角色定位和转换,把研究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引导者和被引导者就某一意见讨论都要把自己作为共同发声的对象,双向交流,互相倾听,彼此理解,寻求意见的契合点。在引导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尊重研究生群体的主体地位和意见表达权,以平等、尊重为前提和基础,让学生成为话语主体的一方,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平等对话、理性沟通中凝聚起共识,让沟通过程更加顺畅。

2.2 价值引领、尊重权利是保证

话语权的平等性和接受教育引导的必须性或许可以作为矛盾来看待,但在研究生网络意见表达引导中,教育引导是保证,占有主导地位。研究生虽然比本科生接受了更高的知识和思想教育,但是社会阅历和经验依然不丰富,在某些问题上缺少科学的判断和理性的批判性思维,面对网络中鱼龙混杂的信息,往往表现出非理性的反应和非常规的回应,在思想上容易出现意识偏差,甚至与主流意识形态开展对抗,以为这样的思想和行为才符合当代青年的特征。这种情况的出现基于研究生过高地估计了自身的知识能力和判断水准。研究生作为热血青年,虽然其人格与价值观存在着一定的独立性,但在性格方面,乐于也易于受到别人的影响,从而丧失自己的独立判断。因此,研究生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需要不停地提醒。作为在校学生,这个责任就落到了高校党委和研究生导师身上。高校党委和研究生导师既不能高高在上,不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就妄自发表评论,也不能顺其自然不加以正确引导。引导者在引导研究生网络意见表达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维护他们表达意见的权利。高校党委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首先必须把研究生作为教育主体,不断加强对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研究生成为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要通过课堂思政教学,开设相关课程,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网络媒介素养,让他们在网络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彰显青年一代的风采;要通过课外的思政教育,将研究生纳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范围,重点关注,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他们在网络意见表达中的引领作用。

2.3 追根溯源、解决问题是关键

要坚持问题导向,了解研究生网络意见表达的特点、方式和内容,特别是诉求。事实上,引起研究生在网络这种虚拟空间中表达观点、发表意见和释放情绪的原因,主要在于研究生的内心或思想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得不到释放,迫切需要一个平台进行宣泄或表达。因此,有效引导研究生网络意见表达最终的落脚点是解决研究生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困难或困惑。对研究生不宜说教式或灌输式地讲道理,更不宜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而应以平等的态度,通过与学生建立感情机制,发现问题的根源,寻求解决的办法。全媒体时代,研究生在网络中的意见表达存在的问题和困境会一直伴随着,重要的是能发现问题,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找到影响研究生网络意见表达的因素,从而积极帮助研究生处理问题、解决难题。引导学生网络意见表达的过程需要讲求策略,要坚持思想教育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坚持以学生为本,实施正向积极引导,运用好方法,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让引导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3 应对措施:营造良好环境、加强正向引导、提高自我素养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研究生,既是高校的首要政治责任,也是整个社会的政治责任。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关注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为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努力和贡献。

3.1 社会与媒体:明确媒体责任,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网络意见表达话语权的下放,并不意味着高校、社会、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下放,而意味着各方需要采取更多的、更有效的、更有针对性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全媒体时代,人们对自己的话语权利掌控更加主动。随着各种意见的扩散能力增强,言论表达曝光的机会也随之增大,传统舆论引导模式在新的传播方式面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媒体对意见表达管理与引导的难度也更大。特别是面对具有高知识性的研究生在网络中所发表的声音意见,社会与媒体都必须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及时主动发声,以消除一些不实信息和不当言论带来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媒体“意见领袖”作用,以其权威性成为引领舆论的风向标,防止出现研究生的“民意沸腾”“群体效应”“裂变式反应”。研究生存在对事物、问题认识方面的不稳定性,但如果能够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就能坚持正确的认识方向。因此,作为各类媒体,首先要宣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活跃在网络中的研究生群体营造一片净土,为他们在网络中发表意见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充分发挥网络媒体舆论引导的积极作用,关键在于媒体要善于进行议题设置,建构话题框架,筛选、整合有意义、有价值的议题,同时培养有思想、有素质、有能力的研究生意见领袖,发挥他们在学生群体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以此为基础,帮助一些有激情的研究生在网络媒体中形成舆论社区、意见集聚区,引导研究生对话题展开积极正面的讨论,激发青年群体创造出有新意、有内涵的话题,延伸观点,不断循环,成就网络空间中“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3.2 学校与导师:完善思想教育体系,引领主流意识形态

有学者提出,对研究生网络意见表达的教育引导策略,应进行圈层互动,在“参与式沟通”与“协商式表达”中寻求理性说服,在“舆论场建构”与“论证性思辨”中凝聚共识[8]。学校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对孕育研究生正确的价值观既具有权威性也具有引导性。全媒体时代,研究生群体的网络意见表达表现出更多的可能性,表达意见方式呈现多样化,提出的观点角度也更为独特和张扬,因此,以往传统单向强制灌输式的教育引导模式已经不适应网络时代的新要求。高校党委必须充分意识到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完成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研究生网络意见表达的复杂性,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研究生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在研究生教育教学中引领主流意识形态,实现价值导航,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网络意见表达向正向发展。高校党委要建立健全研究生网络意见表达引导的程序,设置好话题、密切关注和科学回应研究生关注的舆论热点,加强对学校官网、官微等有关研究生意见表达内容的审核把关,保证意见引导的规范化、科学化。要创新网络教育方式,让研究生正确参与网络意见的设计与表达,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引导作用。在校园中,校园媒体发挥着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高校党委要紧跟媒体技术发展的步伐,挖掘符合当下研究生群体媒体内容发布形式,如运用学生喜欢的短视频、表情包、H5、动图等,创新校园媒体内容表达的文风,减少单向的思想灌输,运用轻松、幽默、简单的话语进行信息传播,以研究生更乐于接受的方式增强引导效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了解研究生群体的知识特性、意识特性、个人特性,了解他们对网络媒体的使用习惯和内容需求,不断创新高校研究生网络意见表达引导的范式,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变偏颇单一为广泛并重,以研究生乐于接受和信赖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真正实现与研究生的情感靠近、话题共鸣。要在坚持感性交流与理性说服中,提升学校对研究生思想教育引导的作用力和吸引力,不断加强和巩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把研究生培养成能在网络空间中发挥正能量作用的群体。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责任人,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研究生导师要根据教育部《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的意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履行立德树人职责,强化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使命感、责任感。也要充分了解掌握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加强对研究生人文关怀,关注研究生学业、就业压力和心理健康,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高校党委要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保障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教育引导中的责任与权力,强化导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负责制。

3.3 个人与集体:提升媒介素养,规范网络使用行为

研究生个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体,其网络表达意见的正确与否更多地取决于研究生个人的媒介素养和专业认识。网络社会中现实权力的渗透、转型期中国社会思潮的变化以及网络上“沉默的螺旋”现象的存在等,都是影响研究生的网络意见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等的重要因素。研究生一般几个人住在一个寝室,长期相互的生活接触,彼此相互影响,特别是其中所谓“意见领袖”更会成为直接影响研究生价值观和网络意见表达的因素。因此,对于研究生关注的热点、焦点等问题,仅仅发挥媒体、学校在引导研究生网络意见表达中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研究生自身抵制网络负面影响的内在力量。只有研究生自己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自觉提升知识内涵,自主提高媒介素养,自愿遵守网络意见表达的国家法律法规,才能有效地体现教育和引导效果。因为,网络世界纷扰复杂,可能性和诱惑性很多,稍有不慎就会犯错误,甚至掉进网络设置的陷阱。作为研究生,应该充分意识到网络具有的双面性,在充分享受网络媒体为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明辨是非,遵守网络媒体的使用规则,坚持网络意见表达的正确导向,提高对新时代媒体的运用能力,合理选择信息,提高质疑和辨别信息的能力,理性发表观点意见,把自己打造成党和国家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意见研究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评“小创”,送好礼
没有反对意见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评“小创”,送好礼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