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刺史考全编》斠正

2022-03-17

昆明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开元刺史墓志铭

曾 涧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文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郁贤皓先生的《唐刺史考全编》[1](以下简称《全编》)是治唐文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工具书。然唐代刺史材料浩瀚,数目繁多,事迹复杂,容有疏误。近年来,郁先生及一些学者利用新刊石刻材料对《全编》进行了订补,然零星疏失尚存。兹就翻检所见其中有误者,依原书卷次,整理成文,以供研究者参考。其中,《全编》误收条目,据考证应删除者,在刺史姓名前用“●”标志。限于学殖,谬误实多,恳请方家指正。

1.卷一京兆府(雍州)上 裴观 开元中

《全编》因《韦君妻裴氏墓志》有“夫人……京兆尹观之女也”语,而谓“裴观当其女卒时正在京兆尹任”。裴氏开元廿六年九月卒,同年十一月葬,因列名裴观开元二十六年。核检此志:

“既笄归我,静德幽闲。早丧二亲,积悲成疾。”[2]

志称“早丧二亲”,则裴观必已逝多年。《新唐书·许景先传》载裴观开元十三年由左卫将军出任沧州刺史,而开元二十年至开元二十八年京兆尹并无员缺(详下条),则裴观之尹京兆,当在开元中。

2.卷一京兆府(雍州)上 张去奢 开元二十一年至二十八年(733—740年)

韦述《大唐故少府监范阳县伯张公(去奢)墓志铭并序》(天宝六载十月七日):

“昭报后土之明年也,銮驾戒严,将幸东洛,百司庀事,行有日矣。当是时也,东尽虢略,西连陇坁,秋稼不登,人多菜色。眷彼京辅,缉理为难,非曰腹心,孰膺斯委?公因事入谒……即于座上拜公为京兆尹。……及大驾西还,厥有成绩,特加银青光禄大夫,累封范阳县伯。视事七稔,转右金吾卫大将军。无几,迁少府监。”[3]68

春秋六十,天宝六载三月十二日卒。按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十一月庚午,祀后土于脽上”。[4]198志称“昭报后土之明年”,则当开元二十一年。

志续云:

“銮驾戒严,将幸东洛,百司庀事,行有日矣。……公因事入谒……即于座上拜公为京兆尹。”

则张去奢之拜京兆尹,当在开元二十二年正月六日己巳玄宗幸东都之前。

检《旧唐书·裴耀卿传》:

“(开元二十年)冬,迁京兆尹。明年秋,霖雨害稼,京城谷贵。上将幸东都,独召耀卿问救人之术……寻拜黄门侍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4]3080-3081

据《旧唐书·玄宗纪上》,开元二十一年十二月十四日丁未,京兆尹裴耀卿为黄门侍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证知张去奢之尹京兆,即在裴耀卿入相后不久。志称“视事七稔”,则张去奢在任七年。王维有《京兆尹张公德政碑》,《全编》以为此张公即张去奢,甚是。

王碑云:

“前年不登,人顇太甚,野无遗秉,路有委骨,天子不忍征于不粒,赋于无衣,六军从卫,以临东诸侯,息关中也。”[5]

赵殿成《右丞年谱》云:

“碑文云:‘前年不登……路有委骨’,是二十一年事。”[6]

《旧唐书·玄宗纪上》(开元二十一年):

“是岁,关中久雨害稼,京师饥。”[4]200

墓志云:

“当是时也,东尽虢略,西连陇坁,秋稼不登。”

史、碑、志三者互为见证。王碑在“临东诸侯”(即幸东都)之后始述张公于灾后抚理京兆事迹,与墓志所载张去奢出尹京兆的时间也合。《全编》节引《张去奢墓志》不当,复据王碑“惟皇御极二十载”语及《金石录》卷六记《唐京兆尹张公德政碑》开元二十一年立,列张去奢开元十九年至二十年在任,疑误。王碑所谓“惟皇御极二十载”,盖举成数。《金石录》虽记碑于开元二十一年间,但讹作“孟匡朝撰”,且未著年月,可见赵明诚所见是碑也非完璧,疑其所见之石“开元二十三年”之“三”,上下两横泐失,而讹作开元二十一年。赵殿成《右丞年谱》、陈铁民先生《王维年谱》系此篇于开元二十二年,亦误。碑称开元二十一年为“前年”,则王维此碑显作于开元二十三年。

3.卷一京兆府(雍州)上 李慎名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唐故顺妃(韦秀)墓志铭并序》,开元廿八年三月廿九日卒。

“喻月既望,葬于京兆府万年县细柳原之伤。敕京兆尹李慎名为监护丧事,所以敦赠终之礼也。”[7]70

《全编》据《新书·宗室世系表上》,推测李慎名“约开元末”在任,不确。

4.卷三华州(太州、华阴郡) 李讷 咸通十三年(872年)

《全编》引《全唐文》卷七九五孙樵《唐故仓部郞中康公墓志铭并序》,系于咸通十二年。核检《全唐文》所载孙樵此文,康氏咸通十三年月日卒,其年九月三日葬。则孙樵此文显作于咸通十三年。志称“今华州刺史李公讷”(影宋本《孙可之集》卷八同)[8],则李讷咸通十三年在华州刺史任,《全编》误。

5.卷四同州(冯翊郡) ●李暕

《全编》引宝历二年《李群墓志》“曾祖暕,同州刺史”,系于“开元中”。

刘沛《唐故朝议郎行大理寺丞李公(震)墓志铭并序》(天宝十四载七月三日):

“父暕,同州司马、都水使者。”[9]

天宝十四载四月二日卒,春秋六十。

郭承嘏《唐故正议大夫守尚书吏部侍郎赞皇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赠吏部尚书赵郡李公(虞仲)墓志铭并序》(开成元年七月二十三日):

“曾祖暕,同州司马。”[10]

李胤之《唐故陕州大都督府右司马李公(范)墓志铭并序》(大中十年正月十七日):

“曾祖暕,同州别驾。”[11]

《新唐书》卷七二上《宰相世系二上》赵郡李氏东祖房下、赵骅《唐故检校仓部员外郎赵郡李府君(昂)墓志铭并叙》(大历十四年八月十七日)[12]282、王颜《唐故仓部员外郎赵郡李公(昂)夫人京兆韦氏墓志铭并序》(贞元五年十一月十一日)载李昂父李暕职衔[12]294、王溆《唐宣州太平县令韦公()故夫人赵郡李氏(现)墓志铭并序》(建中四年二月七日)载李现祖李暕职衔为都水使者[13]449,俱不载李暕为同州刺史。是知李暕所任乃同州司马(或别驾),而非同州刺史。《全编》误收,当删。

6.卷四同州(冯翊郡)裴向 元和七年至十二年(812—817年)

路群《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吏部尚书致仕万泉县开国子食邑伍伯户赠太子少傅河东裴公(向)墓志铭》(大和四年十一月二十日):

“入拜京兆少尹。……故兴元节度李公绛方居相位,……时左辅择守,上前举公能事,且以得人为贺。遂拜同州刺史,充防御长春宫使。……今相国牛公时以御史按属邑事,复奏之日,上迎问裴某之政何如,牛公奏曰:‘……据勘裴某守郡五年,出入钱谷之簿,唯差数石菽粟之数,以此即为清廉之政。’上大悦,他日……乃命为大理卿。”[14]

按李绛元和六年十一月入相。《旧唐书·宪宗纪》:元和七年十二月“戊戌,以京兆(少)尹裴向为同州防御使。”[4]444知裴向元和七年十二月出刺同州。志称“守郡五年”,则当任至元和十二年。“今相国牛公”,即牛僧孺。据丁鼎先生《牛僧孺年谱》,牛僧孺元和十年丁母忧,至十二年“服阙,复除监察御史,寻转殿中侍御史”[15]。是牛僧孺“以御史按属邑事”,必在其元和十二年任监察御史时。则裴向由同州刺史入朝任大理卿,也当在元和十二年。《全编》疑裴向元和七年至十年在任,未确。

7.卷四同州(冯翊郡) 郑絪 元和十二年至十三年(817—818年)

依据见第6条。《全编》疑郑絪元和十年继裴向任,非是。

8.卷五岐州(扶风郡、凤翔府) 崔义起 玄宗时

《全编》疑高宗时任,引《崔惟悌墓志》(贞元五年十一月四日):

“公讳惟悌,清河人。……曾祖子纯,随莱州刺史。祖义起,银靑光禄大夫、岐王宫监、岐州刺史,封淸河公。……父玄鉴,相州林虑县令,袭清河公……公即林虑府君□五子也。”

按云:

“《新表二下》博陵安平大房崔氏:‘义起,户部侍郞。’又按贞观二十二年义起在仓部郞中任,见《旧书·西戎·龟玆传》。《法苑珠林》卷八五《六度编》六智慧六感应缘称:唐司元大夫崔义起妻是萧铿之女。龙朔二年始改户部郞中为司元大夫。则义起为岐州刺史必在高宗时。然唐前期唯玄宗兄李范曾封岐王,抑此义起为另一人,即玄宗时官岐州刺史者欤?存疑待考。”

今按:《大周故朝散大夫行台州宁海县令崔君墓志铭并序》(长寿二年二月十三日):

“君讳安敬,字安敬,博陵安平人也。……祖少重,隋杭州余杭县丞。……父义起,唐左成务、司元少常伯兼殷王府司马。”[16]

载初元年七月五日卒,春秋六十六。两志比读可见,二者郡望不同,一为清河,一为博陵;父名相左而职衔也异,两人显非一人。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左成务为左司郎中、司元少常伯为户部侍郎,咸亨元年(670年)复旧。崔义起龙朔三年六月二十日为司元少常伯,见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下。证知崔安敬之父为高宗时官户部侍郎之崔义起,而崔惟悌之祖为岐王宫监崔义起,当玄宗时官岐州刺史者。

9.卷五岐州(扶风郡、凤翔府) 白敏中 咸通二年(861年)

高璩《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守太傅致仕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赠太尉白公(敏中)墓志铭并序》(咸通二年十月三十日):

“今上以孝德正位……诏追入,册司徒、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寻充太清宫使、弘文馆大学士。……进开府仪同三司、行中书令,又还司徒,且上相不面天子,仅满岁,虽剪刻万目,条疏群萃,而议论丛杂,物不宁适,竟得凤翔节度使。未数月,以疾乞骸骨。上縻以东都留守,坚不可起,从太傅致仕。宣麻日,哀问至。以咸通二年七月十五日薨于凤翔府公馆,享年七十。”[3]246

《白敏中神道碑》(咸通三年八月):

“令为凤翔节度使。……去其年七月十七日拜太傅致仕,疽背十余日矣。公已十五日□于凤翔(瞑)目三日。……其年十月二十日归葬于华州下县。”[17]

证知白敏中卒咸通二年七月。《全编》著列咸通二年至四年任,误。

10.卷六邠州(豳州、新平郡) ●李祐

《全编》据《旧唐书》本传“贞观二年,徙封燕王,累转豳州都督”著列。《大唐国公礼葬故祐墓志铭》(贞观十七年十月十五日):

“贞观之始,……进封燕王,拜同州刺史。俄迁幽州都督、幽易等六州诸军事、幽州刺史。”[18]

证知旧传之“豳州”为“幽州”之形讹,应删除。

11.卷一三泾州(安定郡、保定郡) ●张守让

《全编》据张守让子《张去逸墓志》,疑武后时任。按韦述《大唐故少府监范阳伯张公(去奢)墓志铭并序》(天宝六载十月七日):

“父守让,阆州司法,赠凉州都督。”[3]68

不载其刺泾州。

王珣《大唐故燕国夫人(窦淑)墓志铭并序》(开元九年八月廿七日):

“年十有七,归于张氏府君讳守让。……周朝天授中,丁豳国公及太夫人之丧,……寻而张府君卒于阆州司法。……粵开元九年七月十九日甲子,遘疾薨于须政之里第,享年六十有一。……即以其年八月廿七日壬寅,合葬于咸阳洪渎原,礼也。……其月廿四日发引,其日追监护使京兆尹臣孟温、副使长安县令臣李承家,赠泾州刺史。”[19]

证知泾州刺史为赠官无疑。《全编》误收,当删。

12.卷三九凉州(武威郡) 萧嵩 开元十五年至十七年(727—729年)

《全编》系于开元十五年至十六年。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卷六《庆唐观纪圣铭》碑阴题名:

“银青光禄大夫守兵部尚书兼中书令河西节度经略支度营田九姓长行转运等副大使仍知节度事判凉州事赤水军使上柱国萧嵩。”“开元十七年太岁己巳九月己丑朔三日辛卯建。”[20]

证知萧嵩开元十七年九月尚在任。

13.卷三九凉州(武威郡) 牛仙客 开元十七年至二十四年(729—736年)

依据见第12条。牛仙客代萧嵩判凉州,见《旧唐书》本传,《全编》据列开元十六年至二十四年,欠确。

14.卷四九河南府(洛州)上 卢万石 景云二年(711年)

《全编》引《金石录》卷五:

“《唐洛州长史卢公善政颂》,撰人姓名残缺,苏诜八分书。景云二年。”

著列“卢某”于景云二年。考《河南志》“京城门坊街隅古迹”有“唐洛州刺史卢万石德政碑,苏诜八分书。”[21]

《金石录》卷五:

“《唐司农卿卢万石碑》,李义撰,八分书,无姓名,先天元年十月。”[22]

证知卢万石卒先天元年(712年)十月前,时代与“洛州长史卢公”相当。

郑易《唐山南西道节度行军司马殿中侍御史内供奉赐紫金鱼袋郑公故夫人范阳卢氏墓志文》(贞元十四年五月二十三日):

“大王父讳万石,皇银青光禄大夫、司农卿、洛州长史,岐、华、汝等州刺史。”[23]428

裴克谅《唐故陕州夏县令范阳卢府君(瓘)墓志铭并序》(元和元年十月十四日):

“王父万石,司农卿、洛州长史。”[13]521

知卢万石也曾官洛州长史。时代、职官俱与“洛州长史卢公”相合。疑此“洛州长史卢公”即卢万石。

15.卷五二怀州(河内郡) 李宽 显庆三年至四年(658—659年)

《大唐故太常卿上柱国陇西郡公李府君(宽)墓志铭并序》(仪凤二年二月三日):

“显庆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怀州刺史。四年,擢拜太子詹事。”[24]

仪凤元年十一月廿日卒,春秋九十一。又见刘祎之《大唐故太常卿上柱国陇西公李府君(宽)之碑并序》(开元十六年七月十五日)。[24]《全编》著列约显庆初至四年,不确。

16.卷五八虢州(弘農郡) 韦屺 元和十三年至十四年(818─819年)

《全编》疑任元和中。崔权中《崔氏夫人墓志铭并序》(元和十三年十一月廿二日):

“夫人年廿四,归适于前进士韦楚相。……夫人年廿七,元和十三年四月廿日遇疾于虢,竟卒于官舍。”[25]187

按崔氏之夫韦楚相,元和十二年进士,终身未仕。崔氏元和十三年四月卒于虢州官舍者,当因崔氏翁父时任虢州刺史之故。证知韦屺元和十三年在虢州刺史任。

杜师义《唐故前乡贡进士韦君(楚相)墓志文并序》(长庆三年八月二日):

“考屺,虢州刺史,公即虢州第二子。……公丧服除未半岁,以长庆三年五月廿六日没于高陵县东渭桥,享年卌一。”[25]193

韦楚相所服之丧,疑即父丧。则韦屺当在元和十四年卒于虢州刺史任。韦屺刺虢,又见令狐寿《唐故潮州刺史京兆韦公(楚望)墓志铭并序》(大中五年十月二十九日)。[25]217

17.卷五八虢州(弘農郡) 钱徽 元和十四年至十五年(819—820年)

依据见第16条。《全编》疑元和十二年始任,非是。当继韦屺任者。

18.卷五九许州(颍川郡) 曹汾 咸通九年至十四年(868—873年)

《全编》疑咸通十年始任。《唐故天水赵氏(善心)墓志》,赵氏咸通九年十一月廿四日终于许州之使宅,其年十二月七日葬,“忠武军节度使检校礼部尚书兼许州刺史御史大夫赐紫金鱼袋曹汾记。”[23]622证知曹汾咸通九年已在任。

19.卷六二颍州(信州、汝阴郡) 杨元孙 咸通十五年(874年)

《唐太原王氏(成章)墓志铭》,咸通十五年正月十六日卒于颍州官舍,三月一日归葬于京兆界陈村,“颍州刺史弘农杨元孙为之志铭”[26]。《全编》疑任大中时,误。

20.卷六六郓州(东平郡) 杨汉公 咸通二年(861年) 未之任

郑薰《唐故银青光禄大夫检校户部尚书使持节郓州诸军事守郓州刺史充天平军节度郓曹濮等州观察处置等使御史大夫上柱国弘农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弘农杨公(汉公)墓志铭并序》(咸通二年十一月廿日):

“迁天平军节度使。道病,归于东都。以咸通二年七月十日,薨于宣教坊之私第。”[27]

李蔚《唐故朝议郎守京兆少尹柱国赐绯鱼袋范阳卢府君(缄)夫人清河崔氏合祔墓志铭并序》,咸通二年六月卒,其年十一月三日葬,称“故郓帅杨公汉公”[28]。证知杨汉公咸通二年七月迁天平军节度,道病归东都而卒,实未之任。《全编》谓其咸通三年卒任,误。

21.卷六九兖州(鲁郡) ●独孤仁政

《全编》引《中州金石目》卷二《行兖州都督独孤仁政碑》:

“景云二年二月,刘待贾撰,刘珉正书。”

疑景云元年任。

按《金石萃编》卷六九有《大唐故朝议郎行兖州都督府方与县令上护军独孤府君(仁政)之碑铭并序》,“□□刘待价撰”“吏部常选弘农刘珉书,襄阳贾行表镌。”[29]又见《全唐文》卷二七八。碑现藏河南省孟州博物馆[30]。是碑即《中州金石目》所谓《行兖州都督独孤仁政碑》。仁政所任为兖州都督府方与县令,而非兖州都督。《中州金石目》题目有误,《全编》失察,当删。

22.卷一一四瀛州(河间郡) ●于士俊

《全编》据许景先《闻喜县令于君请移置唐兴寺碑》及《于偃墓志》,疑高宗时任。张嘉之《大唐故游骑将军守永嘉府右果毅都尉上柱国于府君(贲)墓志铭并序》(景龙二年十一月廿七日):

“父士俊,皇朝使持节延州诸军事延州刺史、上柱国、东海郡公,赠瀛州刺史。”[3]44

圣历元年四月卒,春秋五十三。证知瀛州刺史乃卒后赠官,非实授。《全编》误收,应删。

23.卷一二三扬州(兖州、邗州、广陵郡) 长孙操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大唐故新城长公主墓志铭》:

“以贞观廿三年二月六日,降嫔银青光禄大夫、行扬州都督府长史河南长□□□□□。”[31]

龙朔三年(663年)二月卒,春秋年卅。

《旧唐书·长孙操传》:

“贞观中,历洺州刺史、益、扬二州都督府长史,并有善政。二十三年,以子诠尚太宗女新城公主。”[4]4726

证知墓志所谓“行扬州都督府长史河南长”即长孙操,贞观二十三年二月尚在扬州长史任。《全编》著于贞观中,不确。

24.卷一二三扬州(兖州、邗州、广陵郡) 张士贵 贞观二十三年至永徽二年(649—651年)

依据见第23条。《全编》著列贞观二十二年始任,疑非。当继长孙操任者。

25.卷一三六沔州(汉阳郡) 鲜于仲通(鲜于向) 天宝十二载至十三载(753—754年)

《颜鲁公集》卷六《中散大夫京兆尹汉阳郡太守赠太子少师鲜于公(仲通)神道碑铭》:

“(天宝)十二载遂贬邵阳郡司马。……俄移汉阳郡太守。……以十三载闰十有一月十有五日,终于官舍,春秋六十有二。”[32]

日本内阁文库藏汉10168号明万历己丑刻本《颜鲁公文集》同。天宝“十三载”之“三”,《全编》据《全唐文》所载作“四”。检《二十史朔闰表》,天宝十四载无闰月,天宝十三载闰十一月。证知《全唐文》所载“十四载”之“四”为“三”之讹。《全编》列鲜于仲通任至天宝十四载,误。

26.卷一四一杭州(余杭郡) 殷亮 贞元八年(792年)

殷永《唐故正议大夫使持节杭州诸军事守杭州刺史上骑都尉殷公(亮)墓志铭并序》:(贞元九年二月十二日):

“出杭州刺史。……以贞元八年八月十六日,薨于州之寝堂,春秋五十八。”[33]

《全编》疑贞元初任,不确。

27.卷一六三袁州(宜春郡) 裴怂 开元中后期

萧雄《唐故庐陵郡太守上柱国裴府君(怂)墓志铭并序》(天宝十二载二月十二日):

“累迁左率府中郎将,出牧宜春郡,稍迁庐陵郡。……顷临郡日,以法不党于群豪,谤乃招于远谪,贬邵阳郡司马。”[7]90

天宝五裁九月一日卒,春秋六十五。据志文,裴怂夫人李氏,开元廿八年正月亡于邵阳郡。则裴怂出牧袁州,当在开元中后期。《全编》据《正德袁州府志》著录有“裴从心”,无考。当即裴怂。“从心”为“怂”之传抄错讹。

28.卷一九七房州(房陵郡) ●牛知业

《全编》据《全唐文》卷八二九《柱国牛公新筑州城创建公署记》,列牛知业名于待考。《梁故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使持节宁州诸军事宁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汉赠右卫上将军牛公(知业)墓志》[大宋开宝三年(970年)十月五日]:

“授起复云麾将军、使持节房州诸军事、房州刺史。越二年,授右羽林统军。”[34]

《旧五代史·末帝纪中》:贞明四年(918年)十二月, “以前房州刺史牛知业为右羽林军统军。”[35]证知牛知业刺房州在后梁时。《全编》误收,应删。

29.卷二〇六凤州(河池郡) 杨思讷 显庆五年(660年)

《大唐故凤州刺史杨府君(思讷)墓志铭并序》(龙朔三年十月):

“(显庆)五年……授凤州刺史。……以龙朔元年六月五日,终于安定里第,春秋卌有二。”[36]

《全编》据新表列贞观中,误。

30.卷二三二陵州(仁寿郡) 韦津 武德九年至贞观三年(626—629年)

《大唐故陵州刺史韦使君(津)墓志铭并序》(贞观四年五月十八日):

“(武德)九年除陵州刺史,……以贞观三年四月五日卒于州廨,春秋六十八。”[37]

《全编》谓“武德中”任,误。

猜你喜欢

开元刺史墓志铭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段开元:拥抱健康产业 增进百姓财富
墓志铭也可以很幽默
墓志铭漫话
墓志铭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The Establishment of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of BaShu in the Tang Dynasty
《我的墓志铭》征文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