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视角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内涵式发展研究

2022-03-17黄育荣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产教职业院校校企

黄育荣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能够快速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与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必须时刻关注社会发展,并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才能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学生的总体素质,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1]。校企合作必须遵循职业教育的一般规律,由浅入深、从无到有、从单元到多元,层层递进,不断加深。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可以实现人才和资源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协调配置,这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内涵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充分发掘职业院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探索合作发展路径,可以加快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对突破校企合作的瓶颈十分有益[2]。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中,需要不断地借鉴和总结前人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充分整合地方政府、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资源,创新探索产教融合内涵式发展路径,才能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上走深走实,也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和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一、概念界定

(一)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指职业院校根据专业设置,了解企业行业项目发展和岗位需求,把产业链的岗位群人才需求与学校教育教学模块密切融合,互通有无、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在人才培养、项目推进和科技孵化等方面开展实际性合作[3]。产教融合是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的深度合作共赢,是职业教育为社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创新探索。

(二)协同创新

协同学是在20 世纪70 年代初的交叉学科研究基础上演进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学科,是系统学的重要理论分支。创立者是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著名物理学教授哈肯(Haken),1976 年他系统阐述了协同理论的概念:一个或多个系统在与外界从事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内部协同作用,保持和稳定系统的时间、空间和功能的结构有序和可持续发展。协同理论采用统计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多维相空间理论,描述了各种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规律[4]。本文旨在协同理论视角下阐述职业教育系统和行业产业系统在资源共享和交换过程中,如何协同演进和可持续发展。

协同创新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顶层设计,提倡开放、合作、共享。基于协同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方式是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的创新模式,是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新进展[5]。协同创新能有效地整合科技资源,极大突破区域、行业、部门的限制,增加科技创新实体之间的联系,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

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现状

(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脉络

2013 年国家教育部提出改革办学体制,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产”为产业,“教”指的是教育教学,产教融合指的是教育教学改革和产业升级的融合[6]。2014 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结构不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等问题,提出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把产教融合列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7]。2019 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 年要培育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8]。2019 年以来,国家陆续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实施政策,表明中央对产教融合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行业产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加上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推动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9]。

(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育人成效显著,其影响范围也不断扩大,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技术技能人才。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各种问题,制约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水平的全面提升。

第一,政府统筹不够,资金投入不足。职业院校与企业在功能体系和运作机制等方面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职业院校是教书育人的社会公益性组织,企业是社会盈利性组织,职能、功能和目标均不同,要想把这两个系统有机融合协同发展,需要政府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也是目前制约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因素。充足的资金投入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行业企业资金有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需要政府部门专项资金投入,以支持实施过程中的经费需要[6]。在实践中,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职业教育投入在教育总投入中占比较小。

第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相关体制机制不健全。一是校企“理实一体”的机制尚未形成,学校对学生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生综合能力提高较为缓慢。二是评价机制不健全,无法正确衡量产教融合协作主体,不能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引导,从而无法高效率推动产教融合[9]。三是补偿机制不健全,行业补偿政策缺失,制约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使得部分行业企业对参与职业教育持应付的态度,难以真正开展合作[10]。

第三,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脱节。虽然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但是没有参与培养学生全过程,校企合作不到位,导致学生所学与实操有差距。大部分的职业院校虽然有参与产教融合的办学理念,也构建了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但由于产教融合发展的时间较短,校企协同管理仍然存在局限性,导致在实训和教学过程当中存在校企合作不到位的现象。职业院校在校园内开展的实训内容,和工作岗位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学生在实训过程当中难以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不利于职业院校学生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导致学生完成校内学习步入社会之后,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岗位[11]。

三、协同创新视角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内涵式发展路径

(一)加强政府投入和约束

校企合作有效协同发展,应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构建深度融合的调控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配备力度,鼓励职业院校和企业深化合作,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

政府要积极构建产教融合长效运行机制。政府应按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构建产教融合长效运行机制,做好引导者和服务者的角色。首先,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通过建设实验室、研创中心的方式,保障开展产教融合所需的资金、设备等。其次,政府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扶持政策,保障经费投入,推动高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提供支持。再次,发挥行政统筹职能,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上,构建多元组合攻关模式,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帮助职业院校找准办学定位,保障校企协同发展和稳定运行[12]。

政府约束能确保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首先,政府应充分考虑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发展诉求,建立利益分配与风险共担机制,明确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其次,完善产教融合的管理与约束机制,建立职业院校与企业可持续合作的纽带,消除校企合作的隔阂,加大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力度,扶持有合作基础的产教融合试点单位。再次,完善管理体制,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监管体制,规范校企双方合作过程中的行为,以保证校企双方合作效用最大化。最后,建立考核评价体制,按照合作过程开展公平、公正的客观评价。

(二)打造交流平台,构建合作共赢机制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一个涉及政府主导、学校与企业互动的复杂系统。协同理论强调通过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有序整合达到“1+1>2”的效果,提升系统的核心竞争力,并实现各子系统间的共贏发展[13]。

首先,打造产教融合的交流合作平台,构建深度融合的协同机制。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需要多方协同互动,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来协同构建交流合作平台,解决信息不对称和沟通缺位的现实问题。一方面,相关部门成立产业与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专门服务组织,将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情况精准反馈到职业院校,将人才培养、就业服务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这一专门服务组织有别于就业中介服务机构,是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成立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搭建企业与职业院校互通的桥梁,以达到协同发展的目标。职业院校可在相应的部门,如教务处、科研处或者就业处设立事务性职能机构,承担更多的项目落地投产、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校企交流互动等任务。要改变当前人才培养缺乏调研或者调研不够专业的问题,发挥服务、评估和咨询等功能,提高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质量与水平。另一方面,建立信息共享融通平台,实现多方共赢。在互联网应用日益成熟的大背景下,校企双方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手段,将企业的技术需求、项目需要、人才需求等和职业院校的科技专利、研发成果、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信息,同步整合到产教融合的网络资源平台,实施动态调整和实时更新,全方位共享和优化产教资源配置,全面构建面向区域和产业发展的互动交流平台。

其次,创新产教融合的内容与定位,构建合作共赢机制。了解合作双方利益诉求并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是合作主体深度融合的动力来源。一方面,通过重新定位产教融合的合作内容与方式,推动产教融合,实现优势互补。职业院校要关注市场需要,面向行业和企业,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职业院校应按照地方行业或岗位群技术要求,实行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合作模式。以“企业需求驱动”为导向,主动对接区域特色产业,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地方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不断蓄力,提高职业院校服务能力和办学水平[14]。另一方面,构建合作共赢机制。职业院校要紧紧围绕服务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主动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激发内部合作动力,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共生融合发展模式,推进校企利益共生共荣,确保合作成效。

(三)创新办学模式,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院校办学要面向市场,为企业、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需要紧紧把握区域经济和社会行业发展的脉搏,主动与行业企业对接,根据区域经济技术发展和行业职业岗位要求,不断修改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院校应按照企业的用人需求,创新订单培育的联合办学模式。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该企业就职,这种“进入学校就是进入企业,进入企业就是进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了职业院校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同时,借鉴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可通过“理实结合”实行工学交替学习,学生一半的时间在学校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另一半的时间在企业操作,企业和职业院校对学生开展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此外,学生可于寒假或者暑假开展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系统学习和考证。

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职业院校要及时深入行业开展基于岗位胜任力的职业能力调研,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调整专业发展定位,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及时关注产业的发展趋势,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在促进专业发展的同时不断开展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掌握毕业生的就业动态,了解当下企业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及时跟踪调查和深入分析人才市场和相关的职业岗位情况,第一时间掌握市场就业情况和人才需求变动[15]。另一方面,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职业院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既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需求,也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的时代呼唤,更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内涵式发展的应然要求。

猜你喜欢

产教职业院校校企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